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传
他出身医学世家,青年弃“体”从“医”,43岁出国留学,60岁做院士,67岁抗击非典,84岁再战疫情。人们说他妙手仁心,国士无双,可他说“我不过是救人的医生”。他是钟南山,他正在疫情一线奋战,考拉看看团队正在撰写《钟南山传》,此文是传记的部分内容,此时发布,是为我们共同致敬钟南山先生和他的精神,共克时艰,战疫必胜。
“只要能为人类创造点东西,那就没有白活。”
这句话是中国著名儿科专家钟世藩所说。而他的儿子钟南山继承了他的医道,更发扬了他的医德,成为人们尊敬的医学家。
钟南山是一位科学家,他追求真实,说真话,干真事,勇担当。他用实事求是的精神,挽救危难中的国人。他是一位呼吸系统疾病专家,医术高明,妙手回春。在近50年的研究生涯中,他孜孜不倦地挑战病痛难题,成为医学泰斗。他是一位普通的医生,因关怀病患而深受信任。他或许没有想过改变谁的命运,却对医学事业全心奉献,影响了无数的继承者。
▲▲▲
(一)医学世家:
“外婆和母亲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1936年10月20日,南京中央医院内,儿科主任医师钟世藩的长子呱呱坠地。由于医院地处钟山之南,钟氏夫妇遂为其取名为“南山”。“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期待他能不负父母所愿,逐渐成长为一个如大山般仁厚正直、崇高稳重的人。
1937年7月,日军全面发动侵华战争。8月15日,淞沪会战激战正酣之时,日军战机便开始向不远处的南京城疯狂实施大轰炸。
轰炸之际,钟宅被炸塌,而尚在襁褓之中的小南山被压在废墟之下。万幸的是,外婆、母亲二人找到了他所在的位置,并在一片废墟瓦砾间徒手将小南山扒了出来。
据钟南山日后回忆,“据姨妈告诉我,当时我的脸已经发紫,再晚一步可能就救不活了,是外婆和母亲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淞沪会战结束后,钟氏夫妇匆忙带着儿子逃离南京,又从湖南长沙一路辗转,最终来到贵州贵阳。此后的八、九年间,钟家人一直定居贵阳。期间,钟世藩担任贵阳中央医院院长兼儿科主任,妻子廖月琴则扛起了管教子女、操持家务的重担。
廖月琴是鼓浪屿名门廖家之后,毕业于北京协和高级护理专业,和丈夫钟世藩既是同乡又是同学。她是广东省肿瘤医院的创始人之一,曾任该院副院长。
在钟南山的印象里,母亲温柔随和、宽容大度且极具同情心,父亲则严肃寡言、为人正派,讲话极度注重依据。可以想见,夫妇二人对幼年钟南山的谆谆教导,无疑对其精神品格的养成影响重大。
钟南山兄妹与父母合影(来源:中国妇女报)
和普通男孩子一样,儿时的钟南山也十分调皮。因为向往武侠世界中飞檐走壁的轻功,他曾从家中的三楼上撑着一把大伞一跃跳下,摔伤了腰。
因为嘴馋想吃零食,他曾欺骗父母,把本应该交给学校的午餐费扣下......“当时母亲回家跟父亲讲起这个事,我就以为大难临头了,就说一定会把我痛打一顿。没想到,我父亲没说太多,他就说,‘南山你好好想一想,你这样做来骗我们,你做得对不对?这个感觉比他打我一顿对我的刺激都大。”正是从午餐费事件中,钟南山懂得了要 “讲老实话,做老实人”。
1946年,10岁的钟南山随父母迁居广东广州,就读于岭南大学附小(现中山大学附小)。小学时代,钟南山经常逃学。因为成绩很差,他还曾留过两次级。
后来,在母亲的鼓励下,他开始发奋读书。六年级毕业考试时,钟南山考到了第二名。尽管当时通货膨胀严重、家中生活艰难,母亲还是遵守约定,给他买了一辆自行车作为奖励。当天,他在日记中激动地写道:妈妈实现了她的诺言,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我是多么高兴啊。
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的卫生署长前往广州,命令时任广州中央医院院长兼儿科主任、岭南大学医学院儿科教授的钟世藩连夜携家眷撤往台湾。由于痛恨国民政府的腐败,钟世藩断然拒绝,冒着生命危险留在了广州。
上世纪50年代,钟世藩创办了中山医学院儿科病毒实验室,这是我国最早的临床病毒实验室之一。
