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文艺】彭忠富 ‖ 绵竹:梨园春色多妖娆 川戏润物细无声

作者:彭忠富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1-23 15:56:10 浏览次数: 【字体:

绵 竹

梨园春色多妖娆 川戏润物细无声

彭忠富

作为一个出生于川戏之乡的绵竹人,我的川戏启蒙其实来自于春节时期走村串乡的狮灯队。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田地包产到户不久,乡亲们的生活迈过了温饱线。有了闲钱,逢年过节,大家的文娱生活也讲究起来。正月里闹新春,村里的狮灯队照例要每个院落挨着贺喜。狮灯队有敲锣打鼓的,有提着灯笼领队的,最重要的自然是耍狮头、狮尾的,此外插科打诨的笑和尚、孙悟空也必不可少。

绵竹剑南老街古戏台川剧演出

这十多个人在院子里又唱又跳,还说不少吉利话,肯定得给些劳务费。通常是香烟两包,封个几十块的红包。另外,孙悟空、笑和尚还得单独打发礼信钱,杂七杂八加起来,要花一百多块。彼时,能够在春节接灯的乡亲并不多,毕竟挣钱不易。但是邻居熊叔例外,他是退伍军人,见过世面,在部队上学会了打机压井,回来重操旧业,挣了不少钱。听见狮灯队的锣鼓声近了,熊叔早早地就打开院门迎接。

狮灯队一年表演一次,大人小孩都爱看,因此熊家院坝里一下子涌进来上百人。这就是客走旺家门啊,熊叔要的就是这效果。狮子在笑和尚的引导下,翻滚、作揖、舔毛、跳跃,玩得不亦乐乎。笑和尚用拂尘给熊叔、熊婶掸灰,又亮出了“恭贺新禧”的红绸,整个表演似乎就要结束了。熊叔把狮灯领队叫过来耳语几句,又塞给他两个红包。领队喜笑颜开,示意锣鼓声停下来,然后朗声说道:“承蒙熊府盛情,我们准备加演川戏《驼子回门》,请大家稍安勿躁!”

领队说完,大家都欢腾起来。我那时八九岁吧,听说要加演节目,赶紧从人缝里挤了进去。

锣鼓声响,上来一个挑着担的驼背,左顾右盼,画着花鼻子,走路时一瘸一拐的。“婆娘,走起喔,回门切!”驼背扁担一头吊着一个绵竹大曲瓶子,一头吊着一把中江挂面,活摇活甩的。他这一亮相,那些娃娃们、小媳妇们就开始捧腹大笑起来。驼背话音刚落,出来一个男扮女装的小媳妇,迈着小碎步,手里还拎着一张手巾,一幅羞羞答答的风摆柳模样。

有个懂行的大爷介绍说,这个驼背是窦相公,地主老财的儿子,胸无点墨,娶了个如花似玉的媳妇儿,第一次回娘家就闹了不少笑话。唱戏不是要穿着戏服在戏台上表演吗,看来也不尽然,只要有人捧场,到处都是舞台。那天的《驼子回门》实在是太滑稽了,要知道这些人还不是川剧演员,他们顶多算戏迷而已,但照样让我大开眼界。从此,我对川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驼子回门》的经典台词可谓百听不厌,其中蕴含着四川人嬉笑怒骂的生活态度。例如“天上的乌云撵白云嘛,地上的婆娘撵男人”“人家的男人像男人,我的男人像妥神”等。这可比乌青的口水诗“天上的白云真白啊/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诸如此类的梦呓有意思多了。至于“亲母岳母老丈母婆娘她妈”这样的称谓组合,以及窦相公与岳母对答时在媳妇指点下鹦鹉学舌似的回答,更是让人忍俊不禁。

现在看来,《驼子回门》这样的经典川戏之所以常演不衰,就是因为它跳出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桎梏,选择了老百姓身边的人物为原型,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将一个不学无术的富家子弟演绎得活灵活现。但窦相公也不是一无是处,从窦妻盘问窦相公一段,可以看出两人还是十分恩爱的。窦妻虽说心有怨言,但还是无奈地接受了这门婚事。窦家家境殷实是事实,更主要的是窦相公憨痴中透露着幽默,经常闹些牛头不对马嘴的笑话,跟这样的人在一起也不算什么坏事。

《驼子回门》属于川剧灯戏,早就在本土传唱。其他的高腔、胡琴腔、昆腔和弾戏则是外省戏班传入四川的。虽然那次的《驼子回门》算是给我上了一堂川戏启蒙课,但作为农村孩子来说,欣赏川戏的机会少得可怜。父亲倒是喜欢川戏,他能做的不外乎就是通过收录机或者VCD来过过川戏瘾。但这样的机会仍然是比较奢侈的,因为欣赏川戏需要时间,而父亲得忙农活或者外出打工。他只能在晚上,才能挤出时间来听听川戏。

其实不止是父亲,那些现在七八十岁的老人,谁又不喜欢川戏呢?在父亲的青年时期,川戏非常活跃,据说绵阳专区每个县都有川剧团。绵竹属于川剧重镇,能人辈出,被称为戏窝子,自然就培养了不少票友和戏迷。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彭忠富(四川省绵竹市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