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春节特辑】读懂年画,你才能读懂中国人‖王玉祥 封长林

作者:王玉祥 封长林 来源:方志江苏 发布时间:2023-01-23 13:08:34 浏览次数: 【字体:

读懂年画,你才能读懂中国人

王玉祥 封长林

年画,顾名思义,过年时张贴的画。年画从“门神画”演化而来,它最传神,也最乡土,每当我国大江南北吹起一股“年画风”,便意味着“年”来了——

对于年画,大家印象中是否是大胖娃娃抱着鲤鱼的画面呢?

但其实,年画题材多样、风格复杂,是影响广泛的民间艺术形式。在中国,大概没有哪一种画种比年画的体裁花样更丰富更广泛,也没有哪一种画种比年画的参与者和受众更庞大。

对经历了数千年农耕社会的中国人来说,生活和生产的节律和大自然春夏秋冬是同步的。春节作为除旧迎新的一个节日,它最强烈、最鲜明地表现了人们的精神理想、生活愿望和审美需求,以及终极的价值观。 对中国人来说,年画就是最有年味的春节符号。

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年画

年画的起源,可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对自然的崇拜观念和对神灵的信仰观念。《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主要了记载先秦的礼制,其《礼记·丧服大记》有记载:“君至,主人迎,先入门右,巫止于门外,君释菜。”郑玄解释:“释菜,礼门神也。”又解“释菜者,祝为君礼门神也。必礼门神者,明君无故不来也。”后来门神演变为年画,以“门神”为发展起源的年画,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汉朝末年应劭(约153-196年)的《风俗通义》中说——

“上古之时,有神荼与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立桃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前事冀以卫凶也。”

桃人就是桃木刻成的木偶。蔡邕《独断》中说——

“神荼、郁垒而身居其门,主阅领诸鬼,其恶害之鬼,执以苇索,食虎。故十二月岁竟,常以先腊之夜逐除之也。乃画荼、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

张衡《东京赋》、王充《论衡》及《山海经》对神荼、郁垒都有描述。大概意思是说,远古时代,东海度朔山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其枝伸向东北方的鬼门,万鬼皆由此出入。树下由神荼、郁垒两个神仙把守,专门监察鬼的行为,发现了为非作歹的鬼,就用草绳捆起来喂老虎,所以鬼都害怕神荼、郁垒两个神仙,甚至一看见桃木就害怕。于是,人们为了防鬼,就在门边放上两块桃木板子,以代替神荼、郁垒。一开始是用桃木刻成人型,后来为了省事儿,有人就在桃木板子上画人形,这种画了人形的桃木板子就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又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字,也成了对联最初的雏形。民间传说中,也有以关羽和张飞或秦琼和尉迟恭为门神的原型,得到大众认可、接受。而门神画则是年画的起源,门神画起初叫“门画”,古代《荆楚岁记》《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都有记载。

年画正式形成于北宋时期。当时繁荣的商业和手工业、日渐成熟的雕版印刷术、丰富的民间庆贺新年的活动,为年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过年时,家家户户贴年画(包括门神画)已成为一种风尚,而且门神画从镇宅消灾逐渐演变成了迎福纳祥的美好愿望,主要祈求人寿年丰、招财进宝、吉祥如意。周密的《武林旧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等诸多典籍,都描绘了东京街市出售年画的景况。其名称也有一个渐变过程,宋代曾被称为“纸画”,明代则称为“画贴”,清代称作“画片”“画张”“卫画”等,直到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李光庭的《乡言解颐》中才出现“年画”一词:“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才有了它自己的名字。

元代是年画的低落期,多数都是宋代同类年画的延续。明朝年画得以发展,清代则是年画进入鼎盛时期。康熙、乾隆年间国泰民安,为年画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风靡的通俗小说,为年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清初期,年画题材多,出现了大量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演义小说等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形式上受到利玛窦和朗世宁等西洋绘画风格的影响,西方明暗透视技法在年画创作中得到应用,有的作品在画面上还刻印上了“仿泰西笔意”等字样,年画也因此成为清代西风东渐的一个窗口。

小校场年画

清末民初,内忧外患,出现了反抗列强侵略、提倡爱国等内容的年画。抗日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出现了表现革命内容的新年画,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鼓舞军民士气,打击了敌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年画继承了旧年画的许多优良传统,摒弃了落后、迷信的内容,打破了旧年画的陈规陋习,年画旧貌换新颜,被人们接受和喜爱。

可以说,历史上,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年画。除了大名鼎鼎的“南桃北柳”、朱仙镇、杨家埠、四川绵竹,国内大大小小名声在外的年画产地有几十个:天津东丰台、河北武强、山西平阳、陕西凤翔、重庆梁平、湖南滩头、广东佛山、福建漳州……我国大部分地区也都有刻印年画的作坊。远至西南大山深处的瑶族,他们印制“盘王”主题年画;东北满族也会从河北一带订制专属的满文年画。