那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连吃饭都成问题,科研经费自然很困难。为了研究病毒,钟世藩在自家天台上搭了个棚子,自掏腰包买了三四百只小白鼠喂在里面。
这时,钟南山已经升入初中。每每父亲忙碌时,他就自觉当起了饲养员,乐此不疲地为小白鼠们喂谷子、喂水。父亲做解剖实验时,尽管看不太懂,他也会立在他身侧饶有兴趣地观察。“一直坚持了三四年,是很长一段时间。”
钟南山还记得,每当到了夜晚,自家的三层小楼总会格外热闹。因为,亲戚朋友、街坊邻居们经常会趁此抱着孩子来找父亲看病。医者仁心,对于上门的病患,钟世藩从不推辞拒绝。
“我感觉当医生还是挺受人尊重的,而且真的帮人解决问题。那个感受让我觉得爸爸很开心,家庭也很开心,这个是一个原始的感受。”
家学熏陶也罢,个人志向也罢,这一时期,钟南山心中已然深深埋下了学医的种子。
水墨人物画《有座山叫钟南山》100cmx50cm 2020年1月29日 奚文渊 作品
▲▲▲
(二)坚持从医:
“我当运动员没有前途”
1955年,钟南山如愿考入北京医学院,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学医学部。在校期间,他的体育才能被挖掘出来,接连创造了110米栏和400米栏两项校园纪录。
由于体能出众,1958年,正在读大三的他被抽调到北京市体育集训队训练,备战将于来年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他还曾以54秒2的成绩打破了男子四百米栏的全国纪录。
钟南山在全运会上打破400米栏纪录(来源:CCTV10《大家》栏目)
1960年,钟南山自北京医学院毕业。北京市委希望他能够继续留在体育集训队,从事职业体育运动。考虑再三后,钟南山选择了退出体坛,留校担任北京医学院放射医学教研组助教。
“困难时期,运动队吃得好,挺有诱惑力。主要是我觉得我的身材不行,另外体质不行,顶多达到亚洲的水平,达不到世界水平。所以,我觉得我当运动员没有前途。”短短几句话可以感受到钟南山追求“世界水平”的鸿鹄之志。
尽管没能继续体育职业生涯,钟南山却一直坚持运动,因而体格健壮、倍显年轻。年届七旬时,他还曾是医院篮球队的主力,与青年小伙们共同驰骋篮球赛场。
时至今日,钟南山仍然保持着每周定期锻炼三到四次的良好习惯。“每次运动45分钟左右,早晨边跑步边看足球比赛的精彩片段,然后拉力、双杠、仰卧起坐、单杠。”
当年,他和妻子李少芬正是结缘于体育。她曾是国家女子篮球队的主力队员,1958年与队友一起战胜欧洲劲敌捷克斯洛伐克队,1961年获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冠军,1964年获匈牙利、法国、罗马尼亚、中国四国篮球邀请赛冠军。
钟南山与李少芬合影(来源:中国妇女报)
钟南山毕业后没有选择回家乡,而是继续留在北京,其中部分原因是为了爱情。此时,他与李少芬相恋两年。留在北京能够离恋人近一点,多陪伴她,谈谈两人的婚事。
李少芬是中国女篮国家队队员。依据国家体委《优秀运动员工作条例》规定,运动员在国家队期间不许结婚,特殊情况应经组织批准。所以李少芬不能结婚,只能和钟南山继续谈恋爱。然而,恋爱的时间也很少。有时,李少芬穿梭于各国,参加各种国际赛事,他俩甚至没有机会聚在一起说说话。
1963年11月,新兴力量运动会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举行,这是钟南山在北京等待李少芬的第三年。李少芬向领导提出结婚申请,领导则答应李少芬,如果她能在新兴力量运动会拿到冠军,就批准她结婚。李少芬不负众望,成功夺冠。
1964年元旦,这对情侣在进行了大概六年时间的恋爱长跑后,正式结婚。婚后,两人生育一儿一女。女儿钟帷月,继承了母亲的运动天赋,曾在90年代获得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100米蝶泳冠军。儿子钟帷德,传承家族医道,成为了著名的泌尿外科专家。
速写《钟南山》 19cmx23cm2020年1月31日王国宇 作品
▲▲▲
(三)拒绝平庸:
“35了,真可怕啊!”
