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英华】《泥土上的芳华》诞生记‖张碧芳
《泥土上的芳华》诞生记
张碧芳
导 读
50多年前,千百万懵懂少年,被迫中断了学业,破灭了梦想,离开母亲和家园温暖的怀抱,去到了中国偏远山村阴冷干硬的土地上,短则一两年,长则十余载,栉风沐雨,开创了一代人前无古人的成长史。2万多简阳知青的熬炼,是其中富有个性的章节。无数离合悲欢,不尽爱恨情仇,虽历半个多世纪风雨侵蚀,依然根植在一代人心中。当这些人在风雨中走到了迟暮,对往昔的回忆就更加真切!
此间,有大量知青文学在文坛传播,太多太多地催人泪目。但那毕竟是文学,不是历史;多有共性而不具简阳知青的个性。而岁月久远,一代人的生命历程,却常常被他人粉饰或是漠视,于是,我们自己泣血含情亲自书写,留下一段真实的历史,就成了众多简阳知青勃勃于心底的渴望。《泥土上的芳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2018年应运而生。从此,简阳历史上的这段空白,被38万活生生的文字填补。
《泥土上的芳华》甫一诞生,即在知青同人及众多亲友中引起强烈反响,购书者众,赞声四起,以至迅速印了第二版。
然而,看似简易,成却艰难,这本书诞生的历程也是很坎坷的。撰稿难,编辑难,作为出资人的简阳内江知青同乡会会长、编委会主任张渝生及其夫人张碧芳女士更是难上加难!难得张碧芳女士这篇文章,翔实介绍了这本书出版前后鲜为人知的风波、曲折、辛酸,诠释了一个老知青忍辱负重的奉献和坚毅前行的果敢。希望《泥土上的芳华》的广大读者能理解他们的苦衷,从而在心底的共鸣中阅读这一本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书。
一
构 想
我的先生张渝生是内江知青联谊会副会长(发起人之一)、内江知青联谊会简阳分会会长。他1969年1月下乡到简阳县灵仙庙公社,因家庭“历史问题”在乡下整整待了8年,1976年12月接母亲的班才得以返城。8年里,在乡下,他亲历了无数悲欢离合与无奈,更见证了很多知青的喜怒哀乐。
回城后,知青们碰到一起,总是感慨万千,有摆不完的“龙门阵”。后来听说简阳成立了内江知青同乡会,很受知青欢迎。受到启发,于是和愿意为广大知青服务的知青朋友李光前、李寒录、侯平祥等多次一起到简阳考察、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筹备后,2014年4月14日在内江糖酒大楼成立了“内江市知青联谊会”,800余老知青参加了成立大会,大会选举李光前任会长,张渝生、李寒录任常务副会长。从此,为知青们搭建了见面聚会、互诉衷肠的平台。几次活动后,老知青们非常满意,每次聚会都有很多人参加。
由于下乡时人员分布几个县,为便于联络,开始组建分会。张渝生因下乡去的简阳(当时叫简阳县),就由他组建了内江知青联谊会简阳分会。分会于2015年5月正式成立,张渝生任会长,黄德华、张穆雄、马怀杰等担任不同的职务。
简阳分会成立后,每次聚会参加的人都很多,相聚时大家很激动。从当年下乡时不懂人事的毛头小伙和小姑娘,到如今个个两鬓染霜,经历了多少坎坷与无奈,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每个人都是一本故事书啊!还有些老知青,回城后因各种原因和以前下乡在一起的好朋友失去了联系,后来在各分会的老知青们帮助下找到对方,因此聚会活动上常常能看到相拥而泣的感人场面。
这些场面,让人看了真是五味杂陈。此景此情中,我突然想起舒婷的诗句——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这些场面就像种子一样埋进了张渝生的心中,使他萌生了出版一本关于知青的纪实文学书籍的想法。应该让知青们写出自己的故事,因为这是一段历史,是一段前无古人可能再无后来者的历史啊!
