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琵琶寻根清平巷

来源:志中阿坝(原始资料来源于内部书籍《九寨史话》、九寨沟县文史资料《南坪杂谈》等) 发布时间:2023-01-08 14:57:39 浏览次数: 【字体:

琵琶寻根清平巷

琵琶居于弹拨乐器的首位,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秦朝出现。前弹为“琵”,后挑为“琶”。

到了南北朝时期,西域琵琶传入,与汉地琵琶结合形成新式琵琶。琵琶逐渐由横抱而弹为竖抱,拨子也渐渐被手指取代。故汉代刘熙指出:“批把(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1]。现在琵琶多为四弦十二品或者二十四品。

南坪琵琶是南坪曲子伴奏的主要乐器,为三弦九品,使用拨子横抱而弹。可见南坪琵琶与南北朝时期西域传入中原的琵琶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历史上的九寨沟县因地处川边,交通闭塞,与外界交流较少,因此时至今日,南坪琵琶仍保留了一千多年前的弹奏技法,可谓民族乐器中的活化石。永乐镇清平是南坪琵琶曲子的重要发源地。清平巷是九寨沟县本土弹唱艺术家白凤云的出生地,可谓“曲子祖庭、琵琶之根”。

南坪曲子大师白凤云

白凤云(1902—1982),四川省九寨沟县永乐镇清平三村人,祖籍陕西渭南。其先祖于清乾隆年间移民九寨沟县定居,至其世,历九代。白凤云一生跨清末、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因在家中排行第二,故人称“白二”。其自幼家贫,然天资聪颖、记忆超强,尤喜学民歌俚曲。12岁时师从父、伯,学弹琵琶、唱小调。后遍访名师,凡唱戏、说书、采药、行旅之人,会弹琵琶、唱曲子者,莫不倾心求教。14岁时,已能弹唱南坪曲子中的大多数曲目。20岁后,琵琶弹唱技艺日臻成熟,其唱腔以气势浑厚、音质高亢见长。中年后,在熟练弹唱传统曲目的同时,又能见景生情,自创新曲。白凤云不但能弹会唱,对南坪曲子的传承发展也贡 献良多。

杭天琪在白凤云后代处采风

白凤云、蒋贵元于1930年组织成立有36户人的农友会,两人任会长,是九寨沟县第一个琵琶弹唱社团。白凤富、李文夫、李文德等老一辈民间艺人在劳作之余,每晚在蒋贵元家唱到深夜,根据白蛇传、皇姑出家、刘秀的一生等古画,白凤云、蒋贵元等民歌手创作出《十二将》《皇姑出家》等民歌;民国31年,白凤云又根据黑河乡发生的真实故事,编出《黑河打匪》,后改为《禁洋烟》;那年代穷人们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要请白凤云、蒋贵元等老人去唱曲子。没钱就上山去砍一背柴送去,称为“帮柴”。后来,城里许多有钱有势的人也相继参加,只图有红白喜事时有人帮忙。

清平三村修建的纪念白凤云先生的“清平乐”文化小巷

今天,白凤云故里的清平三村修建了纪念他的“清平乐”文化小巷,在巷子的牌坊口,有楹联一副:三弦如椽笔,琵琶寻根唯此巷;五音即文章,盛世欢歌乐清平。既是对白凤云为南坪曲子所做贡献的肯定,也是南坪曲子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新生的真实写照。

清平三村修建的纪念白凤云先生的“清平乐”文化小巷

注释:

[1]刘熙《释名·释乐器》。

[2]本节部分内容选自《九寨沟县政协文史资料》第五辑,有改动。

来源:志中阿坝(原始资料来源于内部书籍《九寨史话》、九寨沟县文史资料《南坪杂谈》等)

供稿:九寨沟县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志中阿坝(原始资料来源于内部书籍《九寨史话》、九寨沟县文史资料《南坪杂谈》等)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