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琳娜 ‖ 四川科技体制改革发展历程与展望
本文载《巴蜀史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刊
四川科技体制改革发展历程与展望
石琳娜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技事业走过了70年辉煌发展历程。伴随着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科技体制改革的脚步也从未停歇。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的春天,从科教兴国战略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创新型国家到世界科技强国,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再到创新发展新理念,这一系列方略,指引和推动着中国科技事业从奠定基础、打破封锁、建立体系,到改革开放、奋起直追、全面提升,再到自主创新、重点跨越、塑造引领。70 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科技政策体系逐步完善,科技创新活力不断增强,为科技事业取得辉煌成就起到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作用。
三星堆出土文物(资料图片)
我国不同地区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不同,四川作为西部大省,是经济科技发展的排头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四川积极响应国家宏观政策号召,根据不同阶段发展目标出台了一系列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改革方案,为推进全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作出重大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溯和梳理我省科技体制改革发展历程,展望未来,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效益,加快推动四川由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跨越,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历程
(一) 改革开放前,曲折发展的四川科技力量 (1949—1977年)1956 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执行我国第一个全国科技发展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这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事业发展的起点和里程碑。在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大背景下,1957 年,四川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在业务上受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导,负责制定四川科技政策、法规、条例及实施办法等。1962 年,四川省科委制定《关于精简我省科学技术机构的初步意见》《四川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作条例》。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四川科技事业受到冲击,但这一时期四川科技力量仍然在曲折中发展。在苏联援建中国的156 项重点工程中,有11项在四川,且全部为科技企业建设,如修建的四川无线电厂(现四川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国营涪江机械厂(现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三线建设”时期,四川建成了一批技术密集型科技企业和军工基地。四川科技人才队伍在这些国家大型重点科技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壮大,为改革开放后四川科技事业迎来春天奠定了基础。
(二)确立科教兴川战略,实施千亿工程(1978—1998 年) 1978 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开展,四川在全国率先对科技体制进行改革。1984 年,中共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的几点意见》。198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四川以“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为科技发展新方针,科技体制由局部改革进入全面改革。1988 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暂行规定》。在改革开放初期,我省的科技体制改革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改革力度和深度都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制约。
1992 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同年召开党的十四大,我省科技体制改革逐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1992 年初,中共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大力推动科技进步振兴四川经济的决定》,实施科教兴川战略。199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四川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方案要点》,明确提出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新型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出实施“科技兴川千亿工程”。“千亿工程”的实施将四川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到纵深发展新阶段,形成了清晰的科技体制改革思路,构建了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体系,四川省被国家科委列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点省。
(三)建设创新型四川,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1999—2010 年) 1999 年,国家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四川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化为核心,以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转制改革为突破口,对科技体制结构进行大幅度、实质性调整。技术创新试点工作开始由企业技术创新向区域性创新试点推进,由局部创新试点向以发达城市群组成的高科技产业带推进,成德绵高科技产业带被科技部列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区域性试点。
2005 年,中共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作出《加强自主创新走创新型发展道路的决定》,确立建设创新型四川的战略目标,提出“企业主体、产业布局、工程模式、集成推进”的科技工作思路,明确科技服务市场、服务产业、服务民生、服务统筹发展、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取向。2010年,四川省进一步确立建设西部科技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同年6月,科技部等八部委确定四川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份之一,这也是我国西部第一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
(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2011 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立足省情实际,确立“三大发展战略”,将创新驱动作为治蜀兴川的全局性、引领性战略。2013年,中共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四川转型发展新动力的意见》。2015 年,四川被确定为全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之一。
四川把全面创新改革作为新的历史时期引领四川发展的“一号工程”,大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编制《四川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出台“九张清单”,30 项先行先试改革任务有力推进。全国率先部署经验推广,第一批21条创新改革举措在省内复制推广。同时,系统推进科技体制专项改革、组织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激励科技人员创业等3个专项改革,在科研院所改革、职务科技混合所有制改革、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省级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科技投融资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科技创新活力持续释放。2017 年,四川获批国家创新型省份试点。
启示与展望
历经 70 年风雨征程,四川科技事业积极开拓、蓬勃发展,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提供了重要支撑。但是科技发展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比赛,比拼的是创新的速度、耐力和持续性。国内外竞争环境瞬息万变,这就要求我们始终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准确把握科技发展趋势,研判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方向和重点。
新时代、新要求、新担当。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顺应世界大势、抢占发展先机的关键举措,是落实党中央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深刻实践,是根植四川发展实际、开启跨越发展新篇章的迫切需要。四川有必要、有条件、有能力抓住世界科技和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汇聚创新资源、凝聚创新力量、集聚创新优势,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一)坚定改革担当,凝聚改革合力 四川科技事业历经70年改革发展,决不能有 “差不多”“歇歇脚”的松懈思想。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大胆试验,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要在总结前期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坚定改革担当,凝聚改革合力,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明确改革的方向和重点,确立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注重改革的系统集成,释放创新潜能,将碎片化改革升级为整体性推进。
(二)尊重科技创新规律,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 尊重科技创新规律,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引导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更多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 供支持和服务,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研发机构流动。倡导面向或引领市场需求的“逆向创新”合作机制,倒逼高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广泛合作,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新。深化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瓶颈,提升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程度及市场占有率。
(三)集聚高端创新人才,培育壮大科技人才队伍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科技人才是科技事业 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保障。70年来,四川省高度 重视培养科技人才,截至2018年末,全省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30万人,“两院”院士57人。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增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建设项目,加大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的培养力度,高度重视以领军人才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建设,促进科研人员协作创新。加大对优秀青年科研人才的奖励力度,使一批有真才实学、成就突出的青年科研人才脱颖而出,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四)提升科技创新实力,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聚焦未来可能产生变革性技术的基础科学领域,对重大科学前沿或重大产业前瞻问题进行超前部署,夯实创新基础,催生源头创新。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在卡脖子地方下大功夫,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日益重要的源头支撑作用,持续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知识积累和原始创新储备,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
(五)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厚植创新沃土,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机制,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加强科技监督和科研诚信建设,改革科研考核、评价机制,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实施创新政策考核评价制度,设置面向创新创业企业、团队和个人的“互联网 + 政策”评估打分系统,定期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调查跟踪分析,并及时调整完善,提高政策发布和执行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六)扩大开放合作,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中深化改革 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路径。探索科技开放合作新模式、新路径、新体制,提升四川在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中的地位,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找准与各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契合点,拓展产学研机构的国际发展空间。打造国际科技开放创新合作平台,鼓励外资企业在川设立研发机构,新建省级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载《巴蜀史志》2019年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石琳娜(四川省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