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从犍为到澳门,到底有多远?——一代循吏宋锦在犍为‖向传君

发布时间:2023-11-23 14:42:00 浏览次数: 【字体:

从犍为到澳门,到底有多远?

一代循吏宋锦在犍为

向传君

“翠屏自古烟霞地,安乐当年高士庐。”这句赞美犍为的诗句,是清代犍为知县宋锦所作。

宋锦,河南武陟人,他的仕宦经历,始于犍为,终于澳门,历官30年,所到之处都颇有政绩,深受百姓爱戴,是一代循吏。

乾隆三年(1738)至乾隆十一年(1746),宋锦任犍为知县长达8年,是清代犍为历任知县中任期较长的一任。宋锦在犍为任官期间,注重民生,重视教育,重修文庙,续修县志,为犍为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他自身博学多才,创作了多篇与犍为相关的诗文,为犍为的人文历史增加了一分色彩。

生平经历

宋锦(1706—1772),字在中,号东郊,河南怀庆府武陟县宋家庄人。宋锦自幼勤奋好学,博学多才。雍正七年(1729),24岁的宋锦考取成为拔贡生。雍正十年(1732)壬子科、十一年(1733)癸丑科,宋锦两榜联捷,成为进士。

考取了功名,也就意味着可以进入官场。进士的出身,至少也能当一个知县。但宋锦却等了5年,直到乾隆三年(1738),才成为犍为知县。宋锦任犍为知县共8年,对犍为作出了很多贡献,主要有以下四点。

其一,注重民生,为民谋福。

这在三件事中可以体现出来。

第一件事是在汊鱼子滩修建待舟亭。汊鱼子滩是犍为著名的险滩,商人、百姓乘船经过此地,都要下船步行到上游重新乘船,经常在这里等待船只。如遇烈日或暴雨,人们只能遭受日晒雨淋。乾隆八年(1743),宋锦在这里修建待舟亭,为等待船只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庇护之所。

古籍中的《宋锦传》

第二件事是申请废除盐井额赋。犍为自古是产盐之地,有很多盐井,其中一些盐井因年代较久,早已枯竭,不能产盐,但赋税仍需缴纳,这样就苦了百姓。宋锦到任后了解到这一情况,向上级申述,申请废除了这部分赋税,从而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第三件事是督令百姓种植木棉。棉花是制作衣服的好材料,种植木棉可让百姓增加收入,但犍为没有种植木棉的习惯。宋锦于是作了一篇《重棉说》,督令百姓种植木棉,百姓也因此得享其利。据道光九年版《武陟县志》卷二十六《人物志·耆旧传》记载:“(宋)锦中雍正癸丑进士,授四川犍为知县。政简刑清,惠声大著。邑有盐井久涸,力请之上官,捐除额赋。俗故不知种棉,锦督令以时栽植,民享其利。”

其二,重视教育,重修学校。

嘉庆十九年版《犍为县志》卷六《官师志》载:宋锦在任时“政简刑清,重修学校,于前徽尤加意表章”。

同书卷三《建置志》载:“(教谕所)至国朝乾隆三年,知县宋锦、教谕杨思溥始添设教谕署三楹于明伦堂后……(文庙)岁久渐圯,乾隆三年,知县宋锦、教谕杨思溥率同僚属绅士捐修。”

同书卷九《艺文志·文》有一篇李拔撰写的《重修犍为县学碑记》,其中写道:“乾隆三年,覃怀宋公以名进士来治吾邑,下车后祗谒学宫,见圮废不治,与司铎杨先生率僚属、绅士各捐赀,悉心筹划,礼殿以筒瓦,饰门阙以丹艧,重修东、西两庑及名宦、乡贤等祠,创建棂星门、义路、礼门各一,改造崇圣祠于殿后,移置明伦堂于殿西,堂前为学门,堂后为学署,周遭逦迤,缭以墙垣,泮池、露台,甃以砖石。其他供帐内祭器之属,无不焕然从新。”

从重修犍为文庙可以看出,宋锦十分重视教育,同时也让犍为文庙得以保存至今。犍为文庙在全国现存文庙中,规模居全国第四,四川第一。

古籍中的《宋锦传》

其三,重修大量古迹。

除了上文提到的文庙外,宋锦在犍期间,还重修了大量的古迹。据嘉庆十九年版《犍为县志》卷三《建置志》记载,宋锦重修的古迹主要有县署大堂抱厅、子云亭、崇圣祠、邵公祠、孝女祠、张纲墓等。其中,宋锦在重修县署大堂抱厅后,题写了一副楹联,上联为:“官号亲民,版图内与同忧乐;登斯堂也,恻怛哀矜,须知巧吏非良吏。”下联为:“地称名郡,汉唐来代有英贤;居此土者,磨砻砥砺,莫谓今人逊古人。”额题:“天理国法人情”。古迹早已不存,但楹联流传至今,让我们可以读出宋锦的亲民情怀。

