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13):康巴人的来历(上)

作者:王怀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6-07 16:04:12 浏览次数: 【字体:

走过历史隧道——天南地北说康巴

康巴人的来历(上)

过去,关于康巴人的来历,无论是长期居主导地位的“西羌说”,还是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土著居民与氐羌系统居民“混合说”,以及格勒先生提出的土著居民、北方胡民族和氐羌民族这三大原始民族系统“融合说”,都包含一个前提,即藏东古文明与高原中心的文明有紧密的联系,但均将藏东古文明在族属上界定为氐羌系统的文明!这一看法的缘起,追根溯源,显然与《后汉书·西羌传》中关于西羌在秦献公时“其种人附落而南,出錫支河曲西数千里”等记载有关。

德格的康巴汉子(作者 供图)

春秋战国时期,处在上升阶段的中原农耕民族与西北羌系游牧族群屡屡发生战事,导致西北羌系族群沿横断山谷南下这是事实,但这不等于藏东族群仅仅来源于西北。事实上,从地理上的连续性和距离的远近看,高原初民往东拾阶而下进入走廊更为方便,诸多史料也证明,在远古时期,高原初民与藏东走廊地区的联系就相当频繁了,传统的看法不过是受汉文史料的影响和误导罢了。

石硕先生在《藏族族源和藏东古文明》一书中,以藏东走廊地区同属藏缅语族的羌族、彝族、纳西族、傈僳族、哈尼族、拉祜族、怒族、白族、景颇族、珞巴族、僜人等都存在着以猴为始祖的传说和猴崇拜痕迹的现象,进而从藏族起源的猕猴神话(山地的罗刹女与岩洞中的猕猴相交生出了藏族的最早祖先)中,解读出罗刹女乃高原牧人的代表,猕猴乃横断山区族群的象征,并认为藏东文化已先进于高原文化,同时开始向高原输出文化(包括苯教)了。此说虽有大胆猜想的成分(在距今1000多年的象雄还有大象生存,何况猴子),但农耕民族在和游牧民族的竞赛中,后者逐渐强于前者确是历史的事实。

即使藏东走廊地区的“土著”族群最早也可能来源于高原,后来随着两地地缘因素的不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两地的交流确是频繁和持续不断的――“西来”和“北来”,是两条同样重要的主线!

在敦煌古藏文写卷p. t.126Ⅱ中记载:“远古之初,辟荒之始,‘穆’与‘恰’联姻时代,‘恰’之使臣来到‘穆’之地界。” 据石硕先生考证:古代“穆”人是位于今“走廊”地区的一个古老的氏族,在极其古老的年代,“穆”曾经是与西藏腹心地区氏族相互通婚的氏族,而且西藏最古老的原始宗教——笃苯也可能来自于“穆”人的宗教。

对于“穆”的位置是在横断山区一带的事实,法国学者石泰安先生从语义学和古地名途径所进行的研究,也提出了同样的看法。他认为,在今四川省松潘县境内有“毛尔盖”(dmu-dge,“dmu”的藏文音读作“穆”)的地名;在今西宁市附近宗喀地方有穆苏(mu-zu)家族;在今四川省丹巴县东北有一嘉绒苯教神山叫墨(穆)尔多山(mu-rd。或mur-rdo );在西宁河下游有一条河名穆日河(dmu-ri-chu );在康定地区贡嘎山周围有历史悠久的木(穆)雅人;在凉山彝族地区有穆天子山……这些广泛存在于走廊地区的含有“穆”的地名、山名、河名和族名等地名学材料,也证明“穆”氏族最初的地理位置应在今天的藏东走廊地区。

墨(穆)尔多山(图片来自网络)

汉文史籍多把走廊中的族群称为“夷”,而当今的“彝族”众所周知是建国后才改“夷”为“彝”的。彝语支民族从最初作为一个有共同祖源和共同起源联系的氏族人群,发展成今天包括有纳西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基诺族共6个单一分支民族的民族集团。同时,古史记载一脉相承的汉代冉駹夷、隋唐嘉良夷、今日嘉绒藏族,石硕先生认为同样属于古代“夷人”后裔。

