2024-07-08 16:20:22

【 庆祝建党百年征文】李勇‖善于创新应变是中国共产党 不断走向辉煌的阶梯

作者:李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1-22 16:36:58 浏览次数: 【字体:

0881141cf7474ada94a18748add5157c.png

善于创新应变是中国共产党

不断走向辉煌的阶梯

李 勇 廖向希

一、创新应变,造就中国奇迹

中国共产党的100年,分为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两个部分,前28年,后72年,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奇迹来自什么,来自于中国共产党人伟大探索创新和矢志不渝的奋斗。

(一)创新应变,建立新生人民政权

一是党指挥枪,确立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我党成立时,党纲的第二条就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①实际上,我党在1921年,根本就没有革命军队,当时参加一大的13位代表全是知识分子,除毛泽东同志等少数人外,大多没有考虑拿起枪杆子的问题。以陈独秀为代表的领导人,当时考虑的是公开活动,协助国民党北伐,对农民运动也并不太支持,直到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这才有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应变,“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随之而来的,就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百色起义、广州起义。这一次创新应变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这就为实现党的宗旨提供了可靠保证。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绝不容许枪指挥党。”为什么不能枪指挥党呢?因为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相继失利,血的教训使毛泽东意识到招致革命失败的原因是“缺乏革命中心力量”。秋收起义的部队在三湾改编时,毛泽东提出将支部建在连上,“连有支部,班有小组。”②党指挥枪是人民军队完全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政治特质和根本优势,成为中国共产党武装力量不断壮大的灵魂。

二是走农村包围城市,开辟革命新道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都是沿袭苏俄革命胜利的老路,搞城市暴动,或者攻打大城市,结果是惨烈的失败。痛定思痛,毛泽东为保存革命实力,避实就虚,将队伍带上井冈山,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来,又陆续建立了鄂豫皖、湘鄂赣革命等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又大力发展抗日根据地,建立陕甘宁、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这些根据地,通过土地革命发动贫苦群众,建立红色政权,发展武装,日益壮大,最终连结成片,成为抗击日寇、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强大依靠。抗战胜利后,将敌人孤立在少数大中城市,通过三大战役,最终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三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民族迎来独立解放。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1935年瓦窑堡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指出党的策略任务就是发动、团结和组织全中国和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日本帝国主义,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在民族危难面前,全国人民团结抗日呼声高涨,而蒋介石依然主张“攘外必先安内”。党中央审时度势,以民族大局为重,创新应变,呼吁国共合作、停止内战,结成统一战线,共御外侮。很快和围剿军的杨虎城、张学良达成共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也逼蒋不得不停止反共,一致对外,形成抗日战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敌后战场,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以及广大抗日民众以小米加步枪,创造性地用游击战、地道战英勇打击日本侵略者,成为抗日中流砥柱。等到抗日战争结束,“解放区有一万万人民、一百万军队、二百多万民兵。”③如果不能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战不休,不仅给日本鬼子可乘之机,也使共产党的发展举步维艰。因此,国共合作抗日,是共产党蒸蒸日上的阶梯。

(二)创新应变,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进入巩固政权时代。俗话说,打天下易,坐江山难。这个阶段,要将贫穷的旧中国建设成现代化的新中国,面临经济基础差、阶级敌人疯狂破坏、西方世界严密封锁等不利形势,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不减反增。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思想为指引,在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坚强领导下,坚持党的宗旨,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创新应变,不断走向成功与辉煌。

一是巩固政权,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的性质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是在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重要的创新。苏联是无产阶级专政,当时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大都是工业国。这些国家的工人多,而中国,是以农民为主的国家,我们如果照搬苏联,将脱离广大的农民。不仅如此,毛泽东同志还指出,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除团结全体工人阶级、全体农民阶级和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外,“还要团结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④中国共产党在巩固国家政权中采取的统一战线政策,在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是没有的。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性质上的创新,是使人民政权能够巩固、发展、强大的基本保证。

毛泽东同志在这个报告中还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城市工作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这就是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进军号。后来城镇的公私合营、乡村的互助合作,直到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都是巩固政权创新应变的产物。虽然其中有操之过急、脱离实际的倾向,但这个过程,对于工业的国有化、农业的基础建设,却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毛泽东时代,在党建、内政外交,政治、经济、工业、农业、军事、科技、文化、教育、体育等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有许多创新。这个阶段,只有27年的时间,已使中国的大国形象初步显现。有了“两弹一星”,有了抗美援朝战胜美国;珍宝岛之战,敢斗苏联;中印边境,大胜印军。其魄力和能力,为政权的巩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改革开放,中国迈向小康社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粉碎“四人帮”后,国家百废待兴,人民生活困苦,广大干部群众思想不解放,发展的手脚仍然被牢牢地束缚。邓小平用他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和深刻的洞察力,认为马克思主义归根到底是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重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而当时中国体制机制不畅,严重地阻碍了经济发展。通过开展真理的大讨论,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整个中国改革开放新征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农村土地承包制,企业打破铁饭碗,对外设立经济特区,吸引外资,发展经济成为最重要任务,人民的劳动热情空前高涨,私营企业、乡镇企业不断崛起,中国长期被压抑的活力竞相迸发,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国家一步步走向富强,有一批科学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中国已成为在世界举足轻重的大国。

