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唐高宗与景教徒

作者:张绪山 来源:《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29日 14版) 发布时间:2022-08-29 21:07:32 浏览次数:470 【字体:

张绪山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29日 14版)

唐代传入中国的景教,原为流行于叙利亚和两河流域的基督教派别之一。其创立者聂斯托里(约380—451年)因主张基督的神性和人性分离说而于431年被判为异端,其信徒迁入波斯境内活动,以医学、天文等技术服务于波斯宫廷。贞观九年(635年),景教由中亚进入长安,受到唐太宗的优礼相待;而入华景教徒亦极力施展其长技效力皇室,创造对己有利的传教环境,由此而形成双方的密切互动。

刘肃《大唐新语》曾记载下面一则史事:

高宗末年,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则天幸灾逞己志,潜遏绝医术,不欲其愈。及疾甚,召侍医张文仲、秦鸣鹤诊之。鸣鹤曰:“风毒上攻,若刺头出少血,则愈矣。”则天帘中怒曰:“此可斩!天子头上岂是试出血处耶?”鸣鹤叩头请命。高宗曰:“医之议病,理不加罪。且我头重闷,殆不能忍,出血未必不佳。朕意决矣。”命刺之。鸣鹤刺百会及朏户出血。高宗曰:“吾眼明矣。”

此事因与皇帝有关,故为正史所载。《旧唐书·高宗本纪》系于永淳二年,《资治通鉴》系于弘道元年。永淳、弘道都是高宗的年号,实为同一年即683年。

高宗疾病之治疗涉及两个有意思的问题,一是医者秦鸣鹤采用的医疗技术的来源,二是秦鸣鹤本人的身份。秦鸣鹤治疗高宗眼疾采用的似乎是穿颅术。穿颅术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时代。《三国志·魏志·华佗传》记载,三国时代神医华佗曾为曹操实施过穿颅术,“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瘥”。针鬲,即以针刺横膈膜的穴位。但高宗所患疾病伴有失明症,不同于曹操的头痛病。秦鸣鹤实施的穿颅术,其目标似在高宗之眼病即失明症,有别于此前流行的医治头痛之术。这种治病方法不见于前代典籍,说明它应该是一种新医术。

这种新医术从何而来?《新唐书·西域传》记拂菻国:“有善医能开脑取虫,以愈目眚。”《新唐书》所记取自《通典》,《通典》所记来自杜环。751年唐将高仙芝所率军队于中亚的怛逻斯与阿拉伯军队发生战争,遭受败绩,大量唐军士兵被阿拉伯(大食)军队俘虏,杜环亦在其中。他在地中海东部游历十余年后于762年返回中国,撰成《经行记》记载其游历见闻,其中明确记载:“大秦善医眼及痢,或未病先见,或开脑出虫。”“大秦”一名多见于汉魏史册,指罗马帝国,尤其是其地中海东部疆域,“拂菻”多见于隋唐史册,指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经行记》云“拂菻国……亦曰大秦”。8世纪中叶以后,唐人已知“拂菻”与“大秦”实为一国。

《经行记》所记载的“开脑取虫”医术即穿颅术,是希腊古代医学中的著名医术,在地中海东岸地区久已流行。出生于爱琴海科斯岛的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在西方世界被誉为“医神”,早在公元前5世纪(约前420年)就在著作《论视觉》中记载眼睛失明的治疗方法:“当眼睛毫无显著病症便失明时,应切开颅骨,将脑软组织分开,穿过颅骨使产生的液体全部流出。这是一种治疗方法。以这种方法治疗,病人便可治愈。”所谓“目眚”可能是由于脑部肿瘤或血栓所致,而“开脑”所取的“虫”则出乎杜环的想象。高宗治疗眼疾所采取的应是来自希腊罗马的穿颅术。

为高宗治病的关键人物秦鸣鹤是否为景教徒?学术界存在争议。以典籍记载而论,其为景教徒之可能性很大。除了杜环见闻并记载的“大秦善医”这个事实前提外,在华景教徒(即大秦医生)善医眼疾并非个例。《李文饶集》卷十二记载,大和四年(830年),南诏攻入成都撤走后,任成都尹的李德裕清点户口,“蛮共掠九千人,成都郭下成都、华阳两县只有八千人,其中一人是子女锦锦、杂剧丈夫两人、医眼大秦僧一人,余并是寻常百姓,并非工巧”。在南诏所俘工匠中,“医眼大秦僧一人”之所以被特别提及,是因为他属于当时罕见的“工巧”。景教徒在中国境内常被称为“大秦僧”。此例说明从事医疗职业、精于眼疾治疗应是景教徒群体的专长技艺。

《大唐新语》和《新唐书》称为高宗医治者为侍医张文仲、秦鸣鹤二人,而《旧唐书》与《资治通鉴》独称秦鸣鹤一人,这种记载上的差异显示,秦鸣鹤乃高宗眼疾治疗的主导、医术不凡的一代名医。但怪异的是,秦鸣鹤之名除此一处得见外,再不见经传,事迹全无;而张文仲却是名留青史,与李虔纵、韦慈藏同以医显名,《旧唐书》有传。其中原因何在?最大的可能是,会昌五年(845年)武宗禁绝外夷各教以后,他的景教徒身份成为禁忌,其名随之归于沉寂。