上图:朝鲜岁画鹊虎图;下图:日本七福神浮世绘年画 图/Wikipedia

年画,也为整个东亚文化圈所接纳。朝鲜称年画为“岁画”,会绘制龙、虎、鹿、喜鹊等具有吉祥寓意的动物图案;越南称“帧节”,以儿童、风俗生活为主;年画在日本除了以“七福神”等日本神祇为题材,更直接刺激了浮世绘的诞生。

年画,什么都能画

早期的年画,往往都包含驱凶避邪、祈福迎祥两个主题,到北宋时期年画趋于成熟。汴京和临安的年货市场上开始印卖木刻年画,题材上也大为扩展,如风俗、戏曲、美女、娃娃等年画题材开始出现,南宋时期的木版年画则更加丰富。

以门神为内容的年画,是其最早的形式,以神荼郁垒、关羽张飞或秦叔宝尉迟恭为内容,是年画中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类别,表达人们消灾祈福的最初始的心态。喜庆类年画,简洁直观地表达了老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天官赐福、连年有余、富贵满堂、加官进禄等寓意,最受百姓喜爱,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风俗风情类年画,大多是表现民间生活的年画,是民间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描画,老鼠嫁女、猴抢草帽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

仕女游春

绿云门神 秦琼

表现戏曲内容的年画,类似于连环画或文学插图,以戏曲故事为表现的内容,群英会、盗仙草、杨家将、西厢记、宝莲灯等均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年画。神符神像类年画,以神像和符为表现形式,具有较强的宗教内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同安宝符、太极八卦符等这些迷信落后的年画已不被人们认同,成了历史遗迹。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清·嘉庆

杂画类年画包括灯画、窗画、拂尘纸、桌围画、糊墙纸、布画、花鸟字等,分别用来元宵节糊灯笼、过年时糊窗户、糊碗柜、糊墙壁、挂在街市上等,它们不仅能烘托过年的气氛,还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春节挂贴年画,不仅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也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对未来的希望,内容丰富多彩,内涵复杂多元,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年画,鲜明的时代特色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年画作为反映人的心灵慰藉和精神信仰的载体,以健康、吉祥、歌舞升平为主,随着时代变迁,显示了不同的时代特色。从最早的桃符、苇索、金鸡、神虎,到神荼、郁垒,再到后来的关羽张飞、尉迟恭秦叔宝等武将和钟馗、天师、东方朔等神仙,其鲜明的发展轨迹便是神仙与吉祥物。这是年画的初始题材。神仙是早期年画的主要表现内容,占有很大比重。吉祥物包括狮、虎、鹿、鹤、凤凰等瑞兽祥禽,莲花、牡丹等花卉,摇钱树、聚宝盆等虚构品,通过隐喻、象征或谐音等手法表示吉利祥瑞的意义,表达辟邪禳灾、迎福纳祥的主题,也是生产力极其落后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最大期盼。

北宋时期商业繁荣,手工业日趋成熟,雕版印刷术也得到了巨大发展。北宋年间的汴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地商人纷纷涌向京城,庞大的市民阶层促进了世俗文艺的发展,活跃的世俗文艺又给年画创作提供了丰厚土壤。木版年画起于都城汴京,随后传播或影响到全国其他地区。开封木版年画的内容多反映中原传统民俗文化,艺术风格体现了京都高雅文化与市井文化并存的较精细的主流风格。版印年画主要有门神、灶王、钟馗、桃符等,风俗、戏曲、美女、娃娃等年画题材大量出现。

四季平安 清·康熙

宋太祖赵匡胤以“杯酒释兵权”的策略来巩固中央集权制,鼓励开国功臣过一种安逸享乐的晚年生活,刺激了世俗生活方式的发展。大众的娱乐场所、丰富的娱乐方式、宽松的社会环境,为年画等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条件,反映农家喜庆丰收、合家欢乐、村童嬉戏等内容的年画十分流行。为提高绘制速度,民间艺人创造出“底样摹拓法”,用一份手稿摹拓几百份画,满足百姓需求。

公元11世纪后,中原大地经历了长期的民族纷争、战乱和自然灾害,经历元朝到明朝初年,开封所处的中原地区被毁坏得满目疮痍,人民大量迁徙,城镇极度衰落,中原文化主流失去了北宋时期较为精致的高雅和市井文化风格,继而形成一种粗犷甚至比较粗糙的带有乡土味的文化传统与风格。这一时期的开封年画线条粗犷,形象夸张,头大身小,幽默稚拙,构图饱满,左右对称,色彩鲜艳厚重,乡土味浓,无脂粉气,无媚态,艳而不俗。朱仙镇年画影响了整个北方木版年画的艺术风格,构图古朴、夸张、粗犷、威猛,色彩鲜明,以橙、绿、桃红三色为主,还有其简洁、鲜艳、明快的手法等,都极具北方乡土味道。元代时出现了寿星图、八仙图、松鹤延年等,而且出现了交易市场。

