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西安之行:一场人文的盛宴(上)‖代伟 高歌

作者:代 伟 高 琦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5-01 15:30:33 浏览次数: 【字体:

西安之行:一场人文的盛宴(上)

代 伟 高琦

西安,位于陕西省中部,被誉为中原文化发祥地之一、号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古称长安、镐京。长安自古帝王都,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共13个王朝在此建都,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

关于西安,有太多要去的理由。它留给我们的印象是,孩童时代记得奶奶系在腰间钥匙绳上的那一两枚“开元通宝”古钱币,是小时候翻看过无数次历史连环画中的插图故事,是父亲从西安带回来的小兵马俑模型,是赵柯的那首《西安》,更多是我对这座千年古都和那些厚重、尘封的历史一直以来的心仪和神往……

初识长安城 登临钟鼓楼

西安古称长安,四川内江至西安全程800余公里,2022年7月21日上午,从内江北站出发,在成都东站换乘,一路经工业重镇德阳、科技城绵阳、女皇故里广元、两汉三国汉中等地,翻越华夏龙脉——秦岭,穿越秦岭隧道群最长的天华山隧道,连续乘坐5个小时的高铁,于当日下午到达西安北站。在西安北站搭乘2号线,出了钟楼站地铁口,将行李放置停当,在酒店便开启了第一天的旅游行程。之所以选择钟楼站,是根据行前自己制定的旅游攻略来安排的,西安的地标建筑——钟楼、鼓楼和回民街都位于不远的周边附近。

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登上钟楼可眺望西安市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和北大街。

钟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于今广济街口,与鼓楼相对。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整体迁移于今址,是中国现存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既名“钟楼”,定会有“钟”。钟楼刚建成时,一开始悬挂的是铸造于唐代的一口名为“景云钟”的大钟,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钟身铭文,誉为“天下第一名钟”,现已挪入西安碑林博物馆。如今悬挂于钟楼西北角的钟,是1996年仿制的“景云钟”。

钟楼一共两层,第一层主要为碑刻和门窗浮雕,第二层也为门窗浮雕。三方碑刻中,有一方为明神宗时期陕西监察御史龚懋贤在钟楼整体迁移后亲笔提写的《钟楼东迁歌》碑。令我颇为意外的是,龚懋贤(号宁澹居士)竟然系内江龚家人氏,正所谓“老乡见老乡”。第一层和第二层的门窗浮雕内容,大都以八仙故事、岳母刺字、闻鸡起舞等成语历史故事为题材。

鼓楼位于西大街的北院门南端,与钟楼相对,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比钟楼早建4年,现存为清乾隆四年(1740年)重修的形制。

鼓楼上下两层,重檐三层。第一层北面有一面巨鼓,是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大的鼓,与钟楼上的晨钟形成暮鼓,四周为谷雨、清明等二十四个节气鼓。第一层里还展览着腰鼓、八角鼓、长鼓、皮鼓、石鼓等各种各样的鼓,俨然一个“鼓”的博物馆。第二层陈列着各类仿古家具、佛像、瓷器、字画、屏风等物件。

在鼓楼第三檐下,南北各悬匾额一块。南面为乾隆皇帝御书“文武盛地”(钟为文、鼓为武,钟鼓楼晨钟暮鼓遥相呼应),曾与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同为相传中的中国两匾。北匾为咸宁名儒李允宽所书“声闻于天”。

回民街是西安著名的美食文化街区,是西安小吃街区,前文提及的鼓楼“声闻于天”匾额下方处便为回民街。

回民街所在北院门,为清代官署区,因陕西巡抚衙门在鼓楼之北,故名北院。20世纪90年代末,部分回民在此街租房经营餐饮,北院门遂成为回民街。

回民街类似于重庆磁器口、成都宽窄巷子,不同的是回民街的特色美食和名小吃,主要偏向以清真为主,整条街都是羊肉泡馍、肉夹馍、牛羊杂汤、biang biang面、岐山臊子面、红柳羊肉串、烤鱿鱼等美食小吃。一路旅途奔波,大家都感觉有点饿了,转悠了一通,实在不知在哪家停歇吃饭,最后选择了朋友推荐的“老孙家泡馍”,随便叫了一两种面食,10元一串的红柳羊肉串自然是必须的。一顿狼吞虎咽后,时候已不早了,回酒店一番洗漱后躺在床上,看着身边的妻儿和窗外渐暗的天幕,逐渐进入梦乡,这是来到西安的第一晚。

