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三千年前的“双城记”——从“三星堆”到“金沙城”》序:双城千年又春风‖汤继强

发布时间:2023-11-28 13:41:00 浏览次数: 【字体:

《三千年前的“双城记”——从“三星堆”到“金沙城”》序

双城千年又春风

汤继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要了解世界、理解全球文明,也需要让世界认识中国、理解中华文明,而这其中,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起到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1986年,成都平原往北,广汉鸭子河畔,三星堆遗址“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使真伪莫辨的古蜀史传说成为现实,重构了中国青铜时代的文明版图,把四川地区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三星堆文物自1993年首次“走出国门”亮相瑞士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以来,至今已“走过”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参观者达300万人次,引来全球各地对中华文化的关注,为世界读懂中国打开了一扇瑰丽窗口。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文明之路绵延不绝。

“看过以后民族自豪感倍增,五千年中华文明啊,而且更期待着更长的中华文明的发现发掘。”跟随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我们再次敲响古蜀之门,这里曾流传着“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古老传说,留下了“三星伴月”独具一格的文明印记。当青铜时代的风,轻拂过这片沧桑的土地,通过重现于世的吉光片羽,深刻感悟古蜀灿烂文明曾经的模样。三星堆,不仅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的璀璨星辰,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实证。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与底蕴。传承中华文脉,守护文物之光,只有深入认识古代之中国,才能深刻理解现代之中国,方能不断创造未来之中国。

一个富有强大生命力的文明无疑要有深厚的物质基础,三星堆文明、金沙文明是中华文明早期多元、最终走向一统的典型样本,进一步深入研究“三星堆”“金沙城”,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形成富有时代精神、回应时代之问的伟大思想理念,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意义深远。

中华文明走出历史课本的生动“路演”

三星堆开启了第二次大规模成体系的发掘。

距第一次大规模发掘“祭祀坑”,已相隔35年。新一轮的考古发现,10年来最重大的发现之一。2020年至2022年,祭祀区共开展发掘面积1834平方米,基本确认了祭祀区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的长方形分布范围,与北侧紧邻的三星堆城墙平行,面积将近13000平方米。

创造、打破许多中国纪录、世界纪录。截至2022年9月,6座新祭祀坑共出土编号文物15109件,近完整器物4060件。仅8号坑已提取6000多件有编号文物,近完整的器物2400件。

新一轮考古发掘的直播,网络的点击量高达数十亿。

网友大呼过瘾,感慨“古蜀先民太土豪了”,从1929年首次发现,1934年开始发掘,再到1986年两个大型祭祀坑相继发现,金、铜、玉、石、陶4000多件精品文物横空出世,三星堆遗址是我国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汤谷有扶桑,十日所浴,九日居下枝叶,一日居上枝”,通天神树富蕴古蜀气韵;“有蜀侯蚕丛,其纵目”,纵目面具造型技法神秘诡谲。三星堆遗址代表了距今4500—3000年间的古蜀文化面貌和发展水平。

三星堆“盲盒”越拆越多,带给我们无限的想象、震撼。得益于新技术手段、传播路径的加持,开启了一场全民“沉浸式考古体验”,一次中华文明走出历史课本的生动“路演”。

1995年,在距三星堆遗址40多公里之外的成都市城西苏坡乡金沙村,考古专家发现一座商代晚期遗址,将其命名为“金沙遗址”。太阳神鸟,金乌负日,0.02厘米、20克,承载了古蜀人的宇宙世界;大金面具,怒目弯眉,穿越2000多年依旧能看到覆面祭祀的威严霸气。

长期以来,古蜀国仅存在于语焉不详的传说故事中。

三星堆、金沙遗址的发现与发掘,真正让2500余年的古蜀国发展脉络逐渐清晰起来。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与史学考证的更进一步深入,三星堆文明和金沙文明的代表性文化遗存与年代更愈明晰,加之将两者反映其文明社会存在的代表性遗存进行比较,三星堆文明与金沙文明的关系已然是如此明晰。

相似的知识体系、信仰体系与价值体系,相近的器物特征,传承流转的玉器重宝,前后相继、中间交叉重叠的时空特性,远远超出区域中心城市概念,都显示出两者废兴传承、前后承袭的发展特性。可以说,三星堆与金沙城双城互动,共同构架出古蜀文明最灿烂的篇章,双子星动,辉映寰宇。

一衣带水,以岷江上游为开端的古蜀文明,湍湍东流,汇入长江。花开并蒂,巴蜀并辉,《华阳国志·蜀志》把古蜀国历史演绎为“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葬魂之舟”船棺葬这种巴蜀特有的丧葬形式,巴国青铜兵器上常见的古蜀图符,描清了巴蜀千年沟通的历史脉络,也成为今日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双城共同搏动的最好历史佐证。