张渝生
二
班子组建
2017年,张渝生向李寒录、黄元洪等说了他的想法,得到他们支持,也组了部分稿,但最终因没有好的编辑和出书经验放弃了。后来黄元洪一个人出版了这本书,名字叫《内江知青》。可该书让张渝生意犹未尽,因为简阳县是当年内江知青下乡的主要地方,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十多年间发生了多少曲折坎坷而又丰富多彩的故事啊!而《内江知青》一书远未反映出来,他于是产生了就简阳知青生活单独出一本书的想法。他很快就把这想法告诉了我,我感觉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非常支持他。
后来,因分会领导班子人手不够,而且也需要更年轻有活力的人来共同为老知青们服务,经人推荐,分会请游国柱担任副会长。游国柱办事利落,爱交际,组织能力也很强,且能言善辩。他和张渝生在一起,刚好形成鲜明的个性对比:一个深沉、内向,喜欢干实事;一个喜欢交际,性格外向。大家都说他们真是一对好搭档,张渝生也感觉如虎添翼。
游国柱
2018年,在一次分会班子会议上,张渝生提出了关于出书的想法,得到分会班子成员支持。游国柱更是大力支持,他说他很早就有这个想法,现在可以圆这个梦了。于是说干就干,当时很认真地做了简单分工:游国柱负责联络相关领导和组织内江简阳知青中有能力有名望的人员,以得到他们的支持;张渝生联络简阳知青同乡会会长彭德、副会长胡胜忠。彭德听说后非常支持,愿共同出资。于是,彭德会长出资3000元,张渝生出资3000元,我出资2000元,共8000元,作为启动资金。就这样,我们成立了筹备委员会。筹备委员会成员有:张渝生、彭德、游国柱、黄德华、张穆雄、马怀杰、胡胜忠等。大家各尽所能,联系各方面可帮助我们出书的有关人士。
一次,简阳—内江知青同乡会搞聚会活动,会长彭德邀请我们去简阳参会,并顺便和简阳知青同乡会老知青们沟通并讨论出书一事。我和张渝生、游国柱以及内江简阳知青分会几位副会长一起去了。会上,彭德宣布了我们准备出书的事,讨论非常热烈,同乡会老知青们都一致支持我们。这给我们带来很大信心。
回到内江后,我们加快了行动。游国柱找到内江市委宣传部原部长张祥元讲明情况,得到曾为下乡知青的张部长大力支持。游又邀请到江力征、揭晓兮、李国友、刘光灿、任建新等简阳知青中的成功人士,组成了强大的顾问团。
游国柱又邀请到编辑部的简阳老知青:省作协成员、内江著名诗人和诗评家、市委宣传部退休老干部魏光武(未弋),已出版两部长篇小说的内江七中原副校长周乐鑫,内江六中和内江市语文教研组组长、退休高级教师付健生,白马电厂子弟校退休高级教师、省作协成员、中华知青作家协会理事官众仆,内江师院退休教师张先哲等知识渊博、语文功底深厚的老师。后来,又有石远学、鲍咸庆、明瑞玮、刘文福等颇有文学修养的老师加入进来。
这些老师的水平都较高,在中国知青作家杯征文评选中,四川有11篇作品获一等奖,本编辑部就有4篇,它们是:付健生的《遥远的鄢家湾》(包括《蜗居奇友》和《风雪年关做“贼”记》两篇)、官众仆的《我在农村当“爸爸”》、未弋的《诗缘》、周乐鑫的《杨家桥的故事》(长篇纪实文学节选)。官众仆的《金金》还进入了纪实小说的十佳。毫无疑问,高水平的编辑和他们的佳作,保证了我们书籍的质量。
筹备委员会共有20余人,他们很忙,但却非常支持此项工作,且都非常认真。筹备委员会召开了几次研讨会,研讨会还邀请了一些内江的知名人士参加。每次研讨会,大家都会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从成都、资阳、简阳、重庆、内江等地赶来,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研讨会很成功,书的名字暂定为“四川内江简阳知青纪实文学”。
研讨会现场