舍利帝王陵 静听千古事

7月22日早上,西安下起中到大雨,这场雨水对“准四大火炉”的西安和我们来说,是欢欣的。但欢欣只是暂时的,因为西北地区的降雨都较短时,雨停后由于气压、水汽蒸发和湿度增加,反而感觉比下雨前更加闷热。

从西安出发,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汽车颠簸,来到位于西安西郊的宝鸡市扶风县,距县城北郊不远的法门镇有一座千年古刹——法门寺。

据传,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明帝十一年(68年),素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周魏以前称作“阿育王寺”,隋文帝时改称“成实道场”,唐高祖时改为“法门寺”。

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塔八棱十三层,因塔而建寺。1981年8月,关中地区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罕见暴雨,加之之前历经数次地震,倾斜三百年之久的法门寺塔东北部轰然倒塌。1987年4月3日,法门寺塔重建施工现场,人们意外发现了一个洞口——法门寺地宫,在地宫口发现了唐代“记事碑”“物帐碑”,在地宫前室发现了一座被称为“阿育王塔”的汉白玉石塔和一堆又一堆码叠整齐的丝织品。其中,一件丝织品为迄今为止唯一的武则天的遗物;在地宫中室发现了白玉灵帐和一枚玉制仿制的舍利(影骨舍利)及瓷器,瓷器中有十四件系物帐碑上记载的“瓷色秘”,也就是后世所称的“秘色瓷”,后因工艺失传已成孤品;在地宫后室发现了大量唐皇室金银器、香具、琉璃器、佛经、佛像等珍贵文物;在最里面的地宫密龛里发现了另2枚影骨舍利和佛教界至高无上的圣物、世上仅存唯一的佛祖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真身舍利与地宫石碑上“长一寸二分,上齐下折,高下不等,色白如玉”的描述完全吻合。

根据“记事碑”“物帐碑”记载和发现的文物实物,毫无疑问,这些珍贵文物都是唐朝历代皇帝供奉真身舍利的皇室供品。法门寺地宫是继半坡、秦兵马俑之后又一次重大考古新发现,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由于佛祖真身舍利的发现,法门寺已跻身于中国十大著名佛教寺庙之一,现今的法门寺塔是1987年重修之后的,千年地宫仍在塔基之下,现已封闭,隔着地宫入口的玻璃能清楚地看到地宫前中后室的建筑构造,空空如也的地宫仿佛在向每一位游客诉说着当前的盛世繁华。

为重现当年繁华景象和方便善男信女膜拜,沿地宫四周开凿了一个洞窟,洞窟上方四周内壁上镶嵌满了鎏金菩萨像,下方入口处摆放着当年发现的白玉灵帐,下方四周依次供奉着3枚影骨舍利。见一中年僧人在此并膝而坐、双目微闭、持珠念经,便上前与其对话,问“真身舍利在此否?”僧人双目微启,缓道“世间万物本皆一体,何道真身和影骨之分?”再复言“真身舍利今日未展出”,心略感无缘失望之余,待其言毕双手合十“阿弥陀佛”。

离开法门寺前,妻去记长生牌位,临走时被一僧人叫住前往斋堂用饭,每人两个碗一双筷,素餐菜品大概有七八种还有水果。你最多吃得了其中的两三种,不然吃不完岂不是浪费粮食?整个期间,不闻半声人语,安静有法、庄严有度,院规之严,由此可见一斑。

从宝鸡扶风辗转又来到咸阳乾县,乾县因乾陵而得名。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去乾陵前,我们先去了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

懿德太子,名叫李重润(682—701.10.9),是唐中宗李显和韦皇后长子,《新唐书列传第六三宗诸子》记载:“大足中,张易之兄弟得幸武后,或谮重润与其女弟永泰郡主及主婿窃议,后怒,杖杀之,年十九……”

据考证,李重润于大足元年(701年)与其妹永泰公主被武则天杖杀,年仅19岁,中宗复位后陪葬乾陵,并号墓为陵。其墓于1971年发掘,地下由斜坡墓道、6个过洞、7个天井、四对小龛、前后甬道和方形前后砖室组成,全长100.8米。该墓已遭盗掘,仍出土文物1000余件,有太子哀册、俑、三彩器和鎏金铜马饰等。

