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6):苍茫横断山 l 昆仑儿女走四方(上)

作者:王怀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5-31 16:03:16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 自5月26日起,“四川省情网”及“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人民号、澎湃号、头条号、搜狐号、企鹅号)推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某大型国企高管王怀林先生的《打开康巴之门——横断山腹地人文地理》,敬请关注,并欢迎在文尾“写留言”处留下您的读后感言!

苍 茫 横 断 山

昆仑儿女走四方(上)

以华夏文明为主源的中华文明来自何方?中国传统史观多半由于史料限制和中原中心主义作祟,多认为产生于黄河流域。但随着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并通过拨开神话传说的种种迷雾,一幅更为开阔和生动的史前人类活动画卷,已逐渐展开在人们眼前。

著名历史学家任乃强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大胆提出:华夏古人类起源于青藏高原,初起时只有一个民族,即氐羌(氐为低地从事农耕之羌)族,为今日所有中国版图上各民族的共同祖先。

任乃强与藏族夫人罗哲情措(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昆仑山是华夏民族的一道精神高地和远古梦幻。《淮南子·地形训》讲昆仑山为众神聚集之地,上古史籍多誉之为“万山之家,龙脉之祖”。毛泽东在其诗歌中曾咏之“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卷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在当今地名中,横亘青藏高原的三大山系从南到北就有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古史所一再提到的昆仑山地望确指何处已不可考,任乃强先生认为其地望在冈底斯山一带,与高原最初的象雄和苯教文明联系紧密,总之在青藏高原是确定无疑的了。

昆仑山(图片来自网络)

青藏科考的最新成果告诉我们:在不到7000年前,青藏高原还属于高温高湿气候,高原湖泊还曾大水泱泱;在更近的3500年前,迄今已荒寒的昆仑山区还有森林分布,并还有人类活动遗迹可供发现。而在距今2000多年前曾辉煌一时的西北丝绸之路、敦煌和楼兰等城市的荒废,也证明这个过程的不断延续。

青藏高原(图片来自网络)

考古学家们发现,今日青藏高原少有人烟的羌塘高原和阿里地区,古人类将作为旧石器时代标志的打制石器扔得满地都是;而海拔稍低的青藏高原东部广大地区则层出不穷地出现新石器遗迹,并且,这些相距遥远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之间存在密切的亲缘关系,如西藏昌都的卡若、四川甘孜的中路和青海的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等文化极为接近,其细石器带有明显的草原民族风格,其器型制作,与中亚、南亚的同时代器物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从中我们可以依稀看见同一个民族集团从当时适合游牧的青藏高原生长繁衍,并随着高原的不断隆起而向周边特别是东部逐步迁徙的轨迹。

马家窑遗址(图片来自网络)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线索:在史前漫长的岁月中,当今令人望而生畏的青藏高原曾是一片辽阔的牧场,那里湖泊众多,水草丰茂,气候湿润,养育了包括氐羌民族在内的众多游牧族群,盐湖使他们精力充沛,丰富的禽兽成为他们的食物之源,马背民族的快速移动能力使他们能在较大的空间进行文化交流(即使在近日康区的零星牧区,他们使用的语言仍是统一的安多草地话,当地叫“牛场话”)。但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和生存条件的逐渐恶化,高原初民被迫向东部、南部地势开阔、生存和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区迁徙。由此产生的草地儿女走向四方,成为亚洲各民族特别是华夏民族的“族种之源”。

青藏高原(图片来自网络)

这让人想起法国著名亚洲史学家勒内·格鲁塞在《草原帝国》中描述的三千年来草原舞台上演出的一幕幕宏伟史剧:匈奴帝国、突厥帝国、蒙古帝国以及羌人、吐谷浑、西夏王朝的辉煌历史和遽起遽散;成吉思汗、帖木尔等上帝之鞭的征服狂飙;以及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无休无止的碰撞、撕扯和交融……

《成吉思汗与蒙古铁骑》 孙立新 油画 270cm×530cm(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那么,草地居民是怎样走出高原并传播他们文化的呢?

