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楼子廊桥观凤河上听风雨‖柴梓嫣 王璇

作者:柴梓嫣 王 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1-15 16:54:25 浏览次数: 【字体:

楼子廊桥观凤河上听风雨

柴梓嫣 王 璇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作为嘉陵江畔璀璨明珠的南充,城内城外处处可见桥之身影。它们有的是亭榭游廊,掩映生姿,有的飞跨江面,凌波横渡……这些千姿百态的廊桥,无不令人赞叹。

在西充县凤鸣镇观凤社区(原桥楼子村),就有这样一座楼子廊桥,它一直屹立在百年的时光里,成为人们行路、休憩、看风景的必经之地。初冬的午后,楼子廊桥在些许暖阳的映照下显得柔美而静谧,桥下潺潺的河水仿佛在将百年廊桥的沧桑古韵娓娓道来。

1

建于清代风霜洗礼古廊桥

初冬时节,寻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驱车从市区沿着西北方向一路前行。只见车窗外,蓝天白云与绿水青山融为一体,形成一幅绝美的生态风景画。蜿蜒小道两边,饱满硕大的柑橘结满枝头,颇有一番“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韵味。

大约1个小时后,车辆驶进了西充县凤鸣镇观凤社区。在一条碧波荡漾的河流上,一座古韵十足的廊桥很快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廊桥采用全木质结构建成,系三孔二礅桥楼式建筑。原本是朱红点缀的桥体,在岁月风霜的洗礼下,已褪去鲜艳的外皮。桥下,有一条蜿蜒的河道,如同环绕在田地间的玉带,河水清清,缓缓流向远方。

“这条河就是我们这里家喻户晓的观凤河,这座桥就是楼子廊桥。”凤鸣镇副镇长吴春华扶着栏杆介绍道,“整座桥高约4米,长约14.7米。”一行人走到桥跟前,才发现脚下有一排隔离墩,一脚跨过去,桥身的木地板便立刻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廊桥经过了无数风雨的洗礼,那飞檐翘角的外形、古色古香的斗拱,无不凝聚着旧时建筑工匠独到的精湛技艺,每一根柱子、每一个斗拱,无不展现出艺术的魅力。环顾四周,斑驳的柱头,色彩模糊的彩绘二十四孝图案,以及老旧的木凳,透露出廊桥厚重的年代感。

古朴的楼子廊桥

望着桥头立着的信息牌,廊桥的历史变得清晰起来。吴春华说,过去常听附近的老人提起,以前因观凤河阻碍着居民往返,出行非常不便,为解决这一问题,当地老百姓便于清嘉庆年间建成了这座楼子廊桥。因其横跨观凤河,还被大家称为“过江楼”。2017年,该廊桥被认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自楼子廊桥建好后,这里便热闹了起来。村民们通过廊桥往返赶场、看演出,有时桥上人满为患。后来,窄窄的廊桥满足不了越来越频繁的人车通行,于是,在该村距离楼子廊桥几十米远的地方,一座水泥桥应运而生。

尽管如此,楼子廊桥仍是该村的“打卡地”。“现在因为天冷,来桥上耍的人比较少。”吴春华回忆说,要是在夏季的晚上,楼子廊桥两边便会座无虚席,大家都喜欢在这里乘凉观景,聚会聊天。

2

一脉相承百年风雨古戏楼

距楼子廊桥桥头不到百米的地方,有一座看起来已有些年头的两层木质建筑,挂放在正中间的牌匾上,“乡村文化活动中心”几个字显得清秀有力。

“这地方最开始是戏楼,它和楼子廊桥是同时期修建而成的,一起保留至今。”吴春华带领着我们走进了戏楼。沿着木楼梯拾级而上,在戏楼第二层,舞台、乐器操作台、化妆间一览无余。舞台两侧还立着两道门,据称这门的作用还颇有来由。原来在过去,戏剧演员进出舞台十分讲究,入场和出场分别要走不同的门。左边那扇门的横梁上面写着出将,另一扇门的横梁上面则书写着入相。演出时,演员们会随着锣鼓声从写着出将的那扇门里面出来,唱完再依次从写着入相的那扇门里回去。出将和入相也就被称作舞台的上场门和下场门,在戏剧当中借用了将和相的说法,有着盼望演员们成大器的寓意。

随着时代发展,群众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演出形式也并不再局限于戏剧。“我们以戏楼这一建筑为基础,把这里打造成为了观凤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吴春华说,如今的戏楼舞台正中间,安装上了LED显示大屏,戏楼从过去的演员专属地变成了大众娱乐场所。

“我们自己编排节目,自己到舞台上表演。”家住戏楼附近的居民说,每逢节假日,戏楼就成为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大家齐聚在此,上台轮流表演节目,喜庆又热闹。

“这些建筑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缩影,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吴春华感慨地说,为让这些充满历史感、年代感的建筑持续发光发热,凤鸣镇采用“社区+政府”的管理形式,对桥楼进行维护。

如今,廊桥和戏楼已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的存在和当地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谈及未来,吴春华言语中充满期待。她希望通过不断丰富当地村民的文化生活,将廊桥和戏楼充分利用起来,充实它的文化内涵,让这些文化遗产为当地农旅融合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楼子廊桥小档案

位于西充县凤鸣镇观凤社区观凤河上,又名“过江楼”,修建于清嘉庆年间,系三孔二礅桥楼式建筑。整座桥楼高约4米,长约14.7米,桥的两侧有靠凳及扶手。此外,桥梁上还有彩绘二十四孝图案,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柴梓嫣 王 璇

供图:梁洪源

供稿:南充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