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7 16:08:56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方文慈 ‖ 永远的开路先锋

作者:方文慈 来源:《口述历史——开路先锋·永恒的记忆》 发布时间:2019-08-12 15:19:12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  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前身西南铁路工程局成立于1950年6月12日,是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同志设立的全国第一批铁路基建局,后改组为铁道部第二工程局,1998年6月1日改制为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时光荏苒,岁月如歌,中铁二局不知不觉间已走过69个春秋。69年里,一代代中铁二局人以“为人民修路、为人民造福”为己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感天动地的壮举和奋进不息的情怀淬炼出的开路先锋特质,不仅开共和国基础建设之路,开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之路,而且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之路,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之路……

回首一幕幕震撼心灵的画卷,中铁二局的历史是一部筚路蓝缕、攻坚克难的创业史,是一部永争一流、开拓创新的奋斗史,是一部纵横四方、英雄辈出的奉献史,是一部报效祖国、造福人民的筑梦史。

历史催人奋进,故事镌刻足迹。为让远去的历史走近我们,让静态的历史生动起来,8月3日起,“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及“四川省情网”推出中铁二局编纂的《口述历史——开路先锋·永恒的记忆》。这些沉甸甸的实录作品,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中铁二局激情燃烧的奋进历程,映射出祖国时代脉搏的跳动。那些当年鲜为人知的珍闻和背景资料与口述者独特的经验体会,必将激励我们接续奋斗、砥砺前行。

永远的开路先锋

方文慈

集团公司开展“开路先锋·永恒的记忆”口述历史这项工作,我觉得很及时、很有意义。

新中国建立开始,党和国家就十分重视并关心铁路建设,举全国之力建成的成渝铁路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过去旧社会用了40年没建成的铁路,新中国成立后,仅1950年到1952年两年时间就建成,是名副其实的建国铁路第一路,“开路先锋”旗帜从此高高飘扬在祖国大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铁路职工,奋勇向前,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业绩。

2018年度,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已达到13.1万公里以上,高铁运营里程和速度都创世界第一,令人振奋和骄傲。

2018年2月4日,中铁二局集团公司总经理王广钟慰问方文慈同志(图片来自网络)

当年贵州没有铁路,听说成都铁路中专学校要来招生,而且是包吃包住,我欣喜不已,毅然放弃工作,报考读书,最后考上,其实是一种缘分。说缘分是有故事的,从沙子哨农场到安顺市,好几十公里路程。去的时候只看到煤矿、水利、农业等学校招生。我是瞄准铁路学校来的,除此之外其他的就不考虑了。临走之前,我还是决定去安顺中学走一圈,恰好在学校门柱上看到招生广告,成都桥隧工程学校,毅然报名,顺利考取,于是与铁路结缘。如果那天不是到安顺学校去,就没有后来与铁路的故事了。

回顾历史,中铁二局人作为铁路建设的大军之一,接过“开路先锋”的大旗,没有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艰苦卓绝,义无反顾,一路向前。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傲人的成绩。

我参加铁路工作原来以为是开火车,没有想过是修铁路。第一次勤工俭学在贵州松坎(川黔路)修铁路,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才尝到了修铁路的艰苦滋味。

60年代建设铁路的都是在深山老林、人迹罕至的地方。到一个地方后,首先完成三通。第一是便道,从起点一直修通,刚一住下就要完成这项工作,施工全靠肩挑背磨,最好的工具就是鸡公车。第二就是电力、通讯。首先是把本处、本队的电力搞通。当时到处都没有电,要么就是自发电,在设备进来(施工驻地)之前,都是点煤油灯。第三就是水要通,找水源,现在对水要求比较高,可当时是什么河水、泉水、井水,只要有水就行,大家已经是非常习惯了。

那时候,施工工具十分简陋,我在学校学习后期到工地勤工俭学,工具一般就是扁担、箩筐,最好的是鸡公车。在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一段时间,让我充分认识到建设铁路的不容易。

最难的,还是探亲问题,一年只有12天探亲假,还不说请不到假的情况。好多人回家,和亲人们的悄悄话都还没摆完,就又要离开。还有的回去时儿女不认识,认为是外人,不让进家门。我们好多铁路人都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从十几岁二十岁就开始在铁路上,一直到退休,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好多铁路工人的孩子在老家由爷爷奶奶照顾,接受教育少,在求学等方面都比较困难,最后又到铁路干父辈们的工作。

说说那时的衣食住行吧。

,那个时候穿的是蓝布的工作服,里面是棉毛衫。再往前一点,听老工人讲,那时候穿的是铁路制服,戴的是大盖帽,找对象都很受欢迎。在那个年代,手织的毛衣都很让人羡慕,过年过节,回家探亲的时候才舍得穿,平时都舍不得穿。大家现在可能都不知道“的确良”衬衣,当时从国外引进化纤生产线,很耐穿、很薄,据说还是周总理起的名。这在过去是响当当的名字。目前化纤衣服不受欢迎,没有人穿了,现在大家都穿棉的衣服。

