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07 16:08:56

伟大的成就 深刻的启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共四川省委原书记谢世杰访谈录(上)

作者: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1-17 15:38:01 浏览次数: 【字体:

2019年9月27日,中共四川省委原书记谢世杰接受四川省地方志办访谈

2019年9月27日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前夕,中共四川省委原书记谢世杰应邀接受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访谈。访谈中,谢世杰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从扶贫开发、交通建设、国企改革、生态环境保护、治水兴蜀、旅游发展6个方面,畅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四川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结合个人成长经历,表达了对党的教育培养的真诚谢意;结合个人感悟,告诫广大党员干部心中要始终装着人民,先做人、再做事,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容人之过、共同前进,敢于担当、勇于负责。访谈中,谢世杰对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性给予高度评价,对近年省地方志办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向全省史志工作者致以亲切问候。谢世杰说,应陈建春主任之约和省地方志办邀请,谈谈往事,感到很荣幸。地方志办,是我们国家很重要的一个部门,是忠实记录历史、忠诚运用历史、科学管理历史的部门。地方志工作者是无名英雄,是幕后工作者。近来,省地方志办在陈主任领导下,出了一系列成果,《大熊猫图志》《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四川大事记》《四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事记》,我都看了,做得很好。实际上,这就是你们科学运用历史,发挥地方志办作用,体现了你们工作的重要性。国庆快来了,借此机会,我向全省史志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祝大家节日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幸福!

新中国70周年华诞神州大地生机盎然

“70年巨变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新中国70周年的华诞快到了,借这个机会,谈谈自己的感怀。

70年砥砺奋进,70年艰辛创业,70年开拓创新,70年成就辉煌。70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从任人宰割受人欺凌的时代,发展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国已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

70年来筚路蓝缕,风雨兼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勤奋拼搏,艰苦奋斗,求实创新,开拓前进,不仅让神州大地处处焕发生机,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70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201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 1952年增长了175倍,年均增长8.1%;2018 年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万亿,比1952年增长了181倍。

我们从经济崩溃边缘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温饱不足到迈向全面小康,从物质匮乏到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我们跋过了高坡,越过了险滩,出现过风波,也有失误,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我完善、自我革命,不断地修正错误,继续迈步前进,发展成经济大国,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年平均达到30%。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对全球减灾的贡献率超过70%,现在我们是稳居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位列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建立起覆盖近14亿人口的社保网。

2019年9月27日,中共四川省委原书记谢世杰阅读四川省地方志办编辑出版的《巴蜀史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刊(左为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主任陈建春)

砥砺前行的70年,是党领导我们探索发展的70年。在14亿人口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思想、物质、制度条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我们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江泽民同志在社会主义出现严重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胡锦涛同志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方位、时代新变化、实践新要求,科学回答当今时代和当代中国发展提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确立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思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中国的成功是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70年巨变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70年的奋斗历程,我是参与者、是追梦人、是见证者,也是受益者,是党抚育我成长,是党送我学文化,是党培养提拔我成为主政一方的省委书记。

党恩暖人心,党的恩情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更没有我的今天!我的一生党抚养,委以重任把权掌,治蜀兴川站好岗,党的恩情永不忘。我们要知恩、感恩、报恩,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带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好表率,做一个合格的退休领导。

 

苦干扶贫帮困抓得紧抓得实

“宁愿苦干,不要苦熬。四川扶贫抓得紧、抓得实,措施具体,成效显著。”

四川人多地广,地域差别大,发展很不平衡。贫困人口量大面广,贫困程度深,涉及 3000多万人,缺衣少吃,房屋破烂。1993年我接任书记后,亲自挂帅抓扶贫,我是全国当时唯一担任扶贫领导小组组长的省委书记,既挂帅,又出征,召开过十几次扶贫工作会议,抓发展生产,解决吃饱饭的事情,抓经济发展,解决开支和修建住房。

我把扶贫帮困摆在重要位置,坚持常抓不懈,走遍了全省各贫困县,更是常去深度贫困地区,五次去过雷波县,六次到过美姑县,七次上过昭觉县,了解实情,研究脱贫措施,响亮地提出“宁愿苦干,不要苦熬”,培育了美姑县依波洛村支书带领群众苦干三年改变穷困面貌的典型。我们总结推广了黔江精神,调动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积极性。重庆分设后,我们又总结推广了巴中经验,鼓舞大家斗志。1999年2月4日,我向中央报送了赴广元、巴中的情况报告,建议推广巴中精神,推广巴中经验。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同志批示指出,巴中经验和他们实践中形成的艰苦奋斗、苦干兴区、实干改变面貌、大干促进发展的巴中精神,对全国扶贫工作具有普遍意义。到1999年,四川贫困人口由3000多万,减少到 1180 万。1999 年 7 月,省委又发布了四川“7118”扶贫攻坚计划,就是奋战 7年,打好攻坚战,解决好 1180 万贫困农牧民的温饱问题。应该说,四川扶贫抓得紧、抓得实,措施具体,成效显著,党和国家领导也是肯定的。

克服困难搞交通初步改变蜀道难

“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提高了修路的积极性,初步改变了蜀道难。”

我们通常说,要得富,先修路。路通财来,要快富,就要修高速路。我们努力克服困难修公路、建铁路,改变蜀道难的状况。

我在接任书记后,就把成渝高等级公路改建成四川的第一条高速公路,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提高了修路的积极性,各地纷纷要求争取立项修路。引进港资修建成绵高速路。这是全国第一个引进境外资金修建的高速路,也是我们多次报告、积极争取的结果。我几次上北京亲自向中央政治局常委几位领导报告,才得到批准,允许港资合建。1994年10月18日,成绵高速公路开工,1998年12月建成通车。这段时间,成南高速、成雅高速、内宜高速、成乐高速、隆昌到纳溪高速、南充到广安高速,相继开工建设。到1999年底,全省建成高速公路1000公里。这在全国是名列前面的省份。