后来又组建了编委会。在编委会上,张渝生被选为编委主任,副主任是彭德,游国柱为主编,张先哲、魏光武、胡胜忠、周乐鑫、付健生、官众仆、明瑞玮、刘文福、石远学、鲍咸庆、张碧芳等为编辑。
研讨会参会人员合影
三
编辑部的运作
在简阳知青分会聚会活动上,张渝生作为会长在会上宣布了征稿通知,说明这是知青们说自己的故事,没有稿费,出书后免费赠送每位作者一本书。老知青们都很关注,很多人都跃跃欲试,没有稿费也愿意投稿,这毕竟是写自己的心声,自己的故事。
为更全面反映简阳知青的生活,张先哲老师多次打电话找张弘(重庆下乡到简阳的老知青),让他写了一篇文稿;魏光武老师找了很有代表性的、下乡14年之久的老知青官选辉投稿。为了组稿,分会班子和编辑部几位老师还不辞辛劳,两次去简阳知青同乡会征稿。
一次征稿会上,简阳老知青付文华诉说了她下乡到三岔区“丹景山”的经历。她们是5个女孩下到一个生产队,队长让一个叫周兰的女孩管理她们几个女孩。周兰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女孩,对其他几个女孩要求也比较高。她们脏活、累活都抢着干,没多久就成了远近闻名的“五朵金花”,被公社评为先进。从此,她们也要为“先进”这个头衔儿付出沉重的代价,因为是先进,她们例假期间也要下田载秧,挑粪水,5个女孩身体不同程度受到损伤,还不敢说出来,直到如今还浑身是病,周兰更是年龄不大就病逝了。她说着说着就大哭起来,我们大家也都跟着流泪。
文稿如雪片一样飞来,作者都是成都、重庆、资阳、简阳、内江等地下乡到简阳的老知青。我们共收到近100万字的80多篇文章,因有些文章实在平平无法采用,实用79篇。
编辑老师们开始忙碌起来,对很多来稿做了大幅删节,保留了最精华部分。很多老知青因为“文化大革命”期间无法认真读书,下乡后辛苦的田间劳作、艰难的生活更让他们无法学习,又那么多年没有写过文章,因此,不但错别字多,文句不通顺,病句很多,标点符号更是错乱,这些毛病给编辑老师带来不少困难。几位老师们夜以继日地工作,有时集中编辑,有时分散编辑。尽管很难,老师们却都非常耐心地修改、润色,因为他们知道,有些人没读多少书就被迫中断了学业,文化程度较低,出现这些错误难免,也理解作者想倾诉这段刻骨铭心经历的心情。
编辑部的老师们年纪很大了,身体上还有各种疾病,比如周乐鑫老师,因患脑梗半身不遂,不得不坐在轮椅上,生活起居都得他夫人陈老师照顾,但他却是编辑部的主力。因他出过书,电脑上排版、修改、插图等非常内行。另外,魏光武老师和张先哲老师都只有一个肾,但都不辞辛劳地承担了大量编审工作。其他老师们也从不叫苦,热情洋溢地投入编辑工作中。因我在里面是文化水平最低的,没有勇气承担编审工作,当时也没有电脑,所以更多的是给老师们服务,主要目的也是想向各位老师学习。
这里我要特别说明一下: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处理数十万字的书稿,以及印刷前的反复校对等,这些老师的工作是没有报酬的,但他们仍然热情有加,任劳任怨。
可想而知,这本书的编辑难度是相当大的,是那些正规出版社编辑们无法想象的。很辛苦,但没有人叫苦,副编委主任彭德也多次来内江,在会上鼓励编辑老师们安心做好编辑工作,说钱不是问题,一定要把这本书做成一流的。
经研究,编委会决定由毕业于四川大学哲学系的明瑞玮老师写“简阳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概略”,明瑞玮很认真地到内江、简阳等图书馆查阅资料,走访有关部门,非常辛苦。他说:“辛苦都是次要的,每次查阅资料和走访,都是重读一段青春浩劫的历史,心脏都像被拉了一道口子一样痛,有些受不了!”在写完这篇稿子后他就病倒了。这里,我们痛心地告诉大家,睿智儒雅、学养深厚、爱憎分明的明瑞玮先生,已在前不久驾鹤西去。
