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绍兴知府汤绍恩:一人两城三江闸

来源:绍兴文旅发布 发布时间:2022-08-24 19:52:35 浏览次数: 【字体:

一个人连接了两座城

汤绍恩,生长在蜀地石城

建功在江南水乡

走进温柔,走进热辣

走进同一片天空下的两座城市

走进多少年前,汤绍恩曾走过的路

……

绍兴是一座水城,水乡延绵造就了绍兴如今的风骨,水域之多难以用一两句话形容,而在绍兴的水利史上,必少不了大禹,马臻,汤绍恩这三位水利先贤。绍兴有一座水利广场,就专门刻了他们仨的人物塑像。

安岳人在绍兴治水,因一个人与一座城的难解之缘,注定了“江溪通潮”,将两座城市牢牢连成一线。安岳是汤绍恩的成长地和归宿处,绍兴是汤绍恩的建功勋地。汤绍恩传入二十五史之《明史》,为“国字号”人物,享有“一朝四敕赐”殊荣,被奉为祀传中的“浙海之神”。除主持创建三江闸,其治水业绩还涉及筑海塘、建新塘,改造南塘(鉴湖部分)、维修古纤道等水利工程,即关联了三江闸、海塘两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纤道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鉴湖一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乃至运河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绍兴在水利方面的诸多荣誉,多与汤绍恩相关。

古纤道

在绍兴数千年治水历史上,汤绍恩缵禹之绪,继禹之功,既是大禹治水精神最具代表的传承者,又是继大禹之后治水兴水建立功勋的集大成者。当时,会稽、山阴、萧山三县之水,均汇三江口入海。由于潮汐日至,拥沙堆积如丘。遇淫雨内潦,则内水被沙堆阻隔不能骤泄于外,致使良田淹没,水涝成灾。

汤绍恩像

嘉靖十七年,汤绍恩主持将古鉴湖东塘、南塘及通塞的堰、闸改建为水浒,东西横亘百余里,连成通衢,既利于蓄水,又便于交通。三江闸工程建成后,钱清江从此纳入山会平原的河湖系统之中,成为一条内河。钱清江以北的萧山平原诸内河也纳入该系统之中,形成了河湖密布、土地平整、灌溉方便、旱涝不虞的三江水系。自北宋末年鉴湖被废造成洪涝灾害以来,山阴、会稽的水利面貌又一次得到了根本改变,潮汐出没的沼泽平原,改造成为富庶的鱼米之乡。

鉴湖 © | 蔡伊文

绍兴市博物馆中的《绍兴历史大事记》,记录了从公元前11世纪至1949年5月绍兴解放3000余年的28件重大历史事件。在明代276年的诸事件中,仅记录了嘉靖十六年(1537)汤绍恩主持创建的三江闸。

三江闸位于绍兴城北16公里彩凤山与龙背山峡口,地处杭州湾南岸三江交汇处,系山阴、会稽、萧山三县(今绍兴市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杭州市萧山区、滨江区)河网水系挡潮、排涝、蓄淡的控制枢纽工程,也是我国古代最大的滨海砌石结构多孔水闸。开创了绍兴水利史上通过海塘和沿海大闸全控水利形势的新格局。三江闸的建成标志着山会平原又一次新的全局性的水系调整完成。

民国三江闸全景照

三江闸由此成为我国古代的著名滨海名闸,是绍兴水利史上的一座丰碑,历470余年屹立于今。三江闸是我国明代滨海水闸建筑科技和管理最高水平的代表工程。“浮山潜脉隐限钱清入海之口,引为闸基,上砌巨石,牝牡相衔,弥缝苴罅,惟铁惟锡,挽近西土工程,共誇精绝。以此方之殊无逊色,而远在数百年前有兹伟划,尤足钦矣!”

汤绍恩修建的三江闸

在《闸务全书·序(二)》中,冯建荣由衷地发出“以治水而论英雄,于越地建丰功伟业者,汤公绍恩堪称一也。绍恩者,于绍兴有恩之公也”的心声。这一个人与一座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织就了密不可分的连接,让绍兴人民久久无法忘怀……

汤绍恩手迹《动静乐寿》绍光府山摩崖石刻

汤公祠

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起绍兴人民就在绍兴府城开元寺和三江闸旁建有汤公祠,每年春秋祭祀。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汤绍恩被敕赐“灵济”封号;雍正三年(1725)被敕封为“宁江伯”。咸丰元年(1851)被敕赐“功襄清安。”

《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三江所志》:汤公祠在张神殿后,三间二进,公讳绍恩,字汝承,号笃斋,四川富顺县人,或云安岳县人。嘉靖丙戌进士,丙申由湖广德安莅绍,即于是年秋七月经始建闸,六易朔而告成。堤(新塘)筑于次年春三月,五易朔而告成。当堤初筑时,随筑随溃。公惧甚,疏告海若祝曰:如再溃,当以身殉。每闻风雨声,即危惧呕血,精诚感格,天人协应,成此不朽,诚伟矣哉!官至山东左布政,归休林下。越有人以经商至蜀者,矍铄甚时,公已九十有七矣。

汤绍恩书法欣赏

原汤公祠内多匾对楹联,有扁额16块,如“砥柱中流”“泉流既清”“泽被三江”“后事之师”等。有乾隆岁在丙子(1756)桂月总制闽浙使者喀尔吉善题,道光岁在戊申(1848)仲秋郡人重修会稽宗稷辰再书祠联:

回四邑之狂澜,三百年击壤歌衢,成仰当年经济;

建千秋之伟业,廿八洞惊涛飞雪,长留此日恩波。

是对汤绍恩治水功绩高度赞扬,和缅怀其对越不朽恩德。又有碑刻20余块,现可见的尚有《捐奉置田添造三江应宿闸每岁闸板铁环碑记》《重修三江闸碑》《重修三江闸记》等,已移至环城河治水广场,成为珍贵的文物。