在游览懿德太子墓时,偶遇了几个旅游团,人不算很多。进入斜坡墓道后,一股地下寒气袭来,越往下走越甚之。墓道两旁为墓室壁画,壁画上主要刻画了人物、马匹、阙楼等内容,其中阙楼图是唐代建筑绘画之佳品,亦是唐代阙楼实物的形象资料,十分珍贵,原壁画现已完整切割至陕西历史博物馆唐代壁画珍品馆保存;小龛内摆放了俑、三彩器等物件;斜坡墓道的尽头处便是一圆形平地,面积不大,甚至可以说是狭小,顶部为墓穴中心封土堆,平地上的玻璃栏栅里安置着一具庞大的懿德太子夫妻合葬的墨玉棺椁。

《旧唐书》记载:“中宗继位,追赠皇太子,谥曰‘懿德’,陪葬乾陵。仍为聘国子监丞裴粹亡女为冥婚,与之合葬。”1971年,考古工作者发掘懿德太子墓时,在墓室石椁内发现一男一女两副残缺不全的人骨架,经鉴定,与文献记载相吻合。

从懿德太子墓出来,还看了乾陵地宫(仿唐),既然是仿的,肯定不是真的,因为乾陵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仿唐地宫里基本上都是想象的武则天临朝称制文武百官和乾陵地宫人物蜡像以及灯箱文字介绍,更有意思的是,竟然还有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在棺椁内的遗体蜡像。

从仿唐地宫出来,旁边就是乾陵博物馆,由于还要赶着去礼泉县,想着乾陵地宫尚未打开,里面也不会有什么稀罕的东西,我们就没有进去参观。

永泰公主,名叫李仙蕙(684—701.10.9),是唐中宗李显和韦皇后第七女,是懿德太子李重润胞妹,初封永泰郡主,15岁时以郡主身份下嫁给20岁左右的武延基(魏王武承嗣长子),大足元年(701年)九月,因与其兄长懿德太子李重润和夫君武延基私议二张兄弟与武则天内帏之事,为武则天杖杀(前文已提及)。永泰公主墓于1960年至1962年发掘。1960年9月,永泰公主墓志铭出土,上有“大唐故永泰公主志铭”九字篆书,出土的墓志铭上有着“珠胎毁月,怨十里之无香。琼萼凋春,忿双童之秘药”的字样,这样看来,永泰公主或许不是被乱杖打死的,而是死于难产。

和懿德太子墓一样,永泰公主墓地下也由斜坡墓道、过洞、天井、小龛、前后甬道和方形前后砖室组成,全长87.5米。6个小龛里面放着彩绘陶俑、骑马俑、三彩马及陶瓷器皿等随葬品,造型逼真、工艺精湛。从墓道到墓室还绘有丰富多彩的壁画,有宫廷仪仗队,以及天体图、宫女图等。尤其是墓室中放置的一具墨玉石椁,石椁上线刻着15幅画面的仕女人物画,其造型之美,实为罕见。

永泰公主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坟墓被冠称为“陵”的公主,规格与帝王相等。无论是郡主,还是公主,无论是墓,还是陵,17岁的李仙蕙都不会知道,假如死后有灵,她也只愿和丈夫孩子厮守在一起。

乾陵位于乾县县城北部的梁山上,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年),神龙二年(706年)加盖,为唐高宗李治(628.7.21—683.12.27)和武则天(624—705.12.16)的合葬墓。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是乾陵十17陪葬墓中的两座。

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唐末的黄巢、五代后梁崇州节度使温韬、国民将领孙连仲盗掘乾陵均未能得逞。1958年,当地几个农民放炮炸石,无意间炸出墓道口,经初步发掘,确认被炸处是乾陵地宫墓道。当时,周恩来总理对《乾陵发掘计划》作出“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的批示,乾陵的发掘就此停止。

初见乾陵,陵山下是长长的神道,神道下部东西两侧屹立着华表、翼马、鸵鸟、鞍马、侍卫等高大石像;神道中部为司马道,司马道西侧为武则天亲撰、唐中宗李显书丹的“述圣纪碑”。该碑北靠西阙,碑石由7块青石垒叠而成,亦称“七节碑”。碑文为骈体,共46行5600余字,皆楷书,现仅存1600余字,记述了唐高宗李治文治武功。相传,碑文刻好后,每个字的凹槽处都填有金屑,远远望去金光闪闪,故又称“金子碑”。

