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蒋蓝新著《苏东坡辞典》出版—— 用86个关键词展开苏东坡的精神地图

来源:川观新闻 发布时间:2023-09-02 15:50:40 浏览次数: 【字体:

蒋蓝新著《苏东坡辞典》出版

用86个关键词展开苏东坡的精神地图

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水利专家……谈到苏东坡,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他的许许多多身份标签。时而“一蓑烟雨任平生”,时而“不辞长作岭南人”,时而挥毫泼墨写就世界名篇,时而细烹慢调留下人间至味,千百年来,苏东坡的诗篇代代吟诵,字帖画作被视为国宝,东坡肘子至今依然飘香。

近日,四川省作协副主席、著名文化学者蒋蓝著作的《苏东坡辞典》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蒋蓝用辞典式的写作手法,巧妙地以86个与苏东坡相关的关键词为线索,从物品、地名到事件等多维度的记载,将这位文学巨匠的一生娓娓道来,展开他的精神地图,呈现出一个全新的、更为立体的苏东坡形象。

辞典式写作:关键词串起东坡人生轨迹

为何选用辞典这一形式来为苏东坡作传?

蒋蓝表示,在已经出版的苏东坡传记中,基本上可分三大流派,包括以张志烈等主编的《苏东坡全集校注》为代表的学术谱系类传记,以林语堂《苏东坡传》为代表的文学传记,以及文化普及类传记,不同类型的传记多达五六十种。

由此可见,要为苏东坡这样一位全民偶像作新传,要别出心裁,写出新意,让人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已经研究和书写苏东坡多年的蒋蓝,不断搜集新的文献、史料、研究和书籍资料,从中发掘出鲜为人知的典故和全新关键词,以采用开放性辞典式写作的世界经典著作为灵感,为苏东坡编写一部辞典式的传记。

与传统传记写作方式不同,在《苏东坡辞典》里展示出来的,是一种多元的、不确定的、开放性的辞典式写作。“辞典式的写作,既是向中国古代笔记的致敬,也承袭了古希腊哲人的‘思想断片’写作方式。”蒋蓝阐释道。

“断片”,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书写形式。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有许多哲学家使用断片形式表述其思想。“断片是对思想、事件的深犁,既是生命的切片,又是对思想在场的无限贴近。”蒋蓝说,“这样辞典式、断片式的写作,逾越了叙事的惯常,恰恰也是一种对苏东坡思想自由性的体现。同时,也开门见山地彰显了东坡人生的来路与去向。”

程夫人与苏洵造像(向以桦 绘)

全新苏东坡:写出你不知道的精彩故事

据不完全统计,近50年来,现当代人为苏东坡所作的学术、人生、文学传记上百种,相关书籍更是数不胜数。众所周知,对历史人物纪实性的书写,无论采取何种写作手法,都只能在既有的相关史料中进行抉择。因此,关于苏东坡的书籍,内容基本上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只是表述方式不同而已。

“在这方面,我是特别注意的。可以说,这部书里,我在选择史料时,更偏向于冷门的内容,写了苏东坡大量不被研究者和写作者注意到的故事,这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蒋蓝说。

例如,苏东坡与刀剑。“一个并不以刀为生的人,似乎在刀影的暗示下,抵达了一个词锋凌厉、精墨飞溅的地域。”蒋蓝在书中写道。“人们知道苏东坡的《却鼠刀铭》,实际上,他与刀之间有着更多鲜为人知的精彩故事。”

在《苏东坡辞典》中,一条名叫“东坡的刀剑往事”的词条,将自称“少年带刀剑,但识从军乐”的文人东坡尚武的儒侠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从描写作为器物的刀剑展开,道出苏东坡的人生故事与深刻哲思:东坡的刀剑,联结着他和苏辙之间的兄弟情深,刻录着苏东坡与郭祥之间千古知音的珍贵友谊,承载着他的“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的精神境界。

三苏父子(向以桦 绘)