“神话是历史的影子”。《山海经》《禹贡》《五帝本纪》等上古典籍中不断出现华夏主体夏部落祖居昆仑山时的传说,这些传说由于体系完整、对后世影响巨大而被史家称为“昆仑神话”,其创世故事如盘古开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以及传至今日的国历,祭祀神祖的傩仪,太阳神、神鸟、神龙、神虎图腾崇拜以及夏王朝时期的青铜文明等,成为今后华夏文明的重要来源。

从创世传说到三黄五帝再到炎黄夏商,其脉络逐渐清晰:羌人首领炎帝神农氏,从淘河流域经渭河流域进入中原,与先期进入中原的“低地之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击败了从南方侵入中原的黎苗种族,创建了中华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后为属东夷集团的掌握了最早文字和铁器的商征服,取代商的又是自称夏之后,且与皇帝同姓“姬”的周部落。以后的秦人又是来自西方的羌人(“秦”也可能由“羌”转变而来)。秦人因战胜陕甘地区的羌人而成为了西方大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帝国——秦朝。后“炎黄子孙”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代名词。

《秦始皇统一中国》 王珂 王巍 中国画 500cm×678cm(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其间的几个关键人物炎帝,史载为黄帝“同母兄”。而记载较为翔实、被称为“中华共祖”的黄帝,《史记》等记载他“居昆仑后室”“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生二子,一为青扬,降居江水;其二为昌意,降居若水……”。江水为今日岷江,若水为今日雅砻江。

炎帝(图片来自网络)

另一位跟中国古代史联系紧密的人物,也是一位重量级人物,他就是著名的“大禹”。史籍记载的大禹出生在四川,娶妻在四川,治水也在四川。大禹治水主要是在岷山上开了一条向东的“沱”河(今日之沱江?),从此川西北地区再无水患,而且农业发展,道路开辟。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除了与川西平原在都江堰未修时水患不已有关,也与当时的全球气候有关。据竺可桢考证,在距今5000年至3000年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气温较现在高约2℃左右。由气候的变暖导致雨量的增加,使得某些地区易发生洪水。这段温暖期适当夏朝及其前后。联系到《圣经》里所说的大洪水及其诺亚方舟的传说,其时代及其特征都可相互印证。

大禹治水

可见华夏文明曾在这一带孕育并扩散到周边地区。

历史上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即使在今天,除了利用川陕路和成昆铁路,要越过秦岭沟通陕蜀也是困难的。那时南北栈道未立,秦岭巴山不通,岷江流域的务农族群与黄河上游的游牧族群为何还交流频繁呢?据任乃强先生考证:“从泾渭上游,逾黄土丘陵而入洮水、白龙江与黄河九曲诸草地甚易。再由此诸草地循岷江河谷而入四川盆地之农业区亦易”。因此这岷江河谷,成了当时农牧社会交易土产的通道,亦即成为巴蜀与中原最古交通的通途。上古所谓江水,是专指这段河谷的。黄帝大儿子玄嚣降居江水,便是派在此河谷某部落作酋长。鲧是玄嚣之子,可能生长于这河谷。玄嚣又有孙名叫帝喾,到中原做了天子。看来鲧与帝喾,便是此地生长的人,岂止大禹一个!

秦岭光秃山云海 (空色 摄,图片来自网络)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1):另眼看康巴——穿行在自然博物馆和人类学宝库(代前言)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2):文化的盛筵――沿成都平原向西 l 天府西望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3):文化的盛筵――沿成都平原向西 l 丝路遗珠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4):文化的盛筵――沿成都平原向西 l 川藏茶马古道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5):苍茫横断山 l 一座山脉 两条走廊

作者简介

王怀林,藏名王·扎西尼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某大型国企高管,四川省康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自考祖籍西部,母系源鲜卑后裔,故不安份,喜流徙,两次进藏工作而乐此不疲。曾主编或参与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四川教育卷》《可爱的四川》《香格里拉丛书》《天府英姿》《巴蜀民间节日》等书;有专著《寻找康巴——来自香格里拉故乡的报告》《西部冲击——一个援藏干部的手记》《寻找东女国――从丹巴到泸沽湖的女国文化带》《魅力甘孜》公开出版发行;发表论文、文章50余篇并有获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怀林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