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记忆】童华池 ‖ 郫县纯阳观茶园(一)

作者:童华池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8-12 15:29:55 浏览次数: 【字体:

郫县纯阳观茶园(一)

童华池 

郫县县城东街上有一个道观,叫纯阳观。纯阳观是郫县道教信奉者重要的活动场所,全县道教协会的办公地点,就设在纯阳观里。据《郫县志》记载,民国35年,郫县道教的庵观共有十四座,其中纯阳观的规模最大。

道观外是一个茶园,纯阳观茶园是县城最大的茶园之一。

上世纪50年代初,县城仅东街上就有好几个茶园,其中最大的是处于城区中心地带的小壶天茶园,次之则是纯阳观茶园了,列第三的是城外的蔡家茶园。

道观和茶园的入口处,是从街道进入的一个通道。通道上方的二楼上,供奉吕纯阳的塑像。这层楼我没上去过,只是从街上看看而已。据我观察,其他人上去的也极少。二楼向外的一大排窗户,显得很陈旧,也给人一种沧桑感。

茶园两侧,左边是我的同学洪玉琴一大家子居住的一套双间铺子;右侧与县卫生院大门之间,有几间铺面,有一间没有做生意——那是当时在全国都很有名气的诗人戈壁舟的住所。

进茶园,穿过茶园和一个大坝孒,即是纯阳观的正殿。正殿的大门和围栏,是全木结构的。围栏是由锯成箭头的长条形木板连缀而成。

正殿前有两棵高大的银杏树,一公一母,母树每年都要结果。

正殿内供奉了吕纯阳的巨型塑像;其他七仙,则依次供奉。正殿正中,是放香烛和供品的几案。案前是香炉和一排蒲团。

每天,都有善男信女在这里烧香磕头,或是抽签许愿。

绕塑像而行,穿过大殿,后面是道观的其他神殿及生活用房。李老君的炼丹炉和塑像,特别醒目。

这座纯阳观的主持道长姓黄,60岁的样子,人称黄道士,当面叫“黄师傅”;我们则叫他“黄爷爷”。

黄道士戴一顶围边的黑色丝帽,穿一件灰色的长衫和“反扫荡”的裤子,脚下是一双布鞋,穿一双粗白布袜子。

黄道士主持日常事务,把道观打理得井井有条。空闲时,乐于和进香者摆龙门阵。为人很是和善。对我们这批顽童,也很客气。

日常之外,遇道家特殊日子,观里有大型活动,则要请帮工。

这是很正宗的一个道观。但就规模而言,似比我以后见到的如青城山的天师洞、新津纯阳观、彭县的阳平观、成都的青羊宫等,都要小些。

我们家里的长辈,对道观并不十分感兴趣,但对李老君还是很敬重的。故祖父和父亲也偶尔到纯阳观拜李老君,祖母和母亲去的次数多一点。

多年以后,对道教与其他各教派有了理性的认识,可惜纯阳观已经不在了。

作为茶园,纯阳观茶园既大,又很有地方特色,很有时代感,是郫县那个时代茶园的一个代表。

进了茶园,右侧是烧开水的老虎灶。灶是砖和泥砌起来的,烧煤炭。灶面是一个整块的厚厚的生铁板,板上开了十来个直经十多厘米的圆洞,以置烧开水的铜壶。灶的一角有一个利用余热烧水的瓮子锅,瓮子的尽头处是烟囟。这种灶同时烧十来把茶壶,壶里的水渐次烧开,以供大量的客人之需。

灶边,有一口石板“组装”的滤缸——这缸是开茶园必备的。滤缸里有多层大小不同的小石子和粗细不同的河沙,再加上棕丝。这套设备用以滤水。因为掺茶的水,只能是河水,而不用井水。尽管我们经常说,某某井的水,是如何如何甘甜,但烧开泡起茶来,往往有一种除茶客外,旁人难以觉察的咸涩味。而河水就没有这种味。所以,郫县县城几乎所有的茶园,都到北门外沱江桥挑水一一大概郫县县城的人,公认沱江桥的水好。但问题又来了:尽管那时河水没被污染,但水里还是有些肉眼难见甚至可见的杂质。要解决这个问题,把水倒进滤缸,经层层过滤,水质就好了。

灶之外,缸之外,茶园的基本设备和用具是木桌和竹椅。这个茶园一式的木方桌,一式的竹圈椅,也辅以竹制的方独椅。茶具是通行的三件套:瓷器的茶碗,茶碗盖,加上金属的茶船子一一多为铜的