1965年,上山下乡的运动风刮到了这个刚组建的小家庭。钟南山作为知识青年被派往山东乳山搞“四清运动”,接受劳动改造。当时乳山隶属烟台市,地处青岛、威海、烟台三市衔接腹地,旱、涝、雹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钟南山只能慢慢习惯。
1968年,钟南山重回北京,却被学校革委会派去烧锅炉。即便在这样艰难的时候,他还是一位热血的进步青年。有一次,上级号召员工献血,钟南山一个人就献出了400毫升。
1969年,学校组织下乡医疗队。尽管已经脱离医学将近5年,但钟南山还是报名加入。医疗队来到河北宽城县后,每天的工作却是搞文艺宣传。病人疼痛难忍时,受限于条件,只能打一针止痛药。钟南山对病人束手无策,内心自责不已。
最终,通过妻子的帮助,钟南山在1971年从北京调至广州第四人民医院(后改为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成为一名医生。
他对这个结果很满意,坦言称:“上大学后先是做师资,又从 事新专业,留校任教也是教放射生物化学。每一次都服从分配,从来都是标兵、先进。所以从1960年到1971年,整整11年我都没做医生。做医生是我的愿望,但不是我能选择的。挑到了这个医院还是因为我爱人的身份,这也是她挑定的,因为它离我们家最近,用不着整天下乡”。
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来源: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官网)
生活似乎正在走向平淡。有一天和父亲闲聊时,父亲突然若有所思地问他:“南山,你多大了?”他答35岁了。父亲却叹了一口气,说: “35了,真可怕啊!”
父亲的最后一句话给钟南山留下深刻的印象。据他回忆,父亲话语里的意思是,和其他医务人员比起来,他在35岁取得的成就不足,和父亲年轻时候比,更是逊色不少。钟南山的父亲1932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是一名令人敬佩的优秀大夫。
深受激励的钟南山,从 35岁之前的碌碌无为中觉醒。他知道,再这样碌碌无为地过下去,不仅会辜负父亲的期盼,也是对自己人生的不负责任。
他就像《钢铁是怎样炼成》一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一样,期待为伟大的事业作出贡献。这本书正是他高中时期最爱的书籍之一。
速写《钟南山》 19cmx23cm2020年1月31日王国宇 作品
▲▲▲
(四)不舍昼夜:
“这件事对我打击很大”
从1960年到1971年,整整132个月里钟南山做了各种工作,但唯独没有做过一天真正意义上的医生。
经历父亲的“三十五岁之问”,他意识到自己需要在本职工作上有所成绩,把精力集中到了行医上。但新的问题是,他在专业上荒废多年,跟不上医学领域的新知识,几乎变成了一个“门外汉”。尤其在工作初期,他频频出错。
在某种意义上,医学是一门经验上的科学,而钟南山在大学里满打满算只学了三年半的课程。经验不足的他被安排到了又忙又累的急诊科工作。在这里工作时,钟南山遇到人生第一次“误诊”。
一日,急诊室接到电话,说广州萝岗区(已撤销,现属广州市黄埔区)有一个大出血的患者,需要立刻诊治。钟南山收治这位病患时,见他不断咳血,嘴角还挂着黑血。结合其病例上的结核病史记录,他直接断定为肺结核。因此,做了止血的基本处理后,将病人送去了结核病防治所。然而,他没有注意到,这名病人咳出的血块和肺结核明显不同。
第二天大早,病人被送回了广州第四人民医院,吐血状况已极其危急。这显然不是结核病的症状。通过手术,医生们发现在患者胃黏膜的小动脉处,扎着一根鱼刺,这便是出血的真正原因。
最终,这位病人被救治,但此事给钟南山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和震荡。愧疚、后怕、自责、懊悔等情绪在他心里翻腾,也有同事责怪他连最基本的知识都不懂。内外双重压力袭来,逼迫着钟南山做出改变。
从此,他白天工作时观察同事如何问诊、如何查房、如何观察病患,晚上学习到深夜,进行实验研究。
用脱胎换骨来形容他的转变毫不为过。在一段时间里,他因学习强度太大,体重下降10几斤,眼窝深陷,颇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境界。
同事们渐渐发现,钟南山变得面容严肃,态度严谨,有了医者风范。
速写《钟南山》 19cmx23cm2020年1月31日王国宇 作品
▲▲▲
(五)呼吸之间:
“捡难的事做未必是坏事”
1971年,在周恩来总理号召下,卫生部牵头,在全国开展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群防群治工作,并展开相关科研活动,希望寻找到医治良策。
