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7 16:08:56

成都双流70年沧桑巨变

作者:葛丽平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11-11 11:36:10 浏览次数: 【字体:

 70年,江海横流,沧桑巨变。

70年前,双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荡涤了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进行了社会生产关系的改造;70年来,双流人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憋足了一口气,奋发图强,以昂扬的浩然正气与蓬勃朝气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绩。今天,双流的经济、社会、文化、人民生活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事业均取得了巨大发展。

一、双流的经济实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巨变

1949年双流刚解放时,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全县社会总产值9603.78万元,人均收入192.88元,其中农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95.56%。新生的人民政权成立后,变革了生产关系,生产力摆脱了旧的束缚,双流县的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到1975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08亿元,较1965年增长48.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从1965年的近3900万元,增加到1975年的7700万元。

1978年后,双流县委、县政府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扬敢为人先、勇于进取的精神,带领全县人民以“富民强县”为目标,强化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加速工业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断扩大经济总量,使三产协调发展,县域经济综合实力逐年提升。2001年,双流首度跨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行列。在“领跑西部,富民强县,构建和谐双流”的激励下,2003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双流县位居西部第一,成为中国西部第一强县。

党的十八大以来,双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到“十二五”末,双流初步建立了以新能源和电子信息为龙头的现代制造业,以临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以集体集约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至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9.44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215.2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9.31亿元,地方税收收入49.6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23亿元,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区,综合实力全国百强区排名第37位。三产业结构比重从1949年的 95.96:1.48:2.56 到2018年的2.4:26.2:71.4,日趋优化,双流的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质的转变。

二、农业从自给自足小农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双流,由于连年战争的破坏,农业凋敝,农村破败,农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双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面对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在开展征粮剿匪、清匪反霸、推动土地改革的同时,积极恢复农业生产。通过土地改革,农民分得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生产积极性高涨,农村生产力得以逐步恢复提升。1952 年,双华两县粮食总产量近3.5 亿斤,比1949 年的3.3 亿斤增加了近2000万斤。农业总产值达到9755万元,较1949年增加5.9%,国民收入为4755万元。经过1950年至1952年的三年经济恢复,全县工业总产值较1949年增长416.80%,农村经济逐步恢复。1953年至1956年,双华两县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双流几十万劳动群众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并由此带来了双流社会经济及社会事业的可喜变化。1957年全县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了1.39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32.6%。

为了更好地解放农业生产力,双流人民在“比学赶超”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发扬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大力改土造田、兴修农田水利,短时间内建成了小型水利工程5万余处,修建了合江土门子水库、牧马山灌溉工程、东灌南干延长线等,修建的各类干支渠长达50余公里。从1963年到1965年,双流粮食连续三年丰收,“糠菜半年粮”成为了历史。1965年到1975年,双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凭借着坚韧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依然取得了积极成绩,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08亿元,较1965年增长48.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被解放的农村生产力大大促进了粮食增产,1982年始,双流粮食生产连续三年增长,总产量由3亿多公斤猛增至4.3亿多公斤,农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随后,双流县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深化农村改革,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突破口,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建成各类型农产品生产基地,提升现代农业整体水平,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支持,经过多年努力,双流的农业生产已由传统的粮油结构和手工操作转变为“五业”并举和机械化、半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双流百姓已经由温饱型提升至小康型。

近年来,双流继续狠抓农业产业化项目,机制创新取得突破,农业生产量增质提,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了全区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沃野双流(图片来自网络)

三、工业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到航空经济的迎风起航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建设,但是,由于连年战争,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社会财富被消耗殆尽,当时,双流、华阳两县的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仅占比1.5%,可谓“一穷二白”。两县按照党中央安排,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积极建设工业化,于“一五”期间完成对私改造,工业生产有了较高速的发展。1962年,两县贯彻中央指示精神,对工业调整、整顿,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双流社队经济的“五小企业”和二轻工业在此间的迅速发展,为后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双流县开始了高起点的从传统农业到三产富县的转变。1980年初,双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之成为全省乡镇企业著名的“五朵金花”之一。到1986年,全县有乡镇企业12495家,产值达5.03亿元,其中年产值过千万元的10家,东升乡率先进入全省产值过亿元乡的行列。

