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谭楷 ‖ 华西坝上大师云集的岁月(三)

作者:谭 楷 来源:华西都市报(2019年7月17日A9版) 发布时间:2019-08-16 16:15:02 浏览次数: 【字体:

民国时期的华西坝

李约瑟的中国梦

抗战岁月行足万里

李约瑟来得很勤。他因研究中国科技史而结识了许多中国学者。而陷入这浩大的文化工程,纯属偶然。

1937年,剑桥大学接收了三名攻读生物化学的中国研究生沈诗章、王应睐、鲁桂珍,在生化学者李约瑟邻近的实验室工作。与中国留学生朝夕相处中,李约瑟发现三位中国青年十分勤奋,做实验的技巧,研究科学的方法,一点也不比西方人差,从而引起了他了解东方的兴趣。于是,他请三位中国学生做客,闲谈中提出心中的疑问:“东方为什么落后?中国的科学发现为什么那么少?”

此话一出,平时显得娇小、文雅的女生鲁桂珍顿露愠色,反驳道:“许多欧洲人对中国无知,中国在许多科学发现上曾领行西方,对世界科学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鲁桂珍又说:“中国在公元三世纪前已记载有脚气病,在艾克曼(1858-1930年,荷兰人,1929年诺贝尔生物学与医学奖获得者)前几百年,中国人已经掌握了防维生素缺乏的有效方法。”

鲁桂珍的反驳,令李约瑟有些尴尬,促使他深思。因为鲁桂珍的父亲是苏州颇有名气的研究中西医并经营中药材的商人,老家在湖北蕲春,是大医药家《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的同乡。他相信,鲁桂珍温和地说出了极有分量的话。

老年时的李约瑟

从此,李约瑟的学术生涯开始大转弯。1937年,在三名中国留学生的影响下,李约瑟“皈依”于中国古代文明,转而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医学,一发而不可收。首先,他要啃硬骨头,学汉字,懂得形、音、义,从读《四书》《管子》开始,再到浩如烟海的中国典籍中去采珠拾贝;还到深山问道,从那些古老炼丹术中寻觅冶金与化学实践的线索。

他自己也未曾预料到,1954年《中国科技史》第一卷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后,会引起轰动;其次,《中国科技史》会出版到28卷册。他活到95岁高寿,难道是上帝安排他这一生要干一件在科学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吗?尽管,中外学者对他的这一部巨著有争议,但作为一位英国学者,能不辞辛劳,数度来中国,特别是在抗战的艰苦岁月,行足万里,搜集、整理那么丰富的资料,乱丝抽线,理出头绪,铺陈开来,何曾不是一件壮举。

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

1992年6月13日,英国女王在白金汉宫授予李约瑟“御前顾问”勋章;1994年6月8日,李约瑟当选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是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李约瑟爱因斯坦奖。

罗忠恕的风格

总一袭长衫未见西装

李约瑟一开始涉足于中国科技史,就得到罗忠恕、何文俊等一批华西坝的朋友有力支持。他的日记上写道:“何文俊和我一起在成都购书。书单上的书都买齐了(例如,中国数学史、天文学史、道教史、炼丹术史等)。九大本书只花了477元(记得两人吃一顿丰盛的晚餐就要花100元以上)。星期六举行了盛大晚会。36位来宾都是我在这里见到过的重要名人。我们聚集在南门万里桥附近的“枕流”餐厅,晚会无疑十分欢快。”

李约瑟还在何文俊家中住了一个多月,他不仅练习了汉语口语,增长了见识,还结交了更多的中国知识界的精英。

华大文学院院长罗忠恕,是何文俊的大学同窗好友,也是何文俊家中的常客。李约瑟一到,他必定要来。

罗忠恕仪表堂堂,堪称华大教授中的美男子。他目光炯炯,微微一笑,充满自信。他总是穿长衫或中山装。一来是穷,1937年7月中旬,在巴黎参加国际哲学会议,因没有晚礼服,竟未能出席法国总统的茶叙会,他并不觉得失格,独自去艾菲尔铁塔下欣赏烟火。二来,他喜欢穿中国式样服装。1939年,在牛津大学成立中英两国大学合作委员时,他穿的是长衫加马褂,在西装人群中非常突出。

钱穆说:“忠恕总是一袭长衫,未见他着西装。”

直到1947年,罗忠恕出席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年会后,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拜望爱因斯坦时,才身着深色西装,拍下了少有的西装照。

罗忠恕出身于广安武胜县,幼读私塾,饱览诗书,奠定了坚实的国学基础。1922年考入华大,在苏道璞的化学实验室打工,靠半工半读完成学业。1926年,万县惨案发生后,华大同学积极参与游行示威,表现了极高的爱国热情,却遭到校长毕启的批评。罗忠恕作为学生会主席,与毕启坦诚对话,分析形势,最后毕启公开向学生道歉,一场可能让华西协合大学关门的大风暴平息了。

罗忠恕先学医科,五年后转文科,1928年华大毕业后入燕京大学,以《柏拉图的逻辑思想》获硕士学位,并获哈佛大学“金钥匙奖”,之后返回华大任教,1937年留学牛津大学,1941年回国任文学院长。

