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乐山文庙与武汉大学‖张树林

发布时间:2023-11-22 14:36:00 浏览次数: 【字体:

乐山文庙与武汉大学

张树林

珞珈避难羁旅长,

嘉定迎客学运昌。

文脉同承少异乡,

史海钩连多余响。

乐山文庙与武汉大学(以下简称武大),相距约1200公里,在抗战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它们跨越时空融合在一起,彼此成就了一段传奇,为乐山和武大的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乐山文庙 见证历史

位于乐山市市中区月咡塘的乐山文庙,古称嘉定府文庙,始建于唐武德年间(618—626年),原址在乐山古城西南育贤门外育贤坝上。明初大渡河河水泛滥,三迁得胜地,天顺八年迁建古城西北制高点高标山麓,留下“玄坛守此地,留与圣贤居”的历史美谈。明天顺八年(1464年)定址于高标山麓,惜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初年张能鳞重建,经嘉庆、道光年间培修,保存至今,距今已有550多年历史。

1908年的乐山文庙(英国·威尔逊 摄)

千百年来,乐山文庙明伦立教,育士抡才,不仅见证了乐山儒学传播、人文蔚起的城市记忆,而且铭刻着乐山儿女守护文脉、崇文重教的文化守护与精神追求,成为乐山人民祀孔朝圣、崇文重教的文化殿堂,乐山历史文化名城的精神文化地标。

为打造国家历史记忆和地方文化标识,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乐山文庙历时三载谋划,科学修缮,完成全面修缮保护与展示利用工程,建成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宗旨,以祀孔朝圣为重点,以武汉大学西迁乐山办学为亮点,以研学体验教育为特色的“庙馆合一”的乐山文庙博物馆,2021年1月正式对外免费开放。

如今的乐山文庙

乐山文庙占地约1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343平方米,由泮池、棂星门、贤关、圣域、名宦祠、乡贤祠、大成门、礼乐器房、左右庑殿、尊经阁、崇文阁、燎台、大成殿、崇圣祠以及围垣组成,坐西向东,依山就势,对称布局,气势宏伟,形成殿阁重重、器宇轩昂、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

尤其是坐落于中轴线高台之上的大成殿,高敞明亮,庄严雄伟,殿内28根金丝楠木巨柱,用材硕大考究,柱础雕刻精美,为四川文庙之最,被我国著名文物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誉为“堪与北京故宫太和殿媲美”。

1938年至1946年,国立武汉大学避寇西迁乐山,一时大师云集,弦歌之声响彻城内外。乐山这座地处西南一隅的小城犹如一个容器,以博大的胸襟,敞开怀抱,不仅容纳了国立武汉大学的校舍、寓所,也盛放下武大师生们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培育着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和学术理想,孵化出了勉励后人的“乐山精神”。

1943年5月,国立武汉大学校长王星拱(中)与教务长朱光潜(右)、化学系主任叶峤(左)在乐山文庙校本部一同接待来校访问的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李约瑟 摄)

在校长王星拱带领下,师生们秉承“明诚弘毅”校训,弦歌不辍、教育报国,造福乡邦、服务社会,创造了武大校史上苦难而辉煌的“乐山时期”,诞生了21位新中国两院院士,留下许多可歌可泣、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赋予了饱经沧桑而又凤凰涅槃的乐山文庙独特的文化价值,承载着珞珈——乐山两地人民源远流长、血脉相连、守望相助、患难与共的深情厚谊。

武大西迁 结缘乐山

坐落于珞珈山的武汉大学,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有“民国五大名校”(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和“抗战四大名校”(国立中央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浙江大学)之誉。

1938年,日军侵入华中腹地,武汉岌岌可危,为此,武大也不得不把西迁提上议事日程。据说,当时“武大教授杨端六因事在重庆,听说四川乐山人士欢迎武汉大学迁往该地,杨氏特乘飞机前往该地视察”。1938年1月,学校“派负责人员往川省各处视察”之后,认为乐山是“最为适宜”的迁校目的地。

乐山人民热情欢迎武大迁驻

武大为何选择乐山?国民政府战时的高等教育政策无疑起到了外在的导向作用,当时武汉大学解决异地搬迁办学面临的现实困境和谋求更长远发展是内因,而乐山当时稀缺的高校资源分布以及优越的地理、物产、文化、建筑等,则为武汉大学的内迁形成了较大的吸引力。校长王星拱在给教育部的呈文里总结了六条:

