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明代西蜀大家熊过几种著述叙录‖李冬梅

作者:李冬梅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8-06 15:36:42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 载《巴蜀史志》2023年第2期

明代西蜀大家熊过几种著述叙录

李冬梅

相较于两宋蜀学的鼎盛繁荣,明代由于政治、思想上的双重压制,蜀学发展相对比较迟缓,学者多以衰落、低迷言之。号称记诵之博、著述之富的杨慎就曾说:“吾蜀科第,莫盛于宋……经元兵之惨,民靡孑遗,积以百八十年,犹未能复如宋世之半也。”不过继杨慎高中状元后,蜀中学术一度出现转机,涌现出以熊过、任瀚等为代表的才子、大家,他们研经治学、著书立说,推动了明代蜀学的发展。本文即以熊过为例,略述其人与其书,以见其学。

熊过(1506 —1580),字叔仁,号南沙(或南沙子),四川富顺(今自贡市富顺县)人。天资聪颖,好学深思,六岁从谢釜授《诗》,10岁于车冕授《书》,13岁读《易》,纪其疑者为《赘言》。16岁为诸生,明嘉靖七年(1528)举人。嘉靖八年(1529)参加会试,廷试成二甲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累官礼部祠祭司郎中,后坐事贬秩,除名为民,遂返乡家居,年七十五卒。

熊过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擅长诗文,与陈束、王慎中、唐顺之、赵时春、任瀚、李开先、吕高并称“嘉靖八才子”,又与内江赵贞吉、新都杨慎、南充任瀚一起被列为“西蜀四大家”。熊氏不仅以文章名世,而且还擅长于研思经训,平生博览群书,著述宏富, 所著有《周易象旨决录》7卷、《春秋明志录》12卷、《南沙文集》12卷、《庙议》2卷、《六书订解》8卷、《先天历法考异》4卷、《土圭测景图论》2卷、《读史蠡测》4卷、《皇明大事纪》10卷、《乐府琳琅》6卷、《冰厅摭言》2卷、《南中异物志》1卷等。又有《三礼直解》12卷,因引录佛、道二家之言尤多,“遗命勿传” ,此外,尝注《圆觉》《金刚》《维摩》《阴符》《黄庭》《参同契》,凡30卷,为《外家六书》,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举以 自焚,不传于世。事迹详赵用贤《熊南沙先生墓志铭》,《明史》卷287《陈束传》有附传。

《周易象旨决录》

《周易象旨决录》凡7卷,前4卷为上下经,后3卷为《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卷前有《私识》及杨慎《序》、熊过《自序》。据其《自序》所述,此书初名《易象旨》,后遂加《决录》之名,盖决断其贤愚善否而录之,以使有定论也。

是书之撰著经过,熊过《自序》有明言,称“年十三所则受《易》,通其读,其义称程先生、朱先生,尚矣!自惟闇愚,绎所存典册,鲜有启悟者。就《易》家私问之,或说闽人蔡清先生善为《易》,购得其书。其开陈宗义不及象也,于是稍记疑者为《赘言》……后十一年,举进士试,当就读中秘书,欲因尽求诸《易》说。忽罢去,又时方尚文,无有言学经者……会辛丑(嘉靖二十年)谪入滇,稍顿安宁,杨君用修数语予:‘当遂成书。’乃益考前闻,精思其义,加折衷焉。经下輙申象旨以通之,而分注其所革除之语于下。书迄就,仲敬刘子以数相参伍,具登纪之”。《熊南沙先生墓志铭》亦云熊过“十三读《易》,纪其疑者为《赘言》……十余年绎其义,而参稽者又二十余年,而后其书大备,更《赘言》曰《象旨决录》三卷十余万言……大都言:易道不出乎象,圣人观象而系辞,因辞求象,则可以决天下之疑”。是其初闻闽人蔡清善为《易》,及购得其书,见其惟开陈宗义不及象,于是稍记疑者为《赘言》。后谪入滇,晤杨慎(用修),劝成此书。

是书大旨乃欲力复汉易,故义必考古,每据旧说以证今文。盖初读宋易,不合乃去,而为汉易,因以象为主,合象则从焉。据卷前《私识》所记,其据旧说以证今文者,凡证字一百一、证音三十八、证句二十六、证脱字七十九、证衍文三十、证旧误今当移置者三十二、证旧以为误今当还其旧者三、证旧分段不明今正之者十且传附经一。可见其不以先儒之说为遵,广证群书,义必考古,远溯汉学,以推象数,颇能补时人蔡清《周易蒙引》“陈义而不及象”之缺,故杨慎作《序》盛赞此书“兼采众家之说,而多象数为主,亦北海(郑玄)、考亭(朱熹)之遗意也。既本《易》之蕴而摧陷廓清焉,而继绝表微焉,条入叶贯焉,视房审权、王应麟、齐履谦、郑合沙,可以分镳并驰,择精语详矣”。全祖望亦极推重此书,认为“其博引诸先儒之说,最为该备,来氏(知德)远不逮也。以予所见宋元《易》解一百五十家,明嘉靖以前亦数十家,南沙书中无不有之,而时时有予所未见者,即以吾乡先辈《易》解如宋之王先生太古,明之黄先生南山,其书今不可得矣,而南沙皆引其异同。博矣哉!甚矣,蜀之多《易》也。”