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成功地使香港、澳门回归祖国。香港、澳门的回归,洗刷了中国百年屈辱,中国开创了曾经被认为是两种不可调和的政治制度在一个国家内和平共处、共同繁荣发展的先河,也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先例。

三是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创新应变,比比皆是,件件可圈可点。对中国现实社会发展阶段的认定,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⑤,这就是我们党制定方针政策的现实基础。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开展河湖、空气、土壤污染治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走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强国道路,中国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发展前景和影响力的国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的战略目标。为达到全面小康,全国开展脱贫攻坚战,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基本要求,制定精准帮扶措施,切实解决贫困户住房饮水教育医疗等各种困难和问题。经过5年努力,全国有近1亿人脱贫,困扰中国几千年来的贫困问题终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彻底解决,这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创举和壮举。2020年以来,中国成功战胜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生命至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胜利。

从严治党,重拳反腐,“老虎”“苍蝇”一起打。大批贪腐分子被清理出来,人心为之一振。“八项规定”出台,全国为之肃然。党风政风的迅速端正,使党的威信稳步升高。巡视组进驻各省各部委,明察暗访相结合,使得歪风邪气无处逃遁。

国际上,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带一路”,进一步让中国和世界融为一体;并从互利双赢,上升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世界人民的拥护。从实质上说,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共产主义理想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建设好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向共产主义迈进了一大步。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了中国创新的推动力量、世界创新的火车头。这100年来,在治党治国治军、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社会管理各个方面的创新,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世界人民走向和平幸福的指南。

    二、创新应变的力量源泉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中国共产党在短短的100年间,从一个几十人的小党发展成为9100万党员的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老百姓从缺衣少食到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到全面小康。中国超越绝大多数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些创新应变力量来自哪里?

(一)继承和弘扬马列主义的伟大旗帜

马列主义一直是我们的根本。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会上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高举马列主义的伟大旗帜,始终坚持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始终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虽然有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等倒退因素,国内也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但初心不变、始终如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地探索创新、推陈出新,创造性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去指导中国革命和实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在东方高高飘扬。

(二)实践出真知

马列主义是灯塔。但由于时代局限,马列主义不能穷尽所有真理。创新必须与实际相适应,否则就会走弯路。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他表示,中国共产党必须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具体的环境”,要“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并强调这是“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把实事求是作为思想路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毛泽东走农村包围城市、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习近平“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等等,都是依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情况作出的正确决策。

(三)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富有先进性和创新性。中国革命和建设史就是一部探索史,不断深化对革命规律和执政规律的认识。如毛泽东同志总结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邓小平同志指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选择“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提出“社会主义阶段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论断,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突破姓资姓社藩篱,鼓励创新、激励创新、改革创新,分步改革逐步拉开。习近平同志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体现了党治国理政总体方略;把握规律性,富有创新性,一步一步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三、创新应变为人民

(一)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属性

《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毛泽东同志就强调,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级政府、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用权受监督,防止权力异化。党和国家性质决定了领导干部是人民公仆。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严治党,建立完善党内监督体系,深化监察体制改革,建立监察委对所有公权力人员监督全覆盖,使党的领导干部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

(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和享有者。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实行计划分配到初次分配以市场为基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兼顾公平,照顾欠发达地区、困难群众、低收入阶层,还形成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共享”就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同享有。农村人口也有了养老保险,60岁农村老人不用交钱也能享受新农保。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十三五”时期,全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5亿人。“这五年,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3.9亿人次获得资助,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超过6000万人,全国棚改开工超额完成2000万套目标。”⑥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大增强。

(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我们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新中国建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新中国成立后,建设四个现代化、实行改革开放,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和丰富;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社会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党又带领我们向新的更高目标奋斗。

总之,中国共产党是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她的所有创新应变都只有一个目的——为了人民!人民又给予她无穷的力量去创新应变,在往复的循环中走向辉煌!

(作者单位:李勇,中共井研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廖向希,井研中学特级教师)

注释:

①《中国共产党纲领》(俄文译稿),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

②《井冈山的斗争》,《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③《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④《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⑤《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⑥人民网,2020年12月23日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谢灵慧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