司马道东侧为著名的无字碑,无字碑寓意对于武则天其文治武功,无一字评价,一切任凭后人评说。该碑北靠东阙,通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98.8吨,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额未题碑名,碑额阳面正中一条螭龙,左右侧各四条,共有九条螭龙,故亦称“九龙碑”。宋金以后,开始有游人题字于碑,其中唯有1135年女真文字刻《大金皇帝都统经略郎君行记》保存比较完整,女真文字现已绝迹,无字碑成了有字碑。关于无字碑无字原因的说法有很多,在此不再一一赘述,有兴趣的可以查百度百科。

神道上部东西两侧,分立有61尊蕃臣石人像,石人像背部刻有国别、官职和姓名,今字迹可辨认者有“吐火罗王子持羯达犍”“默啜使移力贪汗达干”等7尊。

神道上部一只石狮立于道旁,不失威武雄壮,再往前是乾陵碑,陵碑共有两块,一块是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题写的“唐高宗乾陵”,另一块是郭沫若题写的“乾陵——唐高宗与则天皇帝合葬之墓”。

陵碑前方便是乾陵的陵山。通往陵山的道路有一段是砖竖砌平铺的,当地人在道路两旁摆摊卖水果、淘古玩。走完砖路,就是直达陵山山顶的泥石小路。其实本来是没有路的,只是走的游人多了便成了路。我一鼓作气爬到了陵山最高处,在山顶远眺下方的神道及石像和当年的黄巢沟,一阵微风吹过,心驰千年沧海桑田之变迁,仿佛穿越了时间隧道,重回唐朝……

再寻王侯冢 慈恩塔上名

礼泉县、兴平市是西安之行计划的第三天行程,在游览了法门寺、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乾陵后,7月22日晚,我们住在“关中印象体验地”——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

袁家村坐落在举世闻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昭陵九嵕山下,村口“袁家村”为华国锋所书,村内有小吃街、书院街、酒吧街、回民街几条街巷和康庄、观音庙、门神庙、德瑞恒老油坊,你兴许还能寻见贾平凹题写的门楹。美食小吃主要为粉汤羊血、乾县锅盔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协助李世民南征北战建功立业的秦琼(秦叔宝,?—638年)就陪葬在村内。

当晚23时许的袁家村,依旧灯火通明、人潮涌动。住在干净别致的民宿客栈二楼上,还能听到酒吧街驻唱歌手的歌声。如今的袁家村已发展成村资产超亿元的富裕村,更是年轻人的打卡地。

7月23日一早,我们从袁家村出发,家住袁家村隔壁村的小王师傅开车,带我们来到不远的昭陵陪葬墓长乐公主墓和韦贵妃墓。在途经长乐公主墓的路上,看见有个叫做“陵光村”的村子,小王师傅对我们说,那是以前守陵人居住的地方。不到9时,便来到当天的第一站——长乐公主墓。到达时,售票处还没有人来上班,比我们先到的还有从西安来的一家四口年轻家庭,一双几岁的儿女尤为可爱。大约等待了十分钟后,负责售票的当地村民大爷终于来了……

长乐公主(621年—643年),名李丽质,唐太宗嫡长女。因长孙皇后所生,唐太宗特别钟爱。贞观二年(628年),诏封长乐郡公主。贞观五年(一说贞观六年),唐太宗开始为长乐公主筹备嫁妆,诏令有司为其准备的嫁妆要加倍于太宗之妹永嘉长公主,魏征以汉明帝故事讽喻太宗做法严重逾制。贞观七年(633年),长乐公主下嫁宗正少卿长孙冲,即齐国公长孙无忌嫡长子。

贞观十三年(639年),太宗诏宗室群臣袭封刺史,诸臣进谏无效后,长孙无忌请儿媳长乐公主协助固请于太宗,后太宗诏停世封刺史。贞观十七年(643年)八月十日,长乐公主因病去世,年仅23岁,陪葬昭陵。唐太宗痛失爱女,多次痛哭后仍然感到哀思难以抑制。

