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11):融合与隔绝——走廊文化及其特征(下)

作者:王怀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6-05 14:52:58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自5月26日起,“四川省情网”及“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人民号、澎湃号、头条号、搜狐号、企鹅号)推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康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王怀林先生的《打开康巴之门——横断山腹地人文地理》,敬请关注,并欢迎在文尾“写留言”处留下您的读后感言!

苍 茫 横 断 山

融合与隔绝——走廊文化及其特征(下)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走廊地区由于自古以来就是族群迁徙的走廊,它的族源和文化的混合性与多元性十分明显。

该地域的地缘特征是文化的基础。如果只是纯牧区,由于游牧民族的快速流动性,势必使该区域的文化更为统一。但恰恰由于该走廊中高山大谷的分割,形成多样经济形态,于是不断的流动与隔绝并存,最终促成了“走廊”中极为丰富、复杂历史文化的形成,成就了一个天然巨大的自然博物馆和人类学宝库。它既封闭又开放,既古老又年轻,独特的自然地貌和历史民族的来来回回,加之距离强大的吐蕃政权和中原政权较远,政治上多采取“多封众建”的管理方式,土司林立,各行其是,不仅使其山河壮丽,也孕育出不同凡响的民族精神和独特的人文风光。

明正土司末代土司甲联升及其子,其眼纵目,有三星堆人遗风(作者 供图)

由于横断山高山峡谷阻隔,虽然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封闭,但从文化的角度看,反而使得人类演进不同阶段的母系父系文化、部落及部落联盟文化等众多人类“活化石”能够保存至今,这对我们研究社会演进、发展有重要启示和作用。还有嘉绒、木雅、扎坝、鱼通、道孚、西番、查加、瓦须等古族群,成为一个人类学文化宝库;由于境内六江并流,又使之自古以来成为一个民族迁徙的走廊,使得本土的卡若、中路文明,以及外来的大石人、羌人、石棺葬人、蜀人、吐蕃人、西夏人、蒙古人、满人、回族人、汉人乃至西方人及其血统、文化不断进入这一地区,在不断冲突和交融中得以进化和升华,如丹巴的古碉、建筑和服饰,以及不同风格的文学艺术(如驰名中外的康定情歌就是藏汉结合的产物);汉藏结合部的特殊地理位置及不同的治理方式,又造成经济文化的复合性和相对卫藏地区的先进性。

丹巴古碉(作者 供图)

从创造的精神产品来看,西部创造了形神皆备、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文化。它们或隐或显,或潜在于西部各族人民的心灵,或具象为各种文化形态。诸夏失礼,求之四夷,它保存了许多周边已消失了的文化形态和精神风范。比如伦理道德方面敦煌发现的一份吐蕃古藏文写卷中,记载了8一10世纪时吐蕃人的道德标准:做人要“公正、孝敬、和霭、温顺、怜悯、不怒、报恩、知耻、谨慎而勤奋”显然与儒家的“孝、悌、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相吻合。在吐蕃时期翻译的汉文典籍中有很多《孝经》,这显然是为借鉴汉文化以改造原来的旧伦理观念。今天的藏族,在遵循伦理道德和待人接物风范上,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热情诚恳,应答有礼,仍保留了较为完整的中原古人之风。

语言是表明族源关系最有力的证据之一。金沙江与大金川之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调查研究,语言分布极为复杂。现已查明的,有嘉戎语、尔龚语、藏语(包括安多方言和康方言)、贵琼语、木雅语、尔苏语、普米语、扎巴语、却域语、史兴语等。但是还有少数地区的情况不清楚,仍需继续调查。近人研究指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约30余种语言,分属藏语、彝语、羌语、景颇语和缅语支,他们的语言有许多相同或相近的地方。包括今天的木雅、扎坝、嘉绒、道孚等族群语言,其中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国人洛克在《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中也指出,纳西族的语言与党项羌的语言有40—50%的亲缘关系。

