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12):二郎山——康巴之门

作者:王怀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6-06 16:00:39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 自5月26日起,“四川省情网”及“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人民号、澎湃号、头条号、搜狐号、企鹅号)推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康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王怀林先生的《打开康巴之门——横断山腹地人文地理》,敬请关注,并欢迎在文尾“写留言”处留下您的读后感言!

走过历史隧道——天南地北说康巴

二郎山——康巴之门

沿川藏线向西,经过天全不到50公里,就到鼎鼎大名的二郎山了。

二郎山(图片来自网络)

二郎山属邛崃山脉,尽管最高海拔只有3437米,过去老川藏线经过的垭口才2890米,但由于是康藏高原和成都平原的分水岭,以地理位置险要、自然景观奇特而成为“川西屏障、康藏门户”。

二郎山云瀑(作者供图)

过去过二郎山十分艰险,民谚有“车过二郎山,像进鬼门关,侥幸不翻车,也要堵三天”之说。笔者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翻山,即使白天也浓雾笼罩,视线不出几米。50年代十八军修筑川藏公路时传唱全国的“二呀么二郎山,高呀么高万丈”的歌曲,既表现了英雄们的高昂意志,也道出了其中的艰辛。2000年,国家斥巨资修建了当时亚洲海拔最高、公路里程长达4173米的二郎山隧道,使得天险变通途。由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气候带在此会合,使得气候多变,山的两面迥然两重天。山的西面属于阳山,加之大渡河峡谷形成的特殊小气候,往往艳阳高照,而靠近雅安一面则终年雾气蒙蒙,阴雨绵绵。

二郎山隧道(图片来自网络)

翻过二郎山就进入康巴藏区了。

进入康区,首先让你惊奇的一定是康巴人:康巴汉子往往盘头结辫,挂银带金,脸膛黑亮,无头饰者头戴威武的毡帽,各式腰刀或横跨或斜插,两眼看人,目光直且深邃。个头大多在一米八左右,走在街道上,象山峰一样移过来,稳重而严峻;说话大声,手势较少,目不旁视,不苟言笑,咄咄逼人,一副男子汉的阳刚之气。而女人则身体健壮,身材婀娜,长长的辫子上一串红珊瑚早早映入眼帘,她们穿金戴银,风吹银饰和着略带野性的爽朗笑声,很远就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和目光。

康巴汉子(作者供图)

2004年康巴艺术节,来自西藏昌都、青海玉树、四川甘孜、云南迪庆州的康巴人在康定举办两年一度的康巴艺术节,其间选出的康巴汉子个子都在一米八五以上,康巴之花在一米七以上,其中的有的康巴汉子在一米九以上……康巴人——男人过来是一座冷峻的山峰,女人过来是一座金银的宝库。

近年来,一首由康巴人美朗多吉作词作曲的歌曲《康巴汉子》不径而走,传唱四方:

哦,我心中的康巴汉子哟,

额上写满祖先的故事,

云彩托起欢笑,托起欢笑。

胸膛是野性和爱的草原,

任随女人恨我自由飞翔。

血管里响着马蹄的声音,

眼里是圣洁的太阳。

当青稞酒在心里歌唱的时候,

世界就在手上,就在手上……

这首歌以青藏高原特有的粗犷和纯净,展现了奔驰在马背上的康巴汉子们的群体魅力和英雄畅想,他们充满深厚历史感的古铜色面庞和雄伟身影,不仅占据了少女们的青春和渴望,也雕塑般地升起在当代中国男人的心上……

其实,康巴汉子的声名远播不只在今日,他们历来广受关注并名扬四方。

康巴汉子的不同面容(作者供图)

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率马其顿军队东征,用短短4年时间就征服了叙利亚、埃及和整个波斯。前326年,他又挥鞭直指印度。铁骑越过印度河,大败波斯携带象群的军队。数次征战,马其顿的军队抵达印度最富庶的恒河流域。这时,热带的潮湿闷热、毒蛇蚊虫,使远离家乡的马其顿战士吃尽了苦头。怨声载道的士兵拒绝东进,而此时亚历山大的斗志亦锐减。