我们还开建成达铁路、隆纳铁路、达万铁路和内昆铁路的中段。过去内昆线是两头通,中间不通,我们把中间修通,增加了出川的通道,初步改变了蜀道难的状况。

以粮代赈退耕还林

“以粮代赈、退耕还林在全国起了好的带头作用,在世界都引起了关注。”

植树造林、绿化全川。

经过20世纪50年代后期大炼钢铁和50年代末60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后,四川省的植被差,荒山荒坡很多,水土流失严重。

20世纪 80年代后期,省委省政府提出,每年营造2000亩速生丰产林,坚持了几年,取得了一定成效。

1949年四川解放后,先后建立了三十几个森工局。十万森工大军,天天砍树,对国家建设贡献很大,但对生态破坏也比较大,到20世纪90年代有的林区已经无林可采,生计都成问题,天天在省林业厅闹事,成为我们省不稳定的因素。

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我和(宋)宝瑞、(张)中伟省长,三次进京,向朱(镕基)总理报告,建议以粮代赈、退耕还林。总理赞成研究。

1998年大洪灾后,朱(镕基)总理亲临四川,视察灾情,我们又汇报争取。他基本趋向赞成,国家有关部门也表示支持。四川省人民政府就在1998年8月21日颁布了《关于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决定》。决定从9月1日起,在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攀枝花市、乐山市、雅安地区停止采伐天然林,关闭工程区、木材交易市场。同年9月29日,省政府办公厅又发出紧急通知,决定从10月1日起,在全省范围一律停止采伐所有天然林资源。10万砍树人,全部放下砍刀、拿起锄头,变成种树人。这在全国起了好的带头作用,在世界上都引起了关注。

停止采伐天然林 20年,全省森林面积由1.76亿亩,增加到 2.76 亿亩,20年净增1亿亩森林面积。现在四川的森林覆盖率达到 38.3%,对保护生态起到了积极作用。以粮代赈、退耕还林,受到朱(镕基)总理的肯定和赞扬,他在答记者问的书里写道:以粮代赈、退耕还林的办法,是谢世杰、张中伟的发明。

大力兴修水利 稳定农业命脉

“掀起兴修水利热潮,保证农业用水所需,推动古堰焕发青春,多拦蓄洪水,减轻下游灾害。”

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四川是千河之省,水源丰富,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蓄水设施不足,常常受干旱之苦,影响农业生产,很不稳定。

1986年春夏发生干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我亲自用三天时间,跑完了都江堰的整个灌区,调查发现都江堰水源充裕,只要增加投入,扩大堰渠,解决人民渠的肠梗阻,就可增加很多灌面,是费省效宏的事,我们专题向省委作了汇报。经省委讨论,决定每年由财政拨出 1100 万元,并争取水利部支持配套,专门用于都江堰灌区修建,这一政策 到现在都在执行。都江堰已从新中国成立时灌溉280万亩,扩建到现在灌溉1000万亩以上。

1994年4月,我们专门举行了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庆典,立了纪念碑,举行了“都江堰建堰2250周年纪念章”首发式。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都江堰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国际灌排委员会将都江堰列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都江堰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发挥作用最好、灌溉面积最大的一个工程,是世界上古堰焕发青春的典型。1995年9月22日,省委、省政府作出治水兴蜀的重大决策,下达“九五”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要求到1999年,人均建成0.48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要达到 53%,解决726万人的生活用水,833 万头牲畜的饮用水。全省各地响应省委号召,发动群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建成了升钟水库、武都引水、大桥水库等一批水利工程。1998年,全国发生大洪水,四川为照顾大局,要求各地发挥水利设施的最大作用,尽量多拦蓄洪水,大大减轻了下游的灾害。

瞄准旅游业 创造条件抓典型

“抓规划,开专列,四川已经成为全国的旅游 大省。”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前途远大。四川景点多,质量高,分布广,我们下决心抓全省旅游业的发展。

发展旅游先抓规划,四川的旅游规划是请国际专家帮助做的。我们抓住重点景区下大力建设,加快开发九寨、黄龙、都江堰、青城山、乐山大佛、峨眉山。这些景区都已经申遗成功,成为世界级的风景区。

为提高各级领导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开发新的旅游景点,1999年元旦,我们开出火车专列举办阳光游,从成都到西昌,再到攀枝花市,考察旅游资源,边看、边议,议出重点,商讨开发办法。省上各部委厅局领导,市(州)主要领导,全部参加,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时过十几年,现在攀西的旅游已经发展起来,过年过节时,西昌、攀枝花是一房难求,阳光越冬、阳光康养已成攀西的热点。

2019年9月27日,谢世杰(中)与熊树林(左一,原四川省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陈建春(右二)等合影

1999年12月,我们又组织了川南游,考察川南的旅游资源。省委省政府抓住旅游业,推动四川旅游发展,带动了一批机场建设,带动了农民致富。四姑娘山、攀西阳光旅游、蜀南竹海、稻城亚丁、泸沽湖、剑门蜀道,这些都是后起之秀。现在四川已成为全国的旅游大省,两个国际机场,一批小型机场,将会更加推动四川旅游业的发展。

(未完待续)

(载《巴蜀史志》2019年第6期 总第226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摄影:潘认若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