其四,续修《犍为县志》,是又一重大贡献。

宋锦到犍为后,立志重修县志,但因公务耽搁,一直未能实现。直到乾隆十一年(1746),宋锦被提升为合州知州,离任在即,才觉得如果不完成重修县志的愿望,必定抱憾无穷。而此时恰好犍为籍举人李拔返回犍为,宋锦于是邀请李拔参与修撰。同年七月,宋锦在离任之际,最终完成了重修《犍为县志》。犍为建县至今,已有1450多年历史,但作为一县之史的县志,传世的版本却很少。现存民国及以前的《犍为县志》共有4个版本,其中宋锦主持修撰的这一版是最早的一版。

宋锦在犍为不仅有诸多政绩,为官也十分清廉。现在的河南省武陟县占店镇宋庄村是宋锦的故乡,至今还流传着宋锦的一些故事。

乾隆六年(1741)辛酉科四川乡试,宋锦任同考官。同考官,主要职责是负责分房阅卷。当时犍为有一个潘员外,为让儿子在考试时得到照顾,想给宋锦送礼,可他打听到宋锦铁面无私,不爱钱财,于是就别出心裁送了一斗绿豆。因当时四川不产绿豆,而天气又炎热,酷暑难当,有钱人家都从北方以高价购得绿豆,煮水饮用,以消暑解瘴。宋锦义正词严地拒绝了潘员外,潘员外的儿子也因才学不济,最终没被录取。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宋锦为官十分清廉。

因为宋锦在犍为的政绩突出,乾隆九年(1744)被表彰为“卓异”。乾隆十一年(1746),宋锦被推荐升为重庆府合州知州。离开犍为之时,“犍为县士民设帐[障]阻道,送至河岸,留靴存迹。”不仅如此,犍为士民还将宋锦入祀于名宦祠。从这些事迹可以看出,宋锦在犍为深得民心。

乾隆十二年(1747)二月,宋锦正式到合州就任知州。他在合州知州任上的时间较短,民国十年版《新修合川县志》卷三十二《名宦传》记载,他在合州主要做了两件事情:一是重修孔庙泮池、棂星门和周濂溪祠池亭;二是续修《合州志》。另外,道光九年版《武陟县志》卷二十六《人物志·耆旧传》还记载了另一件事。当时,朝廷对大、小金川用兵,例供的周转运输,当时舆论都认为应该走陆运。但宋锦承受着舆论的压力,分别陈述了走陆运和走水运的利弊。最终上级采纳了宋锦的建议,决定改走水运。川东各个府、县的例供运输,因此更加便利。

乾隆十三年(1748),宋锦因父亲去世回家服丧。宋锦离开合州后,合州人民怀念他,将他的画像悬挂在濂溪书院。至此,宋锦结束了其在四川的任职。

犍为文庙(宋锦曾主持重修)

后来,宋锦一直在广东任官。对于宋锦在广东任官的经历,道光九年版《武陟县志》有简单的记载,而《宋氏族谱》上则有更加详细的记载。其记载如下:

“(乾隆)十六年,调广东德庆州。十八年,调崖州。二十六年,署惠州通判。二十九年,升琼州府同知。三十二年,题升知府,署广州海防军民府。三十三年戊子,广东乡试内监试。三十四年,署澳门军民府。是年秋病,告归。三十七年十一月十六日辰时寿终,享寿六十有七,诰授奉政大夫。”

通过以上记载可知,乾隆十六年(1751),宋锦服丧期满后,被选补为广东德庆州知州。乾隆十八年(1753),调任为崖州知州。民国三年版《崖州志》卷十七《宦绩一·名宦》记载:宋锦“乾隆十八年任崖州知州,慈惠清廉。修州志,设书院。立义学会,以育多士。与杨枝华后先媲美。”由此可知,宋锦在崖州设立书院,建立义学会,注意培养人才;又主持修撰了《崖州志》。乾隆二十二年(1757),宋锦从崖州离任。

