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雪山雪 成都成——《成都传: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序言‖汤继强

作者:汤继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8-13 22:47:12 浏览次数: 【字体:

2021年8月23日,成都市民观望远处的幺妹峰(图片来源:川观新闻)

雪山雪 成都成《成都传: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序言

文/汤继强 图/旭东

城市究竟是什么,这是长期吸引我的问题。

半个世纪的学习、认知、游历、体悟,让我慢慢对她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

我老家在新都区与彭州市交界的汤家埂子,到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直线距离20多公里,成都市第二绕城高速从旁边经过。

在儿时,大城市成都对我来说就像一个传说,遥不可及。记得14岁那年,家父带我第一次上成都,我们各自骑一辆自行车,从家里骑到成都,半天工夫。我由于个子尚小,来回一趟把屁股都磨破了。这是我年少时对大城市的痛苦记忆。现在交通方便了,开车约半小时,就能从成都回到那个曾经的乡下。

城市在变大,城乡边界渐次模糊或清晰,城市发展水平成为一个区域文明程度的标志。

昔日成都面积不大,人口不多,小桥流水,千百年来发展缓慢,真正的快速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及其之后的一系列城建计划,“府南河工程”“五路一桥工程”以及高新区、天府新区、东部新区等开发区建设。成都搭上了时代发展的高速列车。

近年来,成都持续受到外界高度关注,原因很多:人口突破两千万,“新一线城市”排头兵,中国十大经济强市、世界城市排名Beta+,入围各种各样优秀榜单的喜讯纷至沓来,但我认为最值得称道的,还是“公园城市”。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在成都天府新区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自此,世界城市建设的理论框架中,多了“公园城市”这一全新概念,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成都,幸运地成为公园城市的“首提地”。

“公园城市”的“公”为全民共享,“园”为生态多样,“城”为生态宜居,“市”为创新生产。“公园城市”是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是中央倡导的生态文明思想在城市建设领域的重要表达,是未来城市的高级形态。近年来,中央反复强调,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此背景下,建设公园城市是贯彻国家大政方针的必然选择。

古往今来,人们探索城市发展规律的努力从未停止,城市发展的理念始终在与时俱进。城市是流动性的空间,这种“流动性”不能被汽车、工厂和“功能分区”所区隔,它应该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人与自然、城市与生态和谐共生,是应有之义。在此背景下,公园城市逐渐成为世界先进城市的集体共识。

从历史观察的维度

成都,自古便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她端坐于盆地中央,千里沃野、千年繁华。外揽山水之幽、内得人文之胜。青城山、西岭雪山像她的围墙,龙泉山、龙门山逶迤绵延,守护着各种生物世代繁衍生息的绿色家园;都江堰的分水工程赐予她灵动,沱江、岷江“两江环绕”,沱江连着远处的长江,顿时有了通江达海的宽广气韵,浸润了城市发展跃进的繁华;广袤平原“沃野千里”,构成了天府城乡融合的最美底色;川西林盘“星罗棋布”,记载了成都历史变迁的乡愁记忆。

公元前256年,李冰修筑都江堰,从此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成就“天府之国”的美誉。有学者认为,成都由此堪称世界上最早的“生态城市”。五代后蜀主孟昶,曾在城墙上遍植芙蓉,人夸“四十里为锦绣”,这种城墙上大面积种花卉的现象,在中国建城史上绝无仅有。成都因之成为中华文明中第一个“花园城市”。“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描绘出一幅幅令人心驰神往的大美画卷。这既是成都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又是传承千年的独特印记,也是成都走向未来的历史积淀、迈向世界的鲜明标志。

从“公园城市”到“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成都探索了三年,但古蜀人对雪山的崇拜更可追溯到四千年前。王羲之《遗谢安书》表达赴蜀登临雪山之愿;陆游《登灌口庙东大楼观岷江雪山》感慨“千年雪岭阑边出,万里云涛坐上浮”;杜甫因被贬流落成都时,发现雪山在阳光照射下,洁白晶莹,银光灿烂,秀美壮观,于是便留下了千古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成都与雪山,由是有了某种独特的关系和默契,也成为成都传承千年的文化印记。

