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读《方志初祖常璩》笔记‖张伯龄

作者:张伯龄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2-15 19:23:44 浏览次数: 【字体:

读《方志初祖常璩》笔记

张伯龄

2016年,重庆出版社出版了近40万字的《方志初祖常璩》,系重庆工商大学教授傅德岷先生所著的一部长篇历史传记文学,为中国修志人的楷模树碑立传,形象地展现了《华阳国志》的诞生过程及其作者常璩的人格魅力,特别是通过常璩所坚持的修志理念,值得当今地方志工作者奉为圭臬。

我细读这部书,被作者引导进常璩当年所处的历史风云中。为深刻领会常璩一生和他生活的时代之发展轨迹,以及此书在构思立意上的娴熟技艺,笔者每读完一章都要掩卷回思,体察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发展脉络,写几句打油诗般的读后留言。现依次记录于后,以利回味,抑或还有助于修志同仁阅读此书,受到启迪,勃发从事修志事业的荣耀感。

第一章 幼承家学

留笔千秋如鉴衡,

为师百代求实真。

志德来自家学教,

笔锋原是铁铸成。

第二章 流民之乱

流民之乱细剖解,

从来乱世出英才。

常璩不是天生物,

历史风云育初胎。

第三章 求学西山

四上西山志不移,

望儿楼上慈母意。

立雪情动太平观,

济世还添五斗米。

第四章 耕读新风:

三节四心扬清风,

人间万象一易通。

太城龙椅不就座,

高风亮节一范翁。

第五章 范贤入“朝”

太师已是米寿年,

感于三顾一跪间。

治国安邦事大成,

巴蜀从此有范贤。

第六章 “清风”常存

坦荡无私清风扬,

造福一方寄厚望。

傅君德才岷山高,

言为心声出华章。

第七章 救灾度荒

救灾度荒见人心,

是金是石知几分。

金马河边锅巴事,

常璩破解何谓“仁”。

第八章 解困改元

简政薄赋雄贤配,

大成改元祈玉衡。

常青松影当月佬,

欲听瑶琴奏佳音。

第九章 设郡兴教

雄才除服费人劝,

流民归来乡情暖。

应聘为官须面试,

忠孝节义透斯篇。

第十章 负笈远游(上)

患难兄妹结伉俪,

远游强忍伤别离。

茶馆耳听巴地事,

山寨笔录渝舞姿。

第十一章 负笈远游(下)

牂牁夜郎又哀牢,

历尽艰险情未老。

几经霜雪寒彻骨,

只待梅香四处飘。

第十二章 出任史官

清风苑里动地哀,

大成痛失大贤才。

天将降任谁肩上?

未雨绸缪早安排。

第十三章 随征南北

并非生来是天才,

幸得曾师传帮带。

随征南北亲历见,

秉笔直书成与败。

第十四章 立“储”炼“储”

非嫡非庶立皇储,

大德大义能识珠。

兼得史官陪历练,

太子走好第一步。

第十五章 痛失慈尊

痛失慈尊同一天,

天地含悲六月寒。

文江锦水齐鸣咽,

忠孝节义满人间。

第十六章 宫廷风云

宫廷风云涌猖狂,

弑君鲜血染灵堂。

西山墓园情切切,

守孝还为史事忙。

第十七章 篡位暴虐

“弑君篡位”不改口,

酷刑受尽不低头。

史官铁笔磨不秃,

太城牢房出英囚!

第十八章 流放南中

贤妻陪夫赴流放,

夜郎不夜得灵光。

太城宫中重阳劫,

几多冤魂悼先皇。

第十九章 风云再起

常氏碧居著史忙,

换盐意外入獠庄。

成都龙椅坐新主,

大成于今有汉皇。

第二十章 教化南中

朝中斩草又除根,

南中教化暖獠人。

勿报圣旨到山寨,

三幺台宴寄深情。

第二十一章 奉诏还朝

奉诏还朝路迢迢,

半是欣慰半苦劳。

知心弟子全程送,

只因恩师品节高。

第二十二章 重任史官

重任史官识公孙,

谈今论古成知音。

多少忠良剑下亡,

照妖镜里识暴君。

第二十三章 寿终势立

凡谏释言刀下亡,

三鬼拜寿见阎王。

修志人家吃饺子,

口诛笔伐语昂扬。

第二十四章 诛异平獠

抗震救灾不辞劳,

曾胜病中赠书稿。

六亲不认暴君性,

散骑常倚善平獠。

第二十五章 桓温伐蜀

华夏自古盼大同,

桓温伐蜀求一统。

常璩放眼观古今,

促成归晋息兵戎。

第二十六章 江左冷遇

李势获封归义侯,

常璩新亭夸蜀秀。

西蜀又起神仙军,

一统江河涌逆流。

第二十七章 矢志圆梦

春蚕到死丝方尽,

史梦未圆笔不休。

患难夫妻卖水饺,

矢志终得天道酬。

尾声 襟抱兰风

一曲离骚抛肝胆,

襟抱兰风百世传。

忧国忧民如屈子,

治史治学似马班。

耀眼中外一明珠,

光齐史记与汉书。

如鉴如衡挥铁笔,

敢作敢当真楷模。

读完这本专记《华阳国志》作者常璩事迹的书,作为一名曾经的修志战线上的人员,又曾是常璩故里《崇庆县志》的主编,对常璩一向有深厚的崇敬之情,故亲自给政府上书,为常璩建了全国第一尊铜像。现在又能读到傅德岷先生写的传记文学《方志初祖常璩》,自然会兴奋不已,深感该书作者堪称“常璩传人”。

《方志初祖常璩》的问世,是中国当代志坛一件震古烁今的大好事,是所有地方志工作者的福音,它将和《华阳国志》一起“传诸不朽,见美来裔”!

这本鸿篇巨制虽是用文学手法展现《华阳国志》的诞生过程,但它在诸多层面上对时、地、人、事的忠实记述,都来自细致的原始考证,符合史实,信而可征。其对一地自然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方方面面的记述,都是经过深入细致的考察研究得来的。因此,此作不仅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历史传记文学,同时也是一项社会科学范畴的优秀科研成果。它不同于一般写小说,同时也是在做学问。基于这种感受,笔者认为傅德岷先生也堪称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学界楷模,尤其值得方志界同志们学习。

出书不易,校对更难,此书也有几处疏忽,如第153页第9行“史、地、人、事”当为“时、地、人、事”。第290页第15行“崛江”当为“岷江”。第411页第13行“流相”当为“流泪”。第414页第二节10行《蜀王本纪》当为《蜀本记》。诸如此类的白璧微瑕,相信再版时定会改正,使之尽善尽美!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张伯龄(崇州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退休人员,现年90岁)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