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7 16:08:56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范定国 ‖ 一线拼搏

作者:范定国 来源:《口述历史——开路先锋·永恒的记忆》 发布时间:2019-08-29 16:10:17 浏览次数: 【字体:

编者按 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前身西南铁路工程局成立于1950年6月12日,是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同志设立的全国第一批铁路基建局,后改组为铁道部第二工程局,1998年6月1日改制为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时光荏苒,岁月如歌,中铁二局不知不觉间已走过69个春秋。69年里,一代代中铁二局人以“为人民修路、为人民造福”为己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用感天动地的壮举和奋进不息的情怀淬炼出的开路先锋特质,不仅开共和国基础建设之路,开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之路,而且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之路,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之路……

回首一幕幕震撼心灵的画卷,中铁二局的历史是一部筚路蓝缕、攻坚克难的创业史,是一部永争一流、开拓创新的奋斗史,是一部纵横四方、英雄辈出的奉献史,是一部报效祖国、造福人民的筑梦史。

历史催人奋进,故事镌刻足迹。为让远去的历史走近我们,让静态的历史生动起来,8月3日起,“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及“四川省情网”推出中铁二局编纂的《口述历史——开路先锋·永恒的记忆》。这些沉甸甸的实录作品,生动、深刻地反映了中铁二局激情燃烧的奋进历程,映射出祖国时代脉搏的跳动。那些当年鲜为人知的珍闻和背景资料与口述者独特的经验体会,必将激励我们接续奋斗、砥砺前行。

一线拼搏

范定国

我是1964年从部队转到铁路上来的。在铁路工作40年,参与建设11条铁路,两条公路隧道,印象深刻的,一是外福线,二是杭州二桥枢纽,三是米花岭隧道单线长大隧道。

外福线,铁二局二处上了8个队,主力都拉过去了,地质地貌、环境非常恶劣,尽是荒山野岭,修了80多公里便道,当时勘测,很多人就找不到路出来,全是树林,灌木丛,任务是很艰巨的。我们精心组织,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战胜了恶劣的条件。外福线建设都是自己的队伍,令行禁止,组织严密。当时自己发电,自己的电厂,我们十几座隧道,外福那一仗打得利落,创造了外福精神。

中铁二局供图

修建杭州二桥枢纽。萧山是一个县级市,但是它的工农业生产总值在全国居首,4亿多元。这个工地的特点,就是工程全在地下,桥台只有十多米,但是打桩要打40几米。在一个经济发达地区,要在那个地方挣钱,很少人能做到。我们密切与当地政府的联系,让政府了解了我们,认识到我们二局二处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

桩基淤泥下打了48米,桥高才12米,淤泥质土打桩难度是非常大。4队软土路基,沙桩,难度也是很大。我们搞的井点降水很成功,分段包干,各负其责。这个工程钱塘江堆积而成,河网密布,难度特别大。杭州热起来40多度,特别热。

当时要从100多公里以外用火车运土来填路基,我们就向地方政府建议,车站扩大,把山放下来,就地取碎石,节约了很大成本。同时也为地方三通一平基础建设做了贡献,他们都说我们吃得苦,最后我们与当地政府结下深厚的感情。

杭州一战,锻炼了一批队伍,让班子更团结,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经营。二处以前在经营方面还是一个盲区,萧山人的经营头脑很灵活,“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非常明显。当地7、80岁的老太婆一年都要挣几万,他们平时最不希望别人到家里长时间做客。那儿厂矿多,他们经常几个地方上班。虽然那时就家家有电视,但很少人看,因为平时每天只有6个小时睡觉。这个工程让二处人学会了经营,树立了经济头脑。我们是一个施工企业,必须考虑利润。

