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从保路运动到动车时代——《迪山日记》研究之四⑤:零关古道与乐西公路(四)‖罗瑾
从保路运动到动车时代
——《迪山日记》研究之四⑤
罗 瑾
零关古道与乐西公路(四)
四
民族团结筑路抗战
抗日战争时期,西部少数民族是抗战的有力后盾;民工,是修筑乐西公路的脊梁。时四川省境内乐山、峨眉县、峨边县、犍为、屏山、荣县、井研、资中、资阳、内江、仁寿、洪雅、马边、宜宾、眉山、彭山、青神、丹棱、蒲江、名山、夹江21县共动员征调民工约12.27万人;西康省境内共征调民工约7.5万人。雅属征自汉源、荥经、天全、泸定4县,宁属征自西昌、冕宁、越西、盐源、会理、普雄(特别政治指导区)6县,加上兵工,先后参与乐西公路修筑的队伍逾24万人。宁属是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动员组织了以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民工参与筑路建设,由于征工不足,彝族妇女也被征调。彝工成为乐西公路筑路民工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
彝族筑路民工(图片来自《民族万岁》)
乐西公路修筑通过百里彝区,为加强对彝工的征调和组织,乐西公路工程处制定了《乐西公路边民筑路办法》。西昌行辕制定了《边民筑路队建筑乐西公路实施办法》。西昌行辕还成立边民筑路队指导办公室,举办“乐西公路边民筑路干部培训班”。边民筑路实行军事编组,以二十人为一班,十班为一中队,五中队为一大队,四大队为一支队,三支队为一工作段。
乐西公路边民筑路路段,按对边民实际管辖范围分为两段,南段从擦罗以南至西昌;北段从寿屏山至富林,分别成立了“乐西公路边民筑路队南段督修司令部”和“乐西公路边民筑路队北段督修司令部”。靖边司令邓秀廷为南段督修司令,该部有彝工为主的6000余人组成的筑路队伍,西昌行辕主任副官曲木藏尧为一支队支队长;川康边防总司令羊仁安为北段督修司令,该部征调彝工1200人,其中包括西番40名,彝族土司岭光电为北段边民筑路支队支队长。据《乐西公路历史事件丛书富林篇》记载:“宁属县区征调汉工西昌县9800名,会理县6000名,冕宁县8800名,越西县6400名,盐源县3000名。总计汉工34000名,夷工7000名,共征民工4.1万名。实际上宁属各县均加征,整个宁属实际征调约5万民工。”
彝族民工在修筑乐西公路(图片来自《民族万岁》)
“彝族土司亲自率领2000多名彝族青壮年加入民工队伍,道路险峻,河流湍急,他们没有先进的工具,就背着竹筐、带着锄头,用笨重和原始的工具,一步步地走到了这里。”“有的同胞穿着草鞋,但草鞋不耐磨损,很快就坏了,他们就直接光着脚在山路中行走,他们突破身体挑战,硬是凭着一双手、一副肩膀,完成了公路的修建任务。”惜胶片如金子的郑君里导演,在他拍摄的抗战纪录片《民族万岁》里,用了长达12分钟的镜头记录彝族同胞参与乐西公路修筑的场面。
修筑乐西公路时民工的衣着和使用的工具(图片来自《乐西公路历史事件丛书乐山篇》)
“我们一身的元气都聚在头顶上,我们用一条头巾把它搭得像一条牛角的样子,大家管这个叫做‘天菩萨’,有谁敢碰一碰这块‘天菩萨’,我就要跟他拼命。可是,现在我们这股劲儿,不是用来打人了,我们用它来开山筑大路。”朴实的语言中,表现出的是爱国主义思想。彝族同胞在乐西公路修筑中,与各筑路队伍、宿地乡民友好相处,栉风沐雨,辗转作战,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很好地完成了筑路任务,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筑路抗日的爱国主义精神。
筑路彝族民工(图片来自《民族万岁》)
《凉山抗战大事纪要》记载:“为该路(乐西公路)牺牲凉山民工达一万余人,该路被称为血肉筑成。”四川、西康人民倾力投入,为抗战筑路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抗战史和发展史上将永远铭刻他们的功绩。
乐西公路的修筑,大大地促进了宁属的开发建设。民国元年(1912年),西昌从事各种行业的厂家和作坊287家,1942年发展到459家。西昌工农业总产值1937年559万元,1941年3929.55万元,增长了7倍,预算课税收入1942年为42.0239万元,1943年为65.1889万元,增长55.12%。1942年,西昌“会员健全之商业同业公会十有五,杉板业11家,百货业46家,烟草业47家,国药业40家,新药业9家,酒业24家,茶业24家,牛羊皮业32家,屠案业21家,油盐业48家,棉纱业52家,绸布业57家,银行业7家,旅店业20家,书纸文具业28家。又公司四,曰康滇公司,曰建宁公司,曰康宁公司,曰顾康电影院。”西昌由一个边陲小镇迅速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根据地”枢纽重镇。
(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乐西公路》,乐山市交通委员会组编。
2. 《赵祖康传》,陶柏康。
3. 《张佐周在乐西公路富林的一段往事》,李锡东(据张熹口述整理和补充)。
4. 《公路界前辈——孙发端传略(1895—1977)》,安徽省公路史编辑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罗 瑾(四川省凉山州史志办公室原主任)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