平水汤太守庙

在绍兴县平水镇若耶溪西边的西湖桥村。据《西湖桥村志》记载:汤太守庙建于清代康熙年间。位于老鼠山东南,西依社区综合大楼,东临西昌公路,坐北朝南,庙堂3间。2010年,庙宇翻建,正殿3间,向东扩建用房4间,共7间,面积315.38平方米。正殿供奉汤官爷爷(尊称)、汤官娘娘(尊称)。

相传汤绍恩修筑三江闸时,西湖桥村一带有村民参与建设。三江闸的建成解决了水患灾害,造福了绍兴百姓。当时参加工程的村民回乡后,传扬汤绍恩修筑三江闸的故事与治水精神,为纪念汤绍恩的功德,建立了“汤公庙”,后改为“汤太守之庙”。

明徐渭纪念三江闸联(邱志荣书)

水乡之城又有多少关于水的风光

令人心向往之呢?

鉴湖,因王羲之称赞为「山阴路上行,如在镜中游」而得名“镜湖”,也叫“鉴湖”。是绍兴的母亲河,酿得了黄酒,美得不似在人间。

鉴湖是一处适合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的江南水乡型风景名胜区,由东跨湖桥、快阁、三山、清水闸、柯岩、湖塘6个景区和湖南山旅游活动区组成。鉴湖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由东汉会稽太守马臻发动民众筑成,在唐宋之后逐渐湮废,成为绍兴平原河网的一部分。

© | 蔡敏

东湖,原为一座青石山。经过千百年的凿穿斧削,遂成悬崖峭壁,奇潭深渊。湖中崖壁千寻,有的对峙如门,有的倒悬若堕,有的深曲如洞,水色深黛、清凉幽静,巧夺天工之奇观,使人陶醉。

东湖因山而生,因石而奇,因水而美。配以一叶叶乌篷小船,使“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的如诗意境得以真实再现,身处东湖犹在画中。

© | 胡超琦

既有水乡女子般的灵动婉约,又有大江大河般的气势磅礴,但它最独特的,是横贯在湖中央的避塘。漫步大块青石堆叠的窄窄的避塘,一幅自然造景的模样,两边没有围栏,伸手就可感受近在咫尺的湖水,轻松融入这里。

© | 宁乐熙

烟波浩渺的湖面上,避塘如长虹卧波,阳光洒下来将湖面照成金色。远处渔民们划着小舟在前行,一番渔舟唱晚的景象,浪漫又壮阔。

© | 陈华庆

绍兴与安岳的渊源不止于此

还有人、还有石、还有美味……

两座城市的关联就在汤绍恩之后

密密织就,幻化成如今的模样

陆游与刘仪凤的“交亲之谊”,是历史上绍兴与安岳两地人文互动的一段佳话。陆游,绍兴人,传入二十五史之《宋史》,为绍兴籍“国字号”人物;刘仪凤,安岳人,传入二十五史之《宋史》,为安岳籍“国字号”人物。

沈园 © | 俞天乐

陆游与刘仪凤的交谊,可追溯到宋绍兴末年,即大约在1162年。此时,刘仪凤任职礼部员外郎(后任兵部侍郎);陆游宦游京城,应“礼部试,为秦侩所黜”。交往中,他们既有把盏吟诗之雅聚,又有针砭时局的论道,更有陆游送“礼”——山家食品(石芥)给刘仪凤之乐趣。据统计,陆游一生写醉酒诗近100首,但他写赛酒——“比酿酒”诗,目前仅发现此首,足见他与刘仪凤交谊非同寻常。

陆游与刘仪凤:清道光《安岳县志·外纪》中记载的《陆游集》《老学庵笔记》、陆游跋《卢衷父绝句》与《四川通志》录存刘仪凤《题夔州凤凰关》诗

安岳是巴蜀闻名古今的秀石之乡,唐宋佛教石刻艺术因“古多精美特”而享誉中外。2000年9月,安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石刻艺术)之乡”。令人顶礼膜拜的安岳卧佛,堪称安岳石刻艺术的标志。

安岳卧佛:凿刻于唐开元年间,21.3米,我国古代全身最大石刻卧佛 @今日资阳

绍兴亦是久负盛名的水城石乡。上善之石,除佛教石刻造像,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石桥、石道、石墙、石亭、石牌等石景观鳞次栉比,具有特殊历史记忆,传递了“残山”采石与“鬼刻神镂”的文明信息,尤其是令人震撼的天工大佛,堪称绍兴石刻艺术的典范。

绍兴天工大佛:凿刻于隋代,竣工于初唐,高20.8米,为浙江四大名佛之一

地域与美食的关联总是强烈,来到一个地方,总要尝尝最特色的美味,离开一个地方,最让人魂牵梦萦的也是舌尖上的记忆,对于绍兴美食来说,讲求“鲜与臭”,对于安岳来说则是“酸与辣”!安岳系世界五大柠檬生产地之一,被称为“中国柠檬之都”,独一无二的柠檬文化造就了安岳人独特的饮食习惯。

@文旅安岳

如果说安岳的菜少不了柠檬,那么绍兴的菜则少不了黄酒!绍兴人今朝有酒今“糟醉”,糟货,可是绍兴菜的一绝。糟货用酒糟制作而成,一般是鸡、肉等,入口咸鲜,糟香扑鼻,再配上一壶老酒,简直神仙味道。

绍兴与安岳

江南水乡与秀石之乡

穿越悠久的岁月时光

在此时此刻,期待与你相约

……

来源:绍兴文旅发布

来源: 绍兴文旅发布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