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成都茶店子:茶香氤氲处 烟火已入繁华中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6-29 11:20:23 浏览次数: 【字体:

成都茶店子

茶香氤氲处 烟火已入繁华中

成都,是一座泡在茶水里的城市,据《成都通览》载,清末成都有街巷516条,而茶馆就有454家,几乎大街小巷都少不了茶馆的身影。民国时期,成都人口不到60万,每天茶客竟有12万之多,而如今,这座城市有近万家茶馆,是全国茶馆最多的城市。

成都人对茶的喜爱,已经刻在了骨子里。可是你有没有发现?在成都,以茶为名的地名却不多见,最著名的,可能就要数金牛区的“茶店子”了。

据《成都县志》记载:“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成都有地名茶店子。”也就是说,茶店子这个地名,距今 至少已有150年。

据说很久以前,这里只是一片荒凉的坟地,每年清明时节,前来扫墓的人络绎不绝,年深日久,就踏出了一条可以通骡马的小路,后来小路还被当成了驿道。路旁有个刘姓的穷家小户,看准了这里的商机,就在这里搭了几间草棚,为扫墓歇脚的人提供香蜡纸钱和便宜茶水。久而久之,来往的行人就把这家店喊成了茶店子。

由于茶店子生意兴隆,附近的乡亲竞相效仿,开始在路两旁建房开店,或做餐饮,或做干杂,或修理,或缝补。到了清同治年间,这里 已有上百户人家在做生意,从乡村野店变成了热闹的地方,这时候人们所说的茶店子,也不再是特指那间卖茶水的乡野幺店子了,而是指这个热闹的片区,“茶店子”便由此得名。

成都市茶店子(图片来源:掌上金牛)

茶店子真正成为场镇,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四川省政府及部分官员为躲避日寇飞机的轰炸,避难到了茶店子,人多房不够,不得已,成都县政府只有扩修茶店子,使原来半边街的茶店子有了店堂,形成三街四巷,茶店子成为了一个小有名气的场镇。

教育家叶圣陶也曾避居茶店子,他对中学语文教学的调查研究和改革,就是从这里出发的。后来 ,张大千也在附近购地修建了住处税牛庵。

张大千故居税牛庵(图片来源:成都住建)

茶店子还曾经有一个名字,叫 “子路场”。当年成都县县长陈子路,见茶店子汇集了省政治经济部门,而且使地方税收大增,觉得这个略为土气的地名已不适应它的“高大上”了,就发出通告,把“茶店子”改名为子路场,并且规定1941年5月20日为第一个赶场日。

开场日的这一天,拍马捧场的当地乡绅和财主们请来了锣鼓队,吹吹打打,鞭炮轰鸣,很是热闹。锣鼓声中,日本飞机突然飞来轰炸,把茶店子炸得墙倒壁塌,血肉横飞。百姓士绅把怨恨之气都发在了陈子路身上,都说这是因为他改场名,乱定场期引来的灾祸,强烈要求恢复原来“茶店子”的场名。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陈子路只好颁布通告,恢复了“茶店子”这个名字。

如今,当年那片小茶棚早已没了影踪,这里已成为了城西的繁华之地。这个被清香的茶水泡出来的地方,还诞生了 成都市第一个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公园。

茶文化公园(图片来源:掌上金牛)

这里的茶花、茶树、茶山、茶仙都与茶紧密相关,地板上镶嵌着茶壶图案,竹简壁画里都述说着关于茶的故事。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