海明威访成都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劲风

罗忠恕较早地觉悟到,学校的教育方针,不仅应当尽量吸收西洋文化之优点,尤应发扬中国文化之精神。中国还应主动发起对外文化交流。他分别在牛津和剑桥发表演讲,呼吁中英应加强了解,推进文化合作。结果,牛津、剑桥两所大学均成立了以校长和一批著名学者组成的“英中合作学术交流会”。此举,得到爱因斯坦、罗素、杜威等国际著名学者的好评。李约瑟获悉,剑桥大学成立了英中文化交流委员会,非常高兴,约请了十多位剑桥教授与罗忠恕见面。罗忠恕应邀参观了《中国科技史》工作室,看到李约瑟已收集卡片资料10万余张,深为敬佩。李约瑟希望罗忠恕为他架桥到中国访问,罗忠恕立即致信华大医学院院长启真道,请他邀请李约瑟前往华大讲学。不久,李约瑟如愿以偿来到了成都。

罗忠恕笑了,这是一种很有底气的文化自信。

1942年11月19日,罗忠恕集国内外名流王云五、杭立武、张君迈、于斌等,以及华西坝上五大学各学科专家、教授成立了“东西文化学会”,五大学的校长亦是名誉会员。

东西文化学社的积极支持者、史学大家钱穆在《东西文化学社缘起》中阐述:“各民族文化之进展,常需不断有去腐生新之努力,而欲求去腐生新,一方面不断对其文化源头作新鲜之认识,而一方面又当不断向外对异文化从事于尽量之吸收……世界两大文化实有为全人类根本幸福之前途计,而有相互了解与相互沟通之必要与义务。”

学会一成立,牛津、剑桥大学的英国学者纷至沓来,李约瑟前后作了12次演讲,大多由罗忠恕翻译;澳洲首任驻华公使艾格顿斯爵士作了6次演讲,英国议会访问团来蓉后,罗忠恕提出了相互交换教授、学生,组织文化访问团等多项建议,得到英国方面的赞扬与支持。

与此同时,学会成立了文化讲座,先后邀请中国著名学者林语堂、陈白尘、潘光旦、冯汉骥、张东荪、梁漱溟、印度学者甘戈理、美国学者艾格斯顿等登台演讲。在动荡中搭建起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平台。

1941年春天,海明威携夫人玛莎来到中国,经重庆到成都。他们夫妇俩参观了正在修建的新津机场。这是准备起降B29大型轰炸机的大机场。眼见800名民工,肩套绳索,拖着10吨重的石磙子在碾压跑道,劳动号子像海浪拍打礁石般发出低沉雄浑的声音,那振聋发聩的场景,感动得海明威夫妇泪流满面。

上世纪40年代初,海明威夫妇在重庆

在华西坝体育馆,面对挤得水泄不通的热情听众,海明威作了慷慨激昂的演讲。他长满汗毛的手臂不断挥舞着,像一头怒狮在吼叫,他的短促跳跃、带着方音的美式英语,让很多听众听不太懂,但他的情绪,和肢体语言已经表达:支持中国!反对侵略战争!谴责日寇的狂轰滥炸!对流血牺牲的人民深表同情!

海明威的来访,无疑对东西方文化交流吹来一股劲风。

与爱因斯坦会面

罗忠恕惊喜地谈了一小时

华西坝的东西文化学社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经李约瑟力荐,罗忠恕被聘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哲学顾问。并且有机会广交知名学者,如英国哲学家罗素,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德国量子物理学家普朗克。

而最让罗忠恕感到惊喜的是,与爱因斯坦的会面。他们谈了整整一个小时。爱因斯坦谈及他与罗忠恕信函交流的往事,赞扬中国人民在反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所取得的胜利,在谈到科学应当为人类造福时,激动地说:“我们科学家虽然了解自然,也部分地控制了自然,但没有掌握如何正确地运用科学的权力。”

爱因斯坦与罗忠恕

谈完话,爱因斯坦欣然与罗忠恕合影留念。这位科学巨擘一脸慈爱,而罗忠恕依然是自信的微笑。

杨正予回忆:“后来,彭荣华与何文俊分手了,彭荣华去了美国,何伯也搬走了。陈钦材、江晴芬教授夫妇和他们的小女儿,以及陈钦材的母亲、胞妹和妹夫搬来了。一大家子有点挤,学校便在后门围墙边搭建了一间房供他们家使用。他们一家人乐乐和和,非常融洽。为了哄女儿玲玲高兴,陈伯在走廊上做了个秋千,我们邻居几个姐姐轮流推她嬉戏,宠她得很。记得我读初二时,有一天晚上突然喊肚子痛,母亲请江晴芬孃孃来看。当晚停电,她用一盏油灯照着,仔细检查,告诉我母亲,这是急性阑尾炎发作,应该马上送到新医院去作手术。”

陈钦材、江晴芬夫妇都是病理学家,师从中国最著名的病理学家侯宝璋教授。侯宝璋与陈钦材、江晴芬的同事和学生,经常来陈伯家里聚会。”

这样,从何文俊到陈钦材、江晴芬,杨佑之楼下经常是高朋满座,胜友如云。新中国成立后,何文俊被任命为首任西南农学院副院长,陈钦材和江晴芬从美国、加拿大深造归来,在华西大学(后更名为四川医学院)教书育人。

来源:华西都市报(2019年7月17日A9版)

文/图:谭 楷

来源: 华西都市报(2019年7月17日A9版)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