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艺术】阿炳的不幸与《二泉映月》的新生‖张颖 王骞宁

来源:炎黄春秋 发布时间:2024-03-23 14:31:59 浏览次数: 【字体:

阿炳的不幸

与《二泉映月》的新生

张 颖 王骞宁

导语:《二泉映月》的曲调宛转悠扬,令人听之流泪。它所表达的是一个时代的悲歌,而创作出这首曲子的阿炳,也有着戏剧般的人生。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杨荫浏、曹安和等一批音乐学家,深入民间采集了包括《二泉映月》在内的大量濒危传统音乐的珍贵资料,亦使得《二泉映月》就此获得了新生。而这一“绝响”以无可替代的艺术和学术价值,如今已成为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的一张重要名片。

20世纪50年代初的一天,毛泽东在上海第一次听到二胡曲《二泉映月》,如泣如诉的曲调让他感慨万千。认真听完整首曲子后,毛泽东评价说:“它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很好,要发扬光大之。”无独有偶,周恩来在听到这首乐曲后也十分欣赏,他专门指示有关部门灌制唱片,当作珍贵礼品赠给来访的国际友人。

阿炳的悲惨人生

中国“乐神”的化身、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第一人、民族音乐的奇才……谁能获得如此的溢美之词?他就是来自无锡的民间音乐家—阿炳,《二泉映月》的创作者。阿炳,原名华彦钧,幼年丧母后随父亲出家做了道士。天资聪颖的阿炳对民间传统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愿意付诸实践。冬天,为了弹好琵琶,他用冰块摩擦双手锻炼指功;夏夜,他在练二胡时将双脚泡在水里,以防蚊虫的叮咬。经过勤学苦练,阿炳在13岁时就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二胡、三弦、琵琶和笛子等多种乐器的演奏技艺,16岁时他的音乐技巧已得到了无锡道教界的公认。此后,阿炳不顾父亲和道教长辈们的指责和阻挠,沉迷于与浪迹天涯的民间艺人的交流和切磋,并由此广泛学习了各地丰富的民间音乐。然而,因社会动乱、道产卖空,阿炳无法再做道士,只得流落街头,自编自唱,沦为街头艺人。

更为不幸的是,阿炳在34岁时害眼疾却无钱医治而失明,从此在黑暗和贫困中挣扎,尝尽了人世间的辛酸。饥寒交迫中度日的阿炳,有着刚毅的性格,从不乞求别人的施舍;面对恶势力的欺凌和淫威,也从不卑躬屈节,而总是与之抗争,对之声讨。人们称阿炳是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人穷嘴不穷、人穷名不穷。

尽管流浪街头,他却经常以说唱新闻的形式针贬时弊。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他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并用二胡演奏《义勇军进行曲》。抗战时期,他创作二胡曲《听松》,以南宋名将岳飞抗金的故事寄托了对民族解放的期望。日寇占领无锡,阿炳编词痛骂汉奸卖国求荣,遭到一顿毒打。后来,这个汉奸被日本人杀了,阿炳拍手称快,并编了一首《汉奸的下场》沿街演唱,无锡人士无不叫好。抗战胜利以后,阿炳又编唱了《前走狼,后走虎》等在街头演唱,对国民党政府鱼肉百姓的行为进行揭露和抨击。结果,阿炳再一次遭到殴打,并被迫停止了卖艺生活。正是因为如此,阿炳创作的曲子很自然地带有一种忧郁愤懑的情调和宁折不弯的大丈夫气概。这些经历,也许正是后来他创作出《二泉映月》且能广为流传、经久不衰的原因。