从历史上的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再到今天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从“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浣花成都,到登高西眺、雪山重现的当代现实图景,成都,向世界完美演绎着“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气的幸福成都”。

从空间地理的维度

如果从空中俯瞰成都,成都的地形西有龙门山,东有龙泉山,这两条山脉像是张开的双臂,共同守护着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受地理环境影响,成都发展主阵地一直集中在龙泉山西侧。龙泉山脉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呈南北走向,是岷江与沱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也是成都平原与川中丘陵的自然分界线。而随着近年来城市规模扩大、人口急剧增多,2017年,成都提出“东进”战略,开启了“千年古都”的格局之变:成都坚持了3000年的“两山夹一城”旧图景,也变为“一山连两翼”新格局。

随着成都布局的转变,“一山连两翼”关键区域“一山”(龙泉山)的总体定位,也由原来的生态屏障,升级为“世界级品质的城市绿心,国际化的城市会客厅”,正逐步转变为天府之国的“中央花园”。未来,成都将以龙泉山为界,西侧是老城区和高新区,东侧是东部新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将衔接中心城区与东部新区两大核心区域,与天府国际空港新城、简州新城、淮州新城、简阳城区“四城一园”共同构建一个“新成都”。

依托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这座天然生态屏障,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正加快建设脚步,这里也逐渐成为成都面向世界展示公园城市形象气质的一张闪亮名片。

从国际视域的维度

纵观国际城市与公园发展先例,美国“中央公园”无疑是最典型的代表。美国人眼中“失去纽约的美国将不再是美国,失去中央公园的纽约将不再是纽约”。纽约官方称,“中央公园成就了一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完整性”。

19世纪50年代,美国城市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城市化。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从1821年到1855年,纽约人口翻了四倍。经济优先的发展理念,让城市格局的弊端暴露无遗,“城市病”层出不穷。1854年,奥姆斯特德开始着手设计一座公园,试图在繁华市中心创造一种特殊气氛,给城市人提供一个有着乡村般景致的休闲去处。这座公园落成后,房地产商因地价升值而掀起开发热潮,政府拿着房地产税投入市政建设。时至今日,房子能否看到中央公园,仍然是影响纽约房价高低的重要指标。

中央公园一举开了城市公园之先河。著名建筑评论家戈德伯格感慨:“中央公园虽不是一栋建筑物,却是纽约最伟大的建筑。”而如今的成都,正在探索现代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的科学之道。我曾在斯坦福大学可持续发展和全球竞争力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数年,遍观西方学界对于城市发展的研究,虽然至今在世界范围内,对于如何建设生态城市并未达成共识,但背后的理念及目标是一致的,即城市建设最终要实现发展的可持续,而公园与绿地在缓解当前城市的环境问题和保护城市生态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纽约人口不过800万,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样本城市——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人口仅67万。实际管理人口超2100万甚至更多的成都,在公园城市建设中,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不是修几座城市公园就完事了,而是要用城在园中的生态价值,激活城市经济价值与生活价值。跨过龙泉山,曾经城市的东部屏障变成远超中央公园的巨大生态空间,川西林盘、龙泉山公园为成都公园城市提供了现实支撑。

成都这座城市的品质,由广大的农村决定,由成都的历史、文化、生活气息、推窗见绿等来决定。

成都正在进行的公园城市建设实践,突出以生态文明引领的发展观,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以构筑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观,实现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从某种意义上讲,成都公园城市建设已超过斯德哥尔摩皇家海港城,也完全可理解为可持续发展城市的中国样板,已成为未来城市的最高级形态。简言之,在公园城市里,把绿色作为发展底色,全面充分体现生态价值,诗和远方在这里深情相拥。