明代,小说、戏曲插图的兴起对年画的发展有很大促进,寓意吉庆祥瑞和表现民间风俗的内容得到重视,年画的创作印制和购买张贴逐渐发展为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由于朱元璋的提倡,贴年画习俗得到进一步发展。“一团和气”“八仙庆寿”“万事如意”等一些典型题材已趋于定型。短版拱花技艺,使年画的印制更为丰富多彩。

康熙、乾隆年间国泰民安的社会局面,为年画的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通俗小说的风行,为大量的年画作坊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画至此进入鼎盛时期,出现了大量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演义小说等为主要内容的作品,不仅题材丰富,还受到利玛窦和朗世宁等西洋绘画风格的影响,西方明暗透视技法在年画创作中得到应用,成为清代西风东渐的一个窗口。《抚婴图》描绘品尝美餐、儿童嬉戏、母亲欣喜的生活情趣;《闺房教子图》人物端庄优雅,表现相夫教子的生活场景;《三元及第》图描绘小儿手拿弓箭,准备射中前面的3个水果,暗示乡试、会试、殿试“连中三元”。这些都是清代年画的代表作。

清末民初,内忧外患。战乱使年画市场受到很大冲击,传统年画逐渐式微。此时,在上海、天津等城市则兴起了新题材的改良年画,新增有反抗列强侵略、提倡爱国、描绘新事物等内容,也产生了将国画工笔重彩与西洋擦炭水彩结合的月份牌年画,题材有戏曲故事、吉庆祥瑞等,还包括一部分格调不高的时装美人。

抗日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出现了以民间年画的形式表现革命内容的新年画,如参军图、新年劳军、兄妹开荒等,它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鼓舞了军民士气,打击了敌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年画艺术发展迅速。无论是造型布局,还是寓意寄情,有继承,有发展,有创新,产生了许多宣传新道德、新思想、新生活的优秀年画作品。新年画继承了旧年画的许多优良传统,摒弃了旧年画中的一些迷信、落后的内容。许多专业画家加入到年画创作队伍,他们打破了旧年画的一些固定程式,大胆借鉴其他绘画的表现手法,年画面貌焕然一新。《比劳动热情,比生产干劲》《欢天喜地庆丰收》,反映新中国劳动者爆发出来的劳动热情;《不朽的英雄——杨根思》《不忘阶级恨,永做革命人》《来者必歼》《兵民是胜利之本》,反映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必胜信心;《新中国妇女儿童》《儿童游戏》,贴近生活,画面逼真,充满和谐和喜庆气氛;《不浪费一粒粮》《陕北老头》,反映新中国劳动者的爱集体、爱国、爱家精神面貌;《长江大桥》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万里征程诗不尽》《毛主席在井冈山》《晨曦》等,歌颂毛泽东主席的丰功伟绩。《我们爱护公共财物》《听志愿军叔叔讲故事》《我们热爱和平》《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新中国》《学雷锋做好事》等儿童题材的年画,则表现了新中国少年儿童崭新的精神风貌和崇高追求。《大搞科学种田》《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小手巧绣四化图》《举国欢腾唱四化,万众一心共长征》等建设“四个现代化”时期的年画,歌颂了全国人民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的伟大热情。

不浪费一粒粮

长江大桥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各族人民过上富裕的小康生活,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地提高。《龙腾小康》《福娃》《快递快乐生活》《家乡的味道》等年画,反映新时代新风尚,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艺术家用自己的画笔记录幸福生活,抒发内心世界,受到人们喜爱。

年画文化内涵与艺术风格的完美结合,表达了民众的文化祈求和审美取向,是年画蓬勃发展、长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作为新年的祝福,年画大多采用鲜艳火爆的色彩,注重情趣和造型的表现,人物生动可爱,富有活力,体现了民众智慧,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END -

参考资料:

1.莫少成《连年有余》。

2.凤凰艺术《年画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创新》。

3.鸿飞雪泥连环画《新中国年画宣传画精选》。

4.影文化《新中国年画宣传画》。

5.故园年华《建设四个现代化时期的年画》。

6.《中国民间年画简述》(艺术中国)。

7.“新时代新风尚新年画”——我们的小康生活美术作品展示。

来源:方志江苏

作者:王玉祥(男,中共党员,小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苏省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滨海县作家协会理事,曾在《盐城晚报》《滨海日报》等媒体发表数十篇散文等作品)

封长林(中共滨海县委党史方志办公室特聘研究员)

来源: 方志江苏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