从彝语支中两个主干民族——纳西族和彝族的历史渊源看,他们的直系祖先均主要是横断山脉地区被称作“夷人”和“夷种”的古代部落集团。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当时汶山郡一带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虽然“夷”人最早见于记载是始自西汉汉武帝时撰成的《史记》,但从《史记·西南夷列传》的记载看,当时“夷”人已是横断山区一个庞大的族群系统却绝无问题,且当时的嶲、昆明、徙、笮都和冉駹等夷人部落,也是今川滇西部及藏东地区最大和最主要的部落。从这一迹象看,夷人在横断山区活动历史比他们见于记载的时间显然要久远和古老得多。因此,较之于由西北南下的氐、羌等族群,夷人是横断山区比氐、羌更早和更古老的土著族群当可以肯定。

此外,《后汉书》中除《南蛮西南夷列传》外,还另有《西羌传》,且凡是羌人包括蜀郡徼外诸羌的活动都入《西羌传》,而不入《南蛮西南夷列传》。可见,《后汉书》的作者当时对“夷”和“羌”这两种不同类属的族群是作了区分的。这也说明,“夷”是古代与“羌”“氐”有别且相互并存的另一个族群种类。因此,今天的彝语支集团为历史上“夷”系民族的后裔,而非“羌”(或称氐羌系)系民族的后裔。

从藏文史籍在记叙藏地最早的“六大氏族”或“四大氏族”中大都包括有“穆”这一氏族来看,也表明在藏人的自我认同中,“穆”人是当作藏族祖先人群之一来看待的。几大部族之间的联姻由来已久,绵延不绝,以至松赞干布的几大王妃中,就有居于今贡嘎山一带的木雅王妃。《智者喜宴》记载:“为了生育子女,松赞干布又娶木雅(党项)王之女如拥妃洁莫赞,总娶王妃五人。”

木雅姑娘头上的银盘(作者 供图)

由此可知,横断山区古代人群与青藏高原腹心地区的迁徙往来,不但起于一个较为古老的年代,而且绵延不绝。更重要的是,我们已有充分理由断定,迁入横断山区及由此向西藏迁移的古代人群,并不是过去传统上所认为的“羌人”,而应是远在羌之前便居住于走廊地区的古老土著族群——夷人。

(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1):另眼看康巴——穿行在自然博物馆和人类学宝库(代前言)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2):文化的盛筵――沿成都平原向西 l 天府西望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3):文化的盛筵――沿成都平原向西 l 丝路遗珠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4):文化的盛筵――沿成都平原向西 l 川藏茶马古道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5):苍茫横断山 l 一座山脉 两条走廊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6):苍茫横断山 l 昆仑儿女走四方(上)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7):苍茫横断山 l 昆仑儿女走四方(中)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8):苍茫横断山 l 昆仑儿女走四方(下)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9):苍茫横断山 l 横断山八大重合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10):融合与隔绝——走廊文化及其特征(上)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11):融合与隔绝——走廊文化及其特征(下)

【方志四川•人文地理】王怀林 ‖ 打开康巴之门(12):二郎山——康巴之门

作者简介

王怀林,藏名王·扎西尼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康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自考祖籍西部,母系源鲜卑后裔,故不安份,喜流徙,两次进藏工作而乐此不疲。曾主编或参与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四川教育卷》《可爱的四川》《香格里拉丛书》《天府英姿》《巴蜀民间节日》等书;有专著《寻找康巴——来自香格里拉故乡的报告》《西部冲击——一个援藏干部的手记》《寻找东女国――从丹巴到泸沽湖的女国文化带》《魅力甘孜》公开出版发行;发表论文、文章50余篇并有获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王怀林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