从环境气候的维度

经过三年多实践,成都不仅完成了生态性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初步性探索,也成为全球唯一能遥望5000米以上雪山的千万级人口特大城市。2021年上半年,成都在中国美好生活城市(2020—2021)上获得“十大美好生活城市——大美之城”和“十大美好生活城市——向往之城”两大重磅荣誉。2020年,在成都全年遥望雪山达70次,比2019年多了5次。现在在成都看雪山,不仅是看的天数多,看的个数多,看得更清晰,而且全域都可看到雪山。

2021年8月18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引用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来描绘成都。同时,还用数据反映了成都大气环境治理的成效——这五年,成都市PM2.5浓度下降了约36%。

在这场新闻发布会的现场,黄润秋部长举了6个例子来诠释当下生态环境的改善情况。被点赞的背后,是成都为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久久为功的努力。来自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的数据印证了这一点:2020年成都市PM2.5年均浓度为41μg/m3,由2015年“6”字头持续下降,连下三个台阶,降至“4”字头时代,较2015年累计下降36%,超额完成了“十三五”四川省下达的约束性指标(较2015年下降22.9%)。

在《2020中国大陆城建100强城市排行榜》中,城市建设的各项指标综合排名第一的城市为深圳,成都排名第五。该评价体系使用了6个指标,从各细分指标的得分情况看,成都的“绿化和自然景观”一项得分是满分20,“市内交通”得分为17,“大型场馆”得分为16。

作为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一个缩影,位于都江堰水系府河左岸支流的兴隆湖作为集防洪、灌溉、生态、景观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水生态治理项目,是天府新区内规划建设的一座“生态之肾”。这里曾是滞洪区,通过邻水营城、兴利除害、蓄水成湖,如今已形成3平方公里的水面,水质达“欧洲蓝”标准,被称为天府新区的“城市绿心”。在这里共记录到野生鸟类50多种,包括红嘴鸥、花脸鸭、红胸秋沙鸭,以及全球仅存500只的青头潜鸭,鸟类总数超过3万只。

从产业发展的维度

“公园”不仅仅是生活的需要,也是经济建设的需要。生态本身就是先进生产力,也可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场景。美好的生态环境,能营造出一种吸引高端产业的磁场力。放眼全球,新兴产业、高新产业普遍青睐生态优美的城市。在美国旧金山湾区(硅谷),很多大的科技公司就坐落在一个个风景优美的山谷里,而不在人口稠密的旧金山市区。

成都,从一个传统的消费型城市,到如今致力于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其间先后实施“府南河改造工程”“五路一桥工程”建设,引进3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打造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等。一路摸索,折射出一个颠扑不破的硬道理——产业发展推动城市能级提升,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产业好则城市美。近年来,成都始终把贯彻“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发展之纲,打破城市功能的僵化分割,通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实现了产城融合(打造了15条产业生态链和66个产业功能区);构建产业与金融良性互动的生态圈,实现金融与产业的良好融合,在这里诞生了大批上市公司和新型“独角兽”企业,为推动成都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内生增长动能。

2020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为17716.7亿元,居2020年全国GDP(国内生产总值)百强城市第7位,占四川省总产值的36.5%左右。2021年,实现19916.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6%。

2021年2月20日,成都市发改委发布了成都市2021年重点项目计划,2021年成都市将聚焦建好示范区,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全面梳理动力支撑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经济循环体系、区域协调发展体系、生态惠民体系、智慧安全韧性体系六大体系功能重点项目1060个,总投资31587.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058.7亿元。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家战略赋能,未来成都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公园城市”的成都示范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成都提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成都一举成为我国公园城市的“首提地”。受中央嘱托,成都在建设公园城市的道路上勇当先行者,并迅速获得认可。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明确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从公园城市的“首提地”到“示范区”,成都用时不及两年。

