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一条没走通的捷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诗歌背景‖马睿

作者:马 睿(中国李白研究会会员,四川省《西南商报》社副书记)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12-20 12:05:33 浏览次数:1329 【字体:

一条没走通的捷径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诗歌背景

马 睿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楥,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静嘉堂藏宋蜀本《李太白文集》卷十八

今译:

傍晚从终南山上下来,山月随我而归。回望来时的路,山林苍苍茫茫一片青翠。路遇斛斯山人,相携到他家,孩童出来急忙打开柴门。小路从竹林间穿过,藤萝轻拂我的衣裳。谈笑中得到放松,畅饮美酒宾主频频举杯。放声高歌风入松的曲调,歌罢银河星星已经很稀。我与主人都喝得很高兴,忘却了江湖险恶与心机。

诗歌背景:

喜欢户外运动的人都知道:大路虽说平坦好走,但路程要远一些。而捷径虽近,但往往崎岖难行。距离的远近与行走的难易总是成反比,山路如此,仕途亦如此。

老祖宗在造字时就讲得清清楚楚:足+各=路。各人涉足的道路不同,抵达终点的难度当然也就不一样。

在唐朝,有一条世人公认的“仕途捷径”,就是去山中隐居,尤其是在终南山隐居。终南山之所以是仕途捷径,源自一席对话。

隐士卢藏用年轻时曾在终南山隐居,后被朝廷征用,历任左拾遗、吏部侍郎、中书舍人、黄门侍郎等职,最后还当上了尚书右丞。在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执政期间,一度非常吃香。

有一次,唐睿宗召道士司马承祯入宫问道。因二人是老熟人,卢藏用便指着终南山对司马承祯说:“此山大有佳处,何必去远处?”司马承祯一听此言,非常生气。认为卢藏用是把隐居作为当官手段的小人,便不动声色地回怼到:“在我看来,只不过是当官的捷径罢了!”此言一出,顿时搞得卢藏用狼狈不堪,无地自容(刘肃《大唐新语》卷十)。

打这以后,朝野上下都嘲笑卢藏用是“假隐”(李昉《太平广记》卷二四〇)、“随驾隐士”(宋祁《新唐书》卷一二三《卢藏用传》)。

嘲笑归嘲笑,效仿归效仿。后来,学卢藏用的人却越来越多了,李白便是其中之一。

李白在终南山隐居的地方名叫“松龛”(李白《春归终南山松龙旧隐》),时间在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0年)左右(郁贤皓《李白初入长安事迹探索》)。一天,他从终南山下来。正好碰见也在此山隐居的斛斯融(杜甫《过斛斯校书庄二首》《闻斛斯六官未归》),便留下来住了一宿。当天晚上,李白与斛斯融喝得不亦乐乎,遂作此诗。

虽说隐居终南山是仕途捷径,但捷径注定崎岖,并非人人都能走得通。

那么,作为在深山隐居的道士,怎样才能把名声传到皇帝的耳朵里呢?换句话说,一名道士如何才能得到皇帝的召见和宠信,进而开衙建府、为官做宰、封妻荫子呢?到底有哪些规律和条件可循呢?

规律总是隐藏在反复出现的现象之中,既然是反复出现的,就一定能够被人所发现、掌握并遵循。从唐代的历史来看,要想把捷径走通,主要有以下几条规律。

首先,你得是宗教领袖。

道教是唐王朝的国教,皇帝对此高度重视,只要你能当上道门威仪(类似于全国道协会长),名气自然就大了。不管你隐居得多么深邃,被皇帝召见、笼络和封赏都是迟早的事。

在当时,道教中最吃香的是茅山宗上清派,无论是信徒数量还是宫观规模都占有压倒性优势。上清派尊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太上老君为次,主导了南北道教的合流,早在隋朝就已成为道教的主流派别。

因此,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韦景昭、包世荣等上清派领袖,一直都是历任皇帝的座上宾。比起其他宗派,吃香得多。正因如此,李白加入的就是上清派(袁清湘《道士李白所属道派探析》)。