编辑部历时一年,终于把所有文章编辑完毕,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最后,编辑部讨论了书名的问题,几经争论,将书名定为“泥土上的芳华”。此书名获得四川著名作家、同为简阳知青的傅恒高度称赞。出版时由著名书法家叶毓中先生题写书名。
一年来,为了支持张渝生出书,我的退休金除了生活必需,其他全部用在了汽油费和有关事宜开支上,两年多没有买过一件像样的衣服、一瓶化妆品,但我没有怨言,因为我跟着老师们学到不少知识。
四
曲折的出版经历
我们开始联系出版社,可现实却给了我们当头一棒。因当时国家对知青文学问题政策不明确,几家正规出版社听说是知青纪实文学,都不太愿意接受,虽然他们认为这本书很有出版价值。后来,有人给我们介绍了成都XXX出版社,他们希望我们见面谈一下,我和老张,游国柱赶紧去了成都,见到了出版社主任。晚上我们一起吃饭时,编辑部主任说,他们看了文稿,书可以出版,但文稿里面有一些敏感内容和语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
编辑部老师只好加班加点进行修改,很多文章又做了大幅删节,甚至为此忍痛删掉了两篇有分量的文章。一个礼拜后修改完毕,我们又赶着去成都把文稿交上去。几天后,XXX出版社主任说还要改。没办法,虽然文稿是纪实性的,写的都是事实,但出版就还要改。无奈,我们只好去成都把文稿拿回来再改。如此这般整个修改了三次,文稿已被伤筋动骨,虽然每个编辑老师和我们心里有些不好受,但为了书的出版,就还是按出版社要求修改了。
好不容易出版社认为勉强可出版了,问题又出来了,2000本书出版社总印刷费要60000元,加上版费20000元,总共要80000元才能出版。原来张渝生和简阳同乡会会长彭德说好了共同出资,游国柱也说他还能找人赞助,因此大家都信心满满,可到真正要出资了,彭德认为价钱太高不切实际,不愿出资,希望另外找出版社。游国柱也没有找到赞助人。我和老张当时也因没有经验,种植药材失败亏损,资金也很困难,不能全款出版。眼看着文稿在大家的辛苦努力下完成了编辑却不能出版,张渝生急得晚上睡不着觉,经常半夜起来围着床边转,每天在电话上和游国柱、彭德讨论怎么办,一说就是一个多小时。
这样一来,每月电话费都是五六百元,还经常到内江与游国柱沟通,加上分会搞活动和去参加其他兄弟分会的活动,每月汽油费都上千元,一年多来,张渝生每月的退休金全部都花在出书事宜和简阳知青分会搞活动上了。
因编委会在选择出版社和筹资问题上发生意见分歧,这样一拖就是几个月,张渝生心里很难过。见他这样,我只好委婉地劝他放弃,可他流着泪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是大家辛辛苦苦努力做出来的,一年多了,大家都不容易,我没有权力放弃,也不能放弃,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出版。这个出版社价钱太高我们就另找出路,但不能放弃。”看到他这么坚决,我既心痛又无奈,只能宽慰他几句。
编辑部老师们见一直没有出版消息,也很着急,这毕竟是他们一年多的心血。我们只好把实际情况告诉了编辑部老师们。大家都支持另外找出版社。于是大家一起想办法,出主意,又找了几家出版社,但还是不愿意出版。后来有位老师联系了一家香港驻大陆的出版社,费用不高,我们可以接受,但编委意见不能统一,最后也只能放弃了香港出版社。
最后,还是在魏光武老师帮助下,找到内江市作家协会帮忙,得到作家协会大力支持,同意以内部书刊出版。《泥土上的芳华》定在成都高东八〇八电子商务公司内江印刷厂印刷,书稿也恢复了原来编辑的面貌,历史的真实反映得到了保证,大家的心终于踏实了一些。
为保证出版质量,编辑们不顾年老多病,认真校对,但老眼昏花,难免有遗漏,因此反复多次校改,其认真程度实在令人感动。他们的话很朴实——我们要为知青战友们负责!