经济发展起来后,县委、县政府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企业从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结构调整入手,关闭或改造了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使之迈向现代工业的发展道路。到1990年,全县乡镇企业已增至19785家,总产值达15.60亿元。1991年起,在工业企业中,开展了租赁、拍卖、兼并、资产转换、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的改制和重组,推进横向联合,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总产值21.67亿元,双流摘取了“蜀都之冠”的桂冠。2000年,乡镇企业改制350家,完成国有企业改革21户,工业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医药化工、电子信息、建筑建材、食品饮料等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取得了西部工业强县、四川省工业经济第一县的成绩。此间,一批优秀企业以其发展壮大而蜚声境外,恩威世亨制药有限公司的知名产品盛销国内外市场,成都联益实业股份公司成为四川省首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乡镇企业。

2000年,双流县根据中央作战略决策,提出“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实现双流‘第二次跨越’”,从建设园林式空港县城、加速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大力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01年,双流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首度跨入全国“百强县”行列。2003年,双流在西部首推“三个集中”战略,加快双流城市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此后,双流县继续大力坚持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县”“三产富县”的战略决策,倾力打造西南航空港开发区、空港物流园区。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创办至今,已成为成都市发展战略规划中南部副中心及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制药、光电、机械、绿色食品、教育科研5大支柱产业。双流结合自身资源特点和产业基础,提出了构架以临空经济为特色、以城市经济为主题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总体构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双流按照中央系列指示精神,着力建设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发,聚焦航空经济,持续构建现代适航产业体系,以新能源、生物工程、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产业,全力实现双流经济的继续腾飞。

1992年,中共成都市委、市政府在双流县召开“蜀都之冠”颁奖大会(图片来自网络)

四、电力 自来 天然气等的发展为双流经济腾飞保驾护航

1931年,华阳人邹昕楷等人自办电厂点亮了双流的第一盏电灯,开启了双流发电的历史。

建国后,双流电力事业有所发展,但较为缓慢,至1957年发电能力约50千瓦,仅供部分集镇照明。

1958年,国家电网延伸至双流县境,架设了双流县的第一条10千伏输电线路,供电量3万千伏安,用于生产。

1965年,牧马山35千伏变电站和牧文、牧毛、牧刘3条10千伏输电线路建成后,供电能力达1845千伏安。

1970年代,出现了兴办输变电工程高潮,双流新建变电站5座,至1977年实现社社通电。1979年,双流的国家电网供电能力达43760千伏安,同时利用杨柳河水力发电,建成水电站5座。

1980年代,双流的工农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发展迅速,电力需求量日增,逐步成为主要能源。1981年供电量为6889万千瓦时,1986年达到1.45亿千瓦时。

1998年、2002年,分别开展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至2005年,双流的供电量猛增至11.02千瓦时。

2018年,双流进一步优化全区电网结构,供电公司加大投资力度,实施黄甲220千伏输变电等44个电力项目,提升电网坚强度和密织度,为双流的经济腾飞继续保驾护航。

双流华灯初上万家灯火(图片来自网络)

自来水对于城市的发展和老百姓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同时自来水的供应也是城市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1980年代初,双流县政府在城管建立了第一个自来水厂,后来又在文星镇境内江安河边新建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供水工程公司。1994年,建设岷江自来水厂,供应城市居民用水。自1990年代初,县政府把解决农村居民人畜用水纳入为民办实事的一级工作目标,通过10余年的努力,打井1110口,建饮水池145个,水塘22口,引水渠5条,修建小自来水厂3个,提水站2个,建设饮水工程276个。至2000年初,形成了以岷江水厂为主要的供水源头,覆盖全县绝大多数乡镇的供水网络,基本上解决了城乡居民的饮水问题。至2018年,双流共有自来水厂 3个,供水管道长3331.13公里,综合生产能力50万立方米/日,城市自来水供水总量6075.96(含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部分区域)万立方米,为居民生活的改善和工业发展区的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岷江水厂图(图片来自网络)

