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闲话成都“交子”‖曾运仪
闲话成都“交子”
曾运仪
成都,别称蜀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众口称赞。锦江区均隆街产生的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交子”,其厚重绵长,熠熠闪烁在历史长河里。
均隆街东门大桥一端,横亘着一面长30米、高2.55米的钱币雕塑墙,墙上有两个很小的“交子”两字。朝前一牌坊横匾书写着“交子文化”四个大字,令人眼前一亮。进入“交子巷”,驻足细看,好一副古典与现代交融的场景。
左边墙壁上镶嵌着代表“秦代刀币”“唐宋铜钱”“北宋四川铜钱”“北宋成都交子”的十几枚不同货币,诉说着不同时期商贾流通的烙印;右边墙上惟妙惟肖展示了唐宋时期成都锦江岸边的人流如织、市场繁荣景象。成都自古因商而立,因商而兴,唐宋时期的繁荣岁月扑面而来。
“交子文化”的起源、发展颇为深远。据当地人介绍,“交子街”乃锦江十八景之一,在中国历史上颇有名气。1997年府南河工程改造完毕后,“交子街”被取消,与均隆街合二为一,故这两条街如今就剩一个名字:均隆街。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曾在这里发行过。“交子”产生于此,印刷交子的机构,据传设在净众寺(如今的通锦路)。这儿既是交子铺户发行地,也是“交子币”集中之地。
初闻“交子”称呼奇特,让人不知所云。然而,翻开历史,眼前缕缕浮现出神秘而醒目的一隅。“交子”是四川地方俗话,最早出现于四川地区,也是票证、票券的概称,有交合之意,即“合券取钱”,这是我国使用纸币的开始。最初的“交子”,实际上是一种存款凭证。
让我们将历史拉回到公元994年前后,世界上第一张纸币“交子”诞生前后的趣事:北宋初年,四川用铁钱,体重增大,1000个大钱重25斤,买一匹娟需90斤到100斤的铁钱,其重,其繁,其累赘,流通很不方便。
为适应需要,成都遂出现了专门为外地商人保存铁钱而收取保管费的铺户。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曰“交子”的㨋纸券,即“收入人户见钱,便给交子”作凭证,称“交子铺户”,以代替铜钱流通。
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年),官府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剔除不法之徒。于是,出现了专由16户富商每岁在丝蚕米麦将熟之时,用同一色纸印造“交子”,并经营“交子”,逐步成了与铁币具有同样职能的信用货币。至此,“交子”的发行正式取得政府认可。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设“益州交子务”,以本钱36万贯为准备金,首届发行“官交子”126万贯,准备金率为28%。将“交子”收归官办,这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正式发行的纸币。从商业信用凭证到官方指定货币,交子在短短数十年间,就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具备了现代纸币的各种基本要素。
笔者仔细认真地观赏了最早的“交子”钞版: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一块“交子”印版的拓片(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版材为铜质,版面为竖长形,长16厘米,宽9.1厘米。上半部刻着“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七陌流转行驶”29个字,下半部刻有房屋、人物和成袋的包装物,以及3个人正在房屋外面空地上背运货物等图形。
据有关文献记载,“交子”的诞生,较英国英兰银行发行纸币的时间早了700年,较瑞典斯德哥尔摩银行发行信用纸币早了600多年,其在国际金融史的地位无与伦比。从“私交子”到官“交子”,它为人类社会金融商务发展筑起一座雄伟的里程碑。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均隆街处于成都东大街一带。东大街起源于唐,兴盛于宋的每月定期进行的商业贸易集会——成都“十二月市”,即商品交易会的盛景,至今仿如昨天。或许,“交子”的诞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尽管“十二月市”在南宋后已断市,但千余年前,农耕传统商业贸易老成都安逸的市井生活,市集和风俗却依然传承至今,曾商贾云集的繁华场景,老成都人还历历在目。笔者不时流连于此,总觉得当初的熙熙攘攘犹在,仿佛看见了千余年前的成都,仿佛在惬意地与千年前的成都对话。我徘徊着,欣赏着,竟为自己有幸知道“交子”的起源而自豪。
不是吗?千年东大街,百年春熙路,古老的“交子”,就像一个意义深刻的图腾,从另一个角度见证着成都金融业及商业的发展。
时光跳跃到当今社会,笔者每每抚摸着现时发行的温馨、时尚的红钞票,满满幸福感油然而生。老成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世界之最之一——“交子”,时时浮现在眼前。尽管由于诸多历史原因,“交子”后来在官方禁止和民间自发淘汰的双重作用下销声匿迹,然而,延续千年的“交子”故事,由于“交子”的出现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交子”在世界货币史、印刷史、版画史上的地位不可替代,将永远铭刻在史册。
感谢“交子”,有了您,成都市的纷繁文化又增添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
END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曾运仪(网名:yuny,四川隆昌人。曾供职内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著有散文集《平淡如菊》)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