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独秀一枝的得荣学羌
一枝独秀的
得荣学羌
得荣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学羌舞蹈历史悠久、内容丰富。2008年6月,得荣学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学羌的流传
学羌产生并流传于甘孜州西南部得荣县瓦卡镇(原子庚乡)子实村、阿称村境内,是民间自娱性歌舞,也是当地民众最乐意参加的一种舞蹈形式。学羌舞蹈风格及音乐色彩别致,与甘孜州藏族舞蹈风韵不尽相同。
学羌的含义
在得荣方言中,“学”有勾兑、结交、配对的意思,“羌”是“跳”的意思,因此学羌本为男女交往中跳的“情舞”。随着时代发展,学羌的作用有了更多新的外延。如今每逢节日、集会,村村寨寨男女老幼欢聚一堂,跳起学羌以示和睦、吉祥。特别是秋收时节,学羌更是不可缺少的节目。人们点燃熊熊篝火,相聚一起,畅饮美酒,跳起学羌,尽情欢唱。有时甚至还要加进“跳火堆”的游戏,热闹场面不难想象。
学羌的由来
关于学羌的历史由来,有一种源于得荣的民间传说:唐代文成公主进藏时途经此地,得荣大土司子庚阿吾为迎接公主驾到,特意召集当地民间艺人,创编既能让文成公主看懂又有地方特色的歌舞,最终产生了融汉族、藏族、纳西族、白族等民族歌舞风格为一体的学羌。虽然这个传说的真实性还有待商榷,但民族融合带来的文化共享与繁荣,则是不争的事实。
学羌的舞动
学羌采用无伴奏、无道具的踏歌形式,男子头戴皮帽,脚蹬皮靴,女子身穿百褶裙,身上挂满各种装饰。动作特点在于跺脚与踏脚动作相结合,时而刚劲有力,时而柔韧洒脱;厚实的皮靴在地面上发出整齐的声响,洋溢出独特的韵味。
学羌舞蹈风格及音乐色彩别具一格,学羌曲调结构较为复杂,常有起式、连接、主段、结束段之分。音程起伏很大,旋律明快而古朴,以五声调式音阶为主。其旋律结尾处多以不稳定的角音为主,每段曲子旋律结束后,伴以舞者的踏点而填补空白,给不稳定的余音造成稳定的结尾,使学羌这一旋律单一的舞曲充满生机活力。
得荣学羌连续两年参加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并在2015年获得表演优秀奖“太阳神鸟金奖”。得荣县瓦卡镇因“学羌”被获评2018-2020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 稿:甘孜州地方志办公室
图片来源:阳光得荣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