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论火把节之渊源‖吉吉英优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刊
论火把节之渊源
吉吉英优
一、火之历史文化渊源
对现代人而言,火是稀松平常之物,但在远古时代,火是稀缺的。早期古夷人类悟猛叠古生火,使用的一种方法是把“绒草”放在石头上,用另一块石头不停撞击,通过撞石间的摩擦,擦出火花点燃干绒草生出火。
史前生活严酷残忍,若人类没有发现火、保存火,面对那些黑暗寒冷的日子,人类真不知该如何度过?由此,人类产生对火的崇拜,把火文化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赋予它很多独特含义,自然而然形成了别具风格的火文化。
人工取火是人类历史文化上一项伟大的发明,它使人类第一次有了支配大自然的力量,促进了人类体制和社会的发展,并最终将人类与动植物分开。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时代,进入文明新纪元。悟猛叠古也因此得到人类的尊崇,被奉为“火祖火神”。
一些民族认为,地上的火来自太阳,二者看起来有不少共同之处:第一,太阳给予人类光明,而火亦可作照明之用,所以过去一到夜晚,便用各种火照明;第二,太阳能给人带来温暖,而火亦常作取暖之用;第三,太阳能晒干万物,火亦能烘干各种自然物和人造物。这些相似性让原始人误以为两者有关联,有些民族甚至认为火是太阳的派生物,人工火是被人掌握或“人化”了的太阳。不少学者则认为,太阳崇拜与火崇拜相互关联,如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认为太阳崇拜源于人间的火崇拜,法国人利普斯所著《事物的起源》(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年)中说:“一切火的崇拜都起源于太阳崇拜,但其形式多种多样,像古夷都、印度教徒、袄教徒、古代墨西哥人和其他地方,对火的崇拜各有不同,火时常是太阳的代表。”
《夜淮南子》部分专章论及远古的火,认为“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出现了包括火在内的变化才生成了万物。点着火,挂在天上,就是太阳;太阳离我们很远,不能接触到,只能看到,但是太阳能够辐射出大量的热,是因为太阳中有了强烈的火。
这些都间接地说明火在宇宙万物形成时就存在了,是原本就有的一种物质形态。回顾和认识漫长的地球发展和生物演化的历史文化与文明历史,会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解火文化生命,尊重火文化生命,洞悉火文化历史的生命之魂。
二、火把之历史文化渊源
原始神话记载,远古时期天上有天国,地上有地国,两国间常为彼此的发展和繁荣而产生竞争或摩擦。恩体古孜为王时期,他嫉妒地国发展有超越天国之势,便生出想方设法灭绝地国之心。他先遣分管天兵武将大力神斯惹阿比到人间欺负人类,人间许多大力神士联合起来也敌不过。当斯惹阿比听说人间有位大力神士火体郎霸,是一位摔跤帝王,便想以摔跤比
武为借口除之。他四处寻找,以到安都地域火体郎霸家作客为由找到其家,但未见其人,仅见其耄母在家煮饭。问之,其耄母说儿子清晨拿着斧头上山巅去了。久等不见火体郎霸归来,其耄母已煮好食物,斯惹阿比早已饿得饥肠辘辘,没有征得耄母同意,他随手将锅盖一揭,只见一大锅圆方块食物。斯惹阿比问老耄人锅内是什么?老耄人回答是儿子的食物(岩石等硬物)。斯惹阿比捡了一块到嘴里啃,但怎么也啃不动,自认为天底下无敌的他,想了又想,越想越感到心虚和恐惧,于是就以寻找火体郎霸为由溜跑。等跑到对面一片森林旁时,见一影彪形夷人肩扛一根大锅口粗的大圆木往家走,斯惹阿比知这是自己久寻的对手火体郎霸,但不敢面对而埋头与之错过。
火体郎霸回到家后,通过母亲的诉说,才知近日把民众搞得不得安宁的斯惹阿比来过家中。为保护人类,饭后他便去寻找那位坏家伙,一直追至早上伐木的那片森林旁。早有不测预感的斯惹阿比看见后便四处躲藏,最后跳进一棵大树的空心树洞中藏起来,满以为这就安全了。
火体郎霸在森林中发觉似乎有个不寻常的人影在躲闪着自己,但又找不着人,自责自己笨手笨脚追不上那坏家伙。一气之下,他鼓足劲抱住那棵空心大树用力一拔,听到“吱”地一声大响后,就将拔断了的大树往崖下一扔,垂头丧气地回了家。回家后,他一连几天都睡不着吃不香,总为弄不死那坏家伙而发愁。但他不知的是,那天躲在树洞里的斯惹阿比已被挟于大树中被他弄死了。