一、该处尚无专科以上学校之设立;

二、地处成都之南,叙府之偏西,水陆交通,均称便利;

三、生物矿物,产蓄丰富,可资研究,以备开发;

四、民情风俗,颇为朴素,而文化程度亦不低于其他大城市;

五、公私建筑物颇多,其破旧者加以修理,即能通用;

六、地方深入内地,不易受敌机之威胁,学生可以安心读书。

国立武汉大学西迁乐山路线图(武大新闻网资料图)

当时从武汉到乐山,最主要的路线只有一条,那就是溯长江抵宜宾,之后折向北行,逆岷江而达乐山。溯流而上的船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它预示着这些青年、这所学校和这个时代正在与命运艰难抗争。西迁的师生采取自由组合方式,分批乘船入川。

武大西迁始于1938年3月10日,4月29日正式在乐山复课,暂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嘉定分部”。6月恢复校务,9月底王星拱校长率最后一批教职工抵达乐山后,正式易名为“国立武汉大学”。

1938年,武汉大学学生陆秀丽(右)、唐良桐(左)乘“民贵轮”入川途中(图片来源:武汉大学档案馆)

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和法学院、图书馆“落户”乐山文庙,理学院“落户”高西门内的李公祠(现白塔街附近),工学院“落户”三育学校(现乐山师范学院),学生男生宿舍分设于龙神祠等6处,女生宿舍则位于现在的白塔街。目前乐山市内国立武汉大学保留完好的遗址,仅有乐山文庙和龙神祠。

龙神祠是曾经的男生宿舍之一(武大新闻网资料图)

弦歌不辍 教育报国

国立武汉大学乐山办学时期,共设有文、法、理、工四大学院及15个学系。学校本部及文学院、法学院、图书馆、大礼堂等均设在乐山文庙,时称“第一校舍”;工学院与实习工厂设在高西门外的三育学校,时称“第二校舍”;理学院设在高西门外的李公祠,时称“第三校舍”;教职员工及学生宿舍分散在乐山城内各处。武大的到来,将乐山这座位于西部边陲的偏远小城,迅速变成了一座大学城。

据一些武大老校友回忆:“那时候,我们和乐山市民就是一家人。乐山全城随处都是武大的师生,茶馆、河边看书学习的很多都是武大学生;学者、教授们经常上街。由于课堂和宿舍散布在乐山城里,武大师生经常穿行于街道小巷间,去上课或者回家。”抗战期间,乐山与武大,血脉相连,患难与共,校在城中,城在校中,诠释了民族自强之精神。

乐山文庙“国立武汉大学”校牌(武大新闻网资料图)

乐山文庙(时称嘉州文庙)除了祭祀孔子,同时也是县学、府学所在地。到了烽火连天的抗战时期,却意外地华丽转身,成为武大当年的总部和主校区。

大成殿乃文庙主体建筑,供奉着孔子和他最得意的四个弟子。当年,武大图书馆就设在相对宽阔的大成殿里。当年西迁诸校中,武大的图书、仪器保存相对较为完整。当浙大、联大都为大量图书的损失而窘迫时,武大却拥有最为丰富的藏书。不仅如此,武大还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购买图书。这些图书的相当一部分购自海外,先运到香港,再辗转进入内地;太平洋战争后,香港为日军所占,只好先运到缅甸,再经滇缅公路到乐山。中国第一个图书馆学博士桂质柏,曾是武大乐山时期的图书馆馆长。

乐山文庙大成殿曾是武大图书馆(南方周末资料图)

武汉大学西迁乐山后,依然保持着在战前的珞珈山时代便已形成的优良校风与学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如当时的校友所言,“建筑的华丽,物质的享受,在嘉定不如在珞珈;同学感情的融洽,读书空气的浓厚,课外活动的活跃,在珞珈不如在嘉定……母校同学,一向以读书用功著称,迁校以后,尤其如此。

小小的图书馆,常常挤得满满的,教室里,食堂里,随处有我们的同学在用功;理工学院的同学更是为着实习和练习忙”,“星期日与假期,在教室与实验室里总可找到些书呆子,平日图书馆实验室里的拥挤,宿舍里‘夜车’的灯火争辉,一如曩昔”。

武大学生下课后走出教室(李约瑟 摄)

