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名山城池小史

来源: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雅安市名山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发布时间:2023-06-12 21:03:51 浏览次数: 【字体:

古时,都邑四周设有城垣及护城河,用作防御。在戈矛时代,城池显得十分重要。

名山在西魏废帝二年(553年)建县,名蒙山县。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改为名山县。历唐、宋、元各朝,到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县置疆域才固定下来,隶属雅州。县治城垣,西北跨月华山(俗称文庙山)。山右小溪,由北南流为濠。东南环濠水为池。明正统八年(1443年)修筑土城,设有东门和西门。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知县范元恺修葺增补,建筑四门。东门砌条石;作南门为长寿府;西门因溪水散漫,乃培筑决崆,将逆游引入顺城大河;立北门于月华山。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民暴动,围攻官府,土城被毁。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建南道台张元恺招抚邛、雅,停骖名山。尔后,他在《重修名山县治》中记有:“明季兵凶,县治俱废。往令兹邑者,惟于断垣荒草中,诛茅结屋。以竹篱数片,栏护官衙,草橼数枝,遮盖厅事而已!”又云:“城壕不理,往来无禁,四郊之内,藏有虎豹。”清康熙四年(1665年)起,知县李应宗招抚流离数百家,劝垦荒芜若干顷。时和年丰,乃搜囊金,捐俸粟,募工于市,不扰耘锄,重筑石城。高一丈七尺,周四里七分,计八百四十二丈。清康熙八年(1669年),知县朱景宸扩修。清雍正元年(1723年),知县徐元禧以北门既塞,南门旁水,行人很少;惟东西两门,是通西藏大路,淫雨崩塌、土石填淤,往来不便。于是大兴土木,雇工填砌完固,重修四门。东门,因接青云桥(今大板桥),叫“青云门”;北门,在月华山,叫“月华门”。四门均建有城楼。清嘉庆三年(1798年),知县孙真儒榜名:东门叫“大幕钟灵”,西门叫“蒙山挺秀”。清光绪二年(1876年),知县宋大奎更南门为“文明门”。北门久经闭塞,列置炮台,以备防守。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因汽车穿越而过,便拆除了有碍行驶的东西两门。1973年10月,国营名山酒厂扩建,拆去了南门。后北门也被拆除,现城池已消失殆尽。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雅安市名山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雅安市名山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