几十天后,人们发现树洞经常爬出挟着腐尸的蛹虫、蚊子、蚂蚁、蟑螂、小鸟等,这一机密人们都知道了,也告知了被天王认作其耳目的乌鸦。乌鸦迫不及待地飞上天宫,将这一坏消息禀告给天神恩体古孜。再令分管天虫的大神帝欧拉英率领天兵天将于人间,活捉地上大力士,并放天虫将地国人类赖以生存的庄稼吃光。一连数天,他们明查暗探也找不着火体郎霸,帝欧拉英认为找不着也罢,只要天虫把人类庄稼吃光,他也会连同所有人饿死。当铺天盖地的天虫被放出后,一些地方的庄稼被吃光。惊慌失措的人类都聚集在火体郎霸周围,要他为大家做主。火体郎霸在人类灭顶之灾面前也不负众望,经过苦思冥想与长老们商议之后,他提出全民奋起,人人动手,以火为武器消灭天虫。在向人类献计后的第二天傍晚,人类以燃烧一大堆冲天大火为信号,四面八方的民众开始在同一时间,在各自家里的火塘中点火,先屋内后院子再到田间地角,继而形成野外火海的战略战术,烧了三天三夜,烧红了大地,映红了天际,终于把天虫消灭了。
为胜利狂欢近三天的人们谁也没见到大地英雄火体郎霸,于是分头寻找,最后发现他正在安都的泽刻猛图山、猛切耐赫山、俄子博傲山上与天神帝欧拉英决斗,已遍体鳞伤的他变成一团大火球滚入敌群中,把帝欧拉英活活烧死。可惜的是大地英雄火体郎霸也为了人类的生存,化于火焰升空不见了,人类怀着既高兴又悲痛的矛盾心情,从此以后就开始过火把节。
三、火把节之历史文化渊源
火把节本质还是火崇拜的一种表现,源于彝民族对火、太阳、祖先、神灵的崇拜,本意是驱灾去魔、祭灵祭祖、祈求幸福、庆贺丰收,烧掉一切不吉之源,祈盼全家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点上火把祭火神、太阳神,便有了人灵魂不死的信仰,从而有了人灵魂升天的信仰,至今彝人人死或升天也是有俩人行火器带路。火在彝人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彝人原始耕作方式是典型的禁林开田、刀耕火种,饮食也以火食为主,如火烧洋芋、包谷、荞粑,火烧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杀猪、杀鸡,只能用火烧去毛。彝人日常生火、存火、用火的主要场地在火塘,是彝族家庭生活中心。火塘的火终年不熄,生火用火镰蔽击燧石溅出火星点燃枯草,这种方法至今诸多地方仍在使用,猎人外出用火绒带火,能三四天不灭。彝人生在火塘边,吃在火塘边,长在火塘边,睡在火塘边,死也死在火塘堆,升天后的灵魂也会留在火塘核心。火塘也是彝人议事、待客、祭祀的地方。
彝族各种娱乐活动也都是围着火塘、火堆进行。传统火把节一般从6月24日开始(按照古夷人的十月太阳历计算,公历大概在七月二十日左右)迎火(东赐)、玩火(东给)、送火(东哈),历时3天左右,时隐时现,令人眼花缭乱。布拖是彝族火把节发源地,是彝族传统文化保留最为完整的地方,素有“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彝族阿都高腔之乡”“彝族口弦之乡”“彝族银饰之乡”“彝族朵洛荷之乡”的美称。火把节也是布拖一张亮丽名片,节庆当天会举行传统选美、朵乐荷、安都高腔比赛、火把狂欢夜、斗牛、斗羊、斗鸡、赛马、爬杆、摔跤等传统民俗竞技活动。
火把节不仅是彝族传统佳节,作为西南民族民俗文化的地域性传承,国内过火把节的民族还有:纳西族、苗族、佤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拉古族、布朗族、布依族、基诺族等。国外也有类似的火把节,如美洲大陆印第(夷狄)安、墨西哥玛雅人有祭太阳神节;美国有沙漠火把节;日本有野沢温泉道祖神祭,是日本国内三大火祭(俗称火把节)。此外,西班牙、以色列、英国等国也存有与火把节相关的文化历史。狂欢的火把节和盛夏滚滚的热浪,张扬而又多彩,浓郁的彝族历史文化情状和火热民族情愫,撩拨得安都人心潮澎湃,他们在蔚蓝天空与褐色土地间,画出绚丽辉煌的一笔。人们以扎实生活为基础,却不拘泥于显示生活为表层,而是提升至艺术高层,表现一家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一束火把承载着太多故事,也肩负着太多的历史文化。火把辉煌就是人间最美风景,火把节可以把火的文化转化成民族精神。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人类经历多年火种采集,才汇聚成熊熊燃烧的火把,让胜利之火高高擎起。所以,火把节的名称,象征着无数代人点燃的熊熊胜利之火,它们将被更高地擎起,将会更加光芒四射,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传承万世。这是无数代人点燃的胜利之火,这是大火把节文化历史的精髓所在。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吉吉英优(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