长乐公主墓与昭陵陵体仅一沟之隔,由于盗掘严重,1986年开始发掘,1991年开放。长乐公主墓由墓道、过洞、天井、壁龛、甬道、墓室6部分组成,整个墓道全长48.18米,墓道两侧及墓室分别绘有苍龙、白虎、骏马、甲胄仪卫、侍女和男侍、云中马车等精美壁画。该墓的甬道中设有三道石门,唐朝贵戚功臣和皇子、公主、嫔妃墓按礼制只能设一道石门,唯独长乐公主承恩特葬,墓室甬道内破格设三道石门,在昭陵已发掘的陪葬墓中仅此一例。嫡出的长乐公主,既为“太宗特所钟爱”,唐太宗为爱女修筑之墓规格之高是可以理解的。墓室顶部为封土堆,墓室地面距封土堆几米处有一盗洞,墓室地上玻璃罩里面摆放头盖骨、腿骨,独不见棺椁。

不知那些遗骸是不是长乐公主的,后来通过网络查阅,盗墓贼为了取暖,早已将长乐公主的棺椁连同遗骸一起劈开烧了,我们看到的“遗骸”只是从博物馆搬来的道具而已。扫开历史的灰尘,摒尽远去的鼓噪声,千年之后,我们似乎仍能看到李世民作为父亲黯然神伤的悲痛心情。

韦贵妃(597年—665年),名韦珪,京兆杜陵县人,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纪王李慎和临川公主李孟姜的生母。麟德二年,她陪同高宗到泰山封禅,经过洛阳时,病逝于河南敦行里,享年69岁。韦贵妃一生历经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五位帝王,承受过丈夫被杀的惨痛,受到过家眷籍没的羞辱,再嫁给李世民后,竟然可以成为贵妃,可见唐太宗对她的情谊。

韦贵妃墓与唐太宗的昭陵一沟之隔,乃昭陵陪葬墓中规格最高者。韦贵妃墓依山为陵,高居在冶姑岭之巅,神道随山就势,逐级抬升。石虎和石羊成对而立,从南向北一共有三对,姿势和体型各不相同。除第二对石虎头部残缺外,其他石刻均保存完好。

靠近神道的尽头,一块石碑矗立在道路正中,体型不大,约两米高。螭形碑首,龟形碑座,中间有圭状的碑额。可惜碑文早已磨灭,看不到任何字迹,成为名副其实的“无字碑”了。

陵墓的地下部分,由墓道、过洞、天井、壁龛、前甬道、前室、后甬道、后室组成,全长约50米。壁画分布于墓道、甬道和墓室的墙壁上,内容包括四神、门吏、仪卫、列戟、侍者等。但是,这些壁画全部被揭去,收藏在昭陵博物馆中,这里的壁画均为复制品。在墓葬的后室中,安放着巨大的石椁,里面空无一物。

韦贵妃墓出土的墓志铭,记载她“天情简素,禀性矜庄。忧勤絺紘,肃事言容。春椒起詠,艳夺巫岫之莲;秋扃腾文,丽掩蜀江之锦”。虽然墓志中往往过于夸饰,但韦贵妃美貌出众当无疑问。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598.1.28—649.7.10)与文德皇后长孙氏(601.3.15—636.7.28)的合葬陵墓,位于礼泉县城西北的九嵕山上。从唐贞观十年(638年)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743年),昭陵建设持续107年之久,共有180余座陪葬墓,是关中“唐十八陵”也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被誉为“天下名陵”。

昭陵以山为陵,九嵕山顶峰是最高点,是“唐十八陵”最高的一座。昭陵目前尚未发掘,据《五代史·温韬传》及《唐会要·陵议》校译等史料记载,昭陵依山凿石为元宫(墓室),从墓道至墓室山约75丈,前后安置了5道石门,中室为正寝,是停放棺椁的地方。墓室内富丽堂皇,不异于长安城的九重宫阙。墓道东西两厢列置着许多石函,石函内装着铁匣,匣内装着珍贵的陪葬品,传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和钟繇等古代著名书法家的许多墨宝都在其中。

来到昭陵,走上九级台阶,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三门石牌坊,主门上书“昭陵”。再上五级台阶便是神道,前方不远处即为唐太宗李世民塑像,神形具备,屹立在九嵕山前,大有君临天下之势。塑像周围有4柱华表,神道两侧新立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简介石碑,在原昭陵六骏的祭坛东西两庑房位置,新刻有昭陵六骏浮雕像。整个陵园遗存的仅有朱雀门、北司马门、西阙门、献殿、祭坛的遗址废墟、石刻像以及唐代以来历代皇帝祭陵碑30余通。陵山下方为昭陵的主陵碑,上书“唐太宗昭陵”。