大成殿前面是古木苍苍的庭院,庭院两侧,是年代久远的老建筑。两座钟楼式的阁楼遥相呼应,它们分别是法学院和文学院的办公室。阁楼之下的东西两庑,大小14间屋子,是文、法二学院的教室。这些教室,大者可容90人,小者只能容30人。教室狭小阴暗,图书馆人满为患,幸好乐山的茶馆多的是,教室容不下,学生们便到茶馆里用功。

武汉大学文学院

抗战时期教材不足,朱光潜为学生开《英诗金库》,但该书全校只有6本,只得3本分与男生,3本分与女生(武大男女生比例为10:1),由他们各自按课程进度先抄写再上课。50多年后,当齐邦媛已是白发如雪的八旬老人时,当年的笔记本还珍藏如初。与笔记本一起珍藏的,还有她对朱光潜的清晰记忆。齐邦媛记得,朱光潜用英文读到“若有人为我叹息,他们怜悯的是我,不是我的悲苦”时,突然忍不住取下眼镜,泪水流满双颊,他“把书合上,快步走出教室,留下满室愕然,却无人开口说话”。

1942年成立的女舍读书会成员合影(武大新闻网资料图)

国立武汉大学在乐山办学8年,学生人数不仅由600人增至1700人,更是成为文化和科学薪继火传的一方圣地。乐山时期的武大学生社团极其活跃,一千多人的学校,拥有各类学生社团一百六七十个。当时影响较大的社团主要有文谈社、政谈社、风雨谈社、海燕社、抗战问题研究会、岷江读书社、峨眉剧联等。很多社团以出版刊物和壁报为主要活动方式,还成立了壁报联合会,各种壁报百家争鸣,将文庙棂星门两侧的墙壁变成了“民主墙”。

峥嵘岁月 艰苦卓绝

国立武汉大学初迁时的乐山还是一片难得的安宁之地,物价也较低廉。叶圣陶于1938年底到武大任教,初到乐山,他发现这里街面整洁,物产丰富且价格低廉,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称赞说,“此间生活便宜”,“以生活情况而论,诚然安舒不过”。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迁入人口的增多,尤其是日机对乐山的大轰炸后,生活每况愈下。

1939年8月19日,36架日机飞临乐山,一番狂轰滥炸后,四分之三的街道化为瓦砾,民众伤亡达三千余人。以这场大轰炸为界,武大师生的生活自此开始由安逸舒适变得举步维艰。1943年,乐山经济凋敝,物价飞涨,武大师生的生活非常困苦。

1943年5月,国立武汉大学理学院物理系教授江仁寿(右一)、胡乾善(右三),化学系教授叶峤(左二)、邬保良(左三)、尹致中(左四),生物系教授石声汉(左一)、高尚荫(右二)等学者在乐山的合影(李约瑟 摄)

“似乎忽然发现生活退回到19世纪”(旅美作家吴鲁芹语)。“普遍的泛在脸上的红润没有了,代替那种美丽的颜色的是一种苍白”(《大公报》语)。为解决生计,广大师生不得不抽出大量宝贵时间来从事各种“副业”:或翻箱倒柜,变卖旧物,或托人求情,兼职代课,甚至摆摊设点做小生意,藉此渡过难关。

漫画家方成在乐山度过了4年武大时光,作为化学系学生,他在五通桥黄海化工研究院做过研究,论文还在中国化学会年会上宣读。业余,他用漫画记录了武大师生生活的窘迫:买菜,做饭,缝补破旧的袜子,为谋口饭吃而奔波。画家关山月有一幅国画《今日之教授生活》,画面上,一个文质彬彬的读书人坐在简陋的农家灶前,一边烧火,一边读书。这幅画并非虚构,而是纪实,画中人就是武大教授李国平。

1944年11月,著名国画家关山月在乐山的画作《今日之教授生活》,画中人物为著名数学家、国立武汉大学数学系教授李国平(图片来源:听松庐)

当时物资贫乏,生活异常艰苦,即使是大学教授,其收入也不足以养活自己和家人。中文系教授苏雪林是知名作家,物价飞涨后,打了7折的薪水只够买柴和水了,为此,她不得不荷锄汲水,灌园种菜。工学院教授郭霖,因生活贫困,积劳成疾而英年早逝。同样英年早逝的教授还有不少,如黄炎培的长子黄方刚,于1944年因肺病去世。