据傅增湘《藏园藏书经眼录》所作按语云,此书初脱稿时,龙岩赵氏(赵维垣)初刻于闽中,后数年水部曾确庵(曾省吾)复有捐奉刻于蜀中;其堂弟熊迥又刻于河东,盖据闽、蜀两本重校者,是自明嘉靖以来凡三刻矣。清康熙时闻有刻本,然殊不多朝觏,文渊阁《四库全书》亦有著录。今传则主要有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熊迥刻本、《四库全书》本、民国庐江刘氏远碧楼抄本等。

《春秋明志录》

熊过自幼研学《诗》《书》《易》《春秋》,其《春秋明志录》自序云:“予家自河阶府君世业古今文《尚书》,而伯兄公安府君好《春秋左氏》,善为《胡氏春秋》。予童子时因得尽发其书读之,有所不能印心者矣,条所疑者数十则,倏有开塞无有能明之者。嘉靖癸巳,予友唐君应德始共商其一二,而夺于曹务,又遂离去。谪南中稍暇,有相就问义者,因次为卷帙。其后官越,赵宪伯师录寄东海季君说十数则,盖季与予说异于古者常十而得三四,其与季君自为异同亦十而得三四。”据此可知熊过幼年时就曾读其兄之书,并录其有疑问者数十则,然“无有能明之者”。明嘉靖十二年(1533),与友人共相商讨,然因公务未能持续。后谪居南中,稍有空闲,便“有相就问义者,因次为卷帙”。此后调任湖州府通判,得季本《春秋》之说十数则,又相与比较而有所修订。《春秋明志录》可以说是熊过一生研习《春秋》学之作。

是书凡12卷,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十二公各为1卷。究其大旨,乃熊过承宋元自出新意解经之风,以驳正《春秋》诸传之失。其中以攻《左传》为主,对《公羊》《穀梁》、胡安国《春秋胡氏传》也有所纠正。不过其对诸传的批评亦有凿空臆断之处,如谓城楚丘为鲁备戎而城,非桓公城以封卫;以郭公为鸟名,谓如螟蜮之类,书以纪异;以梁亡为鲁大夫会盟所闻,归而言之,不由赴告,故不著其亡之由等,都有主观臆断之嫌。故四库馆臣评价说:“大抵务黜三传如程端学,端学不过疑传,过乃至意造事迹,其弊更甚于端学。然端学多缴绕拘牵,格格然不能自达。过则断制分明,纰缪者极其纰缪,平允者亦极其平允。”不过张尚瑗《左传折诸》则论其“援据该博”,卓尔康《春秋辩义》亦谓其“颇出新裁”,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3也说:“此录尽废三传,而亦不遵《胡传》,于说《春秋》者别开蹊径,瑕少瑜多,亦如所著之《周易象旨决录》也。”语固不诬。故宜纠其废传之失,以彰烱戒,而仍不没其所长焉。

是书今传版本主要有《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清抄本等。

《熊南沙文集》

《熊南沙文集》,又名《南沙集》《南沙文集》《南沙先生文集》《熊南沙先生文集》《南洲集》等,明世曾有两次刊刻,初刻为明隆庆戊辰(二年,1568),系其门人严清所刻。书凡8卷,收文170篇,前4卷为疏、序、记、书,后4卷为题跋、引、传、碑铭、祭文、杂著,前有严清《序》,后有熊敦朴《跋》。其《跋》云:“家君集八卷,为文一百七十首。始家君居馆中,有《秘书稿》,为郎署,有《兵曹稿》《祠曹稿》,谪滇,有《南中稿》,再谪吴兴,有《镇静堂稿》,及先后家君集等,凡为诗若文者以若干首,皆散亡不可纪录。朴自丁巳(1557)迄今十二年,所遍加搜辑,得诗文千余篇,奈多脱误,虽家君不暇自厘正也,于是择其不甚讹舛者,类而举之。诗名‘存稿’者,已有别刻,余为外集,盖俟他访有得,并近稿通续其后为全集也。岁乙丑(1565),叔父南墩公以侍御按两河,携是编如大梁,将谋锓梓,会以病免归,不果。今年秋,中丞寅所先生严公移镇蜀,首加问讯,则以是编遗之,刻于成都,版归富顺,藏诸大业山堂。”是熊过集为其生前由子熊敦朴耗十二年之时搜辑所得,类而编之。隆庆二年,严清镇蜀,乃刊刻于成都。蜀本今未见,盖已亡佚。

明泰昌元年(1620),熊过曾孙熊胤衡又重梓,孙之益有《重刻南沙先生文集序》,后并附熊敦朴《南沙文集跋》。此本今有传世,且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

熊过工诗善文,为“嘉靖八才子”(陈束、王慎中、唐顺之、赵时春、熊过、任瀚、李开先、吕高)、“西蜀四大家”(杨慎、赵贞吉、熊过、任瀚)之一。不过今观此集,应酬之作居多,但善于议论,颇有思致。段玉裁曾评价说:“叔仁奥博,时谓在王(道思)、唐(荆川)伯仲间。”费经虞亦评曰:“过文甚朴奥沉郁,虽畅逸颇逊,而非一时散杂不根之辞,因一代文人也。”《浙江采进遗书总目》癸集上引用黄梨洲(黄宗羲)之言,称其“文有精力,亦是能手”。足见熊过的学识和文风,非一般文人可比拟,而文集中有关富顺的史料,对我们了解、研究富顺,也非常有价值。

是集今有明泰昌元年(1620)熊胤衡刻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本等。又明王振奇辑有《熊南沙先生文集》,不分卷,今存有明末刻本。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冬梅(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