除了上清派,江西龙虎山的张天师,从汉末张鲁开始便世代相传,世袭罔替,也深受皇室青睐。

虽然来此隐居,但李白既不是道教领袖,也不是“天师”后裔,故而很难受到皇帝的召见。

其次,你要么是理论权威。

宗教领袖的名额太少,竞争也激烈。当不上宗教领袖,能当上理论权威、学术精英,也能把捷径走通。

在唐代,道教代表性的理论权威有:创立“重玄宗”的成玄英(太宗、高宗时期),创立“道体论”的王玄览(武则天时期),创立“坐忘论”的司马承祯(中宗、睿宗时期),创立“修心论”并整理道教斋醮科仪的张万福(睿宗、玄宗时期),创立“玄纲论”的吴筠(玄宗时期),撰写《太白阴经》的李筌(肃宗时期)等。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李隆基刚刚即位,为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他便下诏让太清观主史崇玄、太清观大德张万福等人编撰《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等道教经典。到了开元中期,又编成《开元道藏》(又称《三洞琼纲》),总计三千七百四十四卷。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编撰《道藏》。

编撰《道藏》这类活动,工程浩大,费时耗力,必须由理论权威来牵头主持,各门各派的学术精英参与。事成之后,必然也会受到皇帝的召见与封赏。

李白虽自幼结交道友,熟读道经(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但距“理论权威”还差得很远,既没有创立任何新理论,也不曾开创任何新流派,自然没有资格参与《开元道藏》的编撰工程。所以,很难得到皇帝的召见。

第三,是能出谋划策。

在道教中,很多道士都拥有敏锐的政治嗅觉和精准的判断力,能为帝王出谋划策。

比如,隋朝末年,东都道士桓法嗣投靠王世充(魏征《隋书》卷八五《王世充传》),泰山道士徐洪客投靠李密,进献取天下之策(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八四,恭皇帝义宁元年);巨鹿道士魏征先向李密进献《十策》。李密失败后,他又投奔了唐高祖李渊。后来,他又辅佐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被提拔为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刘昫《旧唐书》卷七一《魏征传》)。

在“唐隆政变”前,道士冯道力、处士刘承祖为唐玄宗密布诚款,一举铲除了韦氏党羽(刘昫《旧唐书》卷八《玄宗本纪》》)。

“安史之乱”爆发后,京兆府道士李泌赴彭原郡觐见唐肃宗,陈述古今成败之道。唐肃宗听后非常满意,特许他出入后宫,以备顾问。每当遇到四方奏章、将相任免等大事,唐肃宗总爱与李泌商量,权力甚至超过了宰相(刘昫《旧唐书》卷一三〇《李泌传》)。

像魏征、李泌这类神机妙算,善于剖析形势、制定国策的奇才,自然备受皇帝青睐,肯定会频频召见。

遗憾的是,李白的政治嗅觉很迟钝,根本不是玩政治的料,屡屡在政治上站错队。即使他向唐肃宗提过一次迁都金陵的建议,也是一个抱薪救火的馊主意。不仅没捞到任何官爵和封赏,反被判处长流夜郎(李白《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偷鸡不成蚀把米。

第四,是擅长制造舆论。

由于科技落后,古人很迷信。为了影响民意,皇帝们便需要有人为自己的统治寻找(或编造)神学依据。有需求就有市场,每当政治斗争开始前,图谶、符命、祥瑞、隐语、梦兆、神降、鱼腹藏书、狐狸夜语、石人一只眼之类的鬼把戏便应运而生。

比如,隋末唐初之际,楼观道士岐辉、茅山道士王远知便向李渊进献“符命”,宣称李氏要夺取天下(谢守灏《混元圣纪》卷一、刘昫《旧唐书》卷一九二《王远知传》)。

“玄武门之变”爆发前,滑州道士薛颐对秦王李世民说:“德星守秦分,王当有天下,愿王自爱。”李世民当上太子后,马上就任命薛颐为太史丞,后又提拔为太史令(刘昫《旧唐书》卷一九一《薛颐传》)。

“唐隆政变”爆发前,道士叶法善为帮助唐睿宗登基暗中出了不少力。唐睿宗一上台,马上便封他为鸿胪卿、越国公(刘昫《旧唐书》卷一九一《叶法善传》),并派叶法善去南岳魏夫人仙坛修法事,于坛西建洞灵观,度女观七人(宋祁《新唐书》卷二〇四《叶法善传》)。

