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嘉州桂花楼巷‖孙和平

作者:孙和平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0-30 14:31:47 浏览次数: 【字体:

嘉州桂花楼巷

孙和平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许多东西会在历史的长河里消失,但也会有许多东西保存下来,就像古城嘉州——乐山的桂花楼巷。曾经的望月楼、桂花楼、州府衙门早已不知何处,但因桂花楼而得名的桂花楼巷却一直保存至今,这在名胜古迹众多的古城嘉州是何其幸也。

桂花楼巷位于乐山市市中区。如果你只注重乐山港的美食,你可能会走过路过错过桂花楼巷的宁静,以及它的过往。当然这也怪不得你,今年十月份前它还是一条毫不起眼默默无闻的巷子,随着近两年来悄无声息的复原打造,桂花楼巷似乎又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大概是三年前吧,岳母的房子拆迁后租住到桂花楼巷,我和妻子每逢节假日或周末,都要从成都回到乐山看望老人。这期间,我才知道有这么一条巷子。与其说是一条巷子,倒不如说是一条偏僻的街道,或者是附近居民进出的巷道。所谓的巷子早已没有往日的韵味,只因我常往来于巷子,又觉得有这么好听的一个巷名,我便对它产生了兴趣。

记得是2022年7月的一天,我冒着炎热,做过一次“探险”之旅,想去寻觅一下梦中的桂花楼,探寻一下桂花楼巷的秘密。当我沿着桂花楼巷寻觅时,街边乘凉的人们向我投来异样的目光,我的面孔于他们的确过于生疏。我继续前行,忽然看到了一段残破的古城墙和几栋相邻的老宅,我以为我找到了桂花楼,转了一大圈后,并没有见到桂花楼的影子,相邻的几栋老宅大门紧闭,围墙斑驳,我顿感失望。

望着古老的城墙以及围墙内古建筑的屋顶,直觉告诉我桂花楼巷并不寻常。我不甘心这场美梦的幻灭,于是在网上进行了一番寻踪,果然不出我所料。

要想了解桂花楼巷的前世,还得穿越明清两朝,来到宋朝。据宋代《舆地纪胜》载:“海棠山,在石碑山上,周回皆植海棠,花时太守必宴赏。花片飞坠,自溪流入城中。”此地原来叫海棠山,乐山自古就有“海棠香国”的雅称,春暖花开海棠飘香时,文人墨客达官贵人便在此设宴赏花,吟诗作赋。海棠山上建有“望云楼”,据《乐山县志》载:“望云楼,城内旧府署西,以望瞻云峰而名。”宋代诗人陆游在嘉州代理知州时,曾留下“望云楼晚兴”等诗词。

明万历《嘉定州志》载:“州治枕海棠山,接高标之脉。”清《嘉定府志》道:“海棠山,郡治后稍西,地富海棠,为郡僚宴赏之地。”也就是说,海棠山就在州府衙门的后背,为州府官员宴赏之地。明代万历时,海棠山上又新建了桂花楼,于是就有了桂花楼巷的名字,而海棠山的名字随着历史的变迁却悄然无声。

桂花楼巷获得重生,无不得益于2020年9月乐山市人民政府《乐山市桂花楼皇华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出台,以及2022年11月《嘉州古城保护办法》的正式实施。许多地方在老旧城区的升级改造中,为追求高大上,往往忽视了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即便脚下踩着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又有多少人知敬畏、晓历史、怀敬仰!乐山无疑有了自己的保护措施与智慧。

据有关报道,乐山市中区近年来先后对桂花楼巷、油榨街、婺嫣街、泊水街、箱箱街5条街巷进行了改造,将文旅特色街区、背街小巷和老旧小区串点成线。在改造过程中,本着“一巷一墙一景”的原则,坚持修旧如旧,再现历史渊源之光影,体现历史文化之底蕴,让每一条老街老巷既富有独特的古韵魅力,又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难怪每到周末,川A、川G大军及周边的人们,云集乐山,品美食,逛古城,观大佛。

那么,桂花楼巷的今生到底如何呢?10月21日,我和妻子同往日一样又回到了乐山。沿叮咚街进入桂花楼巷,我就有新的发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桂花楼巷入口有一个明显的标识牌,标识牌上有桂花楼巷的简介。桂花楼巷的街道全部新铺沥青路面,路面印有相似桂花的图案,一侧围墙清一色青砖面砖装饰。再往里走,是一个“丫”字路口,向右是通往府街一条巷子。这条百余米长的小巷,不通车辆,行人稀少,十分幽静,古朴沧桑,是拍摄古装的好出处。

