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记忆】我的知青生活‖周昭荣

作者:周昭荣(内江市市中区关工委副主任)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1-18 21:13:00 浏览次数: 【字体:

我的知青生活

周昭荣

“历史的征程有千万脚印,风雨中走过来,一代知青。苦乐年华里,遭遇多少逆境,作过无私的奉献与牺牲,田野山岗洒满血泪和汗水,我们是知青,经历已成为无价珍品。”当我唱起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这首歌曲时,情不自禁回忆起自己青春的岁月,岁月如歌的知青生活在脑海里浮想联翩。

住进土墙瓦房

那是1974年8月的一天清晨,我高中毕业后,响应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母亲在整理行装,父亲叮嘱我好好锻炼,我向父母保证要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是我第一次远离父母,开始独立生活的起点,踏上社会的第一站。我们在内江市钟鼓楼门前集合后,坐大卡车向简阳县目的地行驶。当天下午5时左右,我们到了简阳县禾丰区三合公社,公社召开了欢迎大会。我代表知青发言,表示扎根农村干革命,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大有作为。紧接着红旗大队七队的队长就帮我们拿行李,我们步行到了知青点。这时煤油灯照着我们住进了土墙瓦房。

开始知青点生活

从此,知青生活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当时,我们大队有两个知青点,一个是铁二局的点,一个是由内江和简阳知青组合的点,我们点上有9人(男6人、女3人)共同生活,我是点长,大家轮流做饭。我们喂了两头猪,采用喂生食的方法,结果效果好,到了过年,猪长得肥壮,屠宰后,大家平均分配,拿回家孝敬父母。当时虽然生活条件差,但精神好,很团结。在房前我们栽了扎根树,立志扎根农村。

每天,队长在广播里喊出工了,大家拿起劳动工具,风雨无阻到田间地头参加集体劳动;二十四个季节,劳动的方式不一样,收获的农产品不一样。如在大热天,我穿着短裤、打着“光胴胴”,腰缠毛巾、背背篼在山上土里去摘棉花,正是脸朝黄土背朝天,双手开弓,左摘一朵、右摘一朵,一下午要摘十多斤。打谷子后,要挑百多斤到公社去交公粮,走几十里路。除了务农外,有时为贫下中农补文化,教他们识字。

坚持学习写稿

每天务农后,晚上感到很累,但还是坚持学习看书,听广播。学毛主席选集,背毛主席语录“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阅读摘抄,丰富知识。摘抄华国锋的“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革命加拼命,无往而不胜。”有时摘抄古人论治学,诸葛亮的“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程颢的“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读名言名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革命故,两者皆可抛。”有时摘抄刘心武的小说《爱情的位置》。有时还写新闻稿,县、区、公社广播采用时,播音员说:“下面是周昭荣来稿”。其内容反映我们与贫下中农战天斗地的劳动场面,反映知青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收获。

悲与喜

1976年,周总理、朱老总、毛主席先后逝世,我们悲痛万分,不相信这三个伟人与世长辞。但是,事实就是如此,我们专门走到公社设的灵堂,悼念毛主席,心中意念,要按照毛主席指示办,在广阔天地,好好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出工务农,锻炼成长。当时,公社有一个知青名额,要到北京瞻仰毛主席遗容,在我和铁二局知青点长中二选一,结果,铁二局知青点长选中了,代表全公社知青到北京瞻仰毛主席遗容。粉碎“四人帮”后,我们兴高采烈,及时排练节目,表演粉碎“四人帮”后群众欣喜若狂的情景,演员很投入,观众众多,贫下中农夸我们表演得好。

1976年北京百姓欢庆粉碎“四人帮”

参加知青“先代会”

每月公社召开一次知青工作会,大家交流劳动感受和体会,年终还要召开知青总结大会,知青点不定期开会。1977年3月17日,省知青办的领导来到我们点检查工作,给我们提了要求,要好好学习毛主席著作,把心贴在农业学大寨上。当时,来我们点参观的领导和知青较多,促进我们做好知青各项工作。由于我们点在转化知青、组织学习、团结友爱和自食其力等方面事迹突出,不仅被评为先进单位,县上召开知青先代会时,与会代表还到我们点参观学习,我代表知青点参加知青“先代会”交流经验。

难忘的一次生日

1976年12月27日是我20岁生日,这天上午,我与知青点的战友一道出工劳动。中午,回到知青点,轮到我烧火做饭,因为没有菜,我就把水烧开后给大家下面吃,没有给战友讲今天是我的生日。当天,知青点没有菜油和猪油,没有酱油和醋。我吃的生日面调味时只用了盐和豆瓣。下午,生产队长又喊:“出工了”,我穿着厚棉袄,扛着锄头参加“大寨式”的劳动。晚上,我们拿着电筒走到几公里外的公社院坝去看电影。看完后,披星戴月回家睡觉。

参军因政审没过关

1976年冬,部队来征兵,我报了名,那时,作为知青,如果能参军就是幸运的,也是无比光荣的。我兴高采烈,接兵部队的干部对我很好,特别希望我到部队,因为我是知青中的红人,是先进知青,还会写文章。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他们到我老家去政审,了解到我叔爷解放前曾被抓去当过壮丁,当时凡是出身不好,历史上本人与有点问题的亲戚都通不过,这是硬政策,政审没过关。我由喜转悲,没想到就因为这个事情,断了我参军的路。

劳动快乐收获多多

下乡三年多,我一年只回家一次,就是春节,带上大米、猪肉回家过年。在农村没有休息日,天天出工,毫无怨言,不仅加深了与贫下中农的深厚感情,还砥砺了勤劳艰苦朴素的品质。在参加农田基本建设时,我起早贪黑,与贫下中农一起打夯,在劳动哨子的引领下,反复做打夯动作,一天又一天不平凡的出工,劳动的成果历历在目,春华秋实,硕果累累。

我表现优秀,事迹突出,受到了公社表扬,组织上把我确定为内江地区、内江市、简阳县知青先代会的代表,1976年5月2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公社安排我为在校的学生作报告,讲我下乡锻炼的收获体会。有时抽去参加中心工作,当工作组成员,如参与清理知青经费的工作。县上召开知青先代会,要求禾丰区交流怎样做好知青工作的经验,禾丰区通知我起草发言稿。

下乡三年多,我不仅收获了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快乐的理念,还收获了初恋的情怀。我的邻居陈玉华,与我同天下乡,同在一个知青点,双方母亲在内江制鞋厂工作,小时候抬头不见,低头见,读初中时,在一起打鞋底。在点上,她帮我缝被子,她做饭时,我给她挑水,一来二往产生了朦胧的说也说不清的情感。1977年底,市二轻局来招工,名额不够,我主动让给她,后来,组织上考虑到我是点长,是先进知青,就增加了名额,我俩就同时被招工回城。1982年我们结了婚。

知青们劳动归来(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俱往矣,知青时期的苦乐年华不思量,自难忘,那时的我,干农活不觉得累、不觉得苦、不觉得烦;上山下乡无怨无悔、无忧无虑、无牵无挂。知青的经历是一笔财富、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昭荣(内江市市中区关工委副主任)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