据说马其顿大军西撤时,在印度的北部山区留下了一支纯种的雅利安人,他们后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留在了恒河平原,一部分北上,在克什米尔地区定居,现在那里的米拉罗部落的人,还保留着马其顿人古老的生活习俗;还有一部分随着季节,沿喜马拉雅山远徙,在西藏东部的横断山区定居下来,渐渐演变成现在的康巴人。

木雅男子,康巴汉子农区型的代表(作者供图)

又据说,当年以亚历山大自居的希特勒,认为除了他的日尔曼人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种之外,还有另一支人种可以与之媲美,那就是康巴人。后来,野心勃勃的希特勒竟想出绝招,派人专程到喜马拉雅山区,准备从克什米尔的米纳罗人和康巴人中选择部分英俊魁梧的男子,带到德国与金发碧眼的雅利安女子结合,培养最优秀的雅利安人种,以满足法西斯德国统治全世界的需要……

此说法也许并非空穴来风。史载,1938年前后,德国的一名叫沙佛的博士确曾在希特勒作后台的基金会的资助下,带人在西藏和康区等地进行了数次考察,并和西藏地方当局建立了联系……上述传闻广为流传,以至于直到当代都有人言之凿凿地声称,他们见到年轻美丽的欧洲女人类学家或风流热烈、金发碧眼的时髦女郎们到康区寻觅“夫婿”云云。

由于横断山的千沟万壑和艰苦环境的磨练,康巴人不仅拥有自己的康方言,还拥有武士般的骠悍和山一般伟岸的身躯。同是横断山的千沟万壑和独特区位,使他们没有成为茹毛饮血的原始人类,而能以开放的心态游走四方。土司制度的长期延续,使他们没有象“文明人”那样变得中规中举——对藏政府而言,他们多是些不服管教、不讲文明的“野人”,但在他们中,却产生了大量能和英军对阵的勇士和刺杀吐蕃赞普的侠客,更有能横扫高原的起义斗士,因此被人赞誉为以勇武著名的“哥萨克人”;他们不仅有外在的强悍,也有精明的头脑,有时他们像噶玛拔希开创活佛转世那样充满创意,从近代邦达昌的赫赫威名到当今八廓街的经商群落,有人又称他们是“西藏的犹太人”;在朝圣路上,他们时而象吉普赛人那样的自由不羁,时而又象圣徒一样的执着和虔诚……他们是人们对藏人感到迷惑的原因之一,同时又成为西藏的活力和创造之源,屡屡吸引世界的目光。

康巴之舞(作者供图)

总之,纵贯无碍的康区大地在赋予他们豪迈刚直气概的同时,也给了他们游走不辍的心。浪漫而炽热的康巴人所到之处,必痛饮狂歌,必爱恨难挡,必引起争议,必传说流芳……

这――就是康巴人!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1):另眼看康巴——穿行在自然博物馆和人类学宝库(代前言)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2):文化的盛筵――沿成都平原向西 l 天府西望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3):文化的盛筵――沿成都平原向西 l 丝路遗珠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4):文化的盛筵――沿成都平原向西 l 川藏茶马古道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5):苍茫横断山 l 一座山脉 两条走廊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6):苍茫横断山 l 昆仑儿女走四方(上)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7):苍茫横断山 l 昆仑儿女走四方(中)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8):苍茫横断山 l 昆仑儿女走四方(下)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9):苍茫横断山 l 横断山八大重合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10):融合与隔绝——走廊文化及其特征(上)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11):融合与隔绝——走廊文化及其特征(下)

作者简介

王怀林,藏名王·扎西尼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康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自考祖籍西部,母系源鲜卑后裔,故不安份,喜流徙,两次进藏工作而乐此不疲。曾主编或参与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四川教育卷》《可爱的四川》《香格里拉丛书》《天府英姿》《巴蜀民间节日》等书;有专著《寻找康巴——来自香格里拉故乡的报告》《西部冲击——一个援藏干部的手记》《寻找东女国――从丹巴到泸沽湖的女国文化带》《魅力甘孜》公开出版发行;发表论文、文章50余篇并有获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怀林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