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仕全 ‖ 筑路湘黔到镇远
编者按 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前身西南铁路工程局成立于1950年6月12日,是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同志设立的全国第一批铁路基建局,后改组为铁道部第二工程局,1998年6月1日改制为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时光荏苒,岁月如歌,中铁二局不知不觉间已走过69个春秋。69年里,一代代中铁二局人以“为人民修路、为人民造福”为己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感天动地的壮举和奋进不息的情怀淬炼出的开路先锋特质,不仅开共和国基础建设之路,开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之路,而且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之路,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之路……
回首一幕幕震撼心灵的画卷,中铁二局的历史是一部筚路蓝缕、攻坚克难的创业史,是一部永争一流、开拓创新的奋斗史,是一部纵横四方、英雄辈出的奉献史,是一部报效祖国、造福人民的筑梦史。
历史催人奋进,故事镌刻足迹。为让远去的历史走近我们,让静态的历史生动起来,8月3日起,“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及“四川省情网”推出中铁二局编纂的《口述历史——开路先锋·永恒的记忆》。这些沉甸甸的实录作品,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中铁二局激情燃烧的奋进历程,映射出祖国时代脉搏的跳动。那些当年鲜为人知的珍闻和背景资料与口述者独特的经验体会,必将激励我们接续奋斗、砥砺前行。
筑路湘黔到镇远
刘仕全
湘黔铁路东起湖南株洲,西到贵州贵定,全长820公里,是我国铁路网中横贯东西的三条大动脉之一,沟通西南与华东地区的铁路干线,在政治、经济和国防上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970年8月,国家建委和交通部遵照国务院、中央军委指示,在北京召开湘黔、枝柳铁路建设会议,决定掀起湘黔、枝柳铁路大会战。铁二局集中9个工程处、1个桥工大队及4个专业处8万余人参战,同时参加修路的民兵达32万余人。
湘黔铁路建设工地(中铁二局 供图)
1970年底,我们五工程处从成昆铁路转战湘黔铁路,担任大龙至蕉溪老王洞58.94公里桥梁、隧道、路基工程施工任务。由于科学组织、精心施工,工人、民兵齐心协力,顽强拼搏,到1971年底,已完成工程总量的70%以上。为保证全线提前通车,五处顾全大局,抽调5个工程队支援四处蕉溪老王洞至镇远大石板段施工。我们九队担任镇远境内拱洞坝隧道施工任务,来到了慕名已久的历史名城镇远县。
湘黔铁路建设工地(中铁二局 供图)
闻名遐迩的镇远县城,地处黔东地区,位于海拔2000多米的雷公山下,崇山峻岭,层峦叠嶂,清清的潕阳河穿城而过。镇远在历史上是贵州东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黔东地区的物资吞吐要道。明清年间,为镇远府,辖黄平、剑河、台江等县。民国时期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新中国成立后是人民政府专员公署所在地。1956年7月,黔东南苗族自治州在这里诞生,一度成为州府所在地。1958年12月,州府迁凯里。1959年,镇远、三穗、岑巩三县合一,仍名镇远县,县址就在镇远城。
镇远县风光(图片来源:镇远县人民政府网)
镇远县城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风景优美。潕阳河的南岸为卫城,北岸为府城。府城区南端狭长,东西宽敞,长3公里,依山川自然形势排列,分为六段。北靠高山,南临潕阳河,是座山光水滟美丽的山城。1953年,在县城中心区,修建了一座公路大桥。大桥象一条玉带系在潕阳河上,把“卫城”和“府城”联成一体,使这座山城显得格外雄伟壮丽,更有特色。我站在大桥上,望着绝壁千尺,怪石丛生。在绿树浓荫中露出许多古色古香的亭阁楼台,这便是驰名中外的中元洞和青龙洞,为当地人和外来旅客游览的名胜古迹,号称“黔东第一洞天”,东南亚及印度诸佛教国大师常来这里朝拜。印度总理尼赫鲁青年时代曾到这里参拜过雄伟的佛殿。1819年,民族英雄林则徐路经镇远时,曾赋诗赞道:
