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周处与戴渊‖庞雨

作者:庞 雨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6-11 14:43:29 浏览次数:1333 【字体:

周处与戴渊

庞 雨

高中最后一学期,语文老师为提高我们的文言文水平,印了一册文言短文选,让我们课余读。小册子有二三十则短文,印象最深是关于周处的一则: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邅迹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而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处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自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义兴周处,年少凶顽,被乡亲与水中蛟龙、山中老虎并称“三横”,即横行霸道、为害一方者。周处自以为是,不知乡亲们对他的忌讳与害怕。直到杀虎击蛟后,才知自己并非自己认为那样侠义,在乡邻的眼里自己竟然是虎蛟一般的祸患。于是,入吴郡寻找寻陆机和陆云。请教陆云后,改过自新,终成一代名臣。

这则故事的文字颇有白话风格,虽初中、高中都只读两年,并没学多少文言文,不需老师讲解却也勉强懂得。很喜欢故事本身的曲折生动,对“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寓意也体会良多。后读《世说新语》,才知这则短文出自《世说新语·自新第十五》。

《自新第十五》在《世说新语》里内容最为单薄,只两则故事。第一则说周处,第二则说戴渊:

戴渊少时,游侠不治行检,尝在江、淮间攻掠商旅。陆机赴假还洛,辎重甚盛,渊使少年掠劫;渊在岸上,据胡牀,指麾左右,皆得其宜。渊既神姿峰颖,虽处鄙事,神气犹异。机于船屋上遥谓之曰:“卿才如此,亦复作劫邪?”渊便泣涕,投剑归机,辞厉非常,机弥重之;定交,作笔荐焉。过江,仕至征西将军。

广陵戴渊,年少任性,行为不检,常在江淮间劫掠。后遇陆机,聆问顿悟,改过自新,后官至征西将军。

虽周处是幡然醒悟后“乃自吴寻二陆”,戴渊是聆听棒后“泣涕”“投剑”,一主动,一被动,但都是“浪子回头”。二“浪子”都与“二陆”有交集:周处请益于陆云,戴渊受教于陆机。陆机、陆云兄弟是晋时有名的才子、名士。陆机“少有奇才,文章冠世”,陆云“虽文章不及机,而持论过之”,时人均敬重有加。正因如此,周处才会主动求教请益,戴渊才会聆喝如醍醐灌顶。《世说新语·自新第十五》重点讲“自新”,至于周处、戴渊“自新”后如何,并未涉及,只简单讲了句他们的结局:周处“遂自改励,终为忠臣孝子”,戴渊“过江,仕至征西将军”。

《晋书》有《周处传》《戴若思传》(戴若思即戴渊),对二人的生平有较为详细的记载。读此二传,可对二人的人生际遇有更多的了解、理解。

周处,“父鲂,吴鄱阳太守。”戴渊,“父昌,会稽太守。”二人父辈所处的时间有前后差距:周处的父亲在吴国为官,担任鄱阳太守,在前;戴渊的父亲在西晋为官,担任会稽太守,在后。虽鄱阳、会稽都属吴地,但时间不同,吴的内涵有异。前吴,指一个独立的国家,是鼎立之一;后吴,指统一国家里吴人聚居之地,是大一统之一部。父辈的时间差异,也确立了二人的“朝代”归属:周处是西晋人;戴渊有“过江”之行,是东晋人。

周处、戴渊二人所处时代有异,应没有交集,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太守之子,即今天所谓的“官二代”。太守掌管一方政事,他的孩子自然会被衙门上下、辖区内外一干人等众星捧月。即使不真心爱护,至少也畏惧三分。贴身的,尽量做出样子,让孩子的父母看到;周围的,惹不起躲得起。即使犯了错,也有大树在上面给他们遮风蔽雨。上有父母爱着,下有衙役宠着,外有百姓让着,自然而然会养成自以为是骄横任性的性格。周处、戴渊二人少时所受的教育如何,传无所载。但从他们“侠气”的性格,“游侠”的姿态可以看出,是颇为“凶强”,很“不治行检”的。