一般来说,夺位之前,道士帮助帝王制造舆论;事成之后,帝王则对道士投桃报李。

纵观《李白全集》,他对帝王将相指桑骂槐、揭露罪恶、怒斥秽行的诗歌比比皆是,但他向帝王密呈符命、进献祥瑞、编造图谶的文字却几乎为零。

这可能与他一生饱读诗书,对左道旁门之术深恶痛绝的性格有关吧。既然如此,皇帝当然懒得理他。

第五,是能够斋醮祈禳。

斋醮祈禳,是一项道教特有的宗教活动,是指祷告神明以求平息灾祸、福庆延长。其祈求的内容广泛,几乎覆盖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最出名的案例,就是诸葛亮在五丈原大帐中为自己禳星延寿(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〇三回)。

在唐代,因唐肃宗是擅自登基,当皇帝的合法性不足,加之“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故而最喜欢斋醮祈壤。

早在唐玄宗时期,太常博士王玙就以擅长斋醮祈壤而闻名。唐肃宗上台后,很快就将其提拔为太常卿、蒲同绛三州节度使。后来更是任命他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爬上了宰相的宝座。王玙成天啥事也不干,专门替唐肃宗斋醮祈壤(刘昫《旧唐书》卷一三〇《王玙传》)。

只要你擅长为皇帝斋醮祈禳,不愁没人召见。可惜李白并不会这项业务,因而也未收到帝王的邀请。

第六,是擅长炼丹合药。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尤其是帝王。每天过着一言九鼎、锦衣玉食、美女如云的日子,当然希望自己能永远享受,万寿无疆。于是,能替皇帝炼制仙丹、配伍神药的人才,当然大受欢迎,尤为吃香。

比如,唐高宗听闻陈州道士刘道合精通炼丹之术,便将其召入宫中,深加礼敬,特令其为自己配伍丹药。唐高宗服用后非常满意,前后给予了大量赏赐(刘昫《旧唐书》卷一九二《刘道合传》)。

现代药学研究表明,古代的方士、道士为帝王炼制的“仙丹”,大多是些含汞、铅的催命毒药,吃了死得更快。而他们所配伍的“神药”,往往是些富含激素的催情药,短期服用有效,长期服用则有害。因而,好几位皇帝都死在吃丹药上(唐太宗、唐穆宗、唐武宗、唐宣宗)。

李白也曾学过炼丹之术(李白《草创大还赠柳官迪》),但一直没什么效果。杜甫说他是“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杜甫《赠李白》),名声自然无法传入皇帝耳朵里。

第七,是能诊疗疾患。

自古以来,道教与中医的关系十分紧密,很多人既是道士又是医生,他们运用气功、按摩、针灸、引导、本草、丸药为人民群众治疗疾病,故称“道医”(如张道陵、孙思邈等)。

人生在世,吃五谷,生百病。皇室成员也是人,自然也会生病。有时候,碰上太医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就需从外面引进专家入宫会诊。

比如,初唐时期的道士甄权精通针灸术,著有《古今录验方》《针经钞》《明堂人形图》《针方》及《脉经》等医学著作。有一次,仁寿宫的一名宫人患了脚病,甄权刚刚刺了环跳、阳陵、巨虚下廉、阳辅四穴,宫人马上就能站起来行走。还有一次,大理寺卿赵某患上风疾,腰脚不便,不能起立下跪。甄权为他针刺上窌、环跳、阳陵泉、巨虚下廉四穴,立即就能跪起了(孙思邈《千金要方》卷八)。

到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甄权已经活了103岁。消息一出,唐太宗非常惊讶,亲自跑到他家里,考察他的饮食起居,还向他请教了许多医学知识。事后,唐太宗不仅赐给他衣服和几杖,还加封他为散朝大夫(刘昫《旧唐书》卷一九一《甄权传》)。

南昌道士万振,人称“万天师”,精通长生久视之道,治人疾苦立效。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被唐高宗召入光曜日殿询问治国养生之道。高宗待他如师友一般,赐予无所受(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一)。