其他社会习俗方面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也是十分明显的。如建筑艺术汉族建筑的歇山式屋顶、飞檐、斗拱、藻井、硫璃瓦等被不少的藏族建筑所采用。在绘画方面,汉式绘法对藏画的影响尤其大,如著名的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所创的“噶日”画派,也是在黑帽系十世噶玛巴却英多吉川大力吸收汉地画派的一些技法后,“形成与汉地画相接近的绘画新风格”,尤其在花木、房屋等的绘画方面借鉴汉画甚多。

康南的白色藏房(作者 供图)

多族群交融的故事绝非如上述的数字一样枯燥和平淡,其间的爱恨情仇、文化流播不仅关系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也若隐若现地影响着宏大的政治叙事。

比如清军将领在征服大小金川时,与嘉绒美女阿扣的艳史,就不仅影响将领们的命运,也牵动了战局,那众说纷纭的评说进入了野史流传至今;田闻一先生在描写赵尔丰的小说《雪域将星梦》中,在赵尔丰病入膏肓、走投无路时,只有他从康区带回的温柔贤慧、智勇双全的藏族姑娘来龙始终相伴,在赵被杀时,来龙挺身而出,以身救主,最终香消玉殒,义薄云天。据说人物有其原型。清末清军营长陈渠珍领兵进藏,在辛亥革命爆发,进退两难时,他带上150名湘黔籍官兵,从昌都、玉树过雪山草原戈壁出西北,历时8月,队伍到达时仅存7人,在他以心血文字写成的《艽野尘梦》一书中,他的藏族夫人西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那位他在射击比武中看上的藏族女子,不仅美貌多情,忠心耿耿,更是侠肝义胆,文武双全,如果没有她的悉心照料和鼓励,如果不是她对高原生活的熟悉,在恶劣大自然和土匪灾病中他们是绝难幸存的,可惜她在到达西安后染病去世,令人扼腕。

陈渠珍与西原(图片来自网络)

2012年7月,陈渠珍骨灰从长沙迁葬凤凰。图为黄永玉设计的陈渠珍墓(图片来源:新湖南)

还有那位在上世纪30年代只身进入甘孜考察,因滞留新龙,娶了一位当地土司美貌养女的任乃强先生,汉藏联姻和对藏区人民的深厚感情,使他以后成为一位知名的藏学家,他第一次将《格萨尔》史诗以《藏三国》之名介绍到内地,据说西康省的建省报告就由他起草,刘文辉只改动了几个字。他们的儿子,中国康藏研究中心副主任任新建先生,也成为一位藏学家,至今还在为他故乡的文化工作而奔忙……

藏学先驱任乃强及他的藏族夫人罗哲情措(图片来自网络)

总之,走廊地区族群源流和演变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众多的课题和极好的场所。

孔子曾说:诸夏失礼,求之四夷。古蜀的辉煌犹如轻烟般的散去,越来越淡,但在其曾经影响的周边地区尚能追索其历史的残迹,看到其远去的背影,比如石棺葬和高碉文化,尚青之俗和语言习惯,康巴人的体质人类学来源……乃至今天常为人所取笑的泸定语音,实际上其声调中的“入声”乃中原古音,这里避乱于深山的人们追其族源或许比现在的四川人更为“正宗”呢。

现代文明随着高速公路迅猛地进入这片古老的土地,各族群的传统文化——那昭示人类历程的足迹——也随之迅速地消亡。为了更好地认识人类自身,有必要对正在飞速变化、行将消逝的各类传统文化,作抢救性的记录;为了使这一地区经济尚较为落后的人们能够尽快品尝现代文明的成果,有必要将其丰富的资源予以展示和转化,以惠斯地之民。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王怀林,藏名王·扎西尼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康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自考祖籍西部,母系源鲜卑后裔,故不安份,喜流徙,两次进藏工作而乐此不疲。曾主编或参与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四川教育卷》《可爱的四川》《香格里拉丛书》《天府英姿》《巴蜀民间节日》等书;有专著《寻找康巴——来自香格里拉故乡的报告》《西部冲击——一个援藏干部的手记》《寻找东女国――从丹巴到泸沽湖的女国文化带》《魅力甘孜》公开出版发行;发表论文、文章50余篇并有获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怀林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