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薛涛笺引领的文化风尚‖古越龙

作者:古越龙 来源:《成都日报》2022年8月9日第8版 发布时间:2022-10-08 11:41:46 浏览次数:1350 【字体:

薛涛笺引领的文化风尚

古月龙

题记:薛涛笺之所以出现在成都,一是得益于唐代成都造纸业、印刷业的高速发展;二是得益于浣花溪特殊的水质以及木芙蓉在成都的繁盛与普及;三是得益于薛涛的过人智慧与创造性思维;四是得益于物因人贵的名人效应,历代追捧者络绎不绝。到了唐末,薛涛笺已极为名贵,被皇家收藏。毫无疑问,薛涛开启了色彩斑斓的笺谱文化,薛涛不但是蜀笺的一代高标人物,而且也成为引领中国笺谱文化的第一人。毫无疑问,薛涛开启了中国制笺之风,是中国造纸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宋代诗人韩溥说:“十样蛮笺出益州 寄来新自浣溪头”,真实描绘了薛涛笺的风流韵致。

薛涛笺(原载四川人民出版社《望江楼志》)

构树到蜀纸的演化

人们通常叫的“构树”,早在先秦时代就有这个树名了,足见它们生命力强悍四处可见,强行而无蔽地进入大众视野,于是得到了命名的机会。恰如苏东坡所言:“以言行化物,故曰文明。”

在《汉书》里有这么一句话叫 “牛羊乳汁曰構”,这里说的恰是构树。一刀砍向身旁的构树,树枝会流出乳白色的浆汁,这与牛羊的乳汁非常相似。鉴于当时楚人谓乳为“穀”,所以,穀树、楮树、构树乃至古浆树等等,《诗经》里称之为“谷桑”,朱元璋的第五子周定王朱橚编纂的《救荒本草》则称之为“楮桃”,至于后起的光叶楮、谷浆树、鹿仔树、当当树等等,这些命名都预示着此树就是流着奶与蜜的宝贝。

人们迷惑的是,如果榖树“对译”为构树就可以了,为啥又称为榖树呢?在古代,构、榖、楮字均是指构树。但“楮”字在指构树之外,同时也指构树造出来的纸张,“楮墨”一词的含义就是“纸墨”。陶宏景《名医别录》说:“楮,即今构树也,南人呼谷纸为楮纸。”

自唐朝以来,蜀地最为多见的植物,一是笼竹,二是沿水泽而长的桤木。这两种速生植物,往往是天府林盘最为主要的品种。其实在林盘空地以及郊野,才是构树的领地。就在于构树长得快,对生活环境要求低。

构树叶往往呈心形,就像两只接力奋飞的燕子。树叶毛糙拒绝反光,如同摊开的劳作者的手掌。看上去有点儿傻,不像杨柳那样随风起舞,也不如黄葛树、国槐那样一遇风雨就喧哗大作,如此嘴炮气质构树并不具备。

鸟儿最爱吃构树果,我经常见到麻雀、斑鸠、画眉、乌鸫、燕子啄吃那红红的果实。但沉默的构树是有想象力的,它们可不是仅仅供人果腹那么单一。比如,它成为蔡伦发明的“造纸术”的重要原料。公元105年,蔡伦发明造纸术的时候,用的一种原材料就是构树皮。

唐宋时代,成都平原构树遍布城乡,鉴于构树叶的粗糙,摩擦力较大,它成为乡村的“洗碗布”——这分明是“丝瓜布”之外的加盟者。伴随制造工艺的提升,构树已开始从锅灶边华丽蜕变,因为许多名贵纸张都是以楮纸再加工制成。

唐代书写纸品种很多,以麻、藤、楮三者最为主要。官府文书用纸,以麻纸为一大类;又按官阶等级和文书的类别,分为白麻纸、黄麻纸、五色麻纸3种。麻纸以四川所产最为著名,需要量很大。据《新唐书·艺文志》载,每月要供给集贤院学士以蜀郡麻纸五千番。又开元年间,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各有经、史、子、集四部库书,共一十二万五千九百六十卷,据《旧唐书·经籍志》,皆以益州麻纸写,可见当时四川麻纸质量之好、产量之巨。

蜀纸成时尚

从唐朝开始,河道密布的双流就成为益州的造纸中心。这在元代华阳人费著的《笺纸谱》中有明确记载:“双流纸出于广都(成都双流)”,“广都纸有四色,一曰假山南、二曰假荣、三曰冉村、四曰竹丝,皆以楮皮为之。”《笺纸谱》还详细记述了四大品牌楮纸名的由来:“广幅而不用白粉者,叫做‘假山南’;狭幅而用白粉以浆涂纸面,再砑光(用石磨纸面),使纸质白净者,叫‘假荣’;造于冉村,用村边溪流的清水洗涤纸浆,纸质洁白者,称作‘冉村’;造于龙溪乡,轻细柔韧者,叫‘竹丝’。“而竹丝之轻细……视上三色价稍贵。”

