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文化传播】以史志教育为载体 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课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年1月2日第4版 发布时间:2025-01-02 16:19:46 浏览次数: 【字体:

以史志教育为载体

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开发

“沉浸式”文化体验课

鲁 磊  葛仁鑫

前不久,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初二学生朱梓明在完成一份“特殊”的作业时,有一个惊喜的发现:家里的四代人或曾于此任教,或在这里读书,都与“树德”有缘。

他还发现,尽管校址几经变迁,校名几度更改,但是校门口的大树一直都在,见证着学校的历史。而他收集、记录的故事,成为这段历史鲜活的“注脚”。

“这不仅仅是一项历史探索活动,更是实践了近20年的文化寻根课程。”树德实验中学党委书记易永伦说,学校以家史课程为载体,创新设计实施了“文化寻根”系列活动,以学生自主探索、自我教育为主要方式,消弭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疏离感”,学生进校便开启了一场沉浸式历史文化“寻根之旅”。

十余年来,一代代学生在探寻、书写个人成长史、学校变迁史、社会发展史的过程中,走进了沉浸式历史文化“寻根之旅”,生动、形象、具体的案例和故事,让历史触手可及、“家国”可感可知、文脉直抵心间。

弘扬“存史育人”传统

走进传统文化的“深处”

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朱梓明仔细观察了家中那些泛黄的老照片:父亲曾经踢球、玩耍的街巷,彼时简陋破旧、长满荒草,如今已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这些细节,让他惊讶不已、充满探索的兴趣。

看到学生完成的作业,历史教师周雪既感动又感慨:“聆听故事、对比今夕、寻访记录,同学们对时代的发展变迁,有了切身的体会和认知。”

“国有史、郡有志、家有谱,存史育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学校副校长严健说,为了破解传统文化教育“浮在浅表”的难题,学校从一堂“家史”主题班会课开始,以史学的视野和方法切入,探索“以小见大,由家及国”的育人方式,让师生走进传统文化的深处,达到“真实、真切、真情”的育人效果。

近年来,学校弘扬“存史育人”传统,开发了不少“沉浸式”文化体验课程。

为了增进学生对本土戏剧的了解,老师带着学生实地探访川剧剧场,采访川剧演员,撰写川剧历史故事,深度体验川剧文化;为了让学生了解城市发展历程,学校创设“诗词里的成都”实践课程,师生诵读着历代诗词走进大街小巷,寻找城市的文化气韵。

经过十余年的坚持,树德实验中学“家史”探究活动已经“枝繁叶茂”,形成涵盖探索“家史”“校史”“个人成长史”“城市发展史”的“家传—传家”系列校本课程,学生在深度体验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找到并厚植了文化的根脉。

坚持“近、小、亲、实”

让文化在校园中自然地“流淌”

“对学生来说,传统文化总是陌生而遥远。”易永伦说,传统文化必须像“融盐入水”般融入课程和课堂,才能实现“春风化雨”般的育人效果。对于文化如何融入课程,易永伦介绍了学校的“四字经”:从“近”处着眼,“小”处着手,“亲”处着力,“实”处着重,“打通各学科与传统文化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既增加课程的厚度和底蕴,又让教学生动自然”。

近年来,学校探索推进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按照“大文化、大历史、小切口”的思路,将知识教育、实践教育、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设计开发了深受学生喜爱的“家史里的共和国发展”历史课、“为爸爸妈妈作传”班会课、“街巷里的成都历史”方志课、“家史故事讲述”语文课等课程。学生在身边人、身边事的情感体验中,增进了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

学校还开发了“成都坐标·成都骄傲”系列课程和校本教材,以历史上与成都关联紧密的蜀地先贤为线索,通过人物生平、人物成就、精彩片段、成都坐标、交流探究划分为五大板块,让学生亲自探寻、切身体会家乡的灿烂历史和文化。

易永伦表示,“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坚持“近、小、亲、实”原则开发课程,就是要让文化“可感可知”,让传统文化在校园中自然地“流淌”,从而激发师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在传承中弘扬,在创新中发展

构筑师生共有的精神文化家园

2024年,学校副校长姚柯在学校门口遇到一名自称校友的老人,而老人却说自己上学的地方在成都远郊彭县。“难道学校还有在外地办学的历史?”姚柯十分好奇。

他多方查证史料档案后,一段令人动容的往事浮出水面。原来,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位于大后方的成都屡遭日军轰炸。为了存续文脉,学校搬迁至郊区的一座乡间小庙中,木铎长振、弦诵不辍,直到抗战胜利。

翻阅着当时的学生名册,姚柯不禁动容。发黄的纸张上,有大量全国各地籍贯的学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困难岁月,学校接纳了流离的学生,安放下了平静的书桌。”

如今,这样的故事在师生中已是耳熟能详。近年来,学校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度发掘运用家史、校史中的育人元素和资源,创设全新的育人场景和内容。

一个用了10年的蓝色铅笔盒、一个做了记号贴着胶布的三角板、一本本手写的工作笔记……学校校庆时,没有大规模地张灯结彩,而是精心收集了不同时代300多件老师的“文物”,举办了一个特别的展览《教师物语——讲述老物件背后的学校历史》,良好的教风、学风以这些历史物件为载体代代相传。

“学校是汇聚丰富教育资源和美好事物的场域,是学生为未来生活储备能量的策源地,更是师生相长、同学相伴、亲子相亲的人文故乡。”易永伦说,“家史”课程的外延不断扩大,既赓续着优良的传统,更创造着新的优秀文化,构筑起一个属于当下、师生共同拥有的精神文化家园。

图片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年1月2日第4版(原标题:《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以“家史”课程为载体,厚植学生文化“根脉”——历史触手可及 文脉直抵心间》)

撰稿:特约通讯员 鲁磊 中国教育报记者 葛仁鑫

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1月2日第4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