周处一生,除浪子回头这一经典故事外,还有令人心动处。

一是:及吴平,王浑登建邺宫酾酒,既酣,谓吴人曰:“诸君亡国之余,得无戚乎?”处对曰:“汉末分崩,三国鼎立,魏灭于前,吴亡于后,亡国之戚,岂惟一人!”浑有惭色。

败军之将周处,敢于硬刚平吴功臣王浑,的确很有胆色。而且,怼得有理有据,令王浑不仅无话可说,而且而有“惭色”。可见,周处“自新”后,不仅习武,而且演文。说起话来词端句正,文采斐然。

二是:处知必败,赋诗曰:“去去世事已,策马观西戎。藜藿甘粱黍,期之克令终。”言毕而战,自旦及暮,斩首万计。弦绝矢尽,播、系不救。左右劝退,处按剑曰:“此是吾效节授命之日,何退之为!且古者良将受命,凿凶门以出,盖有进无退也。今诸军负信,势必不振。我为大臣,以身徇国,不亦可乎!”遂力战而没。

三家归晋,是天下大势,周处自然没有“吊死”在吴国的树上。对于西晋,周处却忠心耿耿。征西讨“贼”时,虽被主帅排挤,明知要失败却不违军令,“弦绝矢尽”而不退,最终“力战而没”。

戴渊“过江”进入东晋,一路仕途顺利,步步高升,值王敦之变,因名高被杀。

王敦举兵,诏追若思还镇京都,进骠骑将军,与右卫将军郭逸夹道筑垒于大桁之北。寻而石头失守,若思与诸军攻石头,王师败绩。若思率麾下百余人赴宫受诏,与公卿百官于石头见敦。敦问若思曰:“前日之战有余力乎?”若思不谢而答曰:“岂敢有余,但力不足耳。”又曰:“吾此举动,天下以为如何?”若思曰:“见形者谓之逆,体诚者谓之忠。”敦笑曰:“卿可谓能言。”敦参军吕猗昔为台郎,有刀笔才,性尤奸谄,若思为尚书,恶其为人,猗亦深憾焉。至是,乃说敦曰:“周顗、戴若思皆有高名,足以惑众,近者之言曾无愧色。公若不除,恐有再举之患,为将来之忧耳。”敦以为然,又素忌之,俄而遣邓岳、缪坦收若思而害之。

戴渊曾率军抵御王敦,只是“王师败迹”,大势已去。戴渊与王敦的对话,亦很精彩,颇有周处与王浑对话的机锋。只是,戴渊被小人下谗,为王敦所忌,终于与周顗一起被杀。周顗、戴渊之死,在于其名太盛,只不知王敦欲杀戴渊时,是否问过王导,王导又是否像被问及周顗时那样,一问三不答。

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苏轼写过一篇名为《代李琮论京东盗贼状》的奏议,针对“江北、京东常苦盗贼”的现状,提出自己的主张:

所获盗贼,量轻重酬赏。若获真盗大奸,随即录用。若只是寻常劫贼,即累其人数,酬以一官。使此辈歆艳其利,以为进身之资……则向之遗材,皆为我用。

为证明自己的措施可行,苏轼举周处、戴渊为例:

历观自古奇伟之士,如周处、戴渊之流,皆出于群盗,改恶修善,不害为贤。

苏轼的办法,一言以蔽之,即“以盗冶盗”。英雄不问出处,浪子若能回头,必有可观之处。在苏轼眼里,周处、戴渊是“浪子回头”中的著名者,虽曾为“群盗”,但“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最终成为“奇伟之士”。

再回到《世说新语》。《自新第十五》对周处、戴渊的结局虽只简单一句,却意蕴无穷:周处“终为忠臣孝子”,戴渊“仕至征西将军”。周处死于西征讨“贼”,为朝廷而死,是忠臣;忠君忠国者必孝敬父母,是孝子。所以一语定评:“终为忠臣孝子”。戴渊死于朝廷内乱,王敦杀他,借用的是朝廷的名义,如何评价他,值得思量。不能说其忠,也不能说其不忠,只好用一句“仕至征西将军”,草草收尾。古人留评,并非信笔,而讲究有理有据。《世说新语》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不仅是因为有吸引人的魏晋风度这一核心内核,在文字上也有其独到之处,值得我们咀嚼再三。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庞 雨(四川省宣汉县)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