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英华】泸州,一座文化之城‖曾焱
泸州,一座文化之城
曾 焱
一句“腹有诗书气自华”,可称扬一个人,亦可赞誉一座城。泸州,一座被书香浸润的城市,因文化底蕴深厚而在长江之滨,显得极具深度和气度,被列入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城市。
宋明时期,泸州系全国33个商业大都会之一。宋徽宗曾颁诏书云:“泸州,西南要会”,并设泸州军节度使。所谓“要会”,大致是“区域中心”之意。不难想象,彼时的泸州,吸纳一切又输出所有。江上,总是不停地吞吐着一船船的稻米、美酒、木材、茶叶,也吞吐着一船船的丝绸、书画、文玩和络绎不绝的墨客骚人。那是一座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城市,那是一座辐射着生命热力的城市。每一天,“千车辚辚,百帆隐隐”,迎来送往的皆有头有脸之人物。一批又一批人挥手而去,一批又一批人踏月而来。城内酒肆时时酒暖香温,江畔码头处处高吟朗笑,永远映衬着别样的繁华。经济的繁荣,成就了文化的兴盛,以致诸多文人墨客皆慕名而来,悉心感受这座江城的八面来风。
鸟瞰泸州(泸州市委宣传部供图,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那些风流潇洒的文人到此,肯定要煮酒论道、泼墨挥毫,留下诸多诗词歌赋。不然,都会感觉对不起桌上的千盅美酒,对不起眼前的清风朗月。毕竟,酒入豪肠,即慷慨激昂、气可吞天,着实压不住心中阵阵翻涌的才思和遐想。彼时,只有心灵的自由勃发和个性的恣肆张扬。倘不挥洒点才气,还能挥洒啥呢?于是,诗人们各竞风流,纷纷把江畔的风华、琼露的甘美、别离的惆怅、人生的况味、命运的沉浮化作首首诗词,从酒杯中缓缓流入中国文学的煌煌巨帙。当然,必有不少雄文翰墨、诗词歌赋被竞相传写,如长联一般披挂在两江四岸,很快导致“洛阳纸贵”。如此场景,让泸州逐渐成为一座“长江不停息,文化永葳蕤”的城市。美国一位学者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写道:“人类所有的伟大文化都是由城市产生的。”此话略显夸张,但史实证明其言之成理。毕竟,城市是经济和文化双重发展的结果。
中国酒城·醉美泸州——一座酿造幸福的城市(牟科 摄,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诗酒流连,复添新章。千百年来,历史文化、名酒文化、红色文化、长江文化、民俗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多姿多彩、相映生辉。泸州市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是“国家一级图书馆”。全市馆藏古籍文献10万余册,藏量居全省21个市(州)第一,包括《南沙文集》、清代《大竹县志》、孙中山《社会主义精义》等孤本和朱德藏书《二十四史》等珍贵图书。“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很长时间里,不少知名学者都在这些古籍中汲取过营养,让这座城市因此而享誉文化界。全市有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9个,图书馆总藏量达164.5万册。文化如水,浸润无声。在泸州,“给我一天,还你万年”并不是一个梦。翻开那些历史长卷,可在水墨丹青中领略“弦歌不绝”的传承,可在龟甲木牍里激发“思接千载”的心绪。全市还拥有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泸州雨坛彩龙、分水油纸伞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数量居全省第二。
最吸引人的,是全国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泸县宋墓石刻——一副埋藏在地下的南宋“清明上河图”,以及明代洪武年间建造的“中国第三桥”——龙脑桥,唐宋时期建的玉蟾山摩崖造像。这些凝聚着古代大师们心血的杰作,凝固了多少世纪的时光和记忆。其层次分明,线条清晰,人物神态惟妙惟肖,组成一条气魄恢弘的艺术长廊,以其精致绝伦的美征服了世人。谁说这只是僵硬的雕刻?其分明澎湃着生命的激情,分明是勤劳的祖先们把火热的生产生活实践镌刻成历史、积淀成文明。特别是宋墓石刻上的衣甲服饰、凤毛麟角,其精微传神之妙,无不洋溢着生命的质感,让人感慨不已:那个九州幅裂、山河破碎的南宋时代,却是泸县艺术史上的高峰时期。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叙永的春秋祠,则被美术大师王朝文赞为“川南瑰宝,木雕一绝”。尤以“百鸟梅花窗”为最,百余只鸟和盛开的梅栩栩如生。展翅的鸟似要破窗而出,盛开的花仿佛芬芳扑鼻,其雕刻工艺出神入化、妙不可言。西风残照,千年沧桑。而今轻抚眼前带着历史烟尘的“立体档案”,无不被其纵贯古今的人文风韵与美学追求所深深震撼。令人遗憾的是,那些雕刻大师虽留下大量不朽作品,其姓名却无从稽考。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对世界的理解,他们的热情和执著,他们的思考和探究,早已消失在逝水年华中。所幸,时光越长,那些无以伦比的雕刻造诣,会愈加散发出厚重之气韵,成为引导后人在艺术之路前行的不灭灯塔。