向左前行200米左右,便是杜家、温家、帅家、赵家4座川西南居民建筑,也就是我先前看到的大门紧闭的宅院,如今已修葺一新,还原出古色古香的味道。目前这4座院子已被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这也是桂花楼巷的主角。当天上午9点左右,我走进了杜家院子——楠院。当班的是一位漂亮的唐姓小姐姐,眉目清秀,长发飘飘,十分热情。当时我可能是最早的仅有的一位游客,她以为我是来喝茶的,问我喝不喝茶,我说我想先转转,并问她可不可以拍照。她似乎有点迟疑但又点了点头,表示同意,因为门口招牌上写着打卡拍照每人10元。我俩似乎有点心照不宣,心知肚明,我边看边与她闲聊,问这个院子是什么时候开放的,是如何经营和管理的,来参观喝茶的人多不多等等,她都一一回答。我还说我可能会写一篇文章为你们宣传宣传,并添加了她的工作微信。

杜家院子——楠院,是乐山文化名人杜道生的住宅,是一座典型的川西南二进堂四合院。该建筑坐南向北,为木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顶,穿斗式梁架,小青瓦屋面,面阔3间共18.49米,进深5间共32.73米,通高6.2米,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院落中有一天井,后有一庭院。复原修缮后,整个房屋古色古香,风韵犹存,游览其中,真有一种穿越时代的感觉。

前厅摆放着一方一圆的两套木桌,其黑褐色的颜色彰显着老物件的悠久,这一方一圆的设置是否蕴含着天方地圆的哲学理念,以及阴阳平衡的统一呢?前厅左侧耳房摆放着一张老式雕花木床,不知是谁享用过这种奢华;右侧耳房设置成一间书屋,名曰沫若书屋。天井中央摆放着一口红砂石方形大水缸,水缸上的人物雕塑栩栩如生,旁边置一担水桶。别处的荷塘早已枯萎,而此处水缸里的荷叶亭亭玉立,水中红色的小鱼游来游去,自由而欢快,似乎秋天不曾来过这里。屋檐拐角处摆放着各种盆景,姿态优美,几座乌木雕件也显得灵气大方。

跨过一道门槛,便是正厅。正厅庄严肃穆,上檐正中央悬挂的是一幅现代书法作品,一侧摆放着一张较大的乌木茶几,乌黑油亮,估计价值不菲。左右两边的房间都设置为茶室,室内茶桌、茶具以及壁画相得益彰,清静优雅。在车马喧嚣的闹市里,这里可能是难得一见的悠闲之地。当我把所有的地方欣赏后仍恋恋不舍,于是点了一杯菊花独自品尝,亲身体验了一把川西民居富裕人家生活的韵味。说实在的,当一杯菊花茶和一个老式的暖水瓶摆在眼前时,再搭配桌上的摆件,那种不可名状的感觉油然而生。

与老宅相守的,还有一段明清建筑的古城墙。古城墙风化斑驳饱经沧桑的容颜,记录着历史的悠长。当我的双手触摸古城墙墙垛的刹那,那冰冰凉凉的感觉触动着我的心扉,我仿佛是一名驻守城墙的士卒,威风凛凛。如今城墙的作用显然荡然无存,但不能否定它千百年来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安宁。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漫步在宁静安详的桂花楼巷,昔日的高标之地再也高不过当下的高楼大厦,往日的繁华之所已沦落为背街小巷。这也许就是历史,再也回不去的历史。然而在悠悠岁月的长河中沉淀积累的历史文化却延绵不息,那一块块青砖,一片片黛瓦,一级级红砂石的台阶,一条条镶嵌着历史故事的小巷,无不像一本本无字书一样,叙说着历史的天空,等待着我们去翻阅、去倾听、去领悟、去仰望!

2023年10月28日于成都

作者简介

孙和平,1964年生,籍贯湖北省云梦县,笔名:无痕,微信名:和平年代。退役军人,二级调研员。《青年文学家》理事,战旗文学社社长,《西部故人来》编委,《宽窄文苑》副主编。作品散见《国防时报》《战旗报》《青年文学家》杂志及《方志四川》《西部故人来》《不惟读书》《望丛文学》《阆苑明月清风》等微信公众号。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孙和平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