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记忆 】里程 ‖ 蓉城沧桑话玉沙

作者:里 程 来源:平书闲谭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19-07-15 15:33:02 浏览次数: 【字体:

现在的成都市玉沙路,包括了原来的贵州馆街、东玉沙街、新玉沙街和成平街。

1950年前我家住在成平街83号,在那里度过了我的儿童时代。

我家那一排房子,从71号到85号,基本都是铺面。从街面上看,那一排房子凹进去大约两米,国是就有不少流动商贩爱在那里做生意,或者搞一些活动。

我5岁那年,来了一个老者讲圣谕,就选在我们那一排房的前面。

古时皇帝下圣谕安民治国,后民间艺人加上故事宣讲称讲圣谕。百姓喜闻乐见,很受欢迎。这对规范道德、净化灵魂、宏扬正气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一般由民间行善之人,或者众商家筹集费用。

我家门前街沿较宽,又面向北方(便于讲书人坐南向北),所以圣谕讲台设在我家家门口。

家里有一较大门扳下面垫几根板凳,就搭成了台子。台上放一小条桌及凳子,点上一盏油灯,老者即开始讲书。

讲圣谕与讲评书都是讲故事,讲评书主要是讲演义之类的内容,全书很长,如三国、水浒等。

讲圣諭是宣扬孝悌礼义,以教诲内容为多。如脍炙人口的“安安送米”“雷打张继保”“李三娘挨磨”“琵琶记”“珍珠塔”等,内容相对较短,但却十分动听,非常感人。

听众都是附近居家居民,以小孩居多,每讲大概40分鐘。我每讲必至,听得会精会神,为故事的跌宕起伏付出我的喜怒悲哀。也为内容的行善孝悌而真诚感动。(注:安安即姜安,著名的大孝子。至今德阳孝泉还有纪念他的宗庙-姜安祠。)

离我家左边三、四间铺面有一苏家饭铺,一口大锅米饭叠的老高。一个粗口大碗将饭盛满,再一小碗饭压在上面,形成高高“帽儿头”,有半斤左右米的饭,足够一成人吃饱。这一碗饭,大概相当国50年代的四五分钱。卖的全是小菜,大概二至五分钱,泡菜1分,汤可免费,经济实惠。主要是供下等市民消費以填饱肚子。

有人食后无钱支付,即在铺前跪着,头顶一长凳当街乞讨。可遇善心人给钱或代为支付,这叫“顶板凳”。

那时候民风朴实,多有行善积德之人,一般总有善人前来帮助。如果实在无人,店家见他下跪也会放他起来,警告他下次不要来了就是。成平街有一所私立培性小学,那学校不大,却很精致,俨然一个贵族学校。

每当晚上放学的时候,总会有一队童子军跑步出校,然后分列国学校两侧,护送同学出校回家。

1937年7月7号,全面抗战爆发。同年7月31号,中国童子军总部立即颁布“童子军战时服务大纲”,同年11月,教育部颁布“中国童子军,战时后方服务训练办法大纲”,加强战时对童子军的组织和训练,强调童子军的活动,一切服从战时的需要。在整个抗战中,大量曾为童子军的爱国青年,加入中国军队,成为中国军队中的高素质人才和作战中的中流砥柱。

中国童子军(图片来自网络)

14年抗战中,没法统计有多少童子军血洒疆场。但是童子军为抗战作出的巨大贡献,必将载入中华史册。

在民国的儿童杂志“好儿童“中,介绍了不少有关童子军的内容。

当敌机盘旋国城市上空,有汉奸为其打信号,被英勇的童子军抓获。

还有童子军冒险营救,美军飞行员的故事。

1932年,上海发生一二八事变,100多名童子军深入战区,从事战地服务工作,其中有4名童子军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生命。

八一三淞沪会战中,为掩护国军撤退,谢晋元率领800官兵守卫四行仓库。11名童子军冒着枪林弹雨,不顾生命危险,将三大车的慰问品送给他们。为了鼓舞士气,振奋国民,上海童子军杨惠敏孤身泅渡苏州河,将国旗送到四行仓库。第二天国旗升起,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

八一三淞沪会战中的童子军(图片来自网络)

各国媒体无不赞扬。

百度介绍:童子军也称童军运动,台湾和港澳旧称童子军,是一个国际性的、按照特定方法进行的青少年社会性运动。童军运动的目的,是向青少年提供他们在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培养出健全的公民,最终目的是将来这些青少年可以为社会作出贡献。目前全世界约有两亿五千多万名童子军。

有一部电影叫“抓壮丁“,电影快要结束时,三嫂子的丈夫出场,就是一身童子军的打扮。

1947年7月,成都连续降了近20个钟头的滂沱大雨,造成百年不遇的水灾,各条街道基本被淹,有的低洼地方,水深竟然超过一米,全城几乎成了一片泽国。街道上的公共厕所,粪便漂浮外溢。也有被损毁的家具,顺着街道的河流被水冲走。

