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才 ‖ 记忆最深处
编者按 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前身西南铁路工程局成立于1950年6月12日,是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同志设立的全国第一批铁路基建局,后改组为铁道部第二工程局,1998年6月1日改制为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时光荏苒,岁月如歌,中铁二局不知不觉间已走过69个春秋。69年里,一代代中铁二局人以“为人民修路、为人民造福”为己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感天动地的壮举和奋进不息的情怀淬炼出的开路先锋特质,不仅开共和国基础建设之路,开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之路,而且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之路,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之路……
回首一幕幕震撼心灵的画卷,中铁二局的历史是一部筚路蓝缕、攻坚克难的创业史,是一部永争一流、开拓创新的奋斗史,是一部纵横四方、英雄辈出的奉献史,是一部报效祖国、造福人民的筑梦史。
历史催人奋进,故事镌刻足迹。为让远去的历史走近我们,让静态的历史生动起来,2019年8月3日起,“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及“四川省情网”推出中铁二局编纂的《口述历史——开路先锋·永恒的记忆》。这些沉甸甸的实录作品,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中铁二局激情燃烧的奋进历程,映射出祖国时代脉搏的跳动。那些当年鲜为人知的珍闻和背景资料与口述者独特的经验体会,必将激励我们接续奋斗、砥砺前行。
记忆最深处
杨慧才
我本来是上海一个县城农村的,1947年开始在邮局当职工,作柜台服务员,到1948年底,国民党摇摇欲坠,我的工作也没有了。
那时候,淮海战役开始后,上海已很紧张,1949年5月上海解放了。之后,二野准备进军西南,邓小平就找上海市的陈毅市长,组织一部分青年包括学生、青年工人、技术干部等,组建西南服务团。我当时就响应党的号召,参军到西南服务团。
从上海出发到南京,一路学习革命道理,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宋任穷等领导给我们上课,7月到南京,上了2个月左右时间,一直到10月初出发到西南。到武汉后铁路不通,我们就走路。
1949年12月27日,走到重庆。到重庆后,在重庆老市委所在地开了一次联欢会,有地下党的组织介绍情况。虽然当时一些地方还没有解放,但是地下党对国民党团以上干部包括团长、副团长、参谋长等的情况都是很清楚的。我们的任务是在南京上课的时候就讲清楚了,打仗没你们的份,你们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再一个接管国民党的政权,接管国有企业,负责承担建设大西南的任务。
西南服务团和地下党会师大会开完后,组织就给我们分配了工作。大概1950年1月2日成立了机构,开始叫重庆接管会,后来很快就正式叫西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我就分在交通部人事处工作,处长刘圣化,后来担任了中铁二局副局长、西南交大校长和书记。
交通部的部长是二野五兵团十七军的军长赵健民,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接管交通,除了民航以外所有的铁路、公路交通,包括长江航务局、成渝铁路(当时国民党也有个成渝铁路),包括邮电,都属于西南交通部接管。
我的第二个职责就是搞一个消费合作社。当时职工在重庆买东西不方便,我大概花了三四个月时间,组织了一个交通消费合作社。
1951年,西南交通部的大部分人员都集中力量修建成渝铁路,当时我们单位也改叫西南铁路工程局了,局机关就在重庆上清寺交通巷3号那个地方。有一次赵健民局长和两个副局长到九龙坡视察回来,我当时已在西南铁路工程局总务处生活计划科(后来就是生活供应处)任职,赵部长考虑到九龙坡大渡口特别是九龙坡任务很繁重,所有的机车、车辆和大量的设备都是由华东运过来的,运过来的第一任务就是修成渝线。运来后,陆续组建了很多单位,成立了工务段、机务段、车辆段、电务段等。当时九龙坡职工也多,有上万的职工,加上家属有好几万人。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活供应成为了一个很大问题。当时九龙坡没有商店,要到大渡口去买菜、买油,赵部长发现了这个问题,叫总务处必须解决。于是,在我的参与下,组建了重庆供应站,也是当时第一个供应站。
供应站大概有3层楼,两三家门面。九龙坡供应站建立的时候,只有我和一个会计员,其他工作人员自己想办法。我打报告到人事处要人,最后要了10来个工作人员。另外涉及到购煤,我们到隆昌等地购煤,到大足去买米,那个时候简单得很,一张支票就把米买了,因为那时铁路已经修到永川,我们用火车运到九龙坡,保证了生活供应。解决了柴米油盐问题,为成渝铁路修建做好了全方位后勤保障服务。
在当时条件下,成渝铁路的建设不简单啊!没有钱,粮食不够用。工人当时是穿着草鞋,拿着钢钎二锤,扁担一根,锄头一把,这样进行修建。至于待遇,当时修铁路有饭吃就行,哪有什么工资啊?基本没有,到后来稍微好点的时候,有点烟钱。
成渝铁路建设场景(中铁二局 供图)
成渝铁路修建过程中,组建了几个工务段,九龙坡、永川、隆昌、内江、成都分别有工务段。每个工务段都有繁重任务,工人们吃了很多苦,流了很多汗。成渝线确实是个奇迹,你看国民党修了多少年,几十年没有建成,在共产党领导下修了2年就通车了。
成渝铁路修建,靠的是农民和工人。当时开工条件很艰苦的,土匪还在捣蛋,重庆大坪等地都有土匪。在建设时,国家动员了一些部队参加进来,这保证了施工安全,否则“你修路他打枪来了”,怎么能行?
1952年5月前后,人事处黄处长说,搞人事的,怎么弄去搞生活了?赶快回来!这样,我便回到人事处工作,一直工作到1980年前后。
上世纪80年代初,是中铁二局最困难的时候,当时叫“找米下锅”,我们探索走上了承包工程这条出路。为此,中铁二局成立外事处,搞外经工作,我当外事处长,干了10年。
外事处主要是搞劳务合作,开始是几百人,从伊拉克建高速公路,后来到利比亚,慢慢就扩大了。发展比较快,后来成立外经办,组建二总队。当时组建队伍非常困难。按照要求,身强力壮的到二总队,身体不好的有病的留在原来单位。出去的单位和留下来的单位有矛盾,要解决劳务分成怎么分。还有一些具体问题,比如,你不要把我的户口弄在外面去了,要保证留在成都,像这类问题都要处理好;家里有什么困难,都要关注。
成渝铁路建设场景(中铁二局 供图)
当时劳务合作效益比较明显,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奖金,出国人员按出国的待遇对待。
原来我们都是上面给任务,后来没有任务了,发不起工资啊,我们自己“找米下锅”。铁道部还是比较支持我们,打通了出国这条路,原来叫援外,后来叫劳务。以前没搞过承包,为做通职工思想,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当时胡耀邦同志在《人民日报》有篇文章,要求搞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我们印刷后发给各单位,要求组织学习,解决思想问题。二局艰苦几十年,还要送到外国去,当时职工脑子转不过弯。学习这篇文章很重要,否则工作做不通啊!
成渝铁路通车(图片来源:央广网)
组建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不少,本来定下来某人出国了,后来不出国,定都定了,怎么办呢?要重新组建,要到单位去选,要和单位商量,工作量很大。
国外因公伤亡的事情,工作极其难做。一位姓刘的汽车队工人,我们到他老家通报这个消息,找当地县委帮助,如果没有地方支持,难啊!受伤的情况比较好办一点,一旦牺牲,工作很难做。
(本文原载中国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编《口述历史——开路先锋·永恒的记忆》,“方志四川”发布时有删节)
来源:《口述历史——开路先锋·永恒的记忆》(中国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编)
作者:杨慧才(原西南铁路工程局干部)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