王星拱贵为一校之长,情况也好不了多少。全家也只租住在一个农家小院里,平时种菜养猪,儿子到工厂做工,女儿到小学兼课。他的儿子后来回忆说,“我记得靠每月的一袋平价米生活,米中有老鼠屎、沙粒,霉变成灰色,难以入口。我家在门前篱笆外种菜养猪,母亲还打猪草,日子过得很艰难辛苦。”

王星拱一家在乐山留下的全家福(武大新闻网资料图)

教授如此,学生更是等而下之。由于连年战乱,大多数学生与家人失去了联系,断了经济来源,只能通过打工维持生活。学校和住宿条件也比较简陋,学生没有桌子复习功课,只能去公园、茶馆看书学习。同学们吃的饭因饭中有不少泥、稗子等杂物,被戏称为“八宝饭”。还有一些学生没钱吃饭,每顿就以豆花充饥。许多同学穿的鞋子都开了“口子”,鞋底磨穿了,就用一张纸垫上再穿。幸好,国民政府向学生发放有资金,数额虽少,尚能填饱肚子。1940年,武大对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全校1363人,男生营养不良144人,营养中等916人,良好的仅117人。

从1938年到1943年的5年间,武大学生因病死亡者竟超过110人,死亡率高达8%,为此,位于乐山城区西北的武大公墓不得不一扩再扩,乃至于学生们把它称为“第八宿舍”。这绝非幽默,而是不愿说出那使人悲伤之事,这是一种表示哀悼的说法。事实上,武大只有7座宿舍。

克难奋进 玉汝于成

生活的困难没有将师生们压垮,恰恰相反,他们直面艰窘,迎难而上,广大教师安贫乐道,辛勤工作,莘莘学子一心向学,刻苦攻读,造福乡邻,服务社会。

武大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乐山教育的发展。很多武大的老师和学生,在当地的中学(包括牛华中学)、小学任教,使乐山的教育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武大开办的附属中学(现乐山四中),在武大迁回武汉后留归乐山。武汉大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乐山市民的文化素养,很多乐山当地的学生在中学毕业后,选择报考武汉大学,1938年4月,武大在校的乐山籍学生仅1名,到1946年就有30多名。

抗战时期武汉大学学生在乐山留影

在乐山期间,武大成立了文科和理科研究所,创建了中国唯一一个致力于非医学细菌学研究的实验室和中国第一个电离层实验室;完成了第一本用汉语写作的宇宙射线专著;诞生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人物传记《张居正大传》;在世界权威刊物《自然》和《科学》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就应用来说,武大师生对乐山丝绸业、盐业等工业进行了调查,参与国民政府经济部的盐碱实验室的研究与创新;新办的矿冶工程系和机械工厂,不仅培养了一大批机械人才,还为乐山最兴盛的井盐业和采煤业设计制造了大量配件;研制了第一台吸卤机;武大的学生经常帮助乐山当地的造纸厂维修设备;武大机械系教授郭霖曾为乐西公路设计了大渡河上专用的汽车渡船,对该路的贯通起了重要作用;武大校医和学生找到了治愈“跁病”的秘方。

当时乐山有一种流行病叫“跁病”,患者四肢无力,病情严重者有死亡之虞,却因不知病因,无法医治。武大进驻乐山后,校医董道蕴发现跁病与食盐中的氯化钡中毒有关,而一种叫马钱子的中药对此疗效显著。后来,化学系学生涂主珍和彭少逸(后为中科院院士)提炼出中草药中的马钱子碱制成药品,从而使得肆虐多年的“跁病”就此绝迹,帮助乐山人民彻底治愈了这一顽疾。

1943年国立武汉大学化学系学生涂主珍毕业论文《从中国马前子中分离马前子碱》(图片来源:听松庐)

在武大校史上苦难而辉煌的“乐山时期”,当时的教师和学生中诞生了21位新中国两院院士。乐山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乐山师范学院原美术学院院长李开能历时数月,收集大量资料,精心绘制了一幅“武大西迁乐山21院士图”。从左到右分别是:陈荣悌、张效祥、张新钤、欧阳予、吴新智、徐中舒、李文采、文圣常、李国平、高尚荫、张嗣瀛、陆元九、史绍熙、钱保功、崔崑、张致一、俞大光、张钟俊、谢家麟、邵象华、彭少逸。

国立武汉大学西迁乐山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时的教师和学生成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21位先辈(李开能 绘)