茶园的老板姓张,老板娘姓刁。张老板挨方50岁,老板娘30岁左右。两夫妇有一儿一女,都比较小。

张老板个子不高,圆脸,浓眉大眼,常穿一件蓝布长衫,脚下是紧口布鞋。张老板不太好动,偶尔掺一下茶。可谓“名誉老板”。

老板娘身高一米五几,皮肤白皙,很是精明强干。她又要管账,还要提炊,还要带娃娃。做事利索 ,经营有方。

长期开茶园,老板娘练就了一身好手艺。茶炉烧得好自不待说,你看她,客人来得多了,那架势:一手提炊,一手从手臂到手掌,携带十几套茶碗,稳稳当当,在茶客中穿行。到落座茶客的桌前,哗啦一声,“三套件”便摆放在桌子上了。然后是茶壶高高扬起,开水的水柱准确“飙”到茶碗里。茶碗里顷刻形成一个漩涡。漩涡停“漩”,茶水刚好不出茶碗。来客多,一下就应对过来了。

那时的茶钱,花茶4分,素茶3分,白开水2分。也卖出堂开水——五磅的热水瓶2分,八磅的3分。还卖洗脚的热水,每盆2分。

收茶钱时,老板娘很懂得见机行事:一般说来,先来的给后来的客人给,这似乎是民间的约定俗成。

喝茶时,如果是张大爷先来,老板娘当然好收钱。如果是和王大爷一起来,她心中也有数——头天是哪位给的,随口便唱出来了:茶钱王大爷给了,李大爷明天再给!

如果已有几位茶客在喝,又来了一位或多位,先来的后来的都争着给,老板娘只须瞟一眼,该收哪位的,她已“定”了下来:茶钱赵大爷给了!大家都不要争了!

收赵大爷的,老板娘是根据最近一段时间的情况,“综合平衡”下来的。

遇到众多新茶客,老板娘也会察言观色,该收哪位的,大体准确。茶客手里摸出来的钱,一般都不会再揣进衣服包包里,而是用一样什么东西压在茶桌上,包括用茶碗盖子。

那时我太小,对之并不在意。随着年龄增长,也听了长辈们的教诲,方知老板娘收茶钱亦是一项技术活。她的超强记忆力,心理学运用能力,娴熟而得当的调控能力,令人佩服。这样一来,茶客给钱的精况基本平衡,而人人都有了面子。茶客没有心理顾虑,就乐意来喝茶。

确实,茶园的生意很好,特别是夏天。故也雇了人提炊。还请了人专门挑水。说起挑水,就想到了当时郫县县城里的一个“名人”——大脚板张大娘。

张大娘年纪50左右,身高约一米七——在女人中算是比较高的了。她头包白布孝帕子,身穿宽松的侧扣钮子“绊绊”的蓝布衫子和蓝布裤子,脚下穿一双谷草打的草鞋。这一身穿戴,展示了一名妇女叛逆于世的个性。张大娘不仅高,身板也直,很硬朗,走起路来,像要卷起一阵风。她之所以出名,不仅因为这副模样,更和她的脚板有关。

在我们国家,建国前——可以上溯数千年,凡是妇女,从小都要包脚。传统的审美观,女人的脚,以“三寸金莲”为美。殊不知,这“美”却是对女性残酷的精神压迫和肉体折磨。那时在街上,凡见到的老太婆,几乎都是小脚女人。在我们家里,祖母50岁,孩提时代就包了脚。

说到张大娘,偌大的郫县县城,50岁的太婆,只有她没有包。“大脚板张大娘”的“美名”也就应运而生了。这得感谢她的父母,抑或是别的什么人,免除了她饱受包脚之苦。

张大娘的脚大,使得她揽到了挑水这份“工作”。茶园每天用水量很大,更何况是规模大的,生意好的。

张大娘每天都到沱江桥挑水。从纯阳观茶园到沱江桥,估计有600米左右的距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脚板张大娘挑水的事在县城传为美谈。其形象,至今在我的头脑里都还很清晰。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童华池,抗战胜利时生于望帝啼鹃之处,全国优秀教师,成都市学科带头人,四川省金堂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已退休)。系中国教育学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为巴金文学院校园文学教导员。曾受聘于全国多家报刊,任通讯员,特约撰稿人,特约编辑等。从事业余写作50多年,撰写的教育教学专业论文和诗歌散文小说等文艺作品计100余万字,刊发于全国100多家报刊,并多次获奖。主编并出版书稿两部,参编图书多部。另有摄影爱好,已拍摄照片数万张,作品刊发于多家报刊,并多次获奖。

写有多篇与郫县直接有关的文章,如:《川西坝儿歌杂忆》《川西坝子竹林盘》《川西八月豆花香》《郫县豆瓣不了情》《我的灯谜情结》《〈折柳拾英〉动我情》《郫县蔬食三题》《忆儿时夏日饮品 品郫县市井百态》《好吃莫过甑子饭》等。以上文章分别刊发于《四川日报》《成都日报》《龙门阵》《四川文化》《先锋》《锦江》《四川烹饪》等报刊及央视国际《民俗》频道,其中《川西坝子竹林盘》获“魅力四川”征文三等奖,《〈折柳拾英〉动我情》获凤凰网征文奖(未分等级)。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童华池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