那个时候穿的是蓝布的工作服,里面是棉毛衫(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说起来就话长了。60年代时,每月定量19斤,还要节约1斤支援灾区。按现在水平是够吃了,但是当时没有其他东西,没有油荤,吃得就比较多,18斤粮食在当时根本就不能吃饱。那时工地上吃的菜叫“老所标”,就是青菜叶子,拿水煮,撒上盐就是一道菜。60年代,粮食供应比较困难,但是对铁路工人还是比较照顾,保证供应。经常是收的粮食连加工的时间都没有就发下来,玉米、小麦粒儿都是整个的,没有碾碎的。吃饭的时候就数有多少颗。那时候是真实发生的故事,现在想都想不到。我外出学习,粮票都不管用,必须是要自己背上粮食,到学习的地方之后,用粮食换吃的。那时候还有一种饼子,是比较高级的食品了,都没机会尝新。即便是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铁路职工仍然没有畏惧、退缩。

,可分为四代。第一代是茅草房,黄篾竹席围起来,再盖上茅草。茅草是就地割来晒干的。第二代是竹编壁的。第三代,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干打垒,拿土打的墙,保暖要好一些,石墙砌起来的。第四代,临时房屋,类似于现在的板房。房内设施,第一代,住的都是大工棚,通铺,就地取材的树木,搭床,铺上稻草。第二代,类似于火车车厢里面的形式,面对面,上下铺,有了独立的床。第三代,木板凳支床板,床板是用上个工地废弃的模板搭建。第四代床就是统一制作,可以拼接的,可以拆分。

,更不用说了,就是靠两条腿。那时汽车是很罕见的东西。局领导视察工作就是坐苏联吉普车,最好的了。我是工作了十多年之后才买得起手表,季诺夫手表,由于三班倒的工作,确实需要。可见,那个年代,物资的确匮乏。

在这样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下,再苦再累,很少人离开的。60年代过粮食关的时候,极少人离开,95%以上的人都留下来,坚持下来,留在铁路,认为铁路就是一生的归宿。我们的铁路工人,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铁路建设事业,他们,他们没有任何犹豫。

改革开放大潮中,中铁二局始终高举“开路先锋”的大旗,阔步前进,创造了一个一个辉煌业绩,无论是当时的建设、经营管理、改革创新、企业文化,均走在了各工程局前列。

成昆铁路建筑长度一千多公里,为当时中国之最,地质条件堪称世界地质博物馆,施工环境的艰难险阻,无处不在,光听这些名字就知道环境的恶劣:寸步难行的“一步苦”,下无立锥之地的“一线天”“老虎嘴”“老鹰岩”“猴子岩”等等,外国人因此断言说,中国人是没有能力修这条铁路的。实际上也确实困难,1959年到1964年5年时间,这条铁路四次停工,五次复工,我这个当时铁路建设上的一个小不点,就跑了三个工地。实习生的时候在成都九里修大石板隧道;当助理技术员的时候修关村坝隧道,这条隧道是全线第二长的隧道,全长6000多米;当技术员的时候修越西1号隧道,我们那个地方叫“裤裆沟”,两山夹一河(越西河),山上常有大石直接滚落山下,如不幸遇到就粉身碎骨。

成昆铁路建设工地(中铁二局就团公司 供图)

不管几上几下,只要中央一声令下,铁路队伍从不犹豫、从不后退。这充分体现了铁路队伍半军事化的精神风貌。通过7年奋战,成昆铁路终于修通,打破了老外的预言。从此,中国铁路建设在技术、管理、设备上有了质的飞跃。二局从国外引进全新设备,大斗车、槽车、钻孔风钻、大型土石方机械等,让企业如虎添翼。

先进设备都是国外引进,体现了二局人是智慧的,老同志是有战斗力的。一个企业要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工程,干技术顶尖,难度最大的工程,才能培养人才,超越对手,在市场竞争中独领风骚。

我们有些工程项目的实现非常令人鼓舞。我参加了老挝13号公路投标等前期工作,以天津国际经济技术公司名义投标,但实际所有工作是二局外经公司承包的。当时还有国外的对手竞争,我们中标的可能性比较小,但万万没想到的是,13号公路两个标段我们都中标了。主要是我们价格合理,技术方案比较先进,策划合理。当时我们提出的口号是:出经验、出人才、出效益。在全局上下各单位全力、无私支持下,要钱要人,局里都无条件支持。通过努力,举全局之力,圆满完成了老挝13号公路两个标段的建设任务。其中的艰难困苦,风云变幻,斗智斗勇,如果不是亲身参加都无法理解。特别是印度监理,敌视性的提出苛刻要求,用卡尺量绑扎的钢筋,差一点点都不行,致使开工一两年寸步难行。1997年4月我们圆满完成工程交付,清算结果还比较满意,收益5589万元。出经验、出人才、出效益三个目标在这个项目中都实现了,为二局进军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滩水电站左岸导流洞施工,也是敢冲敢干的一个典范。这个项目是二局首次承担水电导流洞工程,长1087米,高28.5 米,宽20.7米 ,断面628平方,是我们平时施工的铁路单线隧道面积的12.5倍。还有岩爆,大小断层十多处,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工程。德国总承包公司要求降价,但是我们有技术优势,坚持不降。右岸是水电四局施工,一开始他们比我们熟悉这类施工、进度比我们快,但是我们咬紧牙关,最终比他们提前完工。只要二局人下决心干,再难的工程都难不倒。