《二泉映月》的诞生

《二泉映月》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流露出如悲似怒的情调及对光明和理想境界的憧憬,表现了一个经历旧社会生活坎坷和磨难的流浪艺人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创作这首曲子时的阿炳已双目失明,他常在走街串巷时信手拉奏。阿炳曾把它称作“自来腔”,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像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纷纷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在《阿炳曲集》中曾这样介绍:“他在双目失明之后……用音乐形象来描绘他想象中旧时曾目睹的美丽风景”“但当时感到的却是周围漆黑的一片,这就使得他在婉转优美的旋律中,时时流露出感伤凄凉的情调来”。贺绿汀曾指出:“《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二泉映月》是阿炳仅保留下来的几首曲目之一。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等乐曲获得新生。1950年暑期,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为了发掘、研究和保存民间音乐,委托著名音乐史学家杨荫浏教授与曹安和等同志专程到无锡对阿炳的音乐作品进行抢救性采风。在匆忙的录音、记谱、整理过程中,杨荫浏为阿炳录制《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等3首琵琶曲的钢丝录音。录完《二泉映月》后,杨荫浏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杨荫浏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杨荫浏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可是光《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大家又提议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杨荫浏说:“印字是抄袭而来,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点头同意了这个名字。就这样,《二泉映月》流传了下来。感受到尊重的阿炳告诉来访者,他可以拉出700多首曲子,他还答应半年后继续录制200多首二胡曲。这一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已经3年多没有公开拉二胡的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在舞台上演奏了《二泉映月》,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博得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然而,由于长期遭受旧社会的折磨,1950年12月4日,阿炳吐血病逝。他所创作的数百首乐曲也因他的过早去世而没有来得及被整理录音,从此失传。

《二泉映月》的新生

阿炳去世后,杨荫浏教授给阿炳整理的6首乐曲成为阿炳的绝唱。阿炳没有想到,当年诉说心声的《二泉映月》在他去世后却焕发了勃勃生机。著名音乐家、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马思聪与著名大提琴家刘烈武在听了阿炳演奏的二胡曲录音后,对阿炳炉火纯青的二胡演奏技艺十分钦佩,并表示:“他的二胡弓弦长得像一望无际的火车铁轨,很难听出换弓的痕迹。”

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此曲。1952年万叶书店出版了《阿炳曲集》。1959年国庆10周年时,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中国唱片社曾将阿炳于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钢丝录音制成唱片,畅销海内外。

此后,《二泉映月》陆续被改编成小提琴独奏、民乐合奏、民乐重奏、弦乐四重奏、西洋弦乐合奏、二胡与乐队、高胡与竖琴等演奏形式,无不绚丽多彩,各得其趣。阿炳的故事和他的《二泉映月》后来还被搬上银幕。1978年,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和弦乐合奏《二泉映月》,当时,小泽征尔并没有说什么。第二天,小泽征尔来到中央音乐学院专门再次聆听了用二胡演奏的原曲《二泉映月》。演奏完毕,小泽征尔已是热泪盈眶,他激动地表示:“如果我听了这次演奏,我昨天绝对不敢指挥这个曲目,因为我并没有理解这首音乐,因此,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说着,这位世界闻名的指挥家真的要跪下来。他还说:“断肠之感这句话太合适了。”同年9月7日,日本《朝日新闻》刊登了发自北京的专文《小泽先生感动的泪》。1985年,《二泉映月》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11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

《二泉映月》成为传世的经典,而他的创作者阿炳的人生却充满着悲剧色彩。阿炳的不幸是旧社会艺人们悲惨生活的缩影,但不幸的阿炳也有所幸之事。因为尽管他生前不知自己创作的乐曲能被广泛传颂,尽管他没能将一肚子的心曲传诸于世,尽管他没能尽情享受新社会温暖和煦的阳光,但新中国的新文化终究使旧社会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阿炳获得了新生,旧中国千千万万的人也同他一样获得了新生。

对于民间音乐,中国共产党是十分重视的。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就曾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是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更是指明了当代文化的发展方向。正是因为如此,共和国建立初期,国家在经济实力仍很贫弱的情况下,提出继承遗产、发扬传统的口号,对民族民间音乐采取了一系列扶持和保护政策,《二泉映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被发现的。1949年7月,就在新中国即将成立之时,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正式成立。一年以后,北京市文联成立,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那正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年代,由于国家独立,政治昌明,经济发展,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蒸蒸日上,全国人民沉浸在当家作主的欢乐气氛中。具有悠久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在新的政治经济体制下得到应有的尊重,民间艺人和他们的作品也获得了新生。

来源:炎黄春秋

文/图:张 颖(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王骞宁(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学硕士研究生)

来源: 炎黄春秋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