其实,起决定作用的是当时成都商品经济的繁荣、造纸术发达的支撑、雕版印刷术的推动,以及四川人的智慧。

成都一直是唐代政府机关用纸的主要供给地。对于各种纸的用途,唐政府有着严格的规定:“凡赦书、德音、立后、建储、大诛讨、免三公、宰相、命将、日制并用白麻纸……凡慰军旅用黄麻纸。”同时又规定,唐朝政府机关公文用纸一律用蜀麻纸。官家喜欢用蜀纸,民间也以用蜀纸为时尚。

世界上第一张纸币——成都交子即是用构树皮制造的。据说,英格兰银行为了向“交子”致敬,特地在银行的天井种植了4棵桑树——原来他们把树种搞错了,本该种的是构树。

以木芙蓉树皮为原料所制的皮纸,统称为“小皮纸”,烘云托月,终使薛涛笺水到渠成。

浣花笺纸一溪春

一座城市的诗意,就像花香融入空气,就是喝茶也可以沉醉,就像旱地拔葱式的不期而遇,就像可以因为一盏花窗里摇曳的灯笼而陷入独自狂欢……

水上娱乐,是唐代成都的一大快事。《蜀梼杌》记载了前蜀主王衍在乘船游历浣花溪的场面,达到龙舟彩舫、十里绵亘的程度。《岁华纪丽谱》记载说:宋代在成都南门万里桥一带,有数十艘彩船畅游锦江,这叫“小游江”;而在浣花溪一带的游船更为密集,这叫“大游江”。

唐宋以来,鉴于此地碧水芳草、工部草堂遗韵流布,加之距离内城甚近,逐渐成为成都最为著名的宴游胜地。陆游《老学庵笔记》:“四月十九日,成都谓之浣花,遨头宴于杜子美草堂沧浪亭。倾城皆出,锦绣夹道。自开岁宴游,至是而止,故最盛于他时。”这一万人空巷之场面,与诗人田况的表述完全一致:“浣花溪上春风后,节物正宜行乐时。十里绮罗青盖密,万家歌吹绿杨垂……”

为纪念唐代保家卫国的浣花夫人任氏,后来有“浣花遨头”,这是当年成都颇为时尚的游乐活动,太守出游,士女纵观,称太守为“遨头”。时间从正月初十起始,到四月十九终结,长达百天。这也极可能是中国城市里遨游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游历。

宋代任正一《游浣花记》记载说,农历四月十九这一天,彩船从浣花溪顺流而下至望江楼,数里之长,往来如织。锦江中“架舟如屋,饰彩绘,连樯衔尾,荡漾波间,箫鼓弦歌,喧闹而作。其不能具舟者,依岸结棚,上下数里,以阅舟之往来。成都之人,于他游观或不能皆出,至浣花则倾城而往,里巷阒然。”

唐朝开始,浣花溪已经成为西蜀造纸业的中心。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里的水。据《东坡志林》载:“浣花(溪)溪水清滑异常,以沤麻楮作原料,洁白可爱。故造纸者多沿溪而作。”说明成都浣花溪在唐朝时,不但是著名的蜀锦产区,也是生产蜀纸的集中之地。浣花溪的造纸盛况成为这个城市的一道独特风景,诗人郑谷把它同蜀茶并列起来:“蒙顶茶畦千点绿,浣花笺纸一溪春。”满眼的蜀纸春景,会同这滔滔不绝的溪水互映辉煌。远道而来的文人墨客在友人的陪同下来浣花溪探访,一睹诗意景致与造纸的风采。

宋代陈师道《后山丛谈》说:“南唐求墨工于海,求纸工于蜀。中主好蜀纸,既得蜀工,使行境内。”这一条记载,说明了多年来总是“吸纳”外来人才与工艺的蜀地,得以技术“输出”的弥足珍贵的证据。

成都平原气候温和而潮湿,植物生长茂盛,秋冬时节落叶也不多。诗人薛涛自松州返回成都后,久居成都西郊浣花溪,因浣花溪一带多数人从业造纸,耳濡目染之下,她对造纸有了较深印象。