当时,慢性支气管炎在我国已比较普遍,特别出现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患者呈现咳嗽、痰多等症状,严重者会因呼吸衰竭致死。
为响应国家号召,广州第四人民医院成立了“慢支炎防治小组”。不过,由于此病属于顽症,自古就有“名医不治喘,治喘不露脸”之说。这使得许多医生不愿背负压力,参与到这项难出成果的工作中。
此时,钟南山因没有专业专长被指派到小组工作,与他共事的还有侯恕和余真两位医生。在接到安排时,他不太情愿,而父亲却对他说: “捡难的事做未必是坏事。”
正在查房的钟南山(来源:环球人物)
就这样,钟南山踏上了研究呼吸系统疾病的道路。
这是一次偶然的被动选择,但经过日复一日地努力后,成为了必然的成功。
1974年和1975年,慢支炎防治小组连续在国家一级医学刊物《中华医学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上发表了两篇论文,开始受到广州地区医学界的关注。
1976年后,在广东省卫生厅的支持下,慢支炎防治小组成立研究所,并获得了10万元科研经费。作为研究所的重要成员之一,钟南山备受鼓舞。
1978年,他与侯恕合著的论文《中西医结合分型诊断和治疗慢性气管炎》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成果一等奖。不久后,“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在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这是国内成立最早的呼吸疾病研究所之一,由钟南山担任副所长一职。
此时,钟南山已过不惑之年,有此成绩已算卓越。但他为了实现更高的梦想与追求,决定借着改革开放之后首批出国留学的机会,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及伦敦大学呼吸系进修两年。
到了英国后,英语水平不佳成为他学习的第一大阻碍。为了练好英语,他甚至用英语给父亲写信。每次父亲的回信都很厚,还会把他的英文信修改后再寄回去。就这样日积月累地练习,钟南山的英语水平得以提高。
但他要面对的困难不止于此。当时,中国的医生执照不可以在英国使用。因此在导师弗兰德眼中,中国医生只能以观察者身份看病房,不能参加实验。
对此,钟南山并不气馁,他在查房时认真接触每一个病患,积累临床知识。他曾在自己身上抽过600毫升血,还曾吸入大量一氧化碳,这些高风险的实验震惊了导师与同学。通过他的实验,还证明了导师所讲的数学推导具备不完整性。
钟南山对知识的执着追求感动了导师,获得了他人的尊重。
凭借在英国的努力,他获得了呼吸系统疾病的六项科研成果,七篇学术论文。在脚踏实地的历练中,钟南山成长为中国呼吸系统疾病的知名专家。
1996年,他成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
速写《钟南山》 19cmx23cm2020年1月31日王国宇 作品
▲▲▲
(六)非典战士:
“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哪里去”
2003年,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钟南山成为了一名公众人物,获得了“伟大的医生”“战士”“敢医敢言”等赞誉。但这些赞美之词都源自一场严重的全国疫情。
这年初,一种“原因不明的呼吸道感染病”在全国蔓延,广东、香港、北京、上海等省份、地区及城市陆续有确诊病例。患者会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疼等症状,严重者双肺快速变白,呼吸衰竭,最终不治而亡。
面对这一来势汹汹的传染病,全国人民陷入了对未知的焦虑中。
钟南山所在的广东地区,是最早发现病例的地方。他在2002年12月22日,接触到了第一例病人。
“我也感到很奇怪,”钟南山回忆说,自己也无法预料未来将发生什么。
他发现,这是一种传染性极强但原因尚不明确的新疾病,因此他领导的专家组向卫生厅报告时将这种“怪病”命名为“非典型肺炎”(世界卫生组织称为SARS)。
2003年初,他被任命为广东省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全面指导广东省的非典救治工作。而他成为焦点人物,则是在一次采访之后。
一日,在被问及疫情是否得到了控制时,钟南山如实相告:“根本就没控制,顶多是将病人隔离起来,遏制了疫情的传播。第一,不知道病原是什么;第二,这个病还没有治疗的方法,依然处于传染过程中,怎么能说得到了控制?”