乾隆二十六年(1761),宋锦署任惠州府通判。乾隆二十九年(1764),升任琼州府同知。乾隆三十二年(1767),宋锦被保荐升任知府,署广州海防军民府同知。乾隆三十三年(1768)戊子科广东乡试,宋锦任内监试。乾隆三十四年(1769),署澳门军民府同知。其实,“广州海防军民府同知”和“澳门军民府同知”是同一官职,宋锦担任这一官职共两年。同年秋,宋锦因病告老还乡,结束了仕宦生涯。

就像在犍为和合州一样,宋锦“所到之处,俱有贤声”,在各地离任后,也都备受当地百姓怀念。《宋氏族谱》记载:“德庆州民既为障[帐]以志政绩,又赠袍及盖,载庶民之姓氏。崖州民设长生禄位于珠崖书院,又赠袍及盖。”这些记载与地方志的记载吻合,可知这并不只是族谱对宋锦的褒扬,而是宋锦确实深受百姓爱戴。

乾隆三十七年(1772)十一月,宋锦去世,享年67岁。宋锦一生为官30年,从犍为知县开始,到澳门军民府同知,历官七任,所到之处都大有作为,颇有政绩。离任后,当地士民都感怀其德。诚如宋锦最初在犍为县署大堂抱厅题写的那副楹联一样,他真的做到了“官号亲民,版图内与同忧乐”。如此看来,宋锦不失为一代循吏、良吏。

犍为文庙(宋锦曾主持重修)

诗 歌

宋锦作为进士出身,一生博学多才,多有著述。他主持修撰的地方志有《犍为县志》《合州志》《崖州志》,诗集有《西川》《岭南》二集、《戒家人诗》四章。

对于宋锦在犍为期间创作的诗文,我们可以考证的有1副楹联、3篇文章和4首诗歌。楹联上文已经提及,文章为《待舟亭跋》《重棉记》《重修〈犍为县志〉序》,诗歌分别为《贞女杜玉凤》《邵子祠落成同人宴集》《祭孝女诗》《铜河即事》。在此,下面主要介绍这4首诗歌。

贞女杜玉凤

卓哉杜贞女,奇节古今鲜。

许字面未谋,此心已不转。

纳吉旋闻讣,粧镜不复展。

慷慨适夫家,姑嫜事尽善。

谒墓草青青,啮指滴幽灵。

涕泣矢大义,闻者不忍听。

心已随夫死,宇内暂寓形。

柔嘉本至性,姒娣俱观型。

临危无他嘱,立后尚叮咛。

所期在同穴,庶几目乃瞑。

黄泉可相见,结褵于冥冥。

城南一抔土,千载有馀馨。

这首诗出自乾隆十一年版《犍为县志》卷七《艺文志·诗》。宋锦作此诗,并在诗前序:“贞女杜玉凤,乐山杜恭行女,许聘邑儒童杨曦为室。未婚,曦死。氏年十七,毁容啮指,以节自誓。守贞十五载卒,合葬城南。赋以美之。”

杜玉凤是乐山杜恭行的女儿,与犍为儒童杨曦有婚约。两人尚未结婚,杨曦就去世了。当时,杜玉凤才17岁,她自毁容貌,咬破手指,誓要守节,直到15年之后去世,与杨曦合葬在犍为城南。杜玉凤的故事让宋锦很感动,作此诗以表达赞美。不仅如此,宋锦还为杜玉凤修建了青标彤管坊。据嘉庆十九年版《犍为县志》卷三《建置志》记载:“青标彤管坊,县城南街。乾隆十年,知县宋锦为贞女杨杜氏建。”

邵子祠落成同人宴集

簿书碌碌愧才疏,此日登临兴有馀。

竹里泉声添雨后,林间鸟语噪晴初。

翠屏自古烟霞地,安乐当年高士庐。

胜迹久埋萧寺里,而今始得荐芹菹。

这首诗出自嘉庆十九年版《犍为县志》卷九《艺文志》。邵子,即指宋代邵伯温,洛阳人,曾在蜀地为官,后定居于犍为大定山(今翠屏山),死后葬于犍为县南黄花冲。后人为纪念邵伯温,在资圣寺后修建了邵子祠。随着岁月变迁,邵子祠逐渐颓败,仅仅剩下祠基。宋锦任犍为知县后,又重建了邵子祠。乾隆十一年(1746),邵子祠落成之日,宋锦与同僚宴集于此,诗歌描写的正是宴会的场景。嘉庆十九年版《犍为县志》卷三《建置志》记载:“邵公祠,县西一百里,资圣寺后,旧有祠基。乾隆十一年,知县宋锦重建。”