北宋乐史(930—1007)编著的《太平寰宇记》记载:“浣花溪在成都西郭外,属犀浦县,大历(唐朝代宗年号)中,崔宁镇蜀,其夫人任氏本浣花溪人。后薛涛家其旁,以潭水造纸为十色笺。”造化使然,薛涛竟然成了浣花夫人任氏的邻居,一文一武,也是成都浣花溪的一大幸运。

薛涛常写诗、用纸墨,且惜其纸幅较大,书写所作小诗多有不便,起初由外购大纸、改制小幅纸,并在形制、设色、图画和质量上都下了一番心思,例如笺纸尺寸要适合写诗。鉴于木芙蓉之皮自唐朝开始用作造纸原料,同时也可制线作蓑,用水浸泡后,又用作缆索等,薛涛或许也使用过“沤麻楮作笺”之法,但她都放弃了,后来改用四处可见的木芙蓉树之皮造纸,发现成效更佳。可以说,薛涛由此成了中国造纸史上有明文记载的第一位女发明家。

以浣花溪的水、木芙蓉的皮、芙蓉花的汁,将纸染成桃红色,裁成精巧苗条的窄笺,人称“薛涛笺”“浣花笺”。木芙蓉皮质纤维细长,木素含量低,适合制造书画纸。一般而言,枝条采回后,立即进行剥皮、脱胶。将剥下的鲜木芙蓉皮,去其外边的粗皮,束成小捆,放入水中浸泡,直至纤维变软、容易分开时为止。一般需时七八天,然后取出,洗净,备用。浸泡时应尽量少沾污泥,必要时可搭架,束捆不宜过紧,以防浸泡不透。这种造纸染色,从处理植物原料开始,经过蒸煮、洗浆、漂白、打浆、调制色、捞纸、晾干、裁纸等,工艺较为繁复。

薛涛吟诗图(赵蕴玉 1987年 作)

“十色笺”的千年传承

成都原来盛产麻纸,唐人写诗送人忌用白纸,而薛涛性喜红色,薛涛加工制成的彩笺,这种纸色彩斑斓,精致玲珑,又称“浣花笺”“松花笺”。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总结道:“四川‘薛涛笺’以芙蓉皮(即木芙蓉)为料,煮糜,入芙蓉花末汁,或当时薛涛所指,遂留名至今。其美在色,不在质料也。”“其美在色,不在质料”暗示了其纸质一般化。在我看来,薛涛笺的最大特色应是红色笺上有画,而画很可能出自薛涛本人之手,无论是手绘或雕版套色印花,均是薛涛独创,薛涛可谓是融诗、书、画于一纸的创造者。由此可见真正的芙蓉花色,没有得到花蕊夫人的传播与赋形,而是薛涛笺展示了蜀地的一抹亮色。

唐玄宗曾以芙蓉花汁调作一种叫“龙香剂”的御墨,后蜀孟昶则用芙蓉花染作“芙蓉帐”,这些对于蜀地工艺积累肯定是有启发的。造纸行业专家分析指出,薛涛根据前人用黄檗叶(川黄柏)染纸的原理而予以推陈出新。薛涛因地制宜,据说一度也采用过峨眉山的胭脂木作为纸的染料。几经厘定,薛涛笺有十种颜色:深红、粉红、杏红、明黄、鹅黄、深青、浅青、深绿、铜绿和浅云。薛涛还用涂刷加工方法制作色纸。她在芙蓉红花中取染料,再加入胶料配制成涂料涂在纸上。这种涂刷加工与传统的浸渍染色方法相比,节约了染料,降低了成本。所以也可以说,薛涛也被认为是涂布加工纸的创始人。但其真实的工艺步骤,目前逐渐得到了部分恢复。

当然也有学者指出,薛涛造“十色笺”只是宋人的误传,实际上薛涛笺颜色相对单一,只有桃红色一种。

晚唐人李肇《唐国史补》说:“纸则有越之剡藤苔笺,蜀之麻面、屑末、滑石、金花、长麻、鱼子、十色笺……”这清楚地说明,十色彩笺肇始于唐代,且为蜀人始创。

丽人与诗笺,相互彰显,宛若人面桃花。朦胧的薛涛笺,使薛涛成了中国文坛上第一个发明专用诗笺的人。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浣花溪之水与芙蓉汁,更在于拥有那个再难以复制的唐朝文化氛围,恐怕也是无济于事。一页薄薄的诗笺,承载着多么厚重的蜀地历史和地理机缘!