跨越3000年,从“三星堆”到“金沙城”的古“双城记”,到今日成都、重庆地区的新“双城圈”,以川江水系为基础的成渝城脉,构成复杂“双城”系统的“太极图”,双城千年又春风,双城互动总能奏响华夏文明的西南强音。

还原从古巴蜀到成渝双城文化来龙去脉

近年来,对于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研究大热,对于“三星堆”与“金沙城”的研究,或从《山海经》《楚辞》《国语》《华阳国志》等文献资料、青铜玉器金箔等出土文物的历史遗存中寻找蛛丝马迹,或与古埃及、印度河流域文明、古希腊文明的文化互鉴角度诠释古蜀文明种种谜团的或然。史家们从不同视角、地域,运用不同的理论工具、科学手段,对历史进行挖掘和阐释,试图从考古现场和史籍文献中,寻获宝墩村、三星堆与金沙城代表的古蜀文明。

一段时间,在微观史研究潮流、“后现代主义”的夹击下,以探研“历史发展主线”“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为基质的“宏大叙事”备受责难,贩卖“细节怀疑”、兜售“历史虚无主义”的读物大行其道,史志逐渐沦落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人们迫切需要那种能“通古今之变”的“大历史”,能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贯为一体的大脉络、大趋势和大走向。

古蜀文明研究,难于三星堆的奇诡具象从未真正见诸巴蜀文献,难于区域文化生态复杂、区域文明交叠振荡,难于从宝墩文明到金沙文明三千年历史仍存在大量缺环,难于在“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蜀王世系体系中无法找到能容纳如此恢弘壮丽文明的准确历史方位。

而《三千年前的“双城记”——从“三星堆”到“金沙城”》在对三星堆、金沙遗址的研究上却独辟蹊径,跳出对三星堆、金沙城纯粹的史志性的文物器皿研究,写成都、写巴蜀、写岷江长江河流文明、写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以开放格局、国际视野,审视成都平原历史的“趋势”与“气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家国背景”“乡愁底板”,以史家的根抵、学者的思辨、作家的笔触,将新闻手法、电影手段引入记叙结构,探骊摘珠,跨文体全景展示,让历史承担文学的功能,让文学再现鲜活的历史,还原从古巴蜀到成渝双城文化形成的来龙去脉。

《三千年前的“双城记”》上册 易旭东 著 2023年11月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从“三星堆”到“金沙城”,历时三千年历史地理人文的特写,既有对于有关古巴蜀三星堆文明、金沙文明古族、古国源流的纵向探索,又有从产业到科技工艺、从社会生活到主观世界的全景描绘,从亚欧草原到河西走廊,从天山南北到中原大地,从陇西走廊到南阳盆地,荆楚文化、中原文化甚至南亚文明都顺着江流河谷、岭壑栈道,先后汇入四川,与巴蜀固有的文化交融、碰撞,共同在盆地之中蒸沤发酵。《三千年前的“双城记”——从“三星堆”到“金沙城”》可以说是真正的第一部全面记叙世界青铜文明、中国青铜文明“前世今生”的专著。

《三千年前的“双城记”——从“三星堆”到“金沙城”》一书共分为上下两册,每册各五章。上册从三星堆文明、金沙文明通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与世界一体化同步出发,阐释了“三星堆”“金沙城”的开放性、国际性,二者通过“廊、道、路、网”与周边地域沟通相连,形成共享、共通、交融的历史、地理空间,巴蜀地区产生了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印迹;下册讲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雏形的形成,比我们想象得要早很多,在丝绸之路、茶马之路之前,巴渝中心的重庆就存在着一个系统的栈道交通网络、青铜文明之路,“巴蜀一家”上述至三千年以前。

“破圈研究,跨界写作”。细读《三千年前的“双城记”——从“三星堆”到“金沙城”》一书,从中足以看到一位学者型作家对自己倾其一生事业的深厚情结与热爱。

作者对于古巴蜀历史的研究,十分勤奋,其参悟人类社会发展的真谛与规律,以史志、出土文物为切入点,结合自己数十年来现场考察与山川地貌、乡情民俗、传说中所找寻到历史文化的蛛丝马迹,描画出古巴蜀从宝墩文明到金沙文明三千年历史的跌宕沉浮,刻绘了从“象天法地”都城规划到“人神分离”二元思想的史学全貌,基本上厘清了古巴蜀文明与世界青铜文明体系、南方青铜交通网络的内在关联。充满个人色彩的“职业”记录。

《三千年前的“双城记”——从“三星堆”到“金沙城”》付梓确属可以祝贺的史林志家之嘉事,对于历史学、考古学、三星堆学乃至当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都大有裨益。

水润天府山城风华的城市盛景千年不绝

而今,这同一片土地上,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标志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重要的国家区域发展大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给予了千年巴蜀大地全新的定位,也为我们描绘成渝地区发展的最美图景——西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三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从加快建设到成势见效,有目共睹。