泸县延福寺的猴面人身取经像
此外,还有宋代报恩塔,抗元名城神臂城,市区内明代仁和城垣、会津城垣、三圣城垣、小北门城垣、枇杷沟城垣等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勤劳的泸州人刀耕火种的深沉烙印,也是蕴藏在城里与城外、山峰与河谷中人类永恒的生存密码。文明弦歌不辍,文脉绵延不绝。这些极具美学韵味的历史文化,缔造并维系着多少泸州人精神上的故乡。“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人们渴求历史文物之美和其背后所蕴藏的历史变迁,正是这些实物档案的价值所在。其人文特质与文化张力,让泸州闪耀于全国名城之林,成为著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轻轻拂去古城墙上的岁月尘埃,即有“凝万古之志、汇千载之思”的厚重之感,让我们很快找到文化自信的基石所在。当然,也让我们更加确信,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先民们曾饱经风霜而从不屈服,历经沧桑却风骨如初。
宋元(蒙)古城遗址泸州神臂城
文脉绵延、熠熠重光。你可沿着历代文人墨客走过的那些历史古道,走一走老街古巷中的营沟头、力行路、牛市坎、慈善路、枇杷沟、仁和路、宝来桥、忠孝路、宽厚街,看一看古典与现代交相辉映的龙透关、钟鼓楼、报恩塔、老窖池,攀一攀朱德委员长组建“东华诗社”的朱家山,访一访少陵野老曾系过轻舟的“杜甫石”,去唤醒那些百年之外的尘烟往事,去解读那些历史深处的千古精华。倘有时间,还可去探一探乌蒙山岭中的“盐茶古道”——被誉为中国井盐的“大运河”,追寻几千年来的茶草香气和马蹄声声,体验远古岁月的艰辛和沉重,感悟中华民族的不屈和坚强。
千百年来,这座城市产生过、活动过、寄寓过众多俊彦贤达。从文人学者到知名画家,从科学巨匠到学界大咖,其生动活泼的文化创造与传播,绵延不息的文化传承与延递,从未湮灭,从未消沉。正是文化底蕴的深厚、文化内涵的博大,方造就如此令人神往的泸州。
被尊为“中华诗祖”的西周名相尹吉甫,即古蜀国江阳人。他不仅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且是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武术家。按其在中国历史上“抬手风云、落笔华章”的贡献,堪称旷世天才。千古流传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等经典名句,无一不是其采集整理而成。已考知《诗经》中有《崧高》《烝民》《六月》《韩奕》《江汉》《都人士》《蓼莪》等名篇即尹吉甫所作。特别是《蓼莪》中的“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几句,更是被后人在悼亡文章中频繁引用。毋庸置疑,乃因泸州奇妙的山水,赋予其生命的激情,赋予其创作的灵感,方让其笔下折射出云蒸霞蔚的万千气韵。今天,长江之畔已看不到其上下求索、坚定前行的身影,但有考证认为,纳溪区白节镇大旺与丰乐交界处之尹咀,乃尹吉甫出生地。当地至今还保留着其墓葬(今太师坟)、夫人坟,以及尹氏族谱、名胜记、地方志等历史文献。倘抽空到此走一走,总能感到一股透明、浩渺、宏大的浩然之气掠过高高的普照山,汇聚成漫长时空里的大师风采和英雄本色。也有学者力证,尹吉甫是龙马潭区石洞镇高山子村人。是真是假,学界迄今拿不出“一锤定音”的确认。当然,诸多疑问虽未解开,但龙马潭区境内的尹吉甫故里坊、学士山、归子山等遗址,的确有助于我们跨越时空“进入历史”,感受“中华诗祖”明月青山般的文采,感受其空谷跫音、彩霞满天的智慧。
自诩“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大诗人李白,也曾在泸州寻幽探胜,且在纳溪境内“青溪”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中叙述过嘉州、抵清溪,即将下渝州,三峡翘首可望的欢愉。有人说,李白诗中喜欢用“明月”的意向,他对明月寄托了诸多理想和深情。显然,他在清溪出发时,必定满目清辉。千秋明月下,波光粼粼的江面,柔情翩拂的晚风,轻舟千里的快意,急流险滩的惊险,击楫中流的豪气,地老天荒的传说,一时不知触发诗仙几多诗情。今天,倘在泸州滨江路漫步,依稀还能听到青莲居士忽而高亢、时而低沉的吟哦:“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在时光的河床里,江流天地,孤帆远影,诗仙的船只早已驶出千年之外。但是,清溪古渡的浪涛,依然映照着其耀眼的光芒;绵亘蜿蜒的青山,依然回荡着其激昂的音韵。
李白画像 梅凯 作(四川省方志馆 藏,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是的,那些光焰万丈的诗章中,诗仙永远年轻,从未远去……