面对灾情,大人们不知所措,心急如焚。但这却成了不懂事的孩子们游戏之乐园,有的互相追逐打水仗;有的竟然光着屁股游泳起来;也有的把木盆或者门板当船划。我顺势拿起家里脸盆也去划船,刚一站上去,那盆就不见了,急得我在水中一阵乱摸,全身湿透,仍然没有找着。后来家长知道了,免不了重重地挨了一顿。

1947年成都 那场水灾,媒体有报道,现转载如下(有删节):

《新新新闻》在7月5日的报道说:“成都从前晚一时起直到昨日午后六时,连绵十七个钟头的滂沱大雨,九里三分的锦城,无形转入停市状态,交通断绝,四门电话不通,电灯无光,路断人稀,万籁俱寂,全市低洼处,均成泽国。江水骤然增高一尺,到了午后水位更高,到顶点两丈有余,尤其是新南门,大水溢扑岸上,倒灌入城,大复兴门(即新南门)好似桥洞一般,江水从大街流入小巷,活像万马奔腾,沿河两岸的房屋、家具被水浪吞去……”

《申报》7月12日的一篇专题报道称:“豪雨迄五日始告截止,但市区仍成一片泽国,记者登城楼鸟瞰灾情,但见四野茫茫,洪浪滔滔,被冲毁的房舍、家具什物、尸骨、牲畜以及沿江仓库中储藏的盐、煤、木柴、货物,滚滚逐波而下。农民扶老携幼,栖栖惶惶,争登高处避水,刻划出洪水恐怖惨景。七日洪水渐退,记者再到灾区查勘,昔日繁盛游乐之区,仅剩荒烟乱草,一片瓦砾……倾家荡产的灾民,呼天唤地,痛哭流涕,惨绝人寰。

透过媒体的报道,可见这场暴雨洪水造成的惨状。成都市区全城停电、停水、停市;各处路断、桥垮、房塌景象;工界、商业、学界均蒙受严重损失。

修建百年的安顺桥、七十余年的万福桥、新东门大桥、南河口疏散桥、瘟主庙疏散桥、外西十二桥、复兴桥(即新南门大桥)皆为洪水冲垮或冲坏。特别是安顺桥垮塌时聚集在桥上观看涨水的人群落入河中“顺水而逝”,一片“呼救之声”“惨不忍睹”。洪水溢扑上岸,倒灌入城,市区80多条街道尽成泽国、积涝成灾,不少民房受水淹而垮塌。

《新新新闻》报称:“全市(市区)受灾总计27652户、82762人,伤198人,死86人。

1947年的成都真是祸不单行,进入8月份又连降大雨,成都又被淹了一次。这两次水灾,对农村的打击非常之大,不少家庭断粮断炊,甚至房屋被毁,无处安身,于是成群结队地涌入城市,到街上去抢吃的东西,这就叫吃大户。

那时我5岁正在街上玩耍,突然看见一大波(波,方音,念婆)面黄肌瘦、衣衫褴楼的人从街口涌入,恰恰街口附近有一锅魁铺,所有锅魁立即被抢得精光。连案板上那半袋灰面也被人抢走。街上的商铺见状,立即大吼:吃大户的来了,赶快关门!于是纷纷地关门闭户,有的还上起了门杠。

锅盔铺的斜对面约100米,是一汤圆铺,主人姓李是本保的保长,他见状后想关门,但已经来不及了。

他叫家人赶紧把所有的原料藏在楼上,把煮好的一锅汤元倒在一个盆内,然后放在铺面前。顷刻那些人就到了跟前,争相恐后用手抓起汤元就朝嘴里塞,有的人吃的太快,哽得眼睛翻白,一盆汤元三下五除二,立刻就被抢光。他又把来不及煮的一锅生汤元端出来倒在盆内,立刻又被人们抢光。那些人对他还有好感,也没有为难他,过后又朝其他地方涌去。

建国后有的街道保长被抓,因为李保长在吃大户时救济过个穷人,所以相安无事。

我曾经问过别人,什么叫吃大户?他说:那还不简单,就是去吃有钱人嘛。是的,从字面上讲就是这种意思。查百度它是这样说的:旧时遇着荒年,饥民团结在一起到地主富豪家去吃饭或夺取粮食。但是在我们成都,它的内涵却更宽。

50年代,这吃大户三个字,竟然还成了成都人的口头禅。在公共场所,对那些不讲道理,不守规矩,争先恐后乱挤乱争的人,有人就说:挤啥子嘛!抢啥子嘛!又不是得吃大户!可见成都人对吃大户有着更确切和更多的解释。所以有人说成都话是非常丰富的语言,此话说得一点也不为过。

来源:平书闲谭微信公众号

作者:里 程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平书闲谭微信公众号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