再如苏东坡与纡竹。熟悉苏东坡的人,除了他的诗词,必然也对他所开创的文人画有所了解。在苏东坡的画作中,枯木、奇竹、怪石,是他尤其钟爱的题材。在《苏东坡辞典》里,“纡竹启示录”词条,特别将纡竹这一品种的竹子单独列出,深度精解苏东坡对其的偏爱。

纡竹的盘曲不直,被苏东坡想象为嫩竹为蛇所伤造成的扭曲。他认为,纡竹“困于嵌岩”而奋然向上,是其根性所在。“纡竹从出生起,‘懵懂’之时就已经形成了屈而不挠的天性。在它的身上,苏东坡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人生。于是,纡竹成为他心目里文人风骨和中国文化精神的具体显现。”蒋蓝说。

又如苏东坡的“反向美学”。在词条“天石砚”里,蒋蓝通过叙说苏东坡少年时拾得奇石,被父亲苏洵称赞为“一方天砚”的故事,追溯了苏东坡与奇石的早期渊源。蒋蓝表示,《苏东坡辞典》中关于木假山、天石砚和纡竹的故事,实际上都体现着苏东坡的“反向美学”。

蒋蓝对自己首创的新概念“反向美学”的诠释,不只是停留在将其视作苏东坡异于常人的审美理念,还将这种审美上升到哲学高度,结合庄子“无用之用”的道家精神,深度刻画了苏东坡“野性”的思想体系。

扬州小金山现存宋刻苏东坡像拓片

东坡人民性:贯穿整部书籍的核心思想

苏东坡何以成为一个在世时就享有名人效应,至今仍然备受推崇的文人?谈到对苏东坡的理解以及东坡文化的当代价值,蒋蓝表示:“在我看来,这是因为苏东坡是中国历代文人中,最具人民性的一位。”

“苏东坡打卡了中国70多个城市,纪念东坡先生的点位就有500多处,这足以窥见苏东坡身上的人民性。”在《苏东坡辞典》里,词条虽然分散,故事虽然独立,但贯穿整部书籍的核心思想,都离不开苏东坡的人民性。

“老百姓最关心的,从来不是苏东坡的文学艺术成就有多高,而是他所做的惠民实事。”蒋蓝说,在把超凡脱俗的文人才气化为为民请命的民本情怀这一点上,东坡与竹的系列典故就让他感触颇深。“以竹为例,我们知道,苏东坡是把中国竹文化推向崭新历史高度的一个代表人物。但他的特殊之处,在于他并非仅仅爱竹、咏竹、画竹,而是将竹用之于民。”

苏堤春晓。[古吴墨浪子搜辑《西湖佳话古今遗迹》,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金陵王衙精刊本,浙江人民出版社影印,1981年版]

在《苏东坡辞典》中,“卓筒井”“治理河道、再淘六井”“惠州西湖泯恩仇”3个词条,讲到了苏东坡利用竹子创新和改良水利工程、改善当地民生的故事。

北宋庆历年间,卓筒井技术在蜀地出现。作为文人的苏东坡,对此有着高度的敏锐观察,专门写下一篇《筒井用水鞴法》,成为后世研究中国钻井史不可或缺的史料。

在任杭州通判时,他将这种技术横向推广到当地,以竹管导引西湖水,创造出中国最早的城市引水管道系统。

在惠州时,苏东坡得知广州百姓所饮用的是又咸又苦的劣质水,有损健康,就推荐实施了用大竹管接引离城10公里的山泉水的简便易行的引水工程计划。这是岭南地区有史以来的第一套自来水系统工程。

“苏东坡是人民的苏东坡,更是人类的苏东坡。”蒋蓝认为,苏东坡的人民性,并不局限于中国,而是能延伸至世界的范围。在《苏东坡辞典》全书中,蒋蓝多次引入西方作家、诗人、哲学家对苏东坡哲学、美学、艺术立场的阐释,展现了一个“世界的苏东坡”,形成一场穿越时空的共鸣和对话,为解读苏东坡打开了全新的视角。

川观访谈

蒋蓝:东坡一生如“飞蓬”

在蒋蓝心目中,苏东坡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辞典式写作与传统传记在文体学的意义上有什么不同?如何理解苏东坡之路?写作《苏东坡辞典》有哪些感悟?近日,川观新闻记者与蒋蓝面对面进行了深度访谈。

东坡的影响力无出其右

川观新闻:有人说,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近几年,您一直在研究、书写苏东坡。在您看来,他是怎样的一个形象?您如何解读苏东坡在当代文化领域的影响力?