1943年5月底,世界著名的生物化学家与科学史专家、英国剑桥大学的李约瑟博士来到乐山国立武汉大学访问。同年9月,李约瑟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川西的科学》一文,介绍了武大理学院的若干教师及其科研情况,并特别指出:“毫无疑问,武汉大学的学术水平非常高,即使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大相比也毫不逊色。”

李约瑟博士

事实也印证了李约瑟博士的评价。武大在川8年,教授多达百人以上,各校中名列前茅。1940年代初,国民政府教育部在全国选拔了45位部聘教授,武大位居全国第四。此时,这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大学,已然与中央大学、西南联大和浙江大学并驾齐驱,成为中国四大名校之一。

乐山八载,数千武大学子度过了他们人生中最难忘的锦瑟年华,从中走出的佼佼者不乏其人,诸如美国阿波罗号登月飞船发动机设计者黄孝宗,中国计算机之父张效祥,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核电站总设计师欧阳予,台湾经济部长赵耀东,海浪理论奠基人文圣常,逻辑学家李匡武,历史学家严耕望,经济学家刘涤源、刘诗白,法学家端木正,数学家张远达,生物学家张致一,化学家彭少逸……

经济系1944年毕业生在乐山合影(武大新闻网资料图)

在乐山办学的八年,武汉大学的师生苦其心志,写下了武汉大学校史上多彩辉煌的一页,同时也为乐山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精神与活力。

武大为什么能在困境中崛起与逆袭?对此,1943年从成都前往乐山就读的武大哲学系学生、日后的著名哲学家的萧萐父作了很好的回答:“物质生活条件的艰苦,好像并未影响当时师生的教学情绪和学习钻研精神;相反的,似乎国事的蜩螗、民族的苦难,反而激发起师生们内心深处的屈原式的忧患意识和费希特式的哲学热忱。”

致敬先贤 铭记历史

漫步在乐山文庙,感受古韵流传的气息,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思绪久久地沉浸在对历史的回望中不能自拔,曾经在这里发生的往事不停地在脑海中浮现。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文庙犹如一部立体的史书,虽然我们身处同一空间,时间却跨越了85年。

抗战时期,无论是武汉大学西迁乐山,还是故宫文物南迁乐山,都是乐山人民对抗战的巨大贡献,对中华文化的保护。今天,当我们回望历史,心中充满了对先贤们的由衷敬佩,增添了对这片故土的无比热爱。

武大西迁,大师云集,英才辈出,可歌可泣。武大不幸,因躲避战乱而西迁;乐山有幸,因武大到来而焕发生机。武大先贤与乐山人民携手完成的家国书写,同心创造的教育史奇迹,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永远铭记,世代相传。

烽火硝烟西迁路,

颠沛流离师生苦。

珞珈弦歌幸不辍,

且看嘉定文庙处!

乐珈恋曲

作词:李兰 刘鹏 杨琳 郑思斯

作曲:郑思斯

编曲:杨诒

演唱:郑思斯

(以上主创人员均为武汉大学校友)

当疲倦让你不确定方向

当投入人群你依旧孤单

当风云翻涌谁在你身旁

回珈看看 她给你答案

如果树叶终将飘落

你是否后悔青春起舞

如果我们已经老去

你是否辜负了寒暑

我知道树叶终将飘落

也懂得逝者如斯夫

豆剖瓜分难削热血骨

优雅 残酷

岁月无声 终究迟暮

第八宿舍归尘土

出走半生 少年归途

就像终合上的一本书

岁月无声 终究迟暮

蜀山嘉州藏故土

出走半生 少年归途

楚水江城学汉武

学汉武

如果有人为我叹息

怜悯的是我 不是我的悲苦

乱世书生 初识风骨

是目睹先生气度

岁月无声 终究迟暮

第八宿舍归尘土

出走半生 少年归途

就像终合上的一本书

岁月无声 终究迟暮

蜀山嘉州藏故土

出走半生 少年归途

楚水江城学汉武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投笔从戎 伴鹰翱翔

卸甲归城 为脊梁

岁月无声 终究迟暮

第八宿舍归尘土

出走半生 少年归途

就像终合上的一本书

岁月无声 终究迟暮

蜀山嘉州藏故土

出走半生 少年归途

楚水江城学汉武

学汉武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 :张树林(笔名森林、树哥小屋,1964年生,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人。心理咨询师,乐山市莉琳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常务理事长,嘉州合唱团团长,乐山市五通桥区政协委员,乐山市五通桥区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