由于昭陵陵山范围过于庞大,整座陵山未采取铁丝围栏。回忆前一天爬乾陵陵山的经历,也想爬一爬昭陵陵山。九嵕山海拔1188米,我们仅爬到了半山腰,举目远眺,风景蔚为壮观。想当年,李世民金戈铁马、征战天下、文治武功、国泰民安,将大唐带到了一个极盛繁华的时代,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那是何等的豪情万丈、气势磅礴!“功大过微,故业不堕”,也许,他不是一好儿子,不是一个好弟弟,但却是一个好皇帝。

昭陵不远处就是建陵,建陵是唐肃宗李亨与章敬皇后吴氏、韦妃合葬的陵墓。由于未发掘和时间的关系,就没有去了。

出了昭陵不远处,便是昭陵博物馆,馆内有昭陵文物精华展厅、昭陵唐墓壁画展厅、昭陵碑林3个陈列室。昭陵文物精华展厅里有一件国宝级文物——双头人面兽身镇墓兽,该文物1990年出土于韦贵妃墓;唐墓壁画展厅主要展出了长乐公主墓、韦贵妃墓、新城公主墓的精美壁画;碑林展出了碑石42通、墓志铭40余件,有欧阳询所书的温彦博碑、褚遂良所书的房玄龄碑、王知敬所书的李靖碑和尉迟敬德碑。初唐盛行楷书,最著名的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和薛稷号称“初唐四大家”,在这里可以看到他们的典范佳作,均属第一流的精品。

在里面,我还发现了长乐公主的石碑,碑额上书“大唐故长乐公主之碑”九字篆书。

昭陵博物馆内中央为唐朝开国功臣李勣(徐懋功,594年—669年)墓,墓碑碑额上篆书阴刻“大唐故司空上柱国赠太尉英贞武公碑”,碑文由唐高宗李治亲自撰书。

由于此行计划的旅游线路较多,行程匆忙,舟车辗转之间,笔者来到了咸阳兴平市。

兴平市是个县级市,这里距西安市区很近,从第一天出行开始,我们就按由远至近的行程计划来安排。之所以来兴平,是因这里有一座和秦皇、唐宗、宋祖齐名的皇帝——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的陵墓。

茂陵位于兴平市东北部,其实它距咸阳市区更近些。其北面远依九嵕山,南面遥屏终南山。传说汉武帝刘彻在一次打猎过程中,因在茂乡附近发现了一只麒麟状的动物和一棵长生果树,认定茂乡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下诏将此地圈禁起来,开始营造陵墓。此地原属汉时槐里县茂乡,故称“茂陵”。茂陵陵园的规模很大,是汉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修造时间最长、陪葬品最丰富的一座,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

进入陵园后,是一大片草坪,草坪不远处是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63年3月立的陵碑,上书“茂陵刘武帝刘彻之墓”。陵碑后方又是一个碑,碑上是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书的“汉孝武帝茂陵”。后方即为茂陵山,东西两侧为司马道和阙楼遗址废墟,陵山四周均设有铁栏栅加以保护。

茂陵墓内陪葬品极为豪华丰厚,《汉书·贡禹传》云:“武帝弃天下,霍光专事,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茂陵曾五次被盗,现未发掘,但据史书记载,赤眉军掘开茂陵后,成千上万的士卒搬取陵中宝物,搬了几十天,但“陵中物仍不能减半”。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可以和秦始皇相提并论的很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他在位时,是汉帝国的鼎盛时期。汉武帝采用奖励农耕、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抗击匈奴的宏伟战略,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同时,在经济上实行煮盐、冶铁、运输和贸易的官营制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开展对外贸易;在军事上抗击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牢固地控制了河西走廊,向南直抵海南,基本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格局,从而使汉帝国以统一、繁荣、强大的姿态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出茂陵不远处,即为茂陵博物馆。与其说是博物馆,倒不如说是骠骑将军大司马冠军侯霍去病的墓园和秺侯金日磾的墓园。博物馆馆藏文物有鎏金马(镇馆之宝)、鎏金银高擎竹节熏炉、错金银铜犀尊等和马踏匈奴、伏虎等巨石群雕。