中铁二局供图

风光工程米花岭。单线隧道,亚洲最长,9388米,我们打反坡,隧道局打顺坡,我们还要涉及到排水。看到工地后,前120米是堆积层,公路离我们的洞口只有4、5米,公路上5、60吨的煤车来来往往,洞口如何稳定,是一个难题。从洞口上注浆凝固,边墙从拱下面挖两米,度过了18米长的公路,才顺利进洞。进洞后采取稳扎稳打措施,那个时候处里很困难,局里又是按形象进度拨款,一个月几十万,几百人要吃饭。要度过难关,跟同志们讲清楚形势。度过了100多米难关,又有新难题,空压机,需要十多台,头都大了。米花岭是全局第一次高压线进洞的,当时铁路史上是没有的。专家不同意,危险太大,怎么解决?12台变压器,一个变压器需要一个人定点守护,确保安全。高压线进洞后,就节约了一笔很可观的资金。后来又买了移动式空压机,在离洞子100的地方,风力足。原来是集中供风,最后找的是冷却式空压机。从这一项决策来说,在当时节约了成本,事实证明是可行的,同时把进度也提上去了。当时隧道内设计是轨道式运输,制约了进度,单线隧道要进去,怎么会车也是问题,后来我们把避车洞放宽,解决会车倒车的问题,汽车运输上也提高了效益。但是又产生一个问题,汽车尾气要处理,隧道里温度达到40多度,尾气把灯泡都蒙住了,我们就专门安排人员擦拭灯泡、换灯泡,保证照明,解决了进度难关。

衬砌难题。中间空气压缩大了,大不满,拆下来一个打孔,怎么办呢?这个气压太大,我们就想办法在60米的地方打孔出气,解决气压大的问题。我们党委一班人、行政一班人,当时全处挑选人,精兵强将配置。局指挥部方文慈局长一开始都怕我们拿不下来,很关注。部里领导会议、参观、学习都在我们那里。米花岭前面还有12公里都是我们的,我们发挥各级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想办法克服困难。那时有民工了,带好民工,开展劳动竞赛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米花岭工程锻炼了一批人,造就了一批人。现在的处领导黄世红当时是见习生,米花岭那一仗,他不仅学到了先进技术,还学会了经营。

米花岭的几件大事中,泥石流算一个。正洞进了200米,斜井100多米,泥石流铺天盖地下来,包括驻地都是一片汪洋。擦干身上的泥土,振作精神,继续干,清理淤泥,等于是重新打。大家没有怨言。

中铁二局供图

还有,到米花岭工地40公里路程,要走5个小时,粮食也很少,靠人背粮食来解决生活问题。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几万吨钢筋水泥都是人力拉,因为当时盘白公路也在修,路被挖得稀烂。在困难的时候,各级都要发挥职能,把所有的问题摆出来,所有的问题谈出来,及时解决,最后我们进度上去了,来米花岭参观学习的人就很多了。

目前看,米花岭的功绩我认为是不可磨灭的,工人的积极性、贡献精神是不可磨灭的。参加了这么一个重点工程,我感到自豪!

建设成昆线时,到山上去割野草,睡小竹竿搭的床板,搭的通铺,草铺在上面,一个人动,连锁反应,其他都跟着动。吃的更困难,一顿就是两个窝窝头,冷天很硬,咬一口嘴里直掉。成昆线,还是干打垒的房子,住在裤裆沟,方文慈局长当时还是一名主管技术员。山上的黑猴子把石头推下来,把工棚打出大洞、打烂。那个时候探亲特别困难,司机都是特别吃香。家属来根本没法到工地探亲,路都是泥石路,很难走,一脸、一身的泥,很多员工都是一两年没回家。蔬菜都是外面拉进来,几天进来一次,到的时候都蔫了,像腌菜一样。后来慢慢好一点,有肉吃;供应站、采购站,为了工地的生活付出很多努力。泥石流,说起都是一把眼泪,房子冲毁之后,要清除淤泥,恢复原状,没有地方住怎么办,就几个人烧一堆火围起睡。恢复重建,提出把损坏的工棚建起来。看起来是满目沧桑、一片狼藉,但是我们很快恢复生产,边生产边恢复。

我代表退休工人,祝二处更加兴旺发达!二处的每一个进展每一个成绩,都是我们退休工人的高兴,也祝愿二处取得更大成绩,再增光彩!二处的过去不能代表现在,更不能代表未来,要靠我们自身的拼搏,创造更多更好的成绩,总结出更多的先进成果,创造二公司的美好未来!

(本文原载中国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编《口述历史——开路先锋·永恒的记忆》,“方志四川”发布时有删节)

来源:中国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编《口述历史——开路先锋·永恒的记忆》

作者:范定国(原铁二局二公司副处长)

来源: 《口述历史——开路先锋·永恒的记忆》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