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俳优的欢乐颂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6-25 10:29:01 浏览次数:903 【字体:

俳优的欢乐颂

说唱嬉笑,诙谐讽刺,这就是当时的市井,是最接地气的快乐。边鼓一敲,他们的欢乐穿透了千年的时光。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厅中,存放着一件奇妙的击鼓说唱俑。这可能是国家级文物中最为人熟知的文物之一。这尊陶俑以泥质灰陶制成,头上戴帻,额前饰花,袒胸露腹,两肩高耸,赤足翘起,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张口嘻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陶俑的脸部表情十分丰富,额上皱纹历历可数,双眼眯成一线,似乎正说到精彩处,手舞足蹈,神采飞扬。这座陶俑在考古报告中,最初被命名为击鼓俑,后来被命名为“击鼓俳优俑”,收藏于国家博物馆,成了名副其实的国宝。人们只要一见到这件文物,心情就会立刻变得开朗,那来自2000多年前的笑容,直到今天还具有无尽的感染力。

说到汉代俳优,现代人的印象大都来源于此,这件击鼓说唱俑便出土于成都天回的崖墓。它不仅传神地再现了正在说唱的俳优形象,更成为东汉雕塑艺术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主角。

成都北郊的天回山上多有崖墓。崖墓,俗称“蛮洞”,是汉代流行于岷江流域的一种仿生人住宅、凿山为室的墓葬形式,是四川地区突出的一种墓葬形式。其特征是沿着浅丘,人工将山谷的砂质岩层凿成方形洞穴,然后安葬遗体和放置殉葬品。到唐宋时期,因其年代久远,时人不识,崖墓慢慢被附会成了修仙炼丹的“神仙洞府”。南宋大诗人陆游指崖墓为“古得道之人藏丹之所”,因此,崖墓又被蒙上了幽秘神奇的色彩。相传这些崖墓蕴藏着巨大的财富,因此在历代都曾被盗掘过。

1957年2月,重庆铁路管理局工程处在天回山巫家坡半山腰进行铁路施工时,挖掘出了东汉崖墓数座。四川省博物馆文物专家闻讯后,立刻对这些崖墓进行了发掘、清理。在3号墓中,一尊高约55厘米的人俑成为考古专家们的关注焦点。

这尊人俑便是之前提到的击鼓说唱俑。

1957年天回山东汉崖墓出土的击鼓说唱俑

在天回山发现击鼓俳优俑后,四川、重庆、贵州等地相继出土了不少类似的陶俑,不仅有说唱俑,还有吹笛俑、抚琴俑、立舞俑、坐舞俑等等。但以成都地区发现的最多,这些制作精良的俳优俑以东汉晚期和三国时期居多。陶俑所展现出的市井生活便是那个时代的蜀地时尚风向。

这些俳优俑并非什么王侯将相,也没有什么神仙精怪,都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他们自得其乐,也为他人带去欢乐。这种乐观的性格数千年来一直根植在成都人的性格之中。秦开金牛道吞并巴蜀之后,建造大城与少城,又兴修都江堰水利,成都一步步成为全国富足的工商业城市。富足的经济带来安定的生活,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在蜀地与中原的交流融合中,蜀地这种艺术形式深深影响着全国各地百姓的生活。司马迁便对俳优有很高的评价,在《史记》中专辟《滑稽列传》,在中原地区也曾经出土过俳优俑,这也成为俳优说唱形式在汉朝时期流行的证明。

俳优是一种古老的以乐舞谐戏为主的表演,俳为戏,优为乐。“俳优”之称首见于《荀子·王霸》:“乱世不然,污漫突盗以先之,权谋倾覆以示之,俳优、侏儒、妇女之请谒以悖之。”说明俳优当时已进入社会政治生活。《史记·滑稽列传》中就记录了先秦著名的几位俳优,他们都是利用调笑对当时政治进行过干预的人物。可见在司马迁笔下,这一类滑稽人物“不流世俗,不争势利”,具有非凡的讽谏才能。到了汉代,由于角抵百戏的兴起,俳优戏已经发展成为以滑稽为主,以言语讥讽使人发笑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表演形式了。两汉时期,虽然俳优表演者地位低下,但这种表演形式却深受宫廷、贵族和市井民间的喜爱。曹操本人就非常喜欢俳优,《三国志》里记载曹操“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

中国古代极重修史,除了用文字写史的太史官外,还有以传诵说史或持鼓说唱史诗的“瞽史”,这些乐师与史官并称的人后来演变成普及历史知识的民间艺人。他们以聪敏机智的口才,演唱史诗和民间传说,或用滑稽讽刺的语言讥讽社会上的达官贵人,因而引人入胜。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持鼓说唱的俳优俑也就是古代的说书艺人。秦汉时,中国话本小说还未正式出现,而说话艺术已经职业化了。

