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成都隋唐窑址博物馆:四川迄今保存完整的隋唐时期综合性窑场,填补长江上游地区古代陶瓷遗址分布空白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7-30 19:39:27 浏览次数: 【字体:

成都隋唐窑址博物馆

四川迄今保存完整的隋唐时期综合性窑场

填补长江上游地区古代陶瓷遗址分布空白

成都,被誉为“博物馆之都”。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历史的缩影和展示,是收藏历史记忆的公共领域,是一个地方的文明传承载体和精神家园,是一架追溯地方文化发展轨迹的时光机。

位于成都市青羊区一环路西二段31号的成都隋唐窑址博物馆,是两晋至隋唐时期成都平原最重要的瓷业生产地,也是南北方窑业技术最早在成都地区交汇并衍生出本地瓷业技术,且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典型窑场,因其鼎盛期在隋唐时期,故被称为隋唐窑址。又因古窑遗址地处成都青羊区古道观青羊宫以北,故又名青羊宫窑址。

该窑址从1954年发现到1983年发掘,其分布面积约2平方公里,是四川省迄今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隋唐时期综合性窑场,填补了长江上游地区古代陶瓷遗址分布的空白。

20世纪50至80年代,隋唐窑址经数次发掘,清理、出土了大量遗迹、遗物。由于在本地区陶瓷史上的地位重要、意义重大,为承担该窑址的保护、宣传、展示、研究、管理与规划,1985年12月,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组建成都隋唐窑址文物保管所,1991年4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6月文管所并入成都博物院,更名为成都隋唐窑址博物馆。

现窑址内有保护较好的战国秦汉陶窑、隋短龙窑与唐馒头窑七座,其中短型龙窑的发现在全国尚属首次。窑址出土器物六千余件,主要是民间日用器皿与文房用具,有陶器、瓷器、窑具、建筑构件、陶俑和动物模型,以及钱币、兽骨、铜器与石器等;以烧制青釉瓷器为主,兼烧陶器,属南方青瓷窑系,是一处颇具浓厚四川本土特色的大型民窑。

从秦汉时期开始,该古窑场烧制陶、瓷器物持续时间长达1200年之久。隋唐时期,紧邻成都的青羊宫窑更以丰富的产品供给成都,成为城市经济与文化生活生动而靓丽的一部分。且窑炉烧造技术先进,产品种类丰富,装饰工艺创新(彩绘),有较高的考古与科研价值。

2021年5月8日,在进行了展陈提升和园林改造后,成都隋唐窑址博物馆恢复开放迎客,重新开放后的博物馆焕然一新,设施更齐备,功能更完善,向民众全新呈现成都古老的陶瓷历史文化。

成都隋唐窑址博物馆共设3个展厅,围绕“锦江侧畔话陶瓷”的主题,通过抟土成器、城西窑业、成都平原的瓷器三个单元,全面展示了成都平原从新石器时代至明代各个历史时期的陶瓷生产历史,突出介绍了隋唐窑址的兴衰过往。

场馆一 抟土成器

陶器的使用是人类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成都平原最早的陶器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宝墩文化各处城址之中。古蜀王国时期,成都城西摸底河一带就已有不少烧制陶器的小型陶窑。生产各类炊器、食器、酒器等,陶礼器也被用于祭祀礼拜。小平底罐、尖底罐、鸟头柄勺、高柄豆、喇叭形器等,成为成都平原最具代表性的器形。

场馆二 城西窑业

最迟于东汉,成熟青瓷在浙江上虞地区已大量涌现,成为我国瓷器生产的开端。成都平原的东汉墓中,亦偶见青瓷文物出土。青羊宫窑瓷器的烧造始于西晋,至唐末五代衰落。该窑青瓷产品造型古拙,釉色以各种色调的青、褐最为常见,胎质多为灰白色烧造火候较高,是四川地区早期青瓷最重要的代表之一。

场馆三 成都平原的瓷器

在成都平原地区,与成都青羊宫窑同时兴起的青瓷窑场,还有邛崃邛窑的瓦窑山窑、新津的白云寺窑和崇州的横山子窑等。唐末南诏犯蜀,青羊宫窑停烧,邛窑成为本地青瓷生产中心,而成都的琉璃厂窑与都江堰的玉堂窑也逐渐兴起。入宋以后,以彭州磁峰窑为代表的白瓷窑场和以都江堰金凤窑为代表的黑瓷窑场迅速崛起。青、白、黑瓷并举的瓷业生产格局,一直持续到南宋末年。

陶艺体验区

院内设有陶艺体验区,在观赏精美陶瓷的同时也可以亲自动手体验一下制作陶瓷的过程。

博物馆馆藏器物近2000件,从成都平原最早的陶器,到秦汉时期的陶构件,从川西名窑隋唐窑址的青瓷,到唐宋时代成都窑场的白瓷、黑瓷生产,勾勒出一幅成都平原的陶瓷极简史。

展陈的这些精美陶瓷器,不仅具有极强观赏价值、使用价值,还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地位价值,揭示了成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富内涵和强大实力。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青羊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