成渝地区“统筹谋划、共同促进、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川渝各自政策、产业、资源等优势协同发挥,产业配套合作、技术协同攻关、特色产业集群共建;陆海互济、四向拓展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实现国内通达、国际开放,支撑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东西南北四向联通,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国家公路、干线航道、油气管道及储气设施等全面跃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建成,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创新产业加快发展,成渝西部科技城,重庆科学城、成都科学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绵阳科技城在探索建立区域科技创新特区的科学路径取得长足进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下的成渝地区城市品质大幅提升;山同脉、水同源跨流域跨区域生态保护合作不断加强,形成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生态环境联防联控的生动局面。

“‘益,古大都会也。有江山之雄,有文物之盛。’成都是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中外交流的枢纽,是西南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如今,成都是中国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拥有2300多年建城史的成都因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而始终保持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欢迎大家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体验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习近平主席的这段致辞,在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幕式欢迎宴会上,既是对西南丝绸之路上巴蜀璀璨文明和历史的高度认同,也体现了对川渝地区及成都近年来高质量发展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充分肯定。于国内,成渝是“增长极”,于全球,成渝是距离欧洲最近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家泛欧泛亚开放门户;在都市喧嚣间,处处蕴含雪山掩映、绿草茵茵、水波温柔,成渝创造更多可感可及的公共生态产品,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绿满渝州、山城风华的城市盛景千年不绝。

《三千年前的“双城记”——从“三星堆”到“金沙城”》一书,是一本努力复原一幅完整的巴蜀文化图像、思想愿景,重拾那些被遗失、淡忘的灵魂的书,特别是尽可能成为了解5000多年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社会思想风貌的书。从区域环境史学切入,秉持“青铜神树”的科学精神,貂续“太阳神鸟”的浪漫主义遗韵,开创“小双城”时期巴蜀公共利益的社会风气,强调自然之美与自然之利于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文物、史志证明了政治文明的连续性,决定了巴蜀文化的连续性。三星堆与金沙城“小双城”文明的连续性,为中国史学的连续性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丰厚内容,让更多文物、文化遗产和史籍方志活起来。无论是古蜀人主导的成都平原,还是顽强巴人的“巫盐古道”,都已经根据世界市场的需要,改造为各种资源整合再造,使得古蜀国更紧密地融入世界,青铜工艺与技术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从古巴蜀“巫盐古道”的青铜文明之路,到今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T型经济带”的经济文化空间,历史上西南地区沟通中原、南亚的盐道生命线、青铜文化网络与今日中国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在本书里辉映成趣。

“千年大蜀道”,时空重叠,双城千年又春风。

“千年大蜀道”,时空重叠,双城千年又春风。

成都市地方志办强化政治担当、自觉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勇于改革创新,努力展现新气象新作为,提供了包括史料支持在内的有利条件,首创“成都历史文化精品丛书”项目,并创新式将《三千年前的“双城记”——从“三星堆”到“金沙城”》列为首批“成都历史文化精品丛书”,值得赞赏和推广。四川省地方志办、成都市地方志办,将习近平总书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的指示落到实处,成为《三千年前的“双城记”——从“三星堆”到“金沙城”》指导、支持职能部门,值得点赞。

如何深情地凝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一方水土,从来都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挑战。我们讨论“三星堆”“金沙”“巫盐古道”,可供发掘的宝藏,远不止这些,古蜀文明起源之证还需进一步巩固,古蜀文明的消亡原因也只停留在推测阶段,古蜀图符的真实含义、众多出土文物功能性质、象征用途还都是未解之谜。

鲁迅书信《致曹聚仁》中提到,“中国学问,待从新整理者甚多,即如历史,就该另编一部。古人告诉我们唐如何盛,明如何佳,其实唐室大有胡气,明则无赖儿郎,此种物件,都须褫其华衮,示人本相,庶青年不再乌烟瘴气,莫名其妙。其他如社会史,艺术史,赌博史,娼妓史,文祸史……都未有人著手”,相信学者们经年的文化实践,结合学界、政策研究、媒体三方融合的学术实力与皓首穷经、焚膏继晷的研学态度,必能在时下这如火如荼而又研究空白领域极多的古巴蜀文化研究浪潮中摘得属于自己推群独步的成果。

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一直鼓励研究人员既要立足金融财经的学科优势,又要博采众长多元相融互补,《三千年前的“双城记”——从“三星堆”到“金沙城”》的出版无疑对于丰富西财的学术长廊,彰显作为一所百年高校的时代新声,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当然,作为奋力建设社科强省文化强省的四川,也将是一次有益的探索。

巴蜀多仙山,四海渺难匹;

双城春风里,千年无穷时。

乐为之序。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汤继强(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级智库专家,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主任、首席经济学家,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斯坦福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学者,中小企业“梯形融资模式”“企业孵化大市场”“T型经济带”理论创建者)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