从建国初到1990年,天然气并不是双流的主要能源,县境内仅有少数工厂使用天然气,居民生活以燃煤、柴草为燃料。双流县政府为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城市环境卫生质量,于1989年组建“能源开发筹建办公室”,1990年,东升镇767户居民第一批用上了天然气。1992年组建双流天然气公司(后改制为双流县兴能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全县的天然气供应和开发利用等。到2018年末,全区天然气供气管道长3635.56公里,天然气销售总量24100万立方米。

电力、自来水、天然气供应的日益普及,以及通讯、交通运输和信息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大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准,还极大地改善了双流的城市面貌,并为双流招商引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世界首条新能源空铁试验线在双流投入运行(图片来自网络)

夜空下的机场二跑道(图片来自网络)

五、科技、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百花齐放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双流县以“科教兴县”为发展思路,高度重视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曾先后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四川省科技工作先进县”“四川科普示范县”“成都市科技进步先进区县标兵”等称号。“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累计达68.4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4%,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6家、发明专利授权1404件、全国驰名商标6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20件,高出全市平均水平6.5件。累计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972个,完成技术交易额63.5亿元。

校院地协同创新体系不断健全,先后引进电子科大、香港城市大学、中物院等6个高校院所建设研究院、产业园,吸聚国家“千人计划”16人、省“千人计划”25人、省市顶尖团队8个,高层次人才总量居全市第2位,成为全国首批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至2018年,全区认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59家,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71家。建有各级创新平台138个,其中国家级25个、省级50个、市级59个。企业成功申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项目107个,获得科技创新专项资金3857万元;全年累计申请专利2131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27.2件。

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双流历来重视教育,建国前就办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中学堂、私塾等教学机构,但是受教育的人仅限于家庭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建国后,在党的教育方针下兴办人民教育,开设了农民夜校、扫盲班,大力建设中小学校,双流的教育事业得到了极大改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双流县加大对教育的投入。1990年,双流在“科教兴县”“教育优先”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持续加大对双流基础教育的支持,自1985年至1995年间,双流投入35728万元用于教育条件的改善,新建、改建、扩建校舍68.6万平方米。1995年11月,双流县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9年,双流免除高中教育阶段丘陵地区农村户籍4536名学生学费170万元。2011年,又全面免除双流籍高中教育阶段(含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学费。2017年,双流又在成都市率先全面免除公益性幼儿园3—5周岁双流籍在园幼儿保教费。至此,双流教育实现了从学前教育至高中教育的15年免费教育。至 2018年,全区拥有普通中学、职业初中31所、中等职业学校7所、小学21所、幼儿园155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教育现代化总达成度83.26%,义务教育均衡指数达0.26,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满意度达88.32%。

卫生事业成就显著。建国前,双流、华阳两县因卫生条件有限、医疗条件落后,民众就医困难,县内人口死亡率高达23.9%,人均寿命仅30多岁(据1935年数据载)。建国后,党和政府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在全县坚持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预防和减少疾病,清除垃圾,疏通渠道,新建改建厕所,改建水井,扑杀老鼠、蚊、蝇、蚤等,大大改善了城乡卫生面貌,同时积极发展卫生事业,建成了以县属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医疗站为基础的三级卫生医疗网络,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求。至1985年,人口死亡率降到5.64%,人均寿命提高到男性68.21岁,女性69.06岁。

“十二五”期间,双流累计投入4.82亿元完成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等7个公立医院新(迁、改、扩)建工程,新晋级三级乙等医院3家,成为全国卫生县城、全国卫生应急工作示范县,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全面提升。至2018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有医疗卫生机构493家,其中区属医疗卫生机构17家(区级5家、基层12家),村(社区)卫生站110家,驻区及民营医疗机构366家。全区实际开放床位数4176张,每千人床位数5.26张,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6028人(其中区属医疗卫生机构有3251人),每千人口卫技人员数7.59人。

六、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

曾经,双流为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牺牲了青山绿水蓝天,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的日益重视,双流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多管齐下出台了多个政策,特别是2017年双流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重治严管、重拳出击,立刻关停“散乱污”企业、全面落实河长制管理、餐饮行业“煤改气”,将厕所革命进行到底、加强实施土壤污染防治……如今,双流的天越来越蓝、水越来越清、土越来越净。至2018年,全区PM2.5日均值浓度为55.1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229天,同比增加13天,优良率64.1%,黄龙溪国考断面水质从V类提升到Ⅳ类,得到习近平总书记肯定,森林覆盖率达20.83%。现在,双流为高质量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和美丽宜居空港公园城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继续奋战。