这样的回答与有关部门称“疫情得到控制”不符,引起了极大轰动。
钟南山非典时期接受采访,道出疫情真实情况(来源:环球人物)
钟南山认为,最重要的是向公众公布实情,只有越透明,将真实的情况公之于众,越能够得到公众的信任与配合,而公众的配合则是抑制疫情扩散的关键。
这时,他为自己真正做到了父亲要求的“讲老实话,做老实人”而感到充满力量。他信守“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理念,因为他把病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
在疫情危机时,医生群体也被悲观、恐惧的情绪所影响,许多医院的医生不敢接触病人。另外,重症病人如果留在普通医院,可能会引发更多感染病例。
于是,钟南山说:“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那里来”。这样坚定的声音和无畏的奉献精神,令所有人感动。
钟南山在非典一线(来源:环球人物)
对于每一位病人,他都细心关怀,仔细观察他们的口腔和咽喉。重症病人在昏迷期间被送到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醒来时看到钟教授在床前对他们说“别担心,你会好起来的”。他的话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病人们信服,安定了大家原本极度恐惧、紧张的心情。他不仅治人,而且治心。
为了尽快查出非典的病原,他曾连续战斗38个小时,因过劳而发烧。2003年3月,他在家自行治疗了一周,幸而只是普通肺炎。为了不给社会增加恐慌情绪,他没有对外公开自己的病情。第二周,他又站在了病房里。
这一年,他67岁,本应退休在家安享天年。
当钟南山再次出现在镜头前时,他用充满信心的沉稳声音告诉老百姓,有信心治疗非典疾病。他说:“我想我们会搞好,因为从这几例的治疗来看并不是很难,我们是有信心的。有一点把握的话,我首先考虑成功,而不是失败。”
这时,他的依据依然来自于事实。
通过详实的研究材料,钟南山带领的专家组证明了非典的病原是病毒,推翻了此前有权威认为病原为衣原体的论证。
衣原体与病毒的差别之一在于,前者对多种抗生素敏感,而后者对抗生素不敏感。如果任由医生们使用抗生素治疗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轻则耽误病人的治疗时间,重则直接断送病人的生命。
确定病原为扭转非典局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病毒病原,钟南山对症下药,总结出“三早三合理”治疗方法。三早指“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三合理指“合理使用皮质激素、合理使用呼吸机、合理治疗合并症”。而且他不拘泥于传统,采用皮质激素和无创通气等方法治疗非典病人,减少了病人的痛苦,提高了康复率,减少了死亡率。
很快,这些治疗措施被写入《广东省医院救治非典型肺炎病人工作指引》,下发到各地医疗单位。
那一年,广东省SARS病死率3.8%,全球最低。我国SARS整体病死率也位于国际水平较低处。2004年,钟南山凭借其在非典时期的卓越表现,被评为“感动中国2003年度”十大人物之一。
水墨人物画《忧国忧民》72cmx140cm2020年2月12日 刘进全 作品
▲▲▲
(七)医者仁心:
“我不过是治病救人的医生”
在抗击非典之后,钟南山做了一件国际上没人做过的事情。他招募了380个高危病人,参加为期两年关于慢阻肺疾病的研究计划。
慢阻肺,全称慢性阻塞性肺炎,是全球最致命的疾病之一。根据美国的统计,1963年-1988年高血压和冠心病的死亡减少了50%-60%,但是慢阻肺的死亡增加了160%。
这种疾病的发病过程很长,前期症状较轻,容易引起患者忽视。而晚期的慢阻肺病人会出现多种器官的衰竭,同时引起多种并发症。
钟南山希望从病情发展的源头来阻断疾病的恶化,找到病情恶化的诱因,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他引用唐代名医孙思邈的一句话“上医治未病之病”,强调对疾病的早期预防加以重视。
导致慢阻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气污染。
2016 年 12 月,连续多日的雾霾笼罩在中国许多城市上空。这场雾霾导致了学校停课、工厂停工、车辆限行。北京市甚至发布了大气污染红色预警。
钟南山在接受央视采访的时候说:“雾霾其实比非典可怕得多,北京十年来肺癌增加了60%,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应该说空气污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造成这样的一个情况。”