在当时,医术最高明的道士是孙思邈。他自幼体弱多病,遂久病成良医。隋朝末年,隐居在终南山,与高僧道宣关系很好。在唐太宗、高宗时期,孙思邈多次被召入宫中,诊疗疾病。他撰写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著作流传至今,为我国的医学、药学、养生学、化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后人誉为“药王”(刘昫《旧唐书》卷一九一《孙思邈传》)。

李白虽然年轻时在大匡山读书练剑,但并未涉及医学,也不曾为人诊疗疾病,故而很难被皇帝召见。

第八,能呼风唤雨也行。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在水利普遍落后的古代,往往靠天吃饭。老天爷一旦不下雨或下得太多,都容易引发民变。因此,擅长呼风唤雨的道士也颇受皇帝重视。

比如,陈州道士刘道合曾为唐高宗作法止雨(刘昫《旧唐书》卷一九二《刘道合传》),昊天观道士叶法善曾用九寸蟠龙水心镜为唐玄宗求雨(李昉《太平广记》卷二三一)。

李白虽然擅长写诗,但对呼风唤雨之术却没有兴趣,所以也很难被皇帝召见。

第九,能替帝王释天占星。

古人迷信,一旦出现特殊的天文星象,皇帝常常要宣召懂天文学和占卜术的道士入宫,为自己解疑释惑。

有一年,唐高宗住在九成宫,出现孛慧经天,彗星的尾巴长达数丈,这在古人看来是大凶之兆。于是,唐高宗便宣召楼观道士尹文操入宫询问。

尹文操回答唐高宗说:“这是老天爷在警告陛下,陛下只要能够孝敬父亲,纳谏征贤,斥邪远佞,罢役休征,责躬励行,以合天心,用不了几天彗星就会消失。”唐高宗依言行之,彗星果然就消失了。于是,唐高宗以太原的晋府旧宅为父亲唐太宗造昊天观,任命尹文操为观主,兼知本观事(员半千《大唐宗圣观主银青光禄大夫天水尹尊师碑》)。

李白虽曾写过一首《日出入行》,但却从未涉猎天文占星之学,因此皇帝欲解释星相肯定不会找他。

第十,能谱曲奏乐。

唐玄宗是个很喜欢乐舞的皇帝,每次在宫中举行斋醮仪式时,都喜欢演奏新乐曲。

据史料记载,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特令道士司马承祯谱写《玄真道曲》、李含光谱写《大罗天曲》、贺知章谱写《紫清上圣道曲》。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玄宗还亲自谱写了《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荐献于太清宫。天宝十年(751年),他亲自在内道场教授道士们演奏法曲(宋祁《新唐书》卷二二《礼乐志》)。

李白只会作词(李白《清平调词三首》),不会谱曲,皇帝邀他入宫谱曲的概率也很低。

李白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在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或模式时,一定要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必须量体裁衣,既不能邯郸学步,也不能刻舟求剑,更不能削足适履。

对大多数来终南山隐居的人,隐居只是手段,获得召见才是目的。终南山的景色再怎么美也是暂栖之所,而非久留之地。但眼下,李白却沉溺于手段(我醉君复乐),忘记了目的(陶然共忘机),在诗中尽情地描写山中的优美景色和携友大醉的欢乐。如此买椟还珠,他又岂能被皇帝召见?

人活一世,不怕被人利用,就怕自己没有利用价值。别人利用你,说明你还有利用价值。一旦没了利用价值,就该被灭口了。

综上所述,李白虽学了卢藏用,来终南山隐居,但他身上却没有任何一项符合被皇帝宣召入宫的条件,故而陷入了“谋身谋隐两无成”(左偃《寄韩侍郎》)的尴尬境地。

名家点评:

清旷中无英气,不可效陶(渊明)。以此作视孟浩然,真山人诗而。

——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二

尽是眼前真景,但人苦会不得,写不出。

——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曲尽更深,而见河星之稀。我醉矣,君复乐。不知主之为主,客之为客也。陶然相忘于机心之外,而共游真率之天矣。今夜之宿,不大可乐哉!

——沈寅《李诗直解》卷二

经典名句: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对比阅读:

《春归终南山松龙旧隐》

《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

《君子有所思行》

《答长安崔少府叔封游终南翠微寺太宗皇帝金沙泉见寄》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

《草创大还赠柳官迪》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马 睿(中国李白研究会会员,四川省《西南商报》社副书记)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