从2021年开始,距“示范区”概念的提出才一年多时间,上海、青岛、长沙、绵阳、陇南等多个城市,派出多批党政代表团到成都考察,借鉴成都经验。来访的党政代表团,有一个共同的考察主题,那就是“公园城市”。这说明成都的“示范效应”已初步显现。

在探索公园城市建设的方式方法上,成都一直在创新,最新的抓手是:公园社区。

以片区综合开发和未来社区营造为重要抓手,让城市自然有序生长,加快呈现公园城市的美好图景。推进片区综合开发和未来社区建设,是一场营城理念和方式的全方位创新……成都将“东进”区域作为片区综合开发的“试验场”,将环城生态公园作为未来社区建设的“主纽带”……从根本上改变城市未来形态和营城模式。

社区是城市的微观基础,是人们心灵栖息的港湾,是市民安身立命之所,是城市活力秩序的生命线。片区综合开发的生命力,就在于有机植入高契合度的未来社区。要遵循“人城产”逻辑……打造成为年轻人喜爱又买得起房、消费体验好的理想家园。

成都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在全市建设200个未来公园社区,其中环城生态公园区域范围内建设100个。2021年全市启动未来公园社区建设25个,其中环城生态公园区域11个。

在具体推进上,成都按三大社区类型(城镇社区、产业社区、乡村社区)和两种建设方式(规划新建、更新改造)进行设置,以七大场景(未来生态融合场景、未来健康医养场景、未来人文教育场景、未来绿色出行场景、未来休闲消费场景、未来创新创业场景、未来共建共治共享场景)为一级指标,构建可量化可考核的控制性和引导性指标体系。

过去城市是公园的载体,公园是城市的盆景。今天公园已从城市的点缀变为城市的生命,成为城市的“四梁八柱”,是城市内在肌理,是一个有机的生命载体,是最适宜人们的生活状态,是最优化的服务人类的机制,是最高级的城市形态,是在可持续发展城市、宜居城市等城市发展样板上的现代化升级。

2000年前,罗马给世界贡献了第一个下水道;1860年,英国在伦敦帕丁顿的法灵顿街和毕晓普路之间建造的第一条长6公里的地铁开工,1863年1月10 日全线通车,这就是世界上首条地下铁路系统——伦敦大都会铁路。160年后,截至2020年底,成都地铁通车运营里程已达518公里,比伦敦还长 116公里。设置站点332个,比伦敦多 62个。100年前,纽约给世界贡献了一张电网;70多年前,费城给世界贡献了第一台电脑……

“纽约定义城市公园,成都建设公园城市。”成都通过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建设,使城市未来既充满智慧,又兼具文化与生态。以这种方式来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为全国城市发展提供最新、最强动能。未来,成都必将给世界贡献出第一个完美的“公园城市”样本。

此次,西财智库特聘资深研究员易旭东先生,穷经皓首,埋首书堆,深挖浅刨,反复在成都平原上来回往返,多次在岷江上游的“松茂古道”上考勘,在从“宝墩文化”到“良渚文明”的路上漂泊,再在从“武担山”到“番禺山”行程中徘徊,为成都这座雪山下的公园城市辛勤地找寻与探索,意在唤起人们对中国城市发展的追问和反思,对千年古都与现代化城市顺利交融的鼓掌与欢呼,对世界城市发展多样性的深情问候与致敬。“一年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千年成都从雪山走来;千里沃野、天府之国,公园城市向未来走去。

中国西部,可以骄傲地向世界说一声:雪山下的公园城市,我来了。

是为序。

辛丑年仲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汤继强(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级智库专家。现任西财智库首席执行官、首席战略顾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斯坦福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学者,中小企业“梯形融资模式”“企业孵化大市场”“T型经济带”理论创建者)

供图:易旭东(知名纪实作家,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特聘资深研究员,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四川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成都传统文化保护协会副会长。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纪实作品450万字,近50篇作品获各种奖项)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