在 2017 年 5 月出版的 TheLancet Planetary Health 杂志上,钟南山发表了题为《中国工业污染物排放与雾霾:从争论到行动》的文章,表明了自己的研究观点。
各媒体报道钟南山关于雾霾的危害
其实在8、9年前,雾霾还没有进入人们视野时,他就多次呼吁检测PM2.5的数值,并提出“灰霾和肺癌的关系”。当年方舟子和他论战,说他蹭雾霾的热度,夸大了危害,钟南山直接有力地回复“这是实事求是”。两年后,世界卫生组织把雾霾列为了一级致癌物,完全印证了钟南山的观点。
他说感觉自己像个“刺头”,专门和别人较劲,其实他是一个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不要“听话”,只求无愧于心。他说“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
面对无端的质疑,他用科研事实予以反击。
2016年6月1日,钟南山被中国工程院授予光华工程科技奖的成就奖。该奖项自1996年设立以来,仅有张光斗、师昌绪、朱光亚、潘家铮和钱正英五位科学家获此殊荣。
而在荣誉背后,钟南山始终说“我不过是治病救人的医生”。
水墨人物画《人民的英雄》72cmx140cm2020年2月12日 刘进全 作品
▲▲▲
(八)再赴前线:
“医务人员做的非常辛苦”
2020年新年伊始,武汉市爆发不明原因肺炎。随着感染人数不断攀升,疫情最终爆发。其症状包含咳嗽、发热和不正常的肺部感染,与非典非常相似。
截至1月18日,武汉出现了136例相同症状的肺炎患者。各种各样的猜测出现,人们陷入对未知病毒的恐慌。
此时,已经84岁的钟南山正要迎接自己的本命年——庚子年的到来。疫情发生后, 他告诉人们“没什么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自己却在第一时间和其他专家一起从广州奔赴武汉。
这天是周六,广州飞往武汉的航班已经满座,所以他请助手购买了傍晚5点从广州到武汉的动车票,在匆忙中出发。
在列车上,钟南山一坐定就拿住文件开始研究。经过6个小时的车程,这位84岁的老人在到达住处后,又继续了解武汉的情况。工作到深夜,才结束了这一天的辛劳。
就在他工作时,一张照片在网上传开:钟南山院士在高铁的餐车内休息,头靠在椅背上,而电脑屏幕依旧亮着。这一画面感动了很多人。钟南山到达武汉的消息传开,公众焦虑的情绪得到了一些安抚。
钟南山在动车上休息(来源 :广州日报)
到达武汉的第二天,钟南山了解了疫情基本情况,就立刻从武汉飞往北京参加国家卫健委会议。在会议上,他被任命为国家卫健委组织的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之后,他又赶往武汉金银潭医院和武汉疾控中心了解情况。直到下午5点,他才又从武汉登上飞往北京的航班。到达北京后,再次赶往国家卫健委开会。回到酒店,凌晨2点多钟才睡下。
凌晨六点钟,钟南山又起床开始看文件、准备材料,匆匆吃完早餐,一天高强度的工作又马上开始了: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新闻发布会、媒体直播连线……
于是我们就听到了他关于“勤洗手、戴口罩”的建议,“病毒人传人”的精准判断,提醒公众加强预防。
2月10日,钟南山团队的一篇论文《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 inChina》,再次引发广泛关注。
论文通过对1099例(截至1月29日)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研究,研究总结出一系列特殊病例,从无症状感染,到无发热病例,再到“假阴性”病例,继而又出现潜伏期最长达24天的1例病患,报告内容详实、严谨。
疫情虽然可怕,但钟南山的冷静、无畏、信念给了大家一颗定心丸,让人们有信心战胜疫情。
在疫情严峻之时,他眼含泪水地给人们鼓励说:“在武汉,我们的医务人员做得非常辛苦。确实,人们由于受到这个突如其来的不明原因的病毒感染有一些压抑。我在跟我的很多学生交谈中,他们的心情也是比较差的。我的学生写了一个信息来说,在外面的街坊突然唱起国歌,说明大家的士气已经起来了。大家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
手绘《钟南山》1000x1331像素2020年2月13日 考拉看看·何晚婷 作品
▲▲▲
(九)国士无双:
“重要的不是治病,而是治病人”
在回顾各种成就时,钟南山说,父亲给他很大的鼓舞和动力。他说:“他(父亲)比较严肃,话也不多,但是说起来很有分量”。
寡言少语的父亲,激励着钟南山迈向前进的路。在他父亲75岁高龄时,眼疾已经非常严重,却仍然捂着一只眼睛完成了40万字的《儿科疾病鉴别诊断》。
