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见闻故事>详细内容

【民间传说】聂古氏与黄连寺‖但伯清

作者:但伯清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7-03 19:52:53 浏览次数: 【字体:

聂古氏与黄连寺

但伯清

在重庆市长寿区渡舟街道黄连村一个地名叫小岩子的山脚,早先有一座寺庙,叫黄连寺。据说,这是由一位叫聂古氏的女子捐资修建的。

聂古氏生于清光绪年间,是原长寿县桃花溪畔古秀才的独生女。她出生时,母亲因难产不幸去世。古秀才含泪安葬了妻子,抱着婴儿到小岩子根根脚的也就是婴儿的远房姑姑家。姑姑家的儿媳丁王氏也刚生了一个女儿,古秀才求丁王氏也给他的女儿喂奶。丁王氏非常同情古家的不幸境遇,还认了秀才的女儿为干女儿,把这孩子跟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喂养。古秀才给孩子取了个小名忆如,谐音忆乳,意思是让孩子长大后要记住自己是吃干妈的奶长大的。

忆如在古秀才和丁家的悉心呵护下,一天天长大。她天资聪颖,活泼可爱。秀才教她读书写字,还教她吟诗作对,忆如都能应声而答。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古秀才望着蔚蓝色的天幕,想起了逝去的妻子,不禁吟道:“银蟾岁岁洒清辉,偏到明时伴窘帏。”正在他身旁的忆如应声续出:“每忆红妆心似哽,谁怜后顾有深闺。”

古秀才听罢女儿的续诗,一把搂住女儿,泪水滴落在忆如的头上:“我儿,为父无能,门庭不幸,作诗又有何益……”

古秀才和小忆如相依为命,艰难渡日。在忆如十几岁时,川东地区连年发生大灾荒,还闹起了瘟疫,死了很多人,古秀才也倒在床上起不来了。忆如的干爹干妈赶到时,秀才已闭上了双眼。

忆如的干爹干妈只好把她领回自己家里。可是,他们丁家其实也早就揭不开锅了,如今又多了一个吃长长饭的,加上他们自己的两个女儿大花、二花,吃啥喝啥?这时,一个媒婆来到丁家,说附近姚三爷家的二儿子姚发仁今年15岁了,他那未过门的媳妇去年才死了。姚家有30多亩田,往年的陈谷烂米总还是有的,干爹干妈只好把忆如送进姚家做童养媳,大花也到岩上廖家湾做丫鬟去,只求有口饭吃了。

那姚三爷两口子的刻薄是出了名的,两口子对忆如从来没有好脸色。吃饭时要是忆如又舀了一碗,老两口子的脸马上就沉下来,睁圆了血红的眼睛盯着忆如,直叫人心里发毛。忆如很少有吃饱饭的时候。

还有那姚家大儿子姚发家,20岁了,已娶了媳妇,却背地里在外搞女人、喝酒赌牌样样都会。还特别要在忆如面前横挑鼻子竖挑眼。忆如常常悄悄地哭。

不到一年,那个姚发仁也得痨病死了。这下忆如的境遇更糟了。姚家的人都骂她是来白吃饭的,还说姚发仁是被她克死的。有一回,忆如洗碗时把一叠碗滑落在地上摔破了,姚三爷的老婆抓起灶前的吹火筒挥舞着不停地狠狠打在忆如的身上,大儿子姚发家也上前一脚踢在忆如的肚子上。忆如被打倒在地上,又哭又叫,好半天都没有爬起来。

一个下午,忆如跑回干爹干妈家,只是哭,不说话。干妈捞起忆如的衣服,看到了那些伤痕,两口子很气愤,连忙跑到姚家评理,双方差点打架。干爹干妈知道姚家已经容不下忆如,并且姚发仁已死,忆如在他家也总有一天要给折磨死的。

于是请来地方和中人,双方立了文书,由丁家把忆如领回。

没多久,干爹干妈送忆如和二花进了涪陵的沈家戏班。戏班的沈老板很是高兴,对这俩孩子精心教诲。由于川东一带灾害连连,戏班的生意也越来越少,眼看维持不下去了。沈老板只好带着忆如、二花和剩下的几个徒弟坐船出川,到宜昌、汉口一带继续卖艺糊口,在那里一唱就是几年。

冬去春来,这时的忆如已17岁多了,长得漂漂亮亮,一张出水芙蓉般的脸蛋白里泛红,水汪汪的一双眼睛顾盼生辉。再加上她有诗才,很快就认识了当时湖北著名女诗人费墨娟。

费墨娟很喜欢忆如,不嫌忆如地位低下,常在一起谈诗论词。还由费墨娟作主,将其许配给一家扇庄的青年老板聂润祥。聂润祥也是长寿渡舟场小岩子的人,他早就想娶一位故乡的女子为妻。聂家于是筹办婚事。选定日子,摆了酒席,忆如从此成了聂家的人了,就是聂古氏了。成了亲的聂古氏留在了汉阳,二花回到戏班并辗转回到长寿。

聂润祥和古氏恩恩爱爱。古氏也不再唱戏了,协助润祥经营扇庄生意。一个晚上,聂润祥看见了妻子写的一首绝句:

桑园别过数冬春,回首荒郊暗戚颦。

亲故游魂曾记否?今宵妾梦返关津。

润祥晓得古氏思念家乡,而且聂家的人也想回到故土。他们后来终于回到长寿,在城内三道拐街上开了一家绸缎铺,在林庄口开了一家客栈,生意都十分兴隆。聂古氏把干爹、干娘和大花、二花都请来帮自己料理生意。

聂古氏常对身边的人说:“我从小受苦受难,要不是干爹干妈和乡邻,我早就尸骨无存。各位跟了我家,任何时候,做人不要忘了自家的根。”有一天,绸缎铺门前来了一个叫花子,左手拿着一个缺口饭碗,右手拄着一根打狗棍,嘴里断断续续叫着:“发财大娘哟,倒碗来哟……”聂古氏连忙叫人给他舀饭,又看了他一眼,似乎有些面熟。再仔细一看,这不就是当年姚三爷家的大儿子、还欺负过自己的姚发家吗?姚发家也认出了忆如,他急忙低下头,满脸羞惭,打算转身离去。忆如明白了,那姚家老大定是败光了娘老子留下的全部家产,讨口要饭了。聂古氏不念旧恶,叫他接了饭,还给了两个铜板。姚发家接过钱,当着众人的面给叶古氏跪倒在地,磕了几个头才离去。

聂古氏还捐出银两,在小岩子脚下修起了一座尼姑庵,取名黄连寺,意思是不要忘了早年像黄连一样苦的日子。并亲自题写楹联:

尝尽苦头才晓回头是岸

拜求甜果须知品味黄连

晚年的聂古氏在吃斋诵佛的同时,还潜心著述,有《松烟集》一卷传世。其中有一阕是寄给远在湖北的知己费墨娟的《临江仙》:

薄命初年逢劫难,椿萱竟断晨昏。几番荒野作游魂。

幸逢天眷顾,屡遇再生恩。碌碌红尘谁悟透,惯看春梦无痕。穷通贵贱问空门。千年香雾绕,俱是有缘人。

因时代变迁,黄连寺已被拆除。可当年聂古氏留下的话却传了下来:“做人,不要忘了自家的根!”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但伯清(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重庆市诗词学会会员,重庆市长寿区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重庆市长寿区诗词学会副主席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