江安河湿地效果图(图片来自网络)

建国初期,双流百业待兴,老百姓主要忙于农业生产、参加各类建设,闲暇时间有限。随着社会趋于安定,各行各业的生产建设进入到有序状态,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为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当时的温江军分区和川西行署文教厅电影队、中苏友好电影队等单位不定期地在双流县、华阳县放映电影,多是紧扣党和国家的政治宣传和中苏友好的题材。城区有些单位组织象棋、围棋、篮球、歌咏比赛等活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农村的文化生活得益于国家在农村开展的各类文化运动,如扫盲、普法、文化下乡等,农民也会利用农闲时间组织开展群众文化运动。

1960年代和1970年代,树在村口的大喇叭播放的《东方红》等红色歌曲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遍布城乡的小人书书摊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带动了双流文化事业的发展,改善了人们原有的文化生活。随着双流电影院的成立,收音机变得不再那么奢侈,电视机在城乡日益普及,看电影、听广播、看电视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其中看电视成为了老百姓日常的主要娱乐方式。同时,群众个人娱乐形式越来越多样,且发展快、变化快、消亡快,录像放映、图书租赁、台球游戏、卡拉OK等迅速发展起来又很快走进历史。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脑越来越普及,网吧遍及城乡,个人电脑走进千家万户,最近几年更成为大学生读书的标配产品。手机也因为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耍手机”成为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

伴随娱乐方式的升级换代,是人们文化内容的丰富多彩。随着文化的日益开放,港台电视剧、流行歌曲大量涌入,好莱坞等国外电影越来越多地引进,美剧、韩剧、日漫伴随着互联网迅速普及,休闲的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人们从幕天席地地观看露天电影到个性化的家庭影院,从在收音机里听样板戏到遍地开花的KTV,从打台球游戏到网络游戏,从看小人书到用kindle电子阅读,双流人的娱乐休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时,双流的文化艺术社团竟相成立,百花齐放;川剧、皮影戏、泥塑、剪纸等传统文化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益重视得到传承和复兴;群众文化运动中,不论是企业举行的各类型文体表演赛,还是校园内的各类型社团,还是遍及城乡的广场文化等,都充满着朝气蓬勃的生命力;棠湖公园的海棠花节、黄甲的麻羊节、黄龙溪的火龙节、金桥的桃花节等节会文化活动一年一办,异彩纷呈。

双流建设了一大批文化场馆,其中双流图书馆是中西部面积最大、藏书最多的区级公共图书馆。还建有大型体育场馆6个,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34个。

近年来,双流还承办了越来越多的大型国际赛事和高规格的大型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现代五项世界杯”“女子亚洲杯足球赛决赛”“ITF国际男子网球巡回赛”“世界体育舞蹈节”“‘熊猫杯’”国际青年足球邀请赛、空港国际马拉松、“‘成都杯’国际网联青年大师赛”“ATP250成都网球公开赛”等。2019年,世界警察和消防员运动会在双流举行,让双流人闲适悠然的文化娱乐生活又增了几分国际范,添了几分高端大气。

双流体育中心图(图片来自网络)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双流县委、县政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70年来,始终“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执政承诺,努力把双流建设得更加美好、和谐、宜居,不断增强双流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抚今追昔,70年前,谁能想到我们的祖国能有今天这样的繁荣富强,双流能有今天这样的富裕兴旺,双流人民的生活能有今天这样的幸福美好!

黄龙溪千年水码头图(图片来自网络)

如今,我们已走出了一条光明大道,沿着这条大道继续奋进,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幸福美好。今天,我们的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摆在我们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我们继承前人的事业,进行今天的奋斗,开辟明天的道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在四川省委、成都市委坚强领导下,站位新时代、争创新作为,高质量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和美丽宜居空港公园城市,为把双流打造成航空经济之都、生物产业之城、电子信息之谷而继续奋斗,开启新的绚丽航程!

双流空港花田图(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葛丽平(中共成都市双流区委史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