明朝大才子杨升庵谪戍云南37年,曾多次往返川滇之间,前后寓居泸州十多年,言必称泸州是其第二故乡。对泸州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名酒佳酿等,他曾留下无数感怀喟叹,留下赞美泸州的诗词280余首。大家最耳熟能详的是《临江仙》,其“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几句,生动再现泸州长江段的怒涛狂卷、喧天排空之势,也抒发出对一代又一代盛衰兴亡的浩阔感慨。这首词,可读出泸州这座城市的铿锵之韵、阳刚之美和英雄之气。据四川省社科院原党委书记李后强教授考证,《临江仙》写于泸州,灵感产生于泸州码头。理由如下:看词牌名《临江仙》,隐喻江边之感悟,“仙”暗指杨升庵本人,他作为犯人潜居泸州,显然是隐士;须有长江,且是浪涛滚滚向东而去;须有酒、青山、渔樵、江渚、英雄及亲人朋友。李后强把学界认为最可能的地方,如长安、江陵、襄阳、泸州等地输入计算机分析,发现能同时满足以上要素的地方仅泸州。
我们在为此欣喜的同时,常忍不住感慨——岁月抹不去诗人的创痕,江河流不尽人生的辛酸。所幸,泸州成了杨慎一生中极为重要的精神栖息地,也成了中国文明史上一处流光溢彩的风景。凝视着时光深处那些或弯或直、或深或浅、却永远向前的足迹,总是忍不住为之敬仰、为之动容。
此外,明朝兵部尚书熊文灿,清末一门三进士高树、高楠、高楷3兄弟等,都在泸州历史上留下宝贵一页。这,是一幅值得我们一再回首赞叹的风景。囿于笔墨,不再对古代的其他泸州名人一一赘述。我们只需记住——泸州的过往,从来承载着奔腾驰骋的激情、生机勃勃的灵性、恣肆汪洋的创造。尽管江风疏影,岁月远去,但各种各样的文化在这座通途之地曾碰撞激荡、交流融合,最终像水滴一样融入江河,像云雾一样渗入山中,永远滋养着这方水土,滋养着后来的人。
吴伟业《绥寇纪略》:“熊文灿,黔之泸州人。”
近代,泸州也是群星璀璨、名仕咸集。比如蒋兆和,泸州城厢人,系现代著名人物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抗战期间,创作了大量作品反映沦陷区人民的悲惨情景,其中高2米、长26米的《流民图》是其一生代表之作。在我们读中学时,《流民图》是人教版美术教材中的经典插图之一。蒋兆和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西画之长,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技巧,其造型之精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之深刻,在中国人物画史上达到新的高度。还有王朝闻,合江县新殿乡花滩子人,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雕塑家、艺术教育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其浮雕《毛泽东像》、圆雕《刘胡兰像》《民兵》等作品,皆属于新中国美术之经典。其美学思想和理论建树,影响了新中国的几代美术工作者。
将兆和塑像(黄锦平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日月千秋照,江河万古流。正是这些先哲巨匠、历史名人的足迹,才让泸州更加钟灵毓秀、更加葱蔚茵润,让人禁不住流连忘返,禁不住梦之求之、歌之咏之。最值得珍视的是,大师们不仅留下耳熟能详的故事和传说,更留下修身治国的智慧和良方。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些年来,一年一度的泸州国际诗酒文化大会,更是吸引国内外众多著名诗人、作家到访,为酒城奉上一场场精彩纷呈的“诗酒盛宴”。那一段百花齐放的时光,泸州成了世界瞩目的“诗歌高地”——江水泱泱,荡起千古传承的文脉;云山苍苍,托起风云际会的诗行。漫步在大街小巷,徜徉在乡村田野,总有不少诗作和文章在耳畔回响。而目光所及之处,是一道道气韵绵长、烛照未来的彩色之光。彼时,这座城的文化不仅是泸州的文化,也是世界的文化。
2022年11月10日,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第六届中国酒城·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在酒城泸州开幕。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由泸州市人民政府、中国作协《诗刊》社联合主办,中国诗歌网、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承办。自2017年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大会伊始,大会活动内容、活动形式不断创新升级,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诗人以及诗歌爱好者参与其中,成为了国内发起最早、最为权威、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覆盖范围最广的国际性诗酒文化活动,助力“中国酒城·醉美泸州,一座酿造幸福的城市”形象的国际化传播(图片来源:泸州市人民政府网)
这样的泸州,怎能不让诸多词人墨客、风流雅士神摇目夺,被深深牵引?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曾 焱(四川泸州)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