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7 11:48:43

【 庆祝建党百年征文】谢海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四川贡献

作者:谢海彬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2-01 09:38:26 浏览次数: 【字体:

0881141cf7474ada94a18748add5157c.png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四川贡献

谢海彬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 党在100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形成一系列伟大精神,为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在这个过程中,四川党组织带领全川人民,付出艰辛努力和巨大牺牲,为这一系列伟大精神的形成作出了四川贡献。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四川党组织带领全川人民,支持和参与川陕苏区建设,协助和支援红军长征,积极投入和支援抗战,为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和抗战精神的形成作出四川贡献

红四方面军从1932年12月入川到1935年4月西渡嘉陵江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创立和建设川陕苏区两年有余,使川陕苏区成为全国第二大苏区,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00万。在川陕苏区,红四方面军先后进行反三路围攻、三次进攻战役、反六路围攻、嘉陵江战役以及其他一些战斗,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川陕苏区积极配合中央红军的长征及军事行动,壮大了中国革命力量。虽然经过严酷的军事战斗,数以万计的红军战士付出了生命和鲜血,但到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仍有14万人撤离根据地,力量远超初入四川时的1.5万人左右。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苏区时指出:“川陕苏区有地理上、富源上、战略上和社会条件上的许多优势,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川陕苏区与全国其他苏区在创建和发展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共同铸就了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 。”

1935年1月,党中央率中央红军一渡赤水河进入川南,至1936年8月红二、四方面军离开四川,红军三大主力长征期间在四川境内转战1年零8个月,行军总里程21000里,征战近30万平方公里,四川10个市(州)69个县(区)留下红军将士的足迹。研究表明,四川是红军长征历时最久、活动范围最广的省份,也是红军长征行军里程最长、自然环境最险恶、进行战役战斗最多、党内斗争最激烈、召开重要会议和解决问题最集中的省份。红军长征在四川期间,四川各族人民筹集支援了大批粮食、食盐、牛羊、酥油等食物,以及牛毛、羊毛、牛羊皮等御寒物资。毛泽东长征到达陕北和全国解放后,多次讲述并高度评价红军长征过雪山、草地时期,四川各族人民对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作出的重大贡献,称之为“牦牛革命”。正因为四川在红军长征中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突出贡献,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在阿坝州松潘县建立红军长征纪念碑。红军长征在四川这段历史,生动诠释了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移都重庆,整个四川成为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大本营。在8年全面抗日战争中,川军6个集团军,另有2个军、1个独立旅,共40余万人先后开赴前线与日军奋战;此后,四川每年还向其他集团军补充新生力量10万到30万人。据统计,抗战期间四川出兵总计约340万人,人数之庞大,以致有“无川不成军”之说。四川军人为抗战作出巨大人员牺牲,据相关史料记载,抗战期间四川出川将士伤亡人数为64.6万余人,约为全国的1/5。在8年全面抗日战争中,四川共征用500万民工,修公路、造轮船、修机场和各种军事交通工程,支援军事运输、军粮调拨。在抗战最困难时期,四川负担了国家总支出的50%以上,为当时各省中负担最多。以8年全面抗日战争计,国家支出14640亿元(法币),四川就负担了1/3,约4400亿元。仅1941—1945年,四川共征收稻谷8228.6万石,占全国征收稻谷总量的38.57%、稻麦总量的31.63%,为全国最多。四川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四川党组织带领全川人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设川藏公路,积极参军入朝作战和开展三线建设,为“两路”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形成作出四川贡献

从1950年4月到1954年12月,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为主力的10多万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历时4年多时间,依靠双手、铁锹、十字镐等极其简单的工具,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战天斗地,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世界屋脊上修建了当时世界范围内海拔最高、里程最长、工程量最大、修筑难度最大的康藏(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彻底结束了西藏没有现代公路的历史,创造了人类筑路史上的奇迹。康藏(川藏)、青藏公路是用鲜血和生命铺筑的天路,全长4360公里的公路沿线,长眠着为修路献出生命的3000多位烈士。两万藏族民工参加筑路,他们与解放军战士携手修路架桥,结下深厚友谊。“两路”的通车是筑路部队和汉藏各族民众共同奋斗的成果,也是“践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两路”精神的结果。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迅即派出海军和空军武装干涉朝鲜内政。为保家卫国,阻止美国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中共中央毅然决定抗美援朝。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抗美援朝前线;11月开始,四川开展大规模志愿兵征集工作,主要补充入朝作战部队。据不完全统计,川西、川北、川南、川东4个行署区在抗美援朝期间共扩军60余万人,且全国入朝作战的志愿军中四川籍战士最多。入朝作战战士四川共牺牲21051人(不含今属重庆市的9738人),为全国牺牲人数最多的省份,涌现黄继光、伍先华、胡修道等英模。同时,四川各地人民群众积极组织自愿服务队,开赴抗美援朝前线开展自愿服务,并踊跃捐款捐物,以实际行动支持抗美援朝战争。四川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持续到1953年7月抗美援朝取得最终胜利,生动诠释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