另外,秦鸣鹤的“秦”姓也颇含意蕴。虽然历史上“秦”姓未必都是外族血统,但来自大秦(罗马帝国)的人员多以“秦”为姓,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孙权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大秦的一位商人自交趾(今越南)来到建康(今南京),在中国文献中留下了“秦论”的名字。中国历史上,归化中国的外国人多以其母邦为姓,这种习惯在唐代尤为盛行。汉魏史册视“大秦”为制度完备、文章华美的理想国度,甚至称大秦人“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衣服车旗,拟仪中国”。景教徒久居中国,获知此类对己传教活动有利之信息,必甚重视之,以其为获得唐朝廷与民众之认同的捷径,以母邦为其姓而善加利用,进行自我宣传。秦鸣鹤以“秦”为姓,显有彰示其“大秦”国人身份的意涵,而“鸣鹤”一名则可能转自叙利亚语读法,教徒中以此为名者不乏其人。

景教入华之初,以“波斯经教”见称,一个多世纪后,唐朝廷获悉“波斯经教”乃“出自大秦”,天宝四年(745年)玄宗诏令全国各郡的“波斯寺”一律改称“大秦寺”,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建立。唐朝廷如此优渥景教,景教徒为皇家效劳而赢得皇室垂青,想必是重要原因。换言之,治疗高宗眼疾是景教徒在中国从事医疗活动的一次重大实践,是景教徒在中国境内以医术助力传教的例证,在传教策略上与明清时代的在华基督教团体可谓如出一辙。

而高宗疾病医治过程似还隐匿着更多细节。高宗自显庆(656—660年)以后即罹患疾病。《旧唐书》称“帝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当时称为二圣”。《新唐书》记载“高宗自显庆后,多苦风疾,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常称旨,由是参豫国政”。《资治通鉴》记载更详:显庆五年(660年)“冬,十月,上初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百司奏事,上或使皇后决之。后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皆称旨。”高宗之病至显庆五年已很明显,故由武则天协助处理政事。此后高宗的头风病未见好转,有加重之势,遂考虑由武则天摄政。《资治通鉴》记上元元年(674年):“上苦风眩甚,议使天后摄知国政。”

自显庆至上元元年,高宗罹患头风病已有十几载,此间发生过两起重要事件。一是苏敬等药家撰成药典《新修本草》(一名《唐本草》)。药典对“底野迦”加以详述云:“底野迦,味辛、苦,平,无毒。主百病,中恶,客忤邪气,心腹积聚。出西戎。云用诸胆作之,状似久坏丸药,赤黑色。胡人时将至此,甚珍重之,试用有效。新附。”二是拜占庭帝国向中国遣使的外交行动。《旧唐书·西域传》:“乾封二年,(拂菻国)遣使献底也伽。”乾封二年即667年。这是继贞观十七年(643年)拂菻国遣使后的第二次遣使。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第一遣使所贡献的赤玻璃、绿金精等物,第二次遣使带来的是一种药物(底也伽)。这两个事件中均涉及同一种药物,似与高宗疾病隐含某种关联。

底也伽是希腊罗马世界的传统药方,发明甚早。有人认为公元前4世纪约旦城的希腊人、医生安德鲁马库斯,在希腊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波斯、印度之际创制此药,其目的是用于被毒蛇咬伤后的解毒;也有人认为是公元前1世纪黑海南岸本都国王密特拉达特的御医加耳透阿斯所创。据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记载,这种药剂由六百种不同原料混合而成,但其主要成分是鸦片。罗马名医盖伦改进底也伽配方,此药又被称作“盖伦丸”。盖伦曾以此药为罗马著名的马可·奥勒略皇帝治疗头痛病。在罗马帝国时代,底也伽被视为“万用药方”,用于治疗慢性头疼、眩晕、耳聋、中风、视力差、嘶哑、咳嗽等疾病。拂菻使节向唐朝皇帝贡献底也伽,不是寻常之举,最大的原因应是皇家所需。盖域外使节向皇帝进献奇珍异宝、稀见方物,乃属正常;若非皇家所需,贡献药物实为中国文化传统所忌。由此我们推测,其中隐秘的真相可能是,高宗患病多年求药医治,景教徒想到了古希腊的传统药方,认为底也伽可以医治皇帝疾病,建议高宗服用。高宗长期饱受头痛折磨之苦,在中医治疗不见效果的情况下,决定试用。这一消息由景教徒传回拜占庭帝国,遂有拜占庭使节贡献底也伽之事。与此同时,苏敬等医家奉敕编撰《新修本草》,对底也伽获得了更多新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写入了新药典。《新修本草》所谓“新附”即新加入的知识,应来自景教徒所作的介绍。

底也伽虽然可以减轻高宗的头痛之苦,但在根本上不能治愈其顽疾,故其病情仍在加重,以致发展到“目不能视”。《资治通鉴》记高宗弘道元年:“十一月,丙戌,诏罢来年封嵩山。上疾甚故也。上苦头重,不能视,召侍医秦鸣鹤诊之。”秦鸣鹤的诊断是“风毒上攻”。所谓“风毒上攻”或“风上逆”,乃是中国传统医学的说法,可能是中国史官记载此事时借用的固有之词,其实应是脑瘤或脑血栓压迫视觉神经造成失明。秦鸣鹤采用希腊罗马世界流行的针刺法为高宗实施手术治疗,使脑瘤或血栓暂时消失,病情得以缓解,高宗短时间内产生“吾眼明矣”的感觉,但脑瘤或血栓病灶不能彻底清除,遂于十二月驾崩于洛阳贞观殿。来自希腊罗马世界的殊方药物底也伽,以及景教徒实施的医疗,虽没有治愈高宗的疾病,但显示了景教徒以行医助力传教,竭力接近皇室,以获取传教方便条件的努力。

(作者:张绪山,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来源: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29日 14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