蒋蓝:苏东坡考中进士后,就从未离开过仕途,在宦海升降浮沉,浊浪几乎没顶。他的仕宦生涯,在朝廷不过七八年,长达27年的时间都处于漂荡流徙中。

苏辙在《祭亡兄端明文》中说:“涉世多艰,竟奚所为?如鸿风飞,流落四维。”以随风飘游的鸿雁概指哥哥流寓不定的一生。苏东坡对苏辙也说“我生如飞蓬”,林语堂认为,“飞蓬”一词足以象征苏东坡的一生。

又如苏东坡所作词《醉落魄·席上呈元素》中说:“人生到处萍漂泊。”天涯沦落,即是浮萍如寄、深寓漂泊不定的生存状态。他的足迹遍及天南海北,得以广开寓目,通瞻中国山水之胜。无意中,实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人理想。

如今,在四川眉山、湖北黄冈、浙江杭州、广东惠州、山东诸城、海南儋州等18个城市,有500多个纪念性景点,可以意识到他无出其右的影响力。

这在于:苏东坡是最具人民性的中国古代文化人,苏东坡是华夏最美的人格典范,苏东坡是从失意提纯诗意的生活美学大家,苏东坡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苏东坡是豪放词的开创者,苏东坡是宋词的音乐解放者,苏东坡是宋代以降散文标准的制定者……

另外,我认为,苏东坡是汉语有史以来第一个在随笔领域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家。那种无需追求完整、絮絮叨叨、没有清晰证据或明确结论,可以并置从当代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取得的片段、琐屑的细节与万千心情,达成了汉语随笔这种最倾心于自由性灵的文体。同时,苏东坡又是可爱的、敢于“后悔少作”的一代大家。

辞典式写作是对思想、事件的深犁

川观新闻:看到《苏东坡辞典》,难免会让人想到乔治·史坦纳的《勘误表》、福楼拜的《庸见词典》、卡洛斯·富恩特斯的《我相信》、米沃什的《米沃什词典》……但在华语写作领域中,鲜见词条式写作范式。您为什么选择使用过去仅在西方文学里才有的辞典文体来展示苏东坡波澜壮阔的一生?这种辞典式写作与传统传记在文体学的意义上有什么不同?

蒋蓝:辞典式写作,与辞典本身有些类似。辞典写作者既要维护作者笔下的词语,又要在写作中竭力去打开、解构、重组这一词语。辞典式写作,就是那个一度无法清晰说出的词语,现在,终于可以成为那些历史、感情构成的能指的所指。清晰地说出这个词语,就是一次深度照亮。

我认为,辞典式写作既是向中国古代笔记的致敬,更是一种对古希腊哲人以来的思想断片写作的继承。其实,断片并非碎片,更非一地散沙,而是对思想、事件的深犁,既是生命的切片,又是对思想在场的无限贴近。

对散文而言,它是人间生活和世俗情感的浓缩与超越;对随笔而言,它更是寸铁一亮的舍命挺进。

断片往往是在思者毫无准备的情形下光临的,总是以缓慢的姿态出现,让思者松弛下来,准备好盛接它的器皿。它以一个形象、一个反诘、一个断片的彰显,还原人们渴求的原处形象。时间被劝化了,空间柔软而浑圆,思想得以打开,使黑暗进一步黑下去,黑得雪亮;思想使光进一步纯粹,就像刃口上飘过的细雪。

《苏东坡辞典》展示出的多元、不确定、开放性的词典式写作,也有一些梦中的“神来之句”与断片式的表达。从高处着眼,这样的断片恰恰是展示苏东坡自由思想逾越天堑与惯常叙事的一根钢丝;从近处着眼,这样的辞典式写作,开门见山地彰显了作为百科全书式人物,苏东坡之路的来路与去向。

什么是苏东坡之路?