从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是在我国中西部13个省区进行的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建设。四川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资源等方面原因,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三线建设期间,全国各地知识分子、干部职工响应党的号召,在大西南的深山峡谷,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胼手砥足、默默奉献,用青春热血甚至宝贵的生命,书写了战天斗地的伟大传奇。1000多公里的成昆铁路,30多万人参建,有2000多人长眠在这条铁路线上。四川工党组织带领全川人民给予三线建设极大支持支援,除负担建设物资、粮食和生活物资的运输任务,还承担攀枝花地区部分公路建设、农场建设和服务型行业建设任务。三线建设者们用汗水、鲜血甚至生命铸就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四川党组织带领全川人民,积极改革创新,特别是有效应对“5·12”汶川特大地震,为改革开放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的形成作出四川贡献

改革开放以后,四川党组织带领四川人民,解放思想、锐意开拓进取,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在中国改革史上写下许多“第一”:率先实行“包产到组”,率先摘掉人民公社牌子,率先实行国营企业扩权试点,率先在《人民日报》刊登产品广告,率先成立农工商联合企业——“邛崃县凤凰农工商联合企业”, 率先推进县级综合体制改革试点,率先成立民营股份制银行——成都汇通城市合作银行,率先发展“农家乐”,率先实施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并形成“宜宾模式”,率先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率先与国际全面接轨建设基本建设项目——二滩电站,率先实现农村零税赋……这些创新举措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由此,也使四川成为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热土和有名的“改革之乡”。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在会见南斯拉夫的朋友时谈到:“中国的改革和开放首先是从农村改革开始的,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安徽省,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由此可见,四川在我国改革开放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四川与全国其他改革开放先行地一道,生动诠释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勤奋笃实、绝不空谈”的实干精神,“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奋斗精神,“坚持原则、开放包容”的合作精神。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总揽全局、审时度势,在震后第一时间就把抗震救灾确定为全党全国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周密组织、科学调度,建立上下贯通、军地协调、全民动员、区域协作的工作机制,举全国之力组织开展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生命,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灾害造成的损失。四川省委、省政府统一指挥、迅速行动,灾区干部群众临危不惧、奋起自救,各路救援大军不畏艰险、顽强奋战,全国党政军民倾力支持、患难与共,全力以赴抗击特大地震灾害,先后打赢抢险救人、安置攻坚、抢通保通、卫生防疫、恢复生产“五场”硬仗。灾区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爆发疫情,没有引起社会动荡;灾区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同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川党组织带领全川人民,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积极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胜利,为党的自我革命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和抗疫精神的形成作出四川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委坚定不移地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从严管党治党,集中打了一场惩贪治腐、正风肃纪、刷新吏治的攻坚战持久战。以坚定政治态度全面核查涉及周永康案、刘汉案等问题线索,依纪依法作出处理,做到件件有着落。严肃查处南充拉票贿选案,以铁的纪律保证选人用人风清气正。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发挥巡视巡察利剑作用,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受贿行贿一起查,严肃查处一批腐败大案要案,做好蒲波、彭宇行、侯晓春严重违纪违法案“以案促改”工作,同时大力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微腐败”,巩固发展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通过不懈努力,全省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态总体形成。四川以实际行动诠释和践行了“直面矛盾、刀刃向内”的政治勇气,“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崇高追求。

四川是全国扶贫任务最重的6个省份之一,2012年底尚有贫困人口750万,逼近全国贫困人口的1/13。四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逾7成,贫困县几近全省县(市、区)总数的一半。而且,川西北高原地区、大小凉山彝区、秦巴山区和乌蒙山区自然条件差、贫困人口多、产业基础弱,是典型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委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把脱贫攻坚摆上重要位置,打出“3+10+N”政策组合拳,切实做到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等“六个精准”,推进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生态扶贫和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灾后重建帮扶一批等“五个一批”行动计划,采取常态举措攻克深度贫困地区堡垒。至2020年11月,四川161个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县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150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在此过程中,四川与全国扶贫干部一道,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席卷整个中国。此时正值春节前人流高峰,四川是人口大省和劳务输出大省,与湖北及武汉人员往来密切,春节前半个月就从湖北来川人员155.6万、其中武汉38.9万,来势汹汹的疫情在较短时间内扩散至全省21个市(州),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遭受严重威胁。四川省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将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通过一系列精准措施,用24天时间实现首个市(州)确诊病例“清零”,用33天时间实现全省疫情应急响应级别由一级降为二级,用55天时间实现全省中高风险区全部转为低风险区。同时,四川先后选派10批医疗队、3批疾控队和有关专家共1463名医疗卫生人员紧急驰援武汉,组织经验丰富的医疗专家远赴意大利、埃塞俄比亚、吉布提开展抗疫援助,以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和无疆大爱。四川与全国人民一起,共同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死忘生、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仍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这一系列精神力量的支撑和感召。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已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在实施“十四五”规划、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弘扬和传承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伟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川人民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美好现实。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谢灵慧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