大家都知道,铁路施工过去是大锅饭、铁饭碗,旱涝保收,停工有停工费,窝工有窝工费,吃穿不愁。不想,1983年实施改革,国家基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行招投标,二局全年中了两个标:衡广铁路和外福铁路,并且破天荒地都降了造价。甲方不调价,一锤定音,外福线降造3%,而且工期很紧,工期不能按时完成还要罚款。这在当时震动了人心。有的处怕亏本迟迟不上队伍,或者上些弱小的队伍,有的任务推着不干,还惧怕新线在旧线以上30—40米的地方施工,一旦出列车事故脱不了责任。

当时局党委经过研究,决定再难再险还是要干,提出了“顾全大局,知难而上,不等不靠,敢争敢闯”的外福精神,经过4年施工,二局圆满完成任务,创造了四年不出一次列车行车事故,参建的7个工程处,无一例外都赚了钱。这之后,二局成立了福州、厦门指挥部。从此,二局开辟了福建市场,获得了横南铁路及一批地方工程。如二局承建的湘江花园工程。该工程是香港一个公司投资修建,造价8176万,总面积10万平米,高37层118米,是当时厦门最大的商务楼。我们下决心要建筑处去承包这个工程,但是争议非常大。部分同志认为要亏本,宁可舍掉投标保证金。我们的建筑处都是搞铁路上的低层,一般都是几层的职工住房和车站,都是在山区里面,还没有进入城市,没有接触高层建筑。不搞高难新的项目,我们就没有机会进入市场。建筑处的广大职工不负众望,创造了特区速度,培育了铁路建房新人。该项目1991年开工,1993年建成,不但没有亏本,还赚了钱。真的是高处不胜寒,但美景在眼前。建筑处从此进入高层建筑。

成渝铁路建设工地(中铁二局就团公司 供图)

对企业制度、管理的创新更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实际性。改革开放初期,铁路施工任务不足,二局就提出不等不靠,找米下锅,南下深圳,发展多经。一处的汽车工程也很有成绩,集体经济也结了硕果,稳定增加收入,成为多经方面的排头兵,多次在总公司、铁道部介绍经验。当时封闭情况下,喊出这样的口号,走出实际的一步,实属不易。

1998年,改革开放的浪潮涌入内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被提上日程,二局在这项制度的建立中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那时二局是按国家指明的方向前进,组织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当时,在局党委和行政的多次讨论中,意见很不相同,很多人有异议,认为二局多经工作也搞得好,已经是小康生活,吃得饱穿得暖,何必去冒风险,有等一等的想法。但多数人还是认为,铁二局是开路先锋,就要先人一步,就要占领先机,走在同行前面。最后研究决定,一定要向铁道部、建设部提出来,铁二局愿意成为第一个吃这个螃蟹的,开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要求两个部批准。二局的请求最终得到铁道部、建设部批准。开展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建立公司章程、规章制度、股东大会、董事层、监事层,都是陌生的,但是这些都很快建立起来了。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天地新领域。当时我任董事长,其实我是外行,边干边学。最后铁道部批准成立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并一次性注入1亿元现金,使我们二局制度创新、经济能力有了质的提升。当时为了说服铁道部、建设部同意,我和几个局领导一起,到一些具体单位做工作,前后跑了十来天。铁道部孙永福副部长对铁二局的关心是很多的。建立了集团公司,为后来成立股份公司奠定了基础,这是一个先决条件。我们到两个部门汇报工作的时候,他们都认真听,并给予一些指导,这让我们很感动。

1996年,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中铁二局修建的南昆铁路永乐一号隧道后,在广西百色车站接见中铁二局员工(图为江泽民同志与时任中铁二局局长方文慈握手,左一为时任中铁二局副局长、南昆铁路指挥长李长进,图片来自网络)

想一想,没有改革创新,没有一个开放心态,成立集团公司是不可能的。不成立集团公司,就没有后来的股份公司,上市就不可能实现。

铁二局走到今天,开路先锋大旗是始终高举的,是不断在前进的。我们对于过去历届的二局人,不管是老领导、老同志,都应该对他们致以谢意!二局一步步走过来,都是和他们的努力贡献分不开的!

修筑成渝铁路的开路先锋(中铁二局就团公司 供图)

我相信,二局一定能在开路先锋的旗帜下,不断发展,阔步前进!

(本文原载中国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编《口述历史——开路先锋·永恒的记忆》,“方志四川”发布时有删节)

来源:中国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编《口述历史——开路先锋·永恒的记忆》

作者:方文慈(原中铁二局局长)

来源: 《口述历史——开路先锋·永恒的记忆》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