博物馆最高点(霍去病墓山顶)建有览胜亭,在亭内可看到周边的李夫人、霍光、卫青等人的墓葬。览胜亭后山有三窝神石和去病石。三窝神石以顶面有三个方形的窝而得名。站在危岩上看三窝石,三个石窝依次高下,用硬币投掷石窝,以是否投中来卜心愿。此举看似容易,实则较难,连中三窝,春风得意,如愿以偿,快乐幸福无限。去病石就是一块大石头,上面有辨认不清的脚印和“去病石”三字,据传是汉武帝踩过的。按逆时针方向,首先左脚踩到“去”字上,然后左右脚同时踩在“病”字上将字遮盖,最后从“石”字下来,向茂陵方向鞠三个躬,系上红丝带,就会带来平安和健康。不管你信不信,反正踩一下十块钱。

7月23日13:37,在咸阳秦都站乘坐兰州西至上海虹桥的复兴号高铁,12分钟到达西安北站,出站后又搭地铁2号线转4号线至大雁塔站,穿过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便来到网约的酒店。这一天舟车劳顿、跋山涉水下来,大家都太累了,一阵简单洗漱后躺在床上便不想动了,三个人很快进入梦乡。一觉睡到下午5点,匆匆将妻儿叫醒:“利用下午傍晚时分,我们还要去大雁塔!”

我们住的地方距大雁塔很近,一出门就能看见塔,围着塔周的围墙转了一圈,除了玄奘铜像和音乐喷泉外,实在找不到近距离看塔的入口,最后一问当地小哥才得知,看塔必须进入大慈恩寺,大慈恩寺入口就在慈恩路南广场南1门。

大慈恩寺与法门寺恰恰相反,法门寺是因塔建寺,它是因寺建塔。

大慈恩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为李唐皇室敕令修建。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追念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创建慈恩寺。玄奘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了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唯识宗,成为唯识宗祖庭。大慈恩寺匾“大慈恩寺”为原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雁塔、玄奘三藏院、钟楼、鼓楼、法相宗祖庭等。

大雁塔又名“慈恩寺塔”,是我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唐永徵三年(652年),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层,后加盖至九层,再后层数和高度又有数次变更,最后固定为今天所看到的七层塔身。大雁塔每层四面均有券门,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5米。

大雁塔基座皆有石门,门楣门框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及砖雕对联,基座塔体内可见唐代砖层,底层南门洞两侧嵌置碑石,西龛是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撰文、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东龛是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人称“二圣三绝碑”。这两块碑石是唐高宗永徵四年(653年)十月由玄奘亲手竖立于此的,至今保存完好。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画家吴道子,大诗人王维等曾为慈恩寺作过不少壁画,可惜早已湮没在历史中。经探地雷达探测,和法门寺塔一样,大雁塔底部也有地宫,目前还没有开发,不知里面有没有当年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带回的佛舍利、贝叶梵文真经和八尊金银佛像呢?有趣的是,在大慈恩寺外也有一个大雁塔地宫。昭陵地宫好歹有个“仿唐”二字,这个连字都省了,既然是假冒的,那就没必要去了。

大雁塔曾是唐朝新中进士的题名之地,即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雁塔题名”。曲江宴会结束后,唐朝新中进士均在大雁塔内题名,以至于后世以“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当年27岁的白居易一举中第,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但可惜的是雁塔题名已看不到了,现存大量历代题记,仅明、清朝时期乡试举人效仿唐代进士留下的雁塔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

大雁塔可以上塔参观游览,第一层大雁塔南门和玄奘译经图;第二层释迦牟尼佛像;第三层舍利子;第四层贝叶经;第五层释迦如来足迹碑;第六层唐诗横幅;第七层莲花藻井。从塔的第一层至第七层木阶梯由宽变窄,在塔顶四方券门极目远眺,可清楚看见大唐不夜城、雁塔西路、雁塔北路等街区。

关于玄奘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多,给国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西游记》里面的唐僧。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人,其先颍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627年)西行5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17年,遍学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公元645年,玄奘归来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1335卷),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著有《大唐西域记》12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西游记》即以玄奘取经事迹为原型。

(未完待续)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scsdfz)”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代 伟(四川内江人,内江高新区胜利街道党工委委员)

高 琦(笔名高歌、宇寰、婷子,四川法制网副主编,四川法制网川南区域负责人,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内江市东兴区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