基于此,现在的研究者普遍认为,俳优不仅是中国说唱艺术的开山鼻祖,对中国戏曲、杂耍和话本小说等的兴起都起过重要作用。

“众人观俳优,诚有可笑时。侏儒笑人后,所笑动未知。”俳优通过戏谑的表演为观众排解忧伤和烦恼,他们自身却往往都是身有残疾的侏儒。出土的俳优俑大多身材比例严重失调,表情夸张。这可能有写实与写意两方面的因素。古代文献中常常将俳优侏儒并列,王国维先生曾说过:“古之优人,其始皆以侏儒为之。”蔡邕在《短人赋》中更是将一位正在表演的侏儒俳优描写得绘声绘色,俳优俑变形的形体可能是侏儒俳优的写实表现。

另一方面,虽然这些俳优身为侏儒,但我们现在看到的俳优俑,都是一副开心的模样,没有丝毫的消沉颓废,特别是以天回山击鼓说唱俑为代表的成都地区的东汉俳优俑,个个极尽幽默夸张,动作和表情灵动飞扬,雕塑的夸张写意之美在俳优俑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俳优的说唱表演本来就极尽夸张渲染,雕塑家并不注重人物的真实比例而着力突出形体与表情,正是深谙俳优的特征,抓住了精彩的瞬间,就算隔了两千多年,那欢乐的感染力依旧直抵人心。在众多汉代雕塑作品中,既浪漫又朴实的俳优俑成为一个独特的类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那个时代自信丰满、乐观飘逸的社会风貌和艺术气质。

俳优在三国时代向戏剧化方向发展,表演有说有唱有乐,还有曲辞,他们以聪明机智和出众的口才演出各类故事。俳优表演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诙谐风趣,并且善于模仿各类人物。东汉文学家蔡邕在《短人赋》中描述,“画啧怒语,与人相拒。蒙昧嗜酒,喜索罚举。醉则扬声,骂詈咨口。众人患忌,难与并侣”,俳优将嬉笑怒骂寓于诙谐的语言中,其用语辛辣,甚至说出一般人不敢说的话来。《三国志·蜀书》中记载了一段刘备用俳优戏感化属下的故事。据说许慈和胡潜是蜀国的学士,两人都瞧不上对方,矛盾很深,公开场合也互相争执谩骂,甚至动手。刘备觉得太过分了,就在一次宴会上,让两个优人扮成他们的样子,并演出些平日两人争执、斗殴的情节,希望用这种方式来感化他们。

东汉末年,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邯郸淳,这位书法大家曾写了本奇书——《笑林》,专门讲述当时的许多笑话、噱头、幽默趣事,后世称他为“笑林始祖”。曹操早闻邯郸淳大名,召与相见,奉为上宾。赤壁之战后,曹操在立世子事上犹豫不决,曹操命邯郸淳往见曹植。曹植热情隆重地接待了邯郸淳,并且投其所好,在他的面前大大地表演了一番。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裴注引《魏略》云,曹植初见邯郸淳时,“不先与谈。时天暑热,植因呼常从取水自澡迄,傅粉。遂科头拍袒,胡舞五椎锻,跳丸击剑,诵俳优小说数千言讫”。

让我们来看看曹植是怎么表演的。上场之前,洗澡、傅粉,去掉帽子头巾,赤裸上身。胡舞五椎锻是一种类似“拍胸舞”的少数民族舞蹈,应该是一种有难度的健身舞蹈,跳丸击剑是用手抛接玩弄丸铃和剑,四川出土的汉代杂技画像砖中就有一人跳三丸、二剑者,不知道曹植跳的是几丸几剑。最后一个节目是大段的俳优说唱。才高八斗的曹子建这番打扮表演,实在太有画面感,活生生的一个汉代俳优形象,令人捧腹。

谁能想后世人心目中骨气奇高、卓尔不群的曹子建为了在大名士邯郸淳面前展示才华也是拼了。这番大俗和大雅的表演完全征服了邯郸淳,以致邯郸淳日暮回家后“对其所知叹植之才,谓之天人”。

俳优的表演实以戏谑为主。但是除此之外,俳优还往往身兼其他技能。就像曹植的三件套表演一样,在汉代画像砖乐舞百戏图像中,常可以看到在女舞者身旁有一上身袒裸、体形粗短、形象滑稽的侏儒在旁作插科打诨式的舞蹈表演,或弄丸剑等杂技。这些表演者的舞姿、杂技的动作仍然具有滑稽、戏谑的特点。

除了俳优俑,天回崖墓中还出土了男女舞俑、抚琴俑、听琴俑、吹笛俑等,他们个个面露微笑,情态幽逸。考古学家们描述他们用得最多的词就是含情默笑。这真让人产生遐想,长眠于此的这个东汉家族有着怎样的歌舞生活。两汉时期的蜀地,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不仅是天回崖墓,事实上四川地区出土的东汉俑,大多都带着各式各样微笑的表情,无论是劳作佣还是乐舞佣、家奴佣,他们都饱含笑意,生机勃勃,人们把这些可爱的表情称为“一笑千年”,这也正是汉朝时代特征和巴蜀地域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特殊魅力。生活不可能只有欢笑,但蜀人天性中的乐天达观在这些汉俑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金牛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