有时候,钟南山很心疼父亲,关心他说:“你年纪这么大了,写得这么辛苦,就不要写了吧!”父亲却说:“不要写让我干什么?让我等死吗?”正是这样为科学奉献的执着精神,让钟南山深刻领悟了身为医者的职责和担当。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这是美国医生特鲁多墓志铭上的一句话。
而钟南山一直说,重要的不是治病,而是治病人。
跨越一个多世纪的两位医学家仿佛在时空的某一个点交汇。平常人无法感受到钟南山在误诊时的惶恐,无法体会他在面对病人生死时的责任,也不会完全明白为何他的眼里总是饱含泪水。
82岁的钟南山正在看X光片(来源:环球人物)
“最大的希望是,永远不要满足现状,要不断地探索。我们中国的病人太多,病种太多,还有很多没被发现。传授(年轻人)是一方面,但很重要的是发现和创新。对医生来说,有这样的指导思想才能进步,中国医学才能进步。”
近10多年来,虽然受到心肌梗塞、甲状腺炎等病痛的影响,钟南山却依然在学习中解答未知,身体力行地影响着中国医者。
在广州医科大学授课时,钟南山对90后学生说自己是80后,微笑着用温和的语言告诉大家何为治病人。而今,台下的年轻学子听着他的讲话,就像他当年听着父亲的谆谆教诲,医者精神在他们彼此的眼神之间传承永续。
考拉看看团队正在创作《钟南山传》的全稿,更多内容将陆续推出。
本文对书画家奚文渊、书法家王国宇、画家刘进全表示衷心感谢。本文还引用了环球人物、广州日报、中国妇女报、CCTV4、CCTV10、CCTV9等媒体内容,特此致谢!
奚文渊
著名海派人物、动物画家,尤以水墨肖像画名世。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书画研究员,浦东新区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上海书画院画师,上海海事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特聘教授等。
刘进全
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分会会员,四川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院士,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四川都江堰艺术研究院院士,都江堰市书画院理事。
王国宇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徐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任徐州美术馆策展总监。曾荣获“中国书法名家工程 500 家”“江苏省十大青年书法家”“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家”等称号。
【参考资料】
[1] 钟南山.大家.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CCTV10.2019-01-04.
[2] 钟南山.谢谢了,我的家.CCTV4.2019-01-12.
[3] 钟南山.不老人生•钟南山.CCTV9.2019-10-23.
[4] 张先贤.钟南山在抗击“非典”斗争中的重要贡献[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11(14).
[5] 贾爱华. 正常体重肥胖相关临床问题研究[D].西安: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2018.
[6] 钟南山.2017年慢性气道疾病防治研究进展[J].华西医学,2018,33(01):1-7.
[7] 钟南山院士:灰霾使淮河以北预期寿命缩短[J].中国科技信息,2014(06):14.
[8] 张明萌.医者钟南山[J].南方人物周刊.2019-01-18.
[9] 蔡敏.什么成就了钟南山[N].中国妇女报.2020-2-10.
——————————————————————
本文工作团队
策划:考拉看看·传记中心
特别支持:考拉看看·人文社科中心
主编:马 玥
原创内容总监:熊玥伽
创意总监:康 成
审稿人:李开云 姚茂敦
撰稿:邓晓凤 李柯薪 祝雪梅
熊玥伽 作文君·蓉小漂团队
视觉:汪智昊 书服家·设计中心
排版:陈 兰 张 奕
图书支持:刘进全 奚文渊 王国宇 何晚婷
【本文版权归“考拉看看”所有】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如需转载请与考拉看看后台联系获取授权
来源:考拉看看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