从开始组建筹备委员会到印刷整整两年,其中的艰辛只有我们知道,尤其是张渝生和我。在这里,我和张渝生要特别感谢石远学老师的支持,在本书印刷中我们资金不够,是石远学老师借给我们20000元,《泥土上的芳华》才得以顺利印刷出来。
《泥土上的芳华》印刷完毕后,经大家商量,决定首发仪式定在简阳,因为是内江简阳知青的纪实文学,所以第一发行处定在简阳。在简阳同乡会支持下,发行会在简阳葫芦坝(周克芹故乡)举行。发行会非常隆重,平时搞活动一般只有一百多人,但那天去了七八百人,其中很多是从深圳、成都、资阳、内江等地赶来的。大家空前的热情,激动,很多人在会议没有开始就激动地都抱着书拍照,合影留念。
会议在简阳同乡会李春雷、王惠安精心主持下拉开帷幕。老知青们唱起了内江知青同乡会会歌、内江知青之歌。简阳作家协会主席杨小愿先生、全国著名知青诗人骆耕野先生、全国著名知青作家田雁宁先生(本书序言作者)、《泥土上的芳华》编委主任张渝生先生、主编游国柱先生、成都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光灿先生(本书美术顾问)、编辑代表付健生先生、简阳同乡会会长彭德先生、内江知青联谊会副会长林锡钊先生等,在热烈的掌声中走上主席台,并先后发言。
主持人王惠安女士
曾在龙泉山插队14年的老知青官选辉专程从深圳赶回来,并在会上热情洋溢地喊道:“魂兮归来也!”还深情地献上一曲《我们这一辈》。歌声感染了全场知青,都情不自禁地跟着唱了起来,情形非常壮观。会议期间,黄镇山、田佳羚感情充沛地为大家朗诵了著名诗人魏光武的佳作《简阳知青礼赞》。
主持人简阳—内江知青同乡会李春雷先生
主持人刚宣布《泥土上的芳华》发行开始,知青们就立刻蜂拥而上,到主席台抢购。虽然我们有准备,带了六百册去,但还是低估了大家的热情,因为很多人都是买几册甚至十几册,还有很多知青没有买到书,很失望,我们只好记下他们的名字和地址,承诺给他们寄去。看到这种场面,我一个人悄悄跑到会场外面流下了眼泪,多少个日日夜夜的焦虑、失望、困惑和绝望,都跟随着眼泪流了出来。虽然我知道,就是所有的书全部卖出去也不但不会赚一分钱,还会倒贴一部分,但看到大家的热情,心中的堵一下子就通畅了,我们做了一件极有意义的事啊!
部分编委会成员
第二次发布会在内江川人大酒店举行,除送有关部门收藏外,2000册书全部售罄。看到大家的热情,张渝生又背着我加印了一千册。尽管大家都竭尽全力帮助卖了些出去,尤其是游国柱还自贴邮费卖了不少,到现在都还剩下两百多册,亏了不少,但我们没有怨言,我认为这件事虽然没有当初想象的那么好,但还是成功的,《泥土上的芳华》全体成员成功地留下了一段知青史料华章。
值得骄傲的是,本书有好几篇文章被简阳市政协《文史资料》刊登。它们是:张先哲的《舞台上的青春岁月》(书中名《简阳知青的舞台生涯》)、李泽轩、周乐鑫和肖锡江的《简阳知青的球场欢歌》、曾节的《插呀么插队去》、李尚立的《我在农村当裁缝》、高亚夫的《“搅馋”故事几则》、王梓忠的《我的知青岁月》(书中名《蹉跎十年忆往事》)。另外,书中的一些文章还被各种纸质刊物和网络刊物选用。
《泥土上的芳华》发布成功后,读者反映非常好。有位读者说,他们的孩子看了此书后,都不敢相信父母经历了那么一段艰苦的时代。有的孩子说,这本书真像一本现代一千零一夜,每个故事都是那么真实、那么神奇,把他们带入那个时代,如亲身经历了一番。
《泥土上的芳华》是一个难产的“婴儿”,但她终于在大家的关怀和努力下诞生了。在她的身上,寄托了我们多少喜怒哀乐,多少美好的愿景啊!我们终于以文字的形式,为下乡简阳的知青们留下了终生难忘的青春记忆,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一部生动感人的历史资料。正如本书扉页题词所说——
此为一段特殊岁月一群特殊青年的无愧印记,当跻身开卷有益的史料华章之列。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张碧芳(1955年出生于金堂县淮口镇,1970年底插队下乡,1972年1月招工到金堂县水泥厂工作后做工会工作。1989年辞职下海到河南工作。2005年至2013年,任成都市金堂县政协委员。2013年返乡,随爱人到内江市东兴区高梁镇杨岭村建立勍渝种植专业合作社)
供稿: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