邵伯温隐居于犍为,为犍为留下了“安乐窝”的人文遗产。安乐窝原本是邵伯温洛阳故宅之名,邵伯温隐居于犍为后,将犍为的居所也命名为安乐窝。宋锦重建的邵子祠早已无存,但安乐窝之名却沿用至今。

犍为清溪古镇

祭孝女诗

孝行不可磨,汉女留芳躅。

痛父没洪波,不忍葬鱼腹。

日月念功曹,时向江头哭。

弃儿愿自沉,蹈渊无宿朒。

为父不有身,何暇计所育。

精诚格幽宫,抱尸出何速。

弱质付东流,孝渡传西蜀。

往事空千秋,古祠废江曲。

断碣与残碑,剥蚀那堪读。

悠悠一百年,蓬蒿尚满目。

我来尹是邦,兴修庙貌肃。

丹楹抱清溪,士女重瞻瞩。

卜吉荐苹蘩,把酒陈肴蔌。

血泪今犹存,江莪红蓼蓼。

后世景先行,都人其共勗。

这首诗出自嘉庆十九年版《犍为县志》卷九《艺文志·诗》。孝女,即指汉代著名孝女叔先雄。据《后汉书·列女传》记载,犍为郡的符县有个孝女叫叔先雄(复姓叔先,名又作先雒、先络)。她的父亲叔先泥和,在汉顺帝时任县功曹。永建元年(126),县长派遣叔先泥和去拜谒巴郡太守,乘船经过湍急的险滩时,不幸溺亡,连尸体也没有找到。叔先雄悲痛欲绝,乘小船来到父亲溺水之处,放声痛哭后,投水而死。当天夜里她托梦给弟弟:“六日之后,当与父同出。”六天之后,父女相扶,浮出江面,正如梦中所言。

叔先雄的孝行让人们很感动,于是郡县上报朝廷,为叔先雄立碑,将她的形象画在碑上,让世人知道她的孝行。叔先雄的故事流传了下来,这个地方则被称为“幺姑沱”,后来正名为“孝姑”。到了明代,犍为知县吴道美为了纪念叔先雄,在这里建孝女祠。

宋锦任犍为知县后,听说了叔先雄的故事,深受感动,于是重建孝女祠,并作《祭孝女诗》,以表达对叔先雄孝行的赞美和纪念。嘉庆十九年版《犍为县志》卷三《建置志·祠庙》记载:“孝女祠,县南二十里,祀孝女叔先雄。明知县吴道美建,后倾圮。乾隆间,知县宋锦重建。”

铜河即事

春风泛绿渡,一叶画中过。

花落浮深涧,舟牵拂浅莎。

曲流穿垒嶂,野渡傍崇阿。

僻境藏嘉植,悬崖挂薜萝。

山光映水色,渔唱答樵歌。

结舍依修竹,扶黎荷短蓑。

堰通农事备,桑沃女红多。

处处桃源洞,家家安乐窝。

茅籚喜气满,白发醉颜酡。

睹此心怡悦,扣舷咏太和。

这首诗出自乾隆十一年版《犍为县志》卷七《艺文志·诗》。铜河,即今大渡河。诗中描写的是宋锦泛舟铜河沿途看到的风景。

在春季的一天,泛舟在铜河碧绿的河面上,就像一叶扁舟在画中游一样。和畅的春风吹起轻轻的波浪,弯曲的河流从高山之间穿过。从山上落下的花朵漂浮在河面上,小舟牵动着河面上浅浅的水草。四周环境十分僻静,悬崖上依稀可见一些珍稀的树木和植物。青山倒映在绿水中,渔唱和樵歌此唱彼和。高大茂密的竹林旁有一户农家,农夫披着蓑衣,正忙着做农活,妇女正忙着做女红。沿着河岸,处处都像桃源洞一般,家家都像安乐窝一样。岸边一间茅庐充满了喜气,一位白发老人像喝醉了酒,脸上泛着红晕。宋锦看到这样的美景,心情非常愉悦,于是一边用手敲打着船舷,一边作诗歌咏这大自然的美景。

大渡河风光

宋锦在犍为任知县期间创作的这四首诗歌,不仅写到了孝女叔先雄、贞女杜玉凤、邵伯温隐居犍为安乐窝的故事,还描绘了铜河的美丽风景。诗中的这些故事,都是犍为极具代表性的故事。宋锦创作的这些诗歌,不仅让我们能更加深刻地了解犍为的人文历史,更为犍为的人文历史增添了色彩。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向传君

供稿:乐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