两山夹溪溪水恶,一径秋烟凿人脚。
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坠胆已落。
可见该城地势险要,风景之奇特。
镇远县风光(图片来源:镇远县人民政府网)
镇远中元洞、青龙洞,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洞内空阔高朗,四壁上倒垂长长短短的石笋和蜂窝般大大小小的孔穴,形态奇巧,有如飞禽走兽,活像妙手工匠的玉石奇雕,精巧玲珑。大多楼房庙宇镶嵌在山谷空隙之中,好似贴在悬崖陡壁的外面,金碧辉煌的佛龛殿堂,多层高阁的七宝楼台与山水相辉映,胜似天上宫阙。洞前有傍水的莲花台。上平下空,宛若古雅的香炉,神奇秀美。在洞的上面,有黔东地区诞生最早的镇远中学,校园优美,教学楼舍栉比鳞次,宽敞明亮,又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镇远县风光(图片来源:镇远县人民政府网)
镇远县雨量充沛,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我们工程队建工棚所用木料杉杆和打隧道用的坑木、劈柴,都是当地特产。桐油、茶油年产万担,曾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油茶之乡”奖状。茶叶、天麻、杜仲、花椒及各种药材、山货,牛羊兽皮等土特产应有尽有。每年端午节,潕阳河赛龙舟远近闻名,热闹非凡,还多次上了中央电视台。
然而这块物华天宝之地,解放前劳动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尤其是苗族、侗族人民,在历代统治阶级推行大汉族主义,改土归流,残酷压迫少数民族,致使苗族、侗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地民谣就是真实写照:
身上穿的是襟襟褂褂,(一年四季身穿破烂衣)。
终年吃的是吹吹打打,(红苕稀饭和烤红苕充饥)。
夜晚睡的是乌烟盖顶,(睡在火塘边取暖)。
祖辈住的是通风柴架,(最坏的通风茅草棚)。
1934年冬天,贺龙同志率领的红军长征,路过天马、龙台、羊场、京堡、潕阳、青溪,领导穷人闹革命。在羊场与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军阀打了一仗。遵义民兵师王司令员(原遵义军分区参谋长),在安排我们接受工地任务时,指着羊场说:“我当年任红军侦察班长,在这里遭遇敌军围攻,颈部还受过伤。”他非常佩服五处老处长谢崇真,说谢处长是修路专家,精心组织,不仅提前完成任务,还抽出一千多人来支援我们会战。我曾在一篇刊在《铁道建设报》上的散文《闪亮的红星》中,写过这位令人尊敬的老红军,在大雪封山、施工材料运不进拱洞坝、眼看就要停工待料时,是他组织料车,亲自坐上越野车开路,风雪场坪,将柴油、坑木、水泥运到了工地,解了燃眉之急。在镇远修路,还有一位重庆老乡忘不了,他名叫窦绍彬,江北区人。机筑处二连的装载司机,在领导支持下,连夜突击,义务加班将运输便道推到隧道洞口,并将洞口场地平整好,促进我们提前进洞施工。又是他应王指挥长请求,风天雪地拖料车。我和队领导非常感谢他。窦老乡却说:“我们还要感谢你们支援木工,帮助我们做好门窗桌凳,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
镇远县风光(图片来源:镇远县人民政府网)
在镇远修路的日子里,我和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修理班老班长王明树,利用星期天晚上,到潕阳河夜钓黄花鱼。那细鳞体黄的黄花鱼,是镇远县非常出名的美味佳肴。陈年道菜黄花鱼,肉质鲜嫩,汤味纯美,令人流涎,至今难忘。
1972年底,我们提前完成了拱洞坝隧道,背上行装,扛上风枪,转战枝柳北段,在怀化冷田湾隧道又摆开了新的战场。
(本文原载中国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编《口述历史——开路先锋·永恒的记忆》 ,“方志四川”发布时有删节)
来源:中国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编《口述历史——开路先锋·永恒的记忆》
作者:刘仕全(原铁二局五处企业管理办公室主任)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