薛涛笺甫一问世,就已经是“成都纸贵”了。

薛涛笺在唐代就不胫而走,深受人们喜爱,自然与女诗人觥筹交错的交际圈密不可分。元稹、白居易、牛僧儒、杜牧、刘禹锡等二十余人,都与薛涛有过诗词唱和,而且大多使用的是薛涛的花笺。《南部新书》上说:“元和初,薛涛好制小诗,惜其幅大,不欲长剩,乃狭小之。蜀中才子即以为便,后减诸笺亦如是,特名薛涛笺。”这就是说,有鉴于过大尺寸的纸页不便于留存与把玩,小笺才应运而生。这固然有薛涛的心机,但能够得到才子们的积极响应,可见薛涛这一变革是顺应了时代文化需求。再加上薛涛的书法无女子气,笔力峻激,行书妙处,还颇得王羲之法,因而诗因书法而光彩倍增,笺因玉手诗心而大红大紫,一时成为人们心中的文化时尚。

韦庄在《乞彩笺歌》中提到:“也知价重连城璧,一纸万金犹不惜。薛涛昨夜梦中来,殷勤劝向君边觅。”以此赞美薛涛笺不但价值连城,而且已成“托梦之物”。

与费著同时代的文坛著名人物袁桷的《薛涛笺》诗云:“十样蛮笺起薛涛,黄荃禽鸟赵昌桃。浣花旧事何人记,万劫春风磷火高。”出自丽人之手的彩笺,命之为“蛮笺”,堪可玩味,这也暗示了地处西南边地成都的“文化处境”。但十样彩笺发明权,应归薛涛所有。所以明朝何宇度在《益部谈资》公允地指出:“蜀笺古已有名,至唐而后盛,至薛涛而后精。”

到了唐末,薛涛笺已极为名贵了,被皇家垄断收藏。毫无疑问,薛涛开启了色彩斑斓的笺谱文化,薛涛不但是蜀笺的一代高标人物,而且也成为引领中国笺谱文化的第一人。可以说薛涛开启了中国制笺之风,是中国造纸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从薛涛笺到宋代的碧云春树笺,再到鲁迅、郑振铎合编的《北京笺谱》,笺谱更体现了历代文化人对美的追求史!鉴于薛涛笺在我国制笺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后历代均有仿制。故宋人诗曰:“名得只从嘉郡树,样传仍自薛涛时。”后世薛涛笺的原作不复得见,历代于是纷纷仿制。

在众多薛涛笺的追随者之中,“谢公笺”可以说是最独得其精髓的一种,此为宋初谢景初创制而得名。谢氏受到薛涛造纸笺的启发,设计制造出“十样蛮笺”,即十种色彩的书信专用纸。这种纸雅致有趣,文化信息丰富,引人联想,成了历史上与薛涛笺齐名的笺纸。

薛涛井(原载商务印书馆1910年出版发行《中国名胜 Views of China》摄影集)

隐花标举潮流

令人困惑的是,为什么自唐代以来,诸多介绍薛涛笺的文章只字不提笺上有画呢?而薛涛笺上明明有横斜的花卉啊?有学者认为:唐代文人墨客注重的是诗句,加上刻印上的衬画线条较浅,或者手绘的花纹较细,而纸面的红色十分突出,把画面掩盖得不甚清晰,因此被忽略了。根据文献记载,自宋代至明清,历代皆有薛涛笺仿制品,但早已不限于木芙蓉纸,而是以皮纸、构树纸或宣纸为原纸,也不再拘于芙蓉花汁了,或浸红色染液后干燥而成,印有隐花或手绘花纹。

薛涛笺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史书并没有具体描绘。首先是究竟有多大?唐时一般纸的幅面为直高25-29厘米、横长42-52厘米,但写诗仍嫌过大,于是裁成约16开大小,似较为符合薛涛的美学。这也暗合《太平寰宇记》中所说“(薛涛笺)短而狭,才容八行(字)”的尺寸。郭沫若1949年曾有题诗:“画上题诗非作俑,古来薛涛曾利用。画者倭人不必悲,当忆枝头宿鸾凤……”

到元朝时,百花潭到浣花溪之间,还有两座小桥,一座叫玉溪,一座叫薛涛,这足以证明薛涛持续的影响力。所以有人把薛涛比作“大唐孔雀”;在我心里,居住于浣花溪的薛涛风韵犹存,更接近于一只穿梭于锦江之畔的五彩桐花凤。

我得到过“诗婢家”十几年前仿制的一套水印“薛涛笺”,说实话,面对散发清香的桃色纸页,我从不敢落笔……

薛涛像(原载上海光大书局1935年版《薛涛诗》润华 绘)

来源:《成都日报》2022年8月9日第8版

作者: 古越龙

来源: 《成都日报》2022年8月9日第8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