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挖掘川盐文化的精神特质‖刘裕国

作者:刘裕国 来源:《华西都市报》2020年6月6日第15版 发布时间:2023-05-15 10:01:00 浏览次数: 【字体:

挖掘川盐文化的精神特质

刘裕国

在四川厚重的历史文化宝藏中,川盐文化是一块值得珍视和擦亮的瑰宝。

川盐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远古,蜀地海远,蜀道艰险,海盐入蜀困难。李冰在入川治水中,发现地下盐卤,于是,人们开挖大口井,采取地下盐卤。由于长期大量开采导致浅层卤水枯竭,而继续加深大浅口井又困难重重,至1000多年之后的北宋庆历年间,蜀盐产量逐年下降,加之朝廷盐政紧缩,官商勾结,盐帮垄断,致使盐价飞涨,造成百姓食盐危机。蜀中遂州大英乡民为了生存而急中生智,发明了一种新的凿井方式——冲击式顿钻凿井法,此法凿出的盐井井口小而深,被称为“卓筒井”。北宋苏轼的杂记对四川首创的卓筒井有所记载,“用圆刀凿山如斗大,深者至数十丈则咸泉自上”。

遂宁市大英县卓筒井

遂宁市大英县卓筒井被誉为中国盐业史上的活化石。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英国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撰述——“卓筒井开了机械钻井的先河”,堪称为“世界钻井之父”,它加速了人类文明历史的进程,加快了整个人类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了现代石油化工、航空、汽车、电力等多种工业的兴起,与火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一样,对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井盐深钻汲制技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卓筒井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遂宁市大英县卓筒井

2013年,我联袂文友,创作了30集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太阳井》,后来改编为长篇历史小说《蜀盐说》。这部作品,是川盐文化的生动演绎,它讲述的就是卓筒井诞生的故事。作品还原了先人们在900多年前,开创发明卓筒井的艰辛历程和对人类的伟大贡献。有评论家说,《蜀盐说》立意高远之处就在于虽着眼于卓筒井的发明过程,但超越了琐碎的细节,而是关注当时历史时期的家政国策和官民关系。有学者认为,《蜀盐说》是“历史小说”,也有的将其归结为历史小说中的“非遗小说”,均有道理。

历时多年的素材积累和闭门谢客的创作过程,让我体会到,川盐文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人民群众是推动川盐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主体,川盐文化的背后彰显了积极思想和丰富内涵,它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川盐文化的精神特质包含了勤劳勇敢、开拓创新、坚忍不拔、不畏权势、坚持真理、牺牲奉献、家国情怀等等。鉴古知今,在实现经济发展模式快速转变以实现中国梦的当下,川盐文化无疑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晒卤

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川盐文化景观纷纷登场,扮靓多个旅游景点,如盐路、盐井、盐场、盐市,以及面目一新的盐业博物馆,等等。一批反映川盐文化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也不断呈现。坚持不懈地对川盐文化思想意义、丰富内涵和精神特质进行深入挖掘,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进行广泛传播,川盐文化一定会显现出旷日持久的生命力。

来源:《华西都市报》2020年6月6日第15版

作者:刘裕国

图源:大英县人民政府

来源: 《华西都市报》2020年6月6日第15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