川观新闻:您刚才谈到了苏东坡之路的来路和去向。在您看来,什么是苏东坡之路?

蒋蓝:2023年2月25日,莫砺锋教授来成都举行“苏东坡的现代意义”为主题的演讲,我与潘殊闲担任嘉宾。临近结尾,莫砺锋动情地说:“苏东坡一生无数坎坷、无数挫折,但总是向着人生的终极目标前进,创造一个积极有为、有所贡献的人生。作为长江最好的代言人,苏东坡生在长江边,一辈子在江湖漂泊。而他真正参透长江、参透人生,是在黄州的4年半时间。正是人生低谷时期,他可以冷静下来、思考人生。”我想,那是从思想的漩涡、人生的漩涡中傲然冲出,横斜天际的东坡长流!

当时,我也在思考什么是苏东坡之路。写罢此书,心里渐渐有了答案。苏东坡从官场事务里提纯有益的救世思想,从世俗生活中淬就生活真味,从历史的积淀中托举映照未来的灵智水光。

他一度在入世、出世、遗世之间悲叹、犹疑和游走。在下降升腾与百折千回的过程里,俯身民众、扎根大地的秉性,成为他曲折艰险人生的路标,构成了一条鲜花与荆棘丛生、荣耀与失落并存、才气与胆气共酿的苏东坡之路。

写《苏东坡辞典》不敢言传世

川观新闻:在写作期间,您有没有什么难忘的事情?如今,书已出版,你也短暂地从“苏海”中抽离了出来,再回首,有哪些感悟?

蒋蓝:我刚开始写作《苏东坡辞典》时,其间回老家看望了母亲好几次,直到她于今年2月初逝世。母亲病情的摇摆起伏,成为本书叙事时断时续、文情阴晴突变的唯一原因。母亲的骨灰盒一直放在书房里,每每写到卡顿之际,我常站在她面前凝望,然后又回到写作中……

针对在京为官期间为何没有传世之作的问题,苏东坡曾有所总结:“某江湖之人,久留辇下,如在樊笼,岂复有佳思也?人情责望百端,而衰病不能应付,动是罪戾,故人知我,想复见怜耶?”其实,我才是地地道道的江湖之人,身不由己,勉力写出这样一本学习东坡的小书,而不能道“苏海”之万一。岂敢言传世,只是告慰母亲之灵罢了。

图书简介

《苏东坡辞典》,蒋蓝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23年8月出版,近600页。全书内容包括86个词条和自序、后记、参考书目、苏轼大事年表。该书以百科全书辞典式传记写作方式,集结86个关键词,从一地、一事、一物中展开,结合对宋代历史文化的赏析,讲述苏东坡的种种经历,完成了一次对苏东坡重大地缘关系、人生事件、性格嬗变、写作突变的全方位生动描摹。《苏东坡辞典》不仅是一部诗性人文之书,也是关于对苏东坡另辟蹊径的个人化解读,更是一部凸显自由的东坡风神的精神史。

人物简介

蒋蓝,诗人,散文家,思想随笔作家,田野考察者。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成都文学院终身特约作家、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四川文理学院特聘导师与客座教授。获得过朱自清散文奖、人民文学奖、《黄河》文学奖、中国报人散文奖、西部文学奖、中国新闻奖副刊金奖、四川文学奖、布老虎散文奖、万松浦文学奖、李劼人文学奖、川观文学奖等。已出版《成都传》《母仪若水润三苏:苏母传》(与邵永义合著)《这样的苏东坡》《蜀人记:当代四川奇人录》《太平天国第一王:石达开与雅安》《黄虎张献忠》《成都笔记》《蜀地笔记》《锦官城笔记》《踪迹史:唐友耕与石达开、丁宝桢、骆秉章、王闿运等交错的晚清西南》等文学、历史专著,逾500万字。曾任文学期刊主编,现供职于媒体。

来源:川观新闻

文:黄 